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語言的學習不嫌早,還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了?

活躍星系核_96
・2018/12/11 ・267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62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大家的語言學│在科技業闖蕩的語言學人,有感於社會大眾對於語言學的誤解,因此致力於將語言學知識科普化,帶領你發掘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語言學大小事

最近和幾位準媽媽聊天,她們不約而同的都提到:醫生建議在孕期的後期,可以試著和肚子裡的寶寶說話,因為在這個時期,寶寶的耳朵已經聽得到外面的聲音了。作為辛苦的母親,能夠和肚子裡的寶寶互動,相信一定是非常欣慰的一件事。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寶寶和外界隔著一層肚皮,即使聽得到聲音,真的能算是開始接觸語言了嗎?尤其是寶寶還在肚子裡,以目前的科技,無法直接探測到寶寶對語言的反應。儘管如此,學者專家們仍透過其他的實驗方式,試圖探討「嬰幼兒何時開始學習母語」這件事情。

語言學家對於嬰兒何時開始學習母語十分的好奇。圖/pixabay

感知磁吸效應:自動歸納出近似母語的發音

早在 1991 年,知名語言學家 Patricia Kuhl 就已經提出了感知磁吸效應 (perceptual magnet effect)。該效應認為,人們對於母音的感知,會以一個原型(Prototype)為基準。舉例來說,當說到中文的母音 /i/ 時,中文的母語者心中就會有一個標準,認為 /i/ 在感知上就應該是這樣唸、聽起來就應該是這樣。有趣的是,與這個原型音鄰近的音,母語者會自動歸納成同一個範疇,也就是說,每個人發的 /i/ 在聲學物理性上或許略有差異,但人們在感知上會自動忽略這些差異。

語言學家運用電腦合成技術,說明感知磁吸效應的存在。我們舉英語的 /i/ 為例,首先,用電腦合成一個原型的 /i/(Prototype),並創造出 32 個與原型 /i/ 鄰近的音(Variants)。接著,找來英語母語者為這 33 個音評分,聽聽看哪一個 /i/ 是他們認為最符合原型 /i/ 的音,並在一個 7 分量表中給予評分, 7 分代表是最符合原型的音, 1 分代表最不符合原型的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結果顯示,越接近原型的音,受試者給予的分數就越高,而離原型越遠的音,給予的分數就越低。因此,原型的音就像是一塊磁鐵(magnet),會把同一個範疇的音吸取過來,人們會將原型音及其範疇的音視為同一個音。原型音在兒童語言習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能夠幫助兒童過濾其所聽到的聲音,哪些是原型音,哪些是可以歸納在原型音裡的變體音(variants),哪些是非原型音(也就是不屬於自己母語的音)。

感知磁吸效應 (perceptual magnet effect)概念示意圖

六個月大的嬰兒已能分辨母語和非母語的發音

有了感知磁吸效應為基礎,語言學家 Patricia Kuhl 等人,進一步設計了一項實驗,測試六個月大的寶寶,是否在接觸母語短短六個月的時間,就已經開始能辨別母語和非母語的母音。實驗找來英語母語及瑞典母語寶寶,測試的音為英語原型母音 /i/(對瑞典語來說,/i/不是典型母音)和 32 個變體音,以及瑞典語的母音 /y/(似中文的ㄩ,對英語來說,/y/ 不是原型母音)和 32 個變體音。

實驗結果顯示,這兩個國家六個月大的寶寶,已經反映了顯著的感知磁吸效應。舉英語為例,六個月大的嬰兒會把原型 /i/ 和其變體音,歸納在同一類,但是,對於不屬於英語母語的 /y/ ,則會歸納在另一個類別。瑞典語的嬰兒則是會把原型 /y/ 及其變體音,歸納在同一類,但是不屬於瑞典語原型的 /i/ ,則被歸納在不同的類別。

六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夠區辨母語和非母語的母音。圖/pixabay

有可能比六個月還早嗎?

延續上述的實驗結果,語言學家們心想:六個月已經是最早的嗎?有沒有可能在六個月之前就出現感知磁吸效應?因此,包含語言學家 Patricia Kuhl 及其他心理學家的團隊,設計了一個特別的實驗,實驗的假設是,如果剛出生的寶寶就有感知磁吸效應,換句話說,已經能區分母語和非母語的母音,我們或許就能推測,寶寶早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就開始學習語言了。

