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當我們同在一起創作,智慧系統與人的互動機制如何設計才能讓人快樂無比?

人機共生你我它_96
・2018/12/28 ・4966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如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有可能與 AI 共同創作,像是共同寫作、編劇、編曲、拍攝影片、繪畫等;那麼在這共創的情境下,假使 AI 系統提供人類不同詳細程度的說明時,人類的共創體驗會如何受影響?而在 AI 與人合作的過程中,誰該當領導者來主導整個合作?人類會想要主動引導嗎?假使 AI 成為發號施令的角色、而人類只能配合時,又會帶來什麼體驗?

  • 註:本文提及的「AI系統」指的是在繪畫這個特定任務上,系統根據輸入的資訊,利用統計方法、深度學習的模型進行辨識和預測,進而輸出相對應資訊的系統。為求方便溝通,在以下的文中以「AI系統」或「AI」簡略稱呼這個具備基礎推理、學習能力的繪畫系統。

Photo by Steinar Engeland on Unsplash

近年來越來越多關於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工作、哪些工作會被取代等主題的討論。當各式各樣的 AI 系統日漸普及在你我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各層面都有 AI 參與,使用者與 AI 系統的互動該如何設計,是人機互動領域持續探索的主題之一。

AI 除了協助人類完成重複性高的例行事務,也能輔助人類跨越專家與新手之間的門檻。像 Google 推出的AutoDraw,能夠讓非繪畫專家簡單畫出基本物件輪廓後,自動幫使用者補齊畫面上可能適合的要素,讓繪畫新手也能開啟創作的第一步;MIT CSAILab 也推出了以 AI 為基礎,根據圖像意義去背的圖像編輯工具Wix 這個線上網頁建置服務也在網頁設計的功能結合 AI 的服務,幫助使用者在沒有太多網頁設計或程式開發的技術前提下,製作出具有特色的個人網站。

  • AI與你協作圖像編輯。

設計 AI 服務合作時,有哪些潛在問題需要注意?

這些 AI 的應用,讓人類有更多跟 AI 一起合作、甚至是共同創作的機會。那麼,當人跟具有 AI 的服務合作時,有什麼潛在問題需要注意?身為提供AI服務的設計者,該留意哪些事?另一方面,身為與 AI 系統互動的使用者能以什麼角度看待自己與 AI 的關係?本文主要介紹由韓國首爾大學研究團隊在 CHI18 發表的研究,便嘗試了解當人與 AI 一起創作的時候,在這互動過程中可能出現哪些潛在問題?人有什麼體驗?並根據研究發現提出未來人工智慧系統設計上需考量的方向。

為回答這個研究問題,研究團隊們以「繪畫」當作了解「人與 AI 共創」的實驗任務,並設計了一個具備 AI 功能的繪畫軟體(以下簡稱AI),這個系統包含幾個功能:自動補齊使用者畫到一半的內容、自動畫出跟先前類似的物件、根據先前被畫出的物件自動產出相對應的新物件、提醒使用者畫布中太過空白的區塊、根據使用者指定的顏色自動上色。這些 AI 繪圖功能主要來自於 Google Sketch-RNN [2] 以及團隊自行開發的演算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研究者設計了五種不同互動情境:

  1. 人擔任主導者,AI 繪圖軟體提供詳細的系統說明;
  2. 人擔任主導者,但是 AI 繪圖軟體提供簡略的系統說明;
  3. 人擔任輔助者,而 AI 繪圖軟體提供詳細的系統說明;
  4. 人擔任輔助者,而 AI 繪圖軟體提供簡略的系統說明;
  5. 使用者沒有與 AI 互動,獨自完成繪畫任務。

研究團隊邀請了 30 位使用者輪流擔任主導者與輔助者,先後在五個實驗情境中完成指定的繪圖任務,同時他們也利用放聲思考法,亦即在繪畫過程中要把自己腦中所想的內容講出來,以便提供研究分析資料

