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HTML-CSS/config.js

3

14
1

文字

分享

3
14
1

是誰點亮了夜晚的寂靜?

dr. i
・2012/04/03 ・83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43 ・八年級

位在印度洋馬爾地夫群島海岸,夜晚海中的會發光的微生物被潮水沖到岸邊。(圖:Doug Perrine/Alamy)

最近網上有一篇常被轉貼的照片,是一張由Doug Perrine所拍攝的印度洋島嶼的海岸,夜晚的天空繁星點點,沙灘上也佈滿了發光的小顆粒,像是鑽石般地閃爍著,其實他們是被潮水沖上岸的微生物。這是一項非常古早就存在的「生物發光現象」(Bioluminescence),有些生物因為體內的酵素作用產生光,而大家所最熟悉的例子就是螢火蟲吧!

無數的螢火蟲,攝於日本岡山縣。(圖:Tsuneaki Hiramatsu)

 

經過數億年的演變下來,生物還具有這樣的能力,表示它一定有些功能,經過科學家的研究和歸類,主要有分兩大類:防禦型和攻擊型。

「防禦型」包括用光線刺激獵食者的視覺,讓他害怕並退卻,或是利用障眼法的原理,將光照往一個方向引誘獵食者,並快速往另一個方向逃之夭夭。例子像是一些水母和烏賊等等,都具備這樣的能力。

「攻擊型」是利用光線來使獵物暈眩並失去方向感,再趁機捕捉。也有的生物會利用微弱的光來引誘獵物靠近再張開血盆大口,大快朵頤一番,像是鮟鱇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對於大多數生活於現代文明社會的我們,關心的不是他在進化史上所扮演的角色,而是它帶給我們視覺上的美感與震撼!

寄生在朽木上的蕈類(圖: AMNH\J. Sparks)

 

圖:Scientific American

 

圖:Osamu Shimomura

 

日本產的「螢烏賊」是常見的桌上佳餚。(圖:gocarter.com)

 

(資料來源:The Bioluminescence Web PageWikipediaAnn. Rev. Mar. Sci. 2:293-343 (2010) )

轉載自 :: dr. i ::  新發現 | 新科技 |  新生活 |  新藝術  欲轉貼請註明文章出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3
dr. i
3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小時候的啓蒙師父是小叮噹,偶像是馬蓋先,並崇拜發明燈泡的愛迪生,當時志向是發明會飛的車。在歐洲旅居十二年後回台灣,目前投身科技與藝術的跨界整合以及科學教育和傳播,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與文創講座兼任助理教授。dr. i 一輩子最大的幻想,是能夠使用時光機和隱形風衣。如果您恰巧擁有其中一項,請拜託用以下的連絡方式連絡!http://facebook.com/newartandscience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PD-L1到CD47:癌症免疫療法進入3.5代時代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25 ・45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夏夜竹林裡的小精靈「螢光蕈」──那些發光的菇菇們!
MiTalk
・2019/05/15 ・312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 柯惠棉/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儘管毫不起眼,在歧異多樣的棲地與微環境中,確實棲息著亟待發現的神奇寶貝們。這個專欄將依序介紹這個季節會出現在台灣各個角落的有趣微生物。

發光蕈:真菌系寶貝,特殊技能是發出冷光

發光蕈,發光的真菌,跟螢火蟲同樣是會發出冷光(bioluminescence)的生物。雖然有時候被稱為螢光蕈,但其實它的發光原理和螢光大不相同。有別於螢光(fluorescence)需要用外來的光源激發,冷光則是由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來產生光。簡單來說,發光的過程是由一個被稱為螢光素酶 (luciferase)的蛋白氧化一個稱為螢光素(luciferin)的化學分子,在這裡過程中產生了光子而發光。

能夠產生冷光的生物,從陸地上的螢火蟲,叩頭蟲以及蕈類【圖一】,到海洋中的弧菌屬【圖二】以及雙鞭毛蟲門,甚至磷蝦都演化出冷光系統。以螢光素酶和螢光素產生冷光看起來似乎是個簡單的化學反應,但其實它沒那麼簡單。

