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為熱愛音樂而想學音樂,但卻因自認沒有天分而卻步。這樣其實很可惜,因為本章接下來要說明的,就是這類「我沒有天分」的顧慮,其實是不必要的。事實是,大多數的專業樂手,也並非與生俱來就有天分。
「天分」這個詞有好幾種用法,但最常見的兩種是:
- 對他人的技能抱持無害的驕傲態度。(「是的,我太太跟我對小女獵海豹的天分,感到無比驕傲。這間俱樂部,就是我們送給她做為八歲生日的禮物。」)
- 一種大家不時對於人生的不公平,所產生某種摻雜了傲慢、懶惰以及怨恨的奇特感受。(「不,我並沒有被球隊選上,是我那懶散的哥哥入選了──不過是因為他有天分罷了。」)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天分都被認為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這些人也許值得讚賞,但不能過譽,因為他們只是運氣好而已。就像有的人生來就是捲髮一樣,有的人不過是天生就具有冰雕的才華罷了。
關於音樂天份的好消息與壞消息
在音樂界中,「天分」是個常常被人討論的字眼:世界上充滿了「有天分」的小提琴家、指揮家、以及搖滾吉他手。但顯然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拉小提琴,天才就跟一般人一樣,也得要學習怎麼彈奏樂器。然而普遍的看法都是,那些有天分的人在學音樂的時候,要比可憐的平庸大眾學起來更快、更容易,也出色得多。
關於這點嘛,我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
好消息是,天分多半是種迷思。因此現在,你大可為自己的偶像或是兒女,感到更驕傲一些,因為他們可能並非生來就特別有才能。
壞消息是,天分多半是種迷思。因此現在,你不用再拿「我沒有音樂天分」做為藉口,自認學鋼琴根本是徒勞,而不去嘗試。
但我憑什麼能這麼說呢?某些人在音樂上的表現,的確要比其他人出色。要是他們沒有天分的話,又該怎麼解釋這一點呢?
且讓我先說個故事給你聽。
一九九二年,有個英國研究團隊決定針對音樂天分這件事,進行一項嚴謹的研究。約翰‧斯洛博達教授和他的團隊,調查了二百五十七位年輕樂手,這些人從只學過幾個月樂器就放棄,到正在認真接受專業訓練的都有。
而研究人員很幸運,能直接取得這些研究對象在一項精確的能力評量,亦即英國等級評量系統(UK grade system)上所獲得的成績。如果你在英國境內學音樂的話,就能參加每年的級數測驗,直到達到最高等級,也就是第八級為止。一旦到達這個程度,就表示你演奏樂器的技巧很高明,而且還有能力舉辦演奏會,或是在妹妹的婚禮上演奏,而不會讓所有人尷尬。這同時也是就讀音樂學院所需的條件。
因此,研究人員不但知道這二百五十七位年輕樂手,過去各等級的音樂教育成績,而且還知道他們何時通過各等級的測驗,如此一來就能比較所有人的優劣了。
他們將這些研究對象分成下列五組:
- 最頂尖的一組樂手透過參加比賽,已取得了就讀某所高級音樂學院的資格。這些人都受過專業樂手的訓練,因此我們稱這一組為「A 組」。
- B 組學生也很不錯,但由於他們的比賽成績不盡理想,因此無法進入音樂學院就讀。
- C 組學生很認真地學習音樂,並曾考慮申請音樂學院,但終究決定不參加比賽。
- D 組學生學音樂只是玩票性質,自己或他人都不認為適合進音樂學院深造。
- E 組學生則曾經學過音樂,但後來放棄了。
很顯然地,曾贏得比賽,且最後走上專業訓練之路的 A 組學生,平均而言要比 B 組學生更有天分,而 B 組則又比 C 組更有天分,以此類推。因此斯洛博達教授及其同僚打開電腦穿上實驗袍,想看看這些有天分的學生,相較於天分不高的其他組別,晉級的速度有多快。
當他們檢視數據,並訪談這些學生及其家長時,發現結果一如預期:這些佼佼者的確要比其他人更快晉級。在學了三年半的音樂後,A 組學生平均都能達到第三級,而在同樣學了三年半後,C 組學生卻只達到了第二級。
但在這些學者進一步深究後,他們卻開始質疑,成功的關鍵或許並不在於天分。數據顯示,A 組學生平均需要花費跟其他組別一樣多的時間來練習,才能通過下一個級數測驗。不論是哪一組學生,若想從第一級升到第二級的話,平均需要投入練習的時間都是兩百小時,而從第六級升到第七級則平均約需練習八百小時。每一位學生從初學者到第八級,平均所需的總練習時數,剛好是三千多小時(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第八級)。
結論很簡單:你練習得愈多,就愈快成為優秀的樂手。A 組學生唯一擁有的「天分」,就是勤奮──他們不但一開始投入練習的時間就比其他組多,並且還逐年增加練習時間。此組學生第一年從每天練習半個小時開始,到了第四年則增加到一個多小時。而級別較低的學生則從不足半小時開始,之後亦並未增加太多練習時間。例如,D 組一開始每天只練習十五分鐘,並在最初四年期間,只增加到令人昏倒的二十分鐘。
平均而言,A 組學生並不特別有天分,他們只不過是每個禮拜練習的時間較多罷了。
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
另一組由心理學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在一九九○年代初期,針對柏林音樂學生所進行的一份研究,也證實了斯洛博達教授的發現。研究人員請西柏林音樂學院(Music Academy of West Berlin)的老師,將自己的學生分成三個等級,我們姑且稱之為「優等組」、「良好組」和「普通組」。接著,研究人員以小時為單位,分析所有學生每小時都做些了什麼,並檢視他們過去學習音樂的情況。研究人員發現,學生們在很多地方都大同小異──他們大多都在八歲時開始學音樂,並且每週都花費大約五十小時,從事音樂相關活動。