研究者們根據問卷蒐集了使用者在五種情境下自評的軟體使用性、互動體驗、訪談內容,以及放聲思考的內容,分析、整理出以下幾個發現

  1. 使用者認為跟 AI 共創的過程是有趣且較有效率的;
  2. 使用者偏好 AI 提供詳細的系統說明;
  3. 使用者在合作過程中想擁有主導權。

AI 給予即時創作靈感有效,但人容易缺乏掌控感

當使用者跟 AI 一起創作時,使用者認為有 AI 輔助的情況下使得過程更加有趣與有效率。使用者表示當他們停頓時,AI 會很快建議他們可以畫什麼內容,AI 有時候也會畫出讓使用者意想不到的內容,讓他們感到驚艷;而當 AI 指出畫布上有哪些地方留白太多時,使用者也提到這可以迫使他們去思考應該增加什麼內容來豐富作品;也有人指出和 AI 一起畫畫就像跟另一個人一起畫畫一樣,這讓他畫出自己獨自無法畫出的內容。

然而另一方面,使用者認為在沒有 AI 介入的情況下,整個繪畫過程是較能預期、容易理解且能自己掌控,例如當 AI 畫出一個像是電腦剪貼出來的圖形時,如果跟本來手繪的畫風不一致,使用者便覺得畫面不協調;另外,當 AI 畫得比人好的時候,使用者也會覺得自己廢廢的,心想如果整幅畫都由 AI 自己完成說不定畫面會更好看 (。ŏ_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多數人來說,如果失去掌握感很容易挫折。圖/pixabay

使用者偏好詳細說明建議,粗略說明讓人迷惑

而當 AI 提供詳細說明,告訴使用者為什麼它會提出這些建議、為什麼會有這些系統行為時,相較於提供粗略說明的情況下,使用者認為有詳細說明的互動是較有效率、溝通品質較好、較容易理解、也更在自己掌控之中的。詳細的指示內容讓使用者覺得自己更了解系統如何運作的,並且覺得自己好像是在跟一個有智慧的人互動、溝通。

有使用者提到在接收到詳細說明的情況下,他們喜歡 AI 建議下一步可以怎麼做、AI 的指示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在適當的方向上創作,也進而對當前的創作過程更有信心;然而在接收粗略說明的情況下,使用者表示不明白系統的某些指示到底是希望自己做什麼事;而當使用者看到 AI 很智慧地自動補齊自己畫到一半的內容時,也會想知道系統究竟是根據哪些線索來作畫。另一方面,當 AI 給出的指令是些空洞無意義的話時,使用者會覺得反感,例如有人提到當自己不是很滿意目前的畫作時,這時候 AI 竟自動回覆一句:「畫得可真好!」,這位使用者頓時覺得自己被 AI 嘲諷……(´_ゝ`)

使用者不喜歡成為 AI 的輔助者

分析結果發現,使用者並不喜歡自己成為 AI 的輔助者──人們認為自己才是決定該畫什麼的角色。當使用者擔任輔助者角色與 AI 共同繪畫時,他們表示當被 AI 告知要在某個區塊上色時,當下有種被冒犯的感覺,覺得這種雜事應該是由電腦做而不是人要做的;也不喜歡這種被 AI 當成工具人指使的感覺,這讓他們覺得只是在回應 AI 的指示,根本不算是「共創」;並且也認為 AI 給予指示時應該要有禮貌,而不該只是叫他照著做;而當 AI 提出一個使用者不明白的要求時,他們說不知道系統到底想搞什麼,但自己對這種情況也無能為力,他們沒有任何協商空間來改變系統做出的決定,所以有些人乾脆直接忽略 AI 的指示,或是希望未來如果還有類似情況出現,自己能有和 AI 協商的空間。

Photo by Vidar Nordli-Mathisen on Unsplash

設計智慧系統互動機制的三個訣竅:引發好奇心、保持透明度、讓人維持掌控感

透過讓使用者跟 AI 一起畫畫的研究,我們初步知道了當人和 AI 共同進行創作時,可能需要注意的幾個面向,那麼這些發現對未來 AI 系統設計能有什麼啟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透過與 AI 的互動引起人的好奇心與創造力

在進行需要創造力的活動時,AI 產生讓人出其不意的內容時會讓人感到新奇,因此在創作時若能夠讓創作者在與AI 互動過程中由 AI 提供「適度」的隨機性,也許能幫助創作者進行聯想,進而激發更多創造力;不過有一點需要留意的是,「風格」在創作過程中對創作者與欣賞者而言也是個重要的因素,當未來 AI 跟人共創成為可能時,如何避免 AI  突然拋出風格迥異的內容是其中一個需要考量的設計方向。