【圖一】Mycena 屬的發光覃。上:長在枯木上的 M. kentingensis ,攝於屏東墾丁。下: 長在竹子上的 M.chlorophos ,攝於屏東科技大學。圖/柯惠棉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培養在錐形瓶裡面的 Vibrio 菌種。圖/柯惠棉提供

螢光素酶與螢光素只是統稱,實際上不同物種螢光素酶的蛋白質序列並不一樣,參與的螢光素也不同2

螢火蟲的螢光素酶以及螢光素的分子組成早在 1968年3與 1978 年1已經被科學家所解開,但是真菌的螢光素是直到 2015 年才為人們所知6,而第一個真菌螢光素酶的序列甚至到了 2018 年底才被解開4。除此之外,發光機制的不同,也讓各物種發出顏色不一樣的光。例如發光真菌發出的是波長介於 520 到 530nm 間的綠光,而細菌大約是 490 nm,不同螢火蟲物種發出的光,從綠光到黃綠光(538 – 570 nm)都有。

九種已知螢光素,各有不同的分子結構。圖/取自Kaskova 等人,201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誰住在發光的木頭裡?發光真菌~

發光蕈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呢?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以及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曾經描述過發光的木頭。但當時對他們而言,發光的木頭僅是一個既夢幻又神秘的自然事件。直到 1954 年,奧地利化學家 JohannFlorian Heller 才著手研究它,首先確認了發光的原因是木頭裡真菌菌絲的傑作。

真菌中只有傘菌目(Agaricales)中某些類群的真菌具有發光特性,包括 Omphalotus lineage 當中的 12 個物種、Armillaria lineage 裡面的 10 個物種,以及 Mycenoid lineage 裡面超過 50 個物種都會發光。至於這些發光的真菌,是不是來自相同祖先?它們可能是從同一個祖先演化出來,經過一段時間後,部分種類喪失了發光的特性。它們也有可能是因為某種共同需求,而都演化出類似的發光系統。這一點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

更有趣的是,不同真菌物種的發光部位不盡相同。譬如 Armillariamellea 在生活史中,只有菌絲體時期會發光,但是形成子實體之後就不會。但是在台灣常見的螢光小菇 Mycena chlorophos上,則是在菌絲體及子實體的蕈傘與蕈褶皆會發光,而蕈柄則無【圖1】。

台灣不只農產多,發光小菇也很多

由於發光小菇在台灣的普遍性,目前台灣發光小菇的採集記錄最多,研究此真菌的報告亦最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中,嘉義大學園藝系洪進雄教授研究的是發光小菇菌絲體的培養條件8。中興大學高孝偉教授研究團隊則記錄各地發光小菇的特性。目前發光小菇都是在竹林中才能找到;不同地點採集到的小菇在發光特性上略有不同,像是在台灣北部石碇以及三義所採集的樣本不會發光,中南部的溪頭及墾丁的樣本同時有發光與不發光的個體,而在阿里山、臺南、屏東、花蓮所採集的樣本則都會發光。然而,利用分子方式所建立的親緣關係可區分石碇、三義跟中南部的樣本,但無法用來區分發光與不發光的樣本10

至於其他 Mycena 屬的發光蕈物種,由於種類繁多(全世界大約有五百多種),要以外部形態來鑑定是有名的困難。近幾年高孝偉教授研究團隊利用形態及分子方法,鑑定出台灣新種墾丁小菇(M. kentingensis )7、晶瑩小菇(M. jingyinga )、鹿谷小菇(M. luguensis )及維納斯小菇(M.venus )9

此外,中央研究院蔡怡陞副研究員的研究團隊也以定序全基因體的方式,致力研究發光真菌的演化。他們採取的策略是:分別取出發亮與微弱或不亮的真菌組織 RNA,定序後進行轉錄體(transcriptome)比較,根據表現程度的不同來推測可能參與發光機制的基因。

花若芬芳,蝴蝶自來;菇菇發光,蟲蟲過來?