實驗找來了二組受試者,其中一組是英語母語的新生兒,另一組則是瑞典語母語的新生兒,兩組分別都有 40 位受試者。新生兒平均出生 32.8 小時(分布從 7~75 小時);實驗所測試的音,延續上述的實驗,包含英語原型母音 /i/ 和 16 個變體音,以及瑞典語的母音 /y/ 和 16 個變體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驗過程中讓受試的新生兒帶上耳機,播放上述英語及瑞典語的母音音檔,並讓新生兒吸吮奶嘴;奶嘴上安裝感應器,並連接電腦,記錄新生兒吸吮奶嘴的次數。下圖為實際的實驗照片:

透過嬰兒吸吮奶嘴的次數,研究者能夠測量新生兒對於母音的區辨程度。圖片取自原論文

實驗人員根據所記錄下來的新生兒吸吮奶嘴的次數,經統計發現,當英語為母語的新生兒聽到瑞典語的 /y/ ,吸吮奶嘴的次數會多於聽到英語的 /i/ ;當瑞典語母語的新生兒聽到英語的 /i/ ,吸吮奶嘴的次數則明顯多於聽到自己母語 /y/ 。

嬰兒在媽媽的肚子裡,就已開始習得語言

根據實驗結果,學者提出幾個值得討論的重點:

  1. 新生兒吸吮奶嘴的次數,反應了他們對於外在刺激是否感到新奇。若是對於外在刺激感到習以為常,反應會比較平淡;若是對於外在刺激感到新奇,反應會較為明顯,吸吮奶嘴的次數會比較多。
  2. 新生兒對於自己的母語,不論是原型母音或是其變體音,沒有明顯的反應起伏,但對於不是自己的母語,不論是原型母音或其變體音,吸吮奶嘴的次數增多,反應較為明顯。有趣的是,這項結果也說明感知磁吸效應可能早在新生兒階段就已存在。
  3. 實驗中的新生兒平均剛出生30幾個小時,因此,對於實驗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我們推判寶寶在母親的肚子裡,就已經開始接收到聲音,並開始對聲音做歸納分類。當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知道哪些母音是屬於自己的母語,因此一出生,即便只有30幾個小時,已經能區分母語和非母語的母音了。

當然,實驗只測試了兩個語言,未來還可持續的擴充研究範圍。但無論如何,已經讓我們知道,語言習得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早很多,早在還沒有呱呱墜地之前,寶寶就已經做好了準備,開始為語言發展之路熱身。

  1. Kuhl, Patricia K. Human adults and human infants show a “perceptual magnet effect” for the prototypes of speech categories, monkeys do not.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1991; 50: 93-107.
  2. Kuhl PK, Williams KA, Lacerda F, Stevens KN, Lindblom B. Linguistic experience alters phonetic perception in infants by 6 months of age. Science. 1992;255:606–608.
  3. Moon, C., Lagercrantz, H., & Kuhl, P. K. Language Experienced in Utero Affects Vowel Perception after Birth: A Two-Country Study. Acta Paediatrica, 2013; 102: 156-160.

本文轉載自〈大家的語言學〉,原文標題〈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母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8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7
0

文字

分享

0
7
0
家中養貓狗,寶寶可能更健康?研究證實毛小孩有助於提升新生兒免疫力
PanSci_96
・2024/08/25 ・145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林芸寬、張愷丰、張庭瑀、郭亮均、林詠真 

最新研究:寵物與新生兒健康的密切關聯

現代家庭飼養寵物的比例逐年上升,貓狗已成為人類最親密的夥伴。農業部最新(2023)的資料發現,臺灣飼養貓狗的比例上升,家犬較上一期(2021)增加 19%;家貓較上一期增加 50%。然而,許多新手父母常擔心,飼養貓狗可能會影響新生兒的健康,像是引發呼吸道過敏等疾病,但近期的科學研究提供了相對令人安心的解答。 

最新研究指出,飼養貓狗,可能更能減少新生兒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機率。 圖/envato

科學家發現,飼養貓狗也許有益家庭中新生兒的健康。最新研究證實,家中貓狗不僅能增添樂趣,更能減少新生兒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機率。早在 2012 年,就有芬蘭研究團隊追蹤鄉村地區 397 名新生兒,自出生到一歲的健康狀況,發現有飼養貓狗家庭中的新生兒,較少感染呼吸道疾病。研究詳實記錄貓狗與新生兒的互動頻率,及其對新生兒健康的影響。

腸道菌相的力量:微生物如何提升寶寶免疫力

今(2024)年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兒科團隊發表在《Pediatrics》的最新研究,分析新生兒的就醫紀錄,並透過對父母的訪談,探討「親餵母乳」、「家中飼養貓狗」、「新生兒醫療需求」三者間的關係。研究發現,親餵母乳且家中有飼養貓狗的新生兒,出生六個月內對醫療服務的需求相對較低。華盛頓大學團隊推測,這可能是貓狗身上的微生物 ,增加了環境中微生物多樣性,並影響新生兒的免疫力。 

環境中微生物多樣性,與新生兒免疫力的關係為何?至今仍是未解的問題,但根據現有的研究,這很可能與新生兒體內「腸道菌相」的差異有關。「腸道菌相」是胃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由細菌、病毒和真菌組成,它們在我們的免疫系統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生命的早期階段,對腸道的健康和功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養狗的新生兒感染率更低?