讓AI的運作保持適度的透明

當 AI 提供詳細的運作機制讓使用者了解時,例如向使用者解釋系統是根據什麼資訊推薦某個創作素材、說明為什麼系統能判斷人畫到一半的物件等,使用者會感覺自己比較能預測及掌控系統行為、覺得自己比較能夠理解系統運作,這些都會提升人與智慧系統互動時的體驗,特別是在運用創造力的任務上,詳細的系統說明能讓創作者感覺自己是在跟另一個「人」共同創作,而當系統提供適當的回應時,也可能增進創作者的自信;不過接下來要面對的挑戰之一在於讓 AI 能夠「見機行事」,而非隨機給出模板式的回應,才能避免創作者在這共創過程中產生負面體驗。

控制權掌握在人的手中

從實驗的結果可以知道,無論使用者被指定為主導者或輔助者,人都期望自己在跟 AI 互動時,最終決定權在自己身上,而人似乎也預設了自己跟 AI 各自需要扮演什麼角色,像是重複性高的事該由 AI 處理、人則是處理架構的問題等。因此,當我們在設計人與智慧系統的互動時,也可以思考要如何才能夠讓使用者感受到自己對科技物擁有主控權,而非被科技物控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人與 AI 系統互動時,智慧系統需要提供多少程度的說明讓使用者明白系統背後的運作,一直是人機互動與人工智慧研究領域在意的研究主題之一。AI 演算法對末端使用者來說經常是一個黑盒子,像是當我們在和聊天機器人對話時,經常不清楚系統到底是根據哪些資訊、透過哪些方式回應我們這些話;又或是當我們在瀏覽社群媒體時,不清楚推薦系統到底向我們蒐集了哪些資料、又如何判斷該推薦給我們什麼文章或影片;除了末端使用者需要知道系統的基本運作之外,對開發者而言,AI 演算法成為黑盒子也會使得開發者或設計者無從找尋系統出錯的來源,或是無法控制 AI 為什麼會有意料之外的輸出。

在讀了這篇研究後,身為系統開發者的工程師或設計師們可以一起思考該如何拿捏系統「透明度」的設定;而身為與越來越有智慧的系統互動的我們也可以想想:有哪些事情在 AI 的陪同之下我們可能會做得更好?我們會想跟 AI 在什麼層面進行共同創作?AI 要具備什麼能力才能讓我們覺得跟它合作的體驗是正向的?

備註

  • 本篇是擷取原始論文中部分內容搭配筆者想分享的概念所架構而成,部分研究細節與討論並未完全呈現,鼓勵有興趣的讀者直接參考原文深入了解細節。本篇目的在於讓讀者了解人機互動領域中如何切入人工智慧的主題,並提出未來 AI 系統的設計指引。內文並非逐字翻譯,亦不能取代原文

本文轉載自《人機共生你我它》,原文為《除了讓人工智慧更加智慧,還缺了什麼?》。
「人機共生你我它」由一群致力於人機互動研究(HCI,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研究者所創立,我們定期發表人機互動相關文章,讓更多讀者了解這門結合資工、心理、設計等學科的跨領域知識以及它在實務層面的應用。

延伸閱讀:

Reference:

  1. Oh, C., Song, J., Choi, J., Kim, S., Lee, S., & Suh, B. (2018, April). I Lead, You Help but Only with Enough Details: Understanding User Experience of Co-Creation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 649). ACM.
  2. David Ha and Douglas Eck. 2017. A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Sketch Drawings. arXiv preprint arXiv:1704.03477 (201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人機共生你我它_96
12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由致力於人機互動研究(HCI,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的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所創立,我們定期發表人機互動相關文章,與讀者一起思考科技對社會生活帶來的好處與限制。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近零碳建築新趨勢:從節能創意到 2050 淨零轉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3 ・370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全球每年 38% 的溫室氣體排放,並非來自道路上的交通工具,而是由「現代都市與建築」所造成的。

我們如今站在兩條路徑的十字路口。一條是依賴更多水泥建築與空調系統來抵禦夏季酷暑,然而這樣的選擇只會加劇室外大氣的惡化。另一條則是徹底改革建築、用電、設計與都市規劃,不僅尋求低碳排放的建築方式,還要找出節能降溫的解決方案,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我們是否真的能將建築業的碳排放歸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築的溫室氣體哪裡來?