既然提到了發光蕈演化的過程可能跟功能有關,接下來你便想問:為何真菌要發光?為誰發光?我們知道螢火蟲發光是為了求偶,那真菌是不是也是為了繁殖下一代而發光?的確,科學家對於真菌發光所提出的假說之一,便是真菌利用發亮的子實體來吸引昆蟲啃食,並幫忙散播孢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群科學家在巴西椰林(Coconut Forest) 裡做了個實驗來驗證這個假說5。他們的目標是Neonothopanus gardneri (屬於前述 Omphalotus lineage 其中一員),想知道它們發光的目的是否與繁殖有關?

他們做了19 個假蕈,上面黏著發出發光波長 530 nm 的 LED 燈,來模擬野生 N. gardneri 所發出的光。對照組則是把燈關掉的另外19 個假蕈。他們把假蕈放在森林裡,連續觀察五個夜晚,記錄吸引到的昆蟲。實驗的結果顯示,發光的假蕈吸引了六隻鞘翅目(對照組為零)和 17 隻雙翅目(對照組為四)的昆蟲,證實它發的光具有吸引昆蟲靠近的功效。

雖然有這樣的實驗佐證,但其他發光的真菌物種是否也是為了吸引昆蟲而發光呢?有些發光蕈只有無性世代的菌絲會發亮,它們顯然是為了別的理由才這麼做的。另外有個假說認為,發光的反應是蕈類在分解腐爛木頭時,為了移除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而產生的代謝副產物。不過目前尚未有相關研究可以支持這個假說。

發光菇菇,快使出冷光攻擊,基因工程標記新技術?

說了這麼多演化或是機制,科學家又為什麼要研究冷光機制呢?冷光除了真的很夢幻之外,它們有沒有實際上的應用?當然有的,冷光可以被運用在生物研究上。你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把螢光素酶蛋白表現在某些特定的生物細胞內,當作標記。這樣一來這個細胞不需要激發就會發光,可以藉由偵測發出來的光來追踪細胞,而且在活體細胞也能夠觀察。或是也可以把螢光素酶基因接在啟動子後面,幫助科學家來偵測某個特定基因轉錄的程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完這些有趣而費解的謎題,若想一窺它們的廬山真面目,5-9 月在下過雨的嘉義阿里山、新化國家植物園、屏東墾丁的竹林或是山區,都是造訪它們的好去處。2018 年我們也在台東太麻里發現它們的蹤跡。賞發光蕈需要在全暗的環境下,建議選擇已經熟悉的步道或是在白天先探過一次路,最好攜伴同行。會長香菇的地方一定既潮濕又溫暖,是同時觀察青蛙的好地方,但也是愛吃青蛙的掠食者(如蛇)活動的好地方。此外有些昆蟲(包括蟑螂)也喜歡吃香菇,你也有機會遇見。賞菇,也就同時是個觀察大自然各種生物生態的好時機。

墾丁竹林叢中的發光小菇。圖/柯惠棉提供

  1. M, McElroy WD (1978)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fireflyluciferase. Methos Enzymol, 3-15.
  2. Kaskova ZM, Tsarkova AS, Yampolsky IV (2016) 1001 lights: luciferins,luciferases, their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applications inchemical analysis, biology and medicine.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45, 6048-6077.
  3. Kishi Y, Matsuura S, Inoue S, Shimomura O, Goto T (1968) Luciferinand luciopterin isolated from the Japanese firefly, Luciola cruciata.Tetrahedron Lett, 2847-2850.
  4. Kotlobay AA, Sarkisyan KS, Mokrushina YA, et al. (2018) Geneticallyencodable bioluminescent system from fungi. Proc Natl Acad Sci U SA 115, 12728-12732.
  5. Oliveira AG, Stevani CV, Waldenmaier HE, et al. (2015) Circadiancontrol sheds light on fungal bioluminescence. Curr Biol 25, 964-968.
  6. Purtov KV, Petushkov VN, Baranov MS, et al. (2015) The chemicalbasis of fungal bioluminescence. Angew Chem Int Ed Engl 54, 8124-8128.
  7. Shih YS, Chen CY, Lin WW, Kao HW (2014) Mycena kentingensis , anew species of luminous mushroom in Taiwan, with reference to itsculture method. Mycol Prog 13, 429-435.
  8. 周秀宜、洪進雄 (2014) 發光小菇菌絲體離體培養之研究。碩士論文。
  9. 張瓊之、高孝偉 (2017) 台灣產螢光菇的分類及分子親緣關係。碩士論文。
  10. 施雨伸、高孝偉 (2013) 臺灣產螢光小菇的分布、分類及人工培養,並兼述一新種。碩士論文。