各組間最大的差異,則是他們過去單獨練習的時間有多長。優等組的學生到了十八歲時,平均已投入了七千四百一十小時在練習上,而良好組的學生是五千三百零一小時,普通組則是三千四百二十小時。這些數據相當符合一般認知的法則,也就是從建築學到動物學,幾乎所有技能,只要投入一萬小時的練習時間,任何人都能達到專業程度(要是想知道一萬小時究竟是多久的話,它大約相當於每天四小時,共需時七年)。
如果你是那種很相信天分,但對成就多半來自簡單枯燥的練習的觀念深感不滿的人,別忘了,這種觀念反而會讓有成就的人更受人尊敬,而非相反。
當做父母的驕傲地述說心肝寶貝的音樂天分與潛能時,其實他們並不知道,自己述說的,其實是子女們在學習樂器上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些父母並不會在孩子將小髒手放在小提琴上前,就說「我兒子說不定會成為傑出的提琴家」。他們其實會等到孩子學會了某項技能,並能夠演奏〈我有一隻小毛驢〉或「Smoke on the Water」後,才宣稱自己的孩子有天分。此時,他們似乎已將那一次次勉強通過測驗的日子,以及為此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拋諸腦後了。
擁有高超音樂技能的關鍵,就是所謂的刻意練習。愈是刻意練習,技巧就愈好,這道理適用於任何一種需要技巧的活動。但刻意練習跟一般練習不同,後者通常指的是單純重複已相當熟練的事。而刻意練習則相反,它表示你正準備更上一層樓。你所練習的是對你來說困難的事,一旦能成功予以掌握,就離精通此項技能更近一步。刻意練習的特性之一,就是它並不是一件有趣的事—這也正是為何傑出的人有如鳳毛麟角的原因。
越是努力,越有天份
知名電影製片山姆‧戈德文(Sam Goldwyn)曾說過一句名言:「我愈是努力,就愈幸運。」* 對從事音樂的人來說,這句話可以改成「我愈是努力,就愈有天分。」
- 戈德文向來以創造許多名言著稱,像是「include me out」(別把我算進去),以及「A verbal contract isn’t worth the paper it’s written on」(口頭約定連張紙都不如)等。但這句關於努力和幸運的名言,並非完全由他原創,而是改編自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的名言「我堅信運氣,而且我發現自己愈努力,運氣也就愈好。」
但事情並非僅止於此。
你大概注意到了,我目前只提到了各組別的平均表現,但其中有某些學生的表現,是遠高於所屬組別的平均值的。他們花在練習上的時間,要比該組平均練習時數多出許多,而某些人即使練習時間少了許多,卻依然能夠成功。這項調查最有意思的結果之一,就是在每一組中都有「少數特例」,這些特例即使投入練習的時間,較該組平均值少了五分之一,卻仍然能成功地通過級數測驗。倘若世上真的有天分這回事,必定跟這部分有很大關聯。
但這些人的天分究竟是什麼?他們是有音樂方面的天分?還是在有效的練習上特別有天分?而且,既然他們這麼有天分,為何有的人沒被分到 A 組?
我們也許可以嚴苛地說,他們不過是比較懂得練習罷了。可能他們就是有本事在每一百小時的練習中,能達到九十小時的刻意練習效果,而其他人卻只能達到三十小時。又或者他們很喜歡刻意練習的高難度挑戰,也就是不厭其煩地重複困難的部分,直到能快速流暢地彈奏為止。但若果真如此,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對天分的定義嗎?一般對這個字眼的定義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且人們還能輕易地將這種能力,運用在相關的事務上。
斯洛博達教授及其團隊還探討了這些學生在孩提時期,第一位音樂老師對他們所產生的影響。他們發現最終能達到專業演奏等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是否風趣又親切。雖然,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老師是否風趣,並沒有老師是否專業來得重要,但很顯然,在學習的最初階段,小朋友會很努力地取悅自己喜歡的老師。反之亦然:我看過許多在小時候便放棄學音樂的人,都是因為教他們的老師有如缺乏感情的法西斯祕密警察,在家執行勤務一樣。
二○○三年,心理學家蘇珊‧海拉姆和凡娜莎‧普林斯(Vanessa Prince)邀請了一百多位專業音樂人,就這一句「音樂技能是……」來造句,並發現絕大多數答案中的用詞,都以「經過學習」以及「經過養成」為主。而請非專業音樂人作答時,則較傾向使用暗示這件事涉及某種天賦的詞彙。
不論我們如何定義天分,顯然就是有一些人具有音樂天分,但卻猶如鳳毛麟角,即使是在專業音樂人的圈子裡也一樣。斯洛博達教授的研究結果認為,一百個交響樂團的團員中,只有大約十位真的具備天分。這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有天分的樂手能在練習時間少很多的情況下,達到跟其他同僚一樣高明的演奏層次。不過,在這群人中又有極少數的人,會投入跟同僚一樣多的練習時間,以成為擔綱獨奏的台柱。
那其餘百分之九十傑出樂手的驕傲父母,大概都會說自己的孩子有天分,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針對他們所有的努力,給予他們應得的肯定,才是較為正確的做法。
而從另一個極端角度誤用「天分」這個字眼的人,則是那些不實地宣稱自己是「音癡」的人。對真正的音癡來說,這的確是一大問題,或至少是音樂方面的缺陷,但幸好相當罕見。
本文摘自《好音樂的科學 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大寫出版,2018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