在建築物 60 年的生命週期中,建材的碳足跡其實只佔 9.8%,因為建築一旦完成後,材料不會頻繁更換。相反,日常生活中的用電才是主要的碳排來源,占了 83.4%,其中大部分來自冷氣、照明和各種電器。

當然,讓大家集體關燈停用電器「躺平」來拯救地球,顯然不切實際。既然完全不消耗能源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尋找更現實的解決方案。

現在就來看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成大的「綠色魔法學校」,臺灣首座淨零建築,如何運用建築技術,成為當代永續建築的典範。這些技巧中,有哪些能應用到你我家中呢?

綠色魔法學校。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為了省電要把煙囪塗黑、吸收更多太陽光?

都市裡,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夏天的高溫,水泥建築群在陽光的烘烤下,變成一個個巨大的窯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綠色魔法學校在國際會議廳裝了一個煙囪,不過這不是為了讓窯爐更熱,而是用來降溫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煙囪為什麼都都要蓋的那麼高?原來煙囪越高,上下的溫差越大。熱空氣因為密度低而向上移動,產生熱對流。溫差越大,這個熱對流就越強烈,這就是所謂的「煙囪效應」。在要幫室內降溫的情況下,我們的目的是產生更強的煙囪效應,抽走熱空氣,讓室溫下降。但這棟建築裡沒有火爐,而溫差不夠大時,這效應會變得微弱,那該怎麼辦?

綠色魔法學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解法:在煙囪南面下半部改裝透明玻璃窗,並將煙囪內部塗成黑色,還加裝了黑色烤漆鋁板,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陽光。每當艷陽高照,這個不插電的的「自然通風系統」就能自動啟動,創造局部的熱對流,帶動整根煙囪的熱氣向上移動,為室內降溫,達到節能效果。以熱制熱,完全反常識。

綠色魔法學校的特殊煙囪設計,玻璃引入太陽光。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幫室內降溫的最大原則是:通風。

實際上,不是人人家裡都有煙囪。但如果建築的高處沒有任何窗戶或通風設備,熱空氣就是會從屋頂一路往下蓄積在室內。因此,你也一定在許多工廠或民宅的屋頂看過一個不斷旋轉的小風扇,它們也是有異曲同工的效用。雖然不是高聳的煙囪,但特殊的渦輪構造,風吹過就會開始轉動,並連帶空氣排出室外。是個不用插電的通風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綠色魔法學校館內動畫-室內通風排熱補冷。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綠色魔法學校的煙囪就是個效能更強的換氣機,足以讓 300 人大型會議廳的換氣次數,高達每小時 5 到 8 次,甚至能在室內颳起風速每秒 0.5 公尺的微風,是最舒適的環境。這些利用熱氣密度的差異來改善室內溫度的方法,又稱為「浮力通風」。

為了把通風貫徹到底,綠色魔法學校在建築的兩面裝設大量窗戶以及吊扇,來讓水平也能通風。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裝置,其實才是關鍵。靠吊扇的一點點電力讓自然風可以自由進出,耗費的能源,遠比冷氣還要少得多。

幫空調省電的最後一招,就是微環境控制。

綠色魔法學校透過屋頂植栽與造林改善微氣候。圖 / 綠色魔法學校

實際上魔法學校內還是找的到空調設備,並不是完全拔除不用。除了選用最高效率的主機,以及把室內循環做到最好以外,降低周遭環境溫度才能減低冷氣的負擔。要降低水泥叢林的熱島效應,需要植被與水體來做溫度調適。

在太陽照射下,水泥屋頂表面最高可以達到攝氏 70 度,如果屋頂有種植植栽,室內頂層樓板的表面溫度就可以維持在攝氏32 度以下。不用開電就先幫室內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水也是關鍵的一環。一是水的比熱高,想打破水分子之間的氫鍵,需要大量的熱量,要讓一千克水的溫度升高一攝氏度,需要 4,200 焦耳的熱量,這可以避免溫度因為烈陽就快速上升。二是當溫度真的過高,水也會透過蒸發帶走熱量,讓溫度不至於向上飆。

魔法學校的屋頂花園使用水庫淤泥,研磨後燒製成的再生陶粒,裡頭混合了稻穀,結構極細,不會像有機土一樣分解消失,可以涵養水源,還不用動不動補土壤,不只降低屋頂植被的澆水次數,還能達到降溫效果。地面也採用透水鋪面,讓每一滴水都不浪費。