2023 年的一項研究,進一步探討環境中微生物多樣性與新生兒免疫力之間的關係,揭示腸道菌相的多樣性在在影響了新生兒的健康。研究顯示,家中飼養狗的新生兒,其腸道中的梭桿菌、科林氏菌和瘤胃球菌等菌群明顯較多,這些菌種的豐富性有助於免疫系統的發育,也可能有助於減少新生兒過敏與氣喘的風險。

有趣的是,這份研究也提到,對於喝配方奶的新生兒而言,其腸道菌相的組成與養狗有關,「與狗接觸」可能成為他們獲取環境微生物的替代途徑,補充因缺乏母乳餵養而缺少的微生物,從而幫助免疫系統的發展。

小孩與狗的接觸,反而可能成為獲取環境微生物的途徑。 圖/envato

目前研究雖無法直接證實接觸貓狗可以增強免疫力,但可以確定的是,接觸貓狗的小孩,腸道內的微生物多樣性高,也比較不容易生病,新手父母可以不用太擔心養狗對小孩發育的影響。同時,與狗接觸還能改變嬰兒腸道中的微生物組成,這或許有助於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風險。

資料來源: 

  1. https://www.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9418
  2. https://publications.aap.org/pediatrics/article/130/2/211/29895/Respiratory-Tra ct-Illnesses-During-the-First-Year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0-024-03200-9
  4.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cea.1430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比起文字,人類更傾向透過聲音來理解並記憶語言——《大腦這樣「聽」》
天下文化_96
・2023/02/12 ・143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正在逐步瞭解語言學習策略如何改善腦中的聲音處理過程。

語言學習策略與大腦處理聲音的過程息息相關。圖/Envato Elements

以聲音來強化語言能力

如果,我們能在孩子蹣跚學步時,就藉由瞭解他們的聽覺神經系統來預測他們七歲時的閱讀能力,那麼我們就能預先採取行動,避免負面結果發生。

海德公園日校所使用的輔助性聽覺裝置是其中一種方法,普羅維登斯採用的穿戴式計字科技產品是另一種,默澤尼克和塔拉爾開發的聽覺訓練遊戲,以及貝納西奇研發的寶寶玩具則是提供了額外的有效途徑。

對聲音和語言之間的關係有更多瞭解之後,我們就能找出更好的方法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幫助我們可以聽得更好的科技正在蓬勃發展。

了解更多聲音和語言之間的關係,就能找出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更好的方法。圖/Envato Elements

我希望看見它們成為主流,而非僅限於像海德公園日校這樣的少數地方。我有位學生是語言障礙人士,我在教學時會戴上有如項鍊的麥克風,而她所戴的輔助性聽覺裝置可以接收來自麥克風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某天下課後,我跟她交換裝置,結果令我印象深刻:她站在演講廳的另一頭說話時,我可以清楚聽見她的聲音。我能想像,在嘈雜的環境中每個人都能因這項科技而受惠,如果可以發展出更強的語言能力對每個人都有幫助。

聽覺、閱讀、有聲書

身為一個對聲音有著各種琢磨的人,我想知道體驗聲音的新方式會對我們的聽覺神經系統產生什麼影響。我之前曾提過,我結束一天的方式大部分是由我先生唸書給我聽;但我沒有提到的是,我也會聽有聲書。這對我的聲音意識會有什麼影響?我的閱讀、說話和思考方式會有什麼變化?就理解和記憶的層面而言,聽文本和讀文本的效果似乎相差不遠。

有時候,用聽的效果可能更好。

我就發現莎士比亞筆下那些古文,比起閱讀,用聽的更能讓我理解;演員在聲音中加入諷刺、幽默或其他線索,可以幫助我們對所聽到的內容有更全面的理解。

莎士比亞浪漫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圖/GIPHY

大聲朗讀也可以提升你對所讀內容的記憶程度,我認為人類的天性更傾向於透過聲音來理解並記憶語言,而不是透過文本;因為在我們開始讀跟寫之前,聽覺是幾百萬年就演化出來的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聲書擴大了我們可以閱讀的環境,聽有聲書時我會戴上耳塞式耳機,一方面聆聽內容,一方面同時隔絕了我在烹飪(滋滋作響的洋蔥)、健身或搭火車時的背景噪音。