 

本文轉載自MiTalkzine,原文《夜光派對- 叢林中的夢幻發光蕈

歡迎訂閱微雜誌MiTalkzine,加入 MiTalker 的行列,一起來認識這個星球上千萬種各式各樣的微生物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連結:https://goo.gl/Qo59i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15
2

文字

分享

0
15
2
科學寶可夢2 #171 電燈怪:深海中的大大大大大太陽
Rock Sun
・2018/03/07 ・354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05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為一名訓練師,你真的了解你的寶貝們嗎?寶可夢圖鑑讀熟了沒?

其實圖鑑告訴你的比想像中的還多喔!每個星期周末跟著 R 編一起來上一門訓練師的科學課吧!來跟大家分析這些寶可夢們是如何使用科學力來戰鬥的。

在Y編的百般詢問之下(其實是我自我放逐~~~),R編決定來繼續「科學寶可夢」這個專題。儘管寶可夢有點退燒了,但這充滿空想、奇幻又可以用科學來驗證、討論的世界,對我們科學青年根本是個遊樂場~ 不是嗎?或許之後……還可以繼續不知道那裡的科學探險呢~

(圖/Bulbapedia)

 你就只會看到一團光,然後就瞎了 #171 電燈怪

雖然我們上一位介紹的安瓢蟲就是以星光當成能源來過活的,但其實R編個人對寶可夢世界裡與「光」有關的寶可夢不抱太大的期待,因為……好像沒有哪隻寶可夢是以光出名的啊!沒想到過沒多久又發現了一隻不只和光有關,且單單從圖鑑敘述就知道牠一定強到沒朋友的寶可夢。

「電燈怪發出的光線之亮,就算是從 5000 米的水下發出也能傳到到水面上。」(金、葉綠、心金)

「如果深夜里從船上向漆黑的海望去,電燈怪所發出的亮光有時看起来就像星星一樣。」(藍寶石、鑽石、珍珠、白金、黑白…..)

「會放出刺眼的亮光眩暈對手,然后趁其無法動彈時將其整個吞下。」(銀、火紅、魂銀……)

各位觀眾,是 5000 米(公尺)啊!!!(注1)先別說在海底了,假設今天場景拉到了海平面上,5000 公尺的距離就像是你站在 101 某個樓層能夠平視看到新光三越站前店(如果沒有建築物擋住的話)頂的手電筒!這有可能嗎?R編覺得很難,但也不是沒機會。不過在此之前先讓我們再推一萬步,來追究一下電燈怪是怎麼發光的?

R編比較喜歡這種~殺氣!!(圖/Pokemon by Review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Wikimedia

其實圖鑑上有提到這點:電燈怪就跟許許多多地球上的深海發光生物一樣,靠著身體中的細菌產生化學反應來制造亮光。生物之所以發光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理由,像是吸引獵物、溝通、尋找伴侶等等。這些生物有很大一部分居住在海中,而圖鑑裡也有說電燈怪是靠閃瞎獵物來捕食……這聽來蠻合理的,除了牠鮮豔的藍黃色以外,牠的外型甚至跟現實世界的鮟鱇魚幾乎一模一樣(注2)。