綠色魔法學校本名是成功大學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

2013 年被英國知名出版社羅德里其評為「世界最綠的建築」,並獲選為聯合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

除了表彰之外,在認證上也確實取得了臺灣最高等級的「鑽石級綠建築」認證,以及美國最高級的「白金級綠建築」兩個綠建築認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讓相同的成效可以陸續在全臺的所有建築上實現,臺灣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體系上,擬定出了「建築能效評估系統 BERS」,針對關鍵的空調、照明、插座電器的用電狀況訂出明確的耗電密度指標得分。簡單來說,就是每平方公尺的面積上,每年平均的用電量。

建築能效標示。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要打造一棟淨零建築,需要設計與材料硬體的相互配合。在日常用電這最大耗能項目上,能透過前面的淨零設計與智慧能源管理來減低能耗。而我們還沒提到的最後一塊拼圖,則是回到建築的建材本身。這部分減碳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將傳統施作工法改為在工廠就完成模組化建材製造的「預鑄工法」,減少現場搭建鷹架、施工的步驟,達成減碳。又或是將部分建材更換為木、竹等負碳建材,甚至使用零廢棄物、能「循環使用」的建材。例如 2018 年亮相的臺中花博荷蘭館、或是 2021 年台糖在沙崙啟用的循環聚落。

建築物能夠完全不用電嗎?……電從哪裡來?

沒錯,連全球最綠的建築——綠色魔法學校,也無法做到完全不使用電力。正如前面提到的,建築的最大能源消耗來自日常使用,而這所「魔法學校」的成就,是成功將日常能源消耗降低,讓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超過 50%。

這就是關鍵,減少一半後,剩下的部分就靠周邊的造林、太陽能和風能等綠色能源來補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 年 3 月,國發會公佈了 2050 淨零排放的路徑圖,參考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制定了 2050 年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

這條路徑包含兩個核心目標:第一,所有建築物要在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中達到 1 級節能,甚至進一步達到「1+ 級」近零碳建築的標準,減少至少 50% 的能源消耗。第二,同步發展再生能源,讓這些近零碳建築朝淨零邁進。

淨零建築路徑。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這個目標比你想像的要容易實現。比如,2023 年 12 月,台達電的瑞光大樓 II 就成功取得了「1+ 級」近零碳建築認證,並符合 0 級淨零建築規範。而在 2024 年 7 月,國泰人壽在臺中烏日的商辦大樓經過改造後,也達到 0 級淨零建築標準。這些案例證明了綠色魔法學校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不論是新建築還是舊建築,都能達成甚至超越淨零目標。

圖 / 台達電瑞光大樓 II
圖 / 國泰人壽臺中烏日商辦大樓

為了不讓每一年的夏天都是你我餘生最涼的夏天,碳排歸零是必須要實現的目標。現在你知道,這個任務的關鍵就掌握在你我手中。就像選擇能源標章電器一樣,只要選擇符合 BERS 能效標準的建築,我們不僅能降低冷氣的依賴,也能節省電費,讓地球和你的荷包都雙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AI 破解生命密碼!AlphaFold 3 揭開蛋白質折疊的終極謎團
PanSci_96
・2024/10/07 ・161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AlphaFold的誕生:人工智慧的奇蹟

2018 年,Google 旗下的 DeepMind 團隊推出了第一代 AlphaFold,這是一款基於深度學習的 AI 模型,專門用於預測蛋白質的三維結構。AlphaFold 的命名取自「fold」一詞,意為折疊,指的是蛋白質在胺基酸鏈構成後迅速摺疊成其功能所需的三維結構。

AlphaFold 的突破在於其能夠預測出蛋白質折疊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傳統計算方法無法達到的領域。第一代 AlphaFold 在國際 CASP 比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雖然其預測準確度尚未達到實驗室標準,但其潛力讓科學家們充滿期待。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為什麼蛋白質結構預測如此重要?