我期待進一步探究聽文本和讀文本的生物學基礎,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我想要知道聆聽有聲書會對聲音意識的演化產生何種影響。

——本文摘自《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2022 年 12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下文化_96
142 篇文章 ・ 623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人類的閱讀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聽覺與閱讀的關係比你想像中大——《大腦這樣「聽」》
天下文化_96
・2023/02/11 ・183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的腦中並沒有專門處理閱讀相關行為的神經中樞。

閱讀並非與生俱來

人類開始閱讀的時間不過短短幾千年。圖/Envato Elements

研究失讀症的學者沃爾夫(Maryanne Wolf)曾寫道:「閱讀從來就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人類開始閱讀的時間不過短短幾千年,生物演化的速度沒有這麼快。也許,在很久很久以後,我們的後代腦中會有處理閱讀的神經中樞,但據我所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腦中沒有[1]

但是我們確實會閱讀,這其實是借用了其他腦區來完成閱讀任務,尤其是借用了聽覺神經系統,視覺神經系統當然也跟閱讀有關,但跟聽覺有關的腦區(包括掌管說話和理解口語的腦區)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常有人問我:「聲音跟閱讀有什麼關係?」聲音和閱讀之間的關聯並非顯而易見。

我們通常都是安靜地、無聲地閱讀,但聲音是語言的根本,而語言是閱讀的根本;透過大聲朗讀可以明確建立聲音和其書寫方式的關聯。學習閱讀時,我們必須在語言的聲音以及用來表示它們的字母之間建立連結;閱讀能力差的讀者在處理聲音時會遭遇困難[2],而聽覺處理是他們在面對閱讀時最大的挑戰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閱讀時通常是安靜無聲的。圖 /Envato Elements

聽覺與語言

語言學習有賴我們辨別不同聲音模式的能力,聽到一個句子時,我們很自然地知道字跟字之間的斷點在哪裡,下一個字的起點在哪裡;但從聲學的角度來看,字與字之間並沒有明顯的間隙。

音素(phoneme)融入音節(syllable)之中,音節又融入字詞(word)之中,如此一來,字詞之間無聲的間隔不見得會比連續語言中單一個字詞裡的無聲間隔(譯注:指單一字詞中音節與音節之間的間隔)來得長(通常更短)。

不過,有些線索可以幫助我們,舉例來說,在英語中很少出現「mt」這樣字母/聲音的組合,所以,聽到一段包含「Sam took」在內的語句時,我們直覺地知道這並不是一個新字「samtook」。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兩天大的時候!——就學會了這些跟英語有關的技巧。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薩弗蘭(Jenny Saffran)發現八個月大的嬰兒在接觸一種虛構的語言僅僅兩分鐘後,就學會了其中的聲音規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嬰兒在接觸一種語言兩分鐘後,就學會了聲音規則!圖/GIPHY

在神經處理聲音的過程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神經系統得以學會辨識特定的聲音型態(pattern learning)。Brainvolts 的研究生史苟(Erika Skoe)發現,一旦受試者對虛構語言所蘊含的聲音型態感到熟悉,神經系統便會加強對泛音的處理。同樣地,當一個語言的音節在規律的序列中出現,而不是隨機出現在一串不同的音節當中時,泛音的處理也會受到強化。

然而,有語言障礙的兒童無法學會擷取這些隱含在語言中的規則,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聽力損失的兒童身上,他們面對需要辨識語言中特定聲音型態相關的語言任務會有困難;此外,自閉兒在接觸這類人工語言時,腦中活動會出現與一般人不同的獨特模式。

另一方面,雙語及音樂訓練則可以強化對聲音中特定型態的處理。

註解

  1. 西元前四世紀的人腦中也沒有處理閱讀行為的神經中樞,當時柏拉圖對印刷術抱持懷疑態度,他擔心這會妨礙記憶:「如果人們學會了這個(指文字符號的書寫),就會在靈魂中植入健忘,他們將停止鍛鍊記憶,因為他們將依賴書面文字,不再從自身內在召喚記憶,而是靠外在的符號。」
  2. 閱讀跟視覺有關(或觸覺,如點字印刷),這一點無庸置疑。造成讀寫障礙的原因,在視覺上主要是對動作、時間變化訊息的掌握有缺陷,而不是顏色或空間感知出了問題。讀寫障礙人士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生眼睛疲勞或視覺扭曲的問題。然而,儘管閱讀和視覺有明顯的關聯,但聲音處理似乎跟閱讀有更大的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2022 年 12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下文化_96
142 篇文章 ・ 623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