所以電燈怪發光是很合理的,但能在 5000 公尺外看到牠的亮光嗎?問題就在於,就算鮟鱇魚頭上的燈跟我們在地球眼睛看到的太陽光一樣亮,別說 5000 公尺了,在水裡連在 100 公尺內看到都很勉強;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跟光在水中的物理有關。

水的密度比空氣大超過 800 倍,這對於光的傳遞來說是很不友善的一件事。在水下,光的傳遞會受到深度、視覺距離、水面的狀況影響等因素影響,但絕大部分的紅光在 5 公尺內會被吸收、橘光則是 10 公尺、黃光 20 公尺、綠光 30 公尺,最後藍光在 60 公尺身的時候就消失了,這時候的光基本上被吸收到剩不到 10%。(注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算今天海水的狀況好一點,太陽光頂多也只能傳遞到水下 200 公尺,所以這段距離在海洋學上被稱為「透光帶」(Epipelagic)。這個範圍的海水居住著需要陽光的海洋生物,像是一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生物。再往下到 1000 公尺深,叫做「中層帶」(Mesopelagic),這裡要行光合作用基本上已經不可能了,只有在最理想、風平浪靜、海水超級清澈的極少數情況下這裡才有一點點光,但少到讓人絕望。

然後在這之下的深海則叫做「深層帶」(Bathypelagic),再來是「深淵帶」(Abyssopelagic)(y編按:說好不提娜娜琪的……(R編再按:那啥?吃的嗎?))。帶如其名,在這裡的生物別說看過光了,連ㄍㄨㄤ這個字怎麼拼都不知道。5000 公尺深就落在這裡,而電燈怪可以從這裡……散發出來連水面都看的到的光……!?

從深海中的LED燈開始,來大膽猜一下電燈怪能有多亮呢?

舉個例子給大家參考一下,曾經下潛到水下 10,000 公尺深、著名的水下載具深海挑戰者號上面裝有一個 2 公尺高的 LED 探照燈陣列(注4),雖然 R編找了很久找不到這 LED 探照燈陣列的功率或照度,但是根據製造者說法,這個探照燈在深海能看到 30 公尺外的地方……這也只有電燈怪的0.6%而已。由於實在找不到太多可靠或明白的資料,R編決定做個冒險的計算,就是使用平方反比定律,來試著計算電燈怪的光到底有多強,這下子我們可能會忽略很大一部分水的散射,導致我們的電燈怪會超乎預期的強。

所以說牠臉上的黃斑紋到底是幹嘛?保護眼睛嗎?(圖/Pokemon Wiki)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反平方定律是一個推估物理量的分布或強度的定律,數值會按照距離源的平方反比而下降,最常被用在計算能量擴散(爆炸)或光與距離間的關係。舉個例子:如果今天我們在 2 公尺之外測量一個燈泡照度為 10 勒克斯(也就是每平方公尺 10 流明),那麼它在 1 公尺處的照度就是 (2/1)2x10=40 勒克斯。當然也可以放遠計算,而數字只會越來越趨近於零,但不會消失。

例如深海挑戰者號的LED燈在 30 公尺為照度剩 1 勒克斯(大概比滿月的晚上再亮一點點),那麼 5000 公尺外它的照度就只剩下 0.000036 勒克斯,比之前提過的星光還弱 3 倍。如果我們反過來推倒,假設今天我們在水面上看到電燈怪的燈光有 1 勒克斯,那麼實際上在海中的牠有多亮呢?