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石,它們的功能取決於其複雜的三維結構。然而,僅靠實驗技術來解析蛋白質的結構既昂貴又耗時。過去科學家依賴於如 X 光晶體繞射等技術來解析蛋白質的結構,然而這種方法雖然精確,但往往需要數年時間來得出一個結論。

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知的蛋白質數據庫中,全球僅解析了大約 22 萬種蛋白質的結構,這遠遠不足以滿足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需求。尤其是人類的許多蛋白質結構仍然未知,這成為阻礙醫學進步的一個主要瓶頸,特別是在藥物開發和疾病治療上,因此如何加速對蛋白質的結構的解析至關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lphaFold 2:技術飛躍

2020 年,AlphaFold 2 橫空出世,改進了多項技術,預測準確度大幅,幾乎達到了與實驗結果相媲美的程度。這一成就震驚了全球生物學界,許多科學家開始將 AlphaFold 2 應用於實際研究中。

AlphaFold 2 的成功源自於其三大技術革新:

  • 注意力機制:模仿人類的思維模式,從大局出發,關注蛋白質結構中的每一個細節,進而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 多序列比對功能:通過搜尋類似的胺基酸序列,推斷新的蛋白質結構。
  • 端到端預測模式:利用深度學習神經網路,不斷反饋預測結果,持續優化模型。
AlphaFold 2 預測準確度大幅提升。 圖/envato

AlphaFold 3:下一代 AI 的力量

隨著 AlphaFold 2 的成功,DeepMind 並未停止其腳步。2024 年 5 月,AlphaFold 3 正式推出,這標誌著 AI 技術在生物學領域的又一個里程碑。AlphaFold 3 的改進再次吸引了科學界的目光,它強化了注意力機制,並引入了擴散模型,這使其能夠更快且更準確地預測複合蛋白質的結構。

擴散模型是一項關鍵技術,它能夠生成大量的可能蛋白質結構,並快速篩選出最可能的解答。與此同時,AlphaFold 3 還內建了「減幻覺」功能,這讓其在產生結果時能夠避免過多不切實際的預測,提升了結果的可信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lphaFold 的實際應用:醫學與藥物開發

AlphaFold 3 的誕生,不僅是一個技術突破,還為醫學和藥物開發帶來了巨大的希望。過去,癌症治療中的標靶藥物需要經過漫長的實驗才能確定其作用原理,然而現在,通過 AlphaFold 的預測,科學家可以更加精確地針對癌細胞中的錯誤蛋白質,設計出更有效的藥物。

除此之外,AlphaFold 3 還在抗病毒藥物、抗生素以及阿茲海默症等領域展現了潛力。其能夠預測蛋白質與其他分子(如DNA、RNA)的交互作用,這使得研發新藥的過程大大加速。

AlphaFold 3 的挑戰與未來

儘管 AlphaFold 3 取得了驚人的進展,但其仍然面臨一些挑戰。首先,目前 AlphaFold 3 的模型尚未完全開源,這限制了研究人員對其內部運作的了解。為此,一些科學家已聯名要求 DeepMind 開放其程式碼,以便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應用。

不過,隨著 AlphaFold 3的逐步推廣,生物學家相信它將繼續改變生物學研究的方式。未來,這項技術有望在解決更多未解難題中發揮關鍵作用,並為醫學領域帶來更大的突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免費字幕君!怎麼用 AI 語音辨識幫你自動生成字幕?
泛科學院_96
・2024/07/08 ・245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下載 Youtube 影片、自動生成影片逐字稿、AI 智慧翻譯、匯出雙語 SRT 字幕、字幕內嵌 MP4 影片,甚至是把你的電腦當成 AI 運算伺服器、使用多模態 AI 模型來做圖片辨識……這一切的一切通通都免費,敢有可能 (Kám ū khó-lîng)?

今天的影片要來跟你分享開源 AI 套件 Ollama,這個開源套件AJ 最近上課演講工作坊逢人必教。

今天的影片,我們要手把手教你使用 Ollama 在你的電腦裡執行各種免費開源 AI 模型,希望你能跟我一樣成為 AI 暈船仔……Ollama 真香……啊扯遠了,我們沒有點數可以送。

今天的影片會分成三個部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Ollama 安裝與模型下載
  2. 結合 Memo 翻譯影片字幕
  3. 用多模態模型做圖片辨識

Ollama 安裝與模型下載

首先我們要先安裝 Ollama:

來到 ollama.com 點選 Download,下載適合自己的版本後進行安裝,安裝完畢之後,啟動 Ollama。以我的電腦來說右上角就會出現一個小小的 Ollama 圖示,這樣就成功安裝囉!

接著我們需要下載 AI 模型到你的電腦:

回到 Ollama 首頁,點選右上角 Models,這邊就會列出所有官方支援的模型,比如最近很流行的 Meta LLAMA 3、微軟的 Phi3、法國 Mistral AI 公司的 Mistral、Google Gemini 模型的開源版 Gemma 都有,你可以挑選喜歡的來測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如我點選 LLAMA 3 的連結,模型頁面有兩個地方要注意:一是模型大小,LLAMA3 是 4.7G,一般而言要玩大模型,電腦記憶體至少 16G,預算夠就 24G 不嫌多;如果你是使用一般文書電腦,記憶體 8G 的話,建議你現在馬上停止你的任何動作。我有測試過電腦會直接當機……不要說我沒有提醒你。

點開 Latest 選單可以依照需求選擇不同版本的模型:

不過我們直接點選最右邊複製執行指令,打開電腦的終端機程式,或著命令提示字元,貼上,這樣電腦就會開始下載並且自動安裝囉。

你可以用 ollama list 指令查看現在電腦內有哪些模型,如果硬碟容量有限,用 ollama rm 後面加上模型名稱可以刪除模型。比如:ollama rm llama3。我們這邊另外安裝 llava 模型:ollama run llava,這樣準備工作就完成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Ollama + memo

最近只要演講上課,我一定會分享 Memo 這套好用的軟體,我們之前也有一支影片分享他的用法。

最近 Memo 更新之後,我們就可以直接使用 Ollama 結合特定的模型來進行字幕的翻譯。舉例來說,我們打開 memo,複製 Youtube 網址;我們用這支 楊立昆 的演講,貼上網址,開始下載,下載完畢後使用電腦進行語音辨識,接著我們就可以使用 Ollama 搭配剛剛準備好的 LLama3 模型來做翻譯!


翻譯完畢之後就可以匯出 SRT 字幕


如果你本身是影片創作者,這招就可以輕鬆製作你的 SRT 字幕,再也不用花時間對字幕時間軸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者你要把影片字幕直接內嵌在做簡報的時候播放影片:


匯出 MP4 格式,語言選雙語。如果你還沒用過這招處理影片,我強烈建議你一定要試試看!

Ollama + Enchanted

接下來我們要分享另一套非常實用的工具——Enchanted。他也是開源,可以讓原本是文字介面的 Ollama
提供類似 ChatGPT 的對話視窗,甚至支援圖片辨識的多模態模型 llava,Mac 用戶可以直接去 App Store 免費安裝。


同時開啟 Ollama 跟 Enchanted LL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擁有一個漂亮的視窗介面,可以優雅的啟用各種想要測試的 AI 模型,他甚至有手機版 APP!用手機連線自己的蘋果電腦跑 AI 模型?這……這,真的可以免費用嗎?

讓我來試試看!

首先要先安裝 ngrok 這套程式,選擇自己的作業系統然後下載。Windows 用戶應該直接安裝就可以了,Mac 的用戶在終端機執行這行 Sudo 指令把程式解壓縮到 user local bin 資料夾,接著註冊一個免費的 ngrok 帳號。

複製 ngrok config 指令,貼回自己電腦的終端機,把連線金鑰寫入自己的電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一步,啟動連線,指令是:ngrok http 11434 –host-header=”localhost:11434″

一切順利的話就會看到類似這個畫面。

然後把 forwarding 的網址複製,打開 iPhone 或 iPad 的 Enchanted app,在設定 Setting 裡面把 Ollama 網址貼上,這樣就可以遠端調用電腦的 Ollama 來使用 AI 模型,比如選用稍早下載的 LLava 多模態模型。

傳一張照片,問它這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不是非常神奇呢?
快練習把 ollama、ngrok 跟 Enchanted 串起來跟朋友炫耀吧!

總結

今天的影片跟各位分享了基於 Ollama 這個開源 AI 套件的各種有趣應用,你是否有成功在 iphone 上打造自己的 AI 服務呢?

  1. 太複雜了我決定躺平
  2. 笑話,我可是尊榮的 GPT Plus 用戶
  3. 沒有 Mac 電腦不能玩……嗚嗚嗚
  4. 你怎麼不介紹那個 ooxx Ollama 套件

如果有其他想看的 AI 工具測試或相關問題,也可以留言告訴我們~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泛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泛科學院_96
44 篇文章 ・ 52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