經過計算之後,在 30 公尺處電燈怪的照度就高達 27 萬勒克斯,這已經比正中午的太陽光還亮 2 倍以上了,如果我們再拉近點,距離電燈怪只有 10 公分,照度會來到 2.5×1010 勒克斯,我們姑且就先以這個值當作電燈怪燈的照度好了。

電燈怪的燈,如果把它算成一個直徑兩公分的球好了,它的表面積就是 0.0013 平方公尺,乘上 2.5×1010 勒克斯,我們得到光通量為 3000 萬流明,如果再進一步將電燈怪的發光能力換算成現今擁有非常優越轉化效能的燈泡,約 200 流明/瓦特,我們也可以把它類比成一個 15 萬瓦的燈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燈關一下啦~~喂~~(圖/Giphy)

我們要拿怎樣的手電筒比呢?別提了,我們直接跳到海岸救援直升機等級的探照燈,這類的探照燈少有 500 瓦,高則可以到 7000 瓦,而市面上能夠找到的最強探照燈光通量一台也不過才 50,000 流明而已了,在電燈怪的光面前,我們地球上的最頂尖的人造光都像螢火蟲一樣,除非我們集合起來(悟空說:請大家給我力量!),才能比過這隻小小的寶可夢。(注5)

而根據軍用閃光彈的原理,我們正常人只要看到每平方公分 0.2 瓦以上的光就會昏厥。如果我們今天想把電燈怪從深海打撈起來,會發生什麼事呢?我們會先看到一個像手電筒一樣的燈光出現在海面上,漸漸地越來越大、越來越亮,離水面幾百公尺的時候,整個海面已經像日光燈一樣閃亮,我們可以在海面上看到各種不同海洋生物的影子,然後一口氣大力拉上的瞬間,半徑大概 100 公尺內的人都會被瞬間閃暈,範圍之外的大概亮到眼睛都睜不開,而理所當然我們也看不到這隻寶可夢。(注6)

這是…….電燈怪…..還是神?(圖/VideoBlock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中生物的話呢~~牠們如果有視力的話大概也會落得一樣的下場,反而是眼睛發育不完全的深海動物和完全沒有眼睛的底棲生物們等能夠逃過一劫……原來這就是為什麼電燈怪要住在海底下的原因啊~~真是要好好感謝電燈怪,請牠們盡量待在深海不要隨便造成視力浩劫啊~~

編注:

  1. 這基本上就是全部的敘述了,說實在話「像星星一樣」和後面的閃瞎對手吃掉整個差很多啊~不會覺得這光絕對是有詐嗎?
  2. 這很難說,因為我們只不過才探索極少部分深海而已,說不定哪一天我們真的能找到長得像藍色的布丁,臉上還有黃色斑紋的鮟鱇魚,但絕對不會長這麼可愛。其實現實世界有深海魚類的眼窩是真的會發光的,所以那圈黃色的說不定是發光器?
  3. 雖然這順序有很大的不一樣,因為我們以上討論的是陽光照進海水的情況,但電燈怪可是相反~他是從海裡發出光,光源本身就在水中,不像太陽高高掛在天上,這中間少了非常多東西,如果有更懂類似知識的大大可以幫R編補一下。
  4. 除了LED探照燈外,還有一個機械夾和許許多多的鋰電池、攝影機…..,沒有太多華麗的實驗設備,但靠著安全的設計和卡導演的駕駛,安全的探險回來。
  5. 其實還有更有潛力的強大燈光存在,例如 Imax 投影機陣列、拉斯維加斯樂蜀飯店頂全世界最亮的探照燈、還有許許多多大概不能公布的軍事黑科技,極有可能夠和電燈怪並駕齊驅,但這些真的找不到什麼全面的資料。
  6. 這還不包括可能發生的放熱、視網膜傷害等,只能說這樣的動物待在深海就好了。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 (反平方定律光視效能照度生物發光作用深海
  2. 深海挑戰者號
  3. Basic Principles of Light Underwater
  4. How far does light travel in the ocean?
  5. Lumens to watts calculator
  6. What If? 如果這樣會怎樣
  7. 空想科學讀本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Rock Sun
64 篇文章 ・ 966 位粉絲
前泛科學的實習編輯,曾經就讀環境工程系,勉強說專長是啥大概是水汙染領域,但我現在會說沒有專長(笑)。也對太空科學和科普教育有很大的興趣,陰陽錯差下在泛科學越寫越多空想科學類的文章。多次在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最後回到了原點:我喜歡科學,喜歡科學帶給人們的驚喜和歡樂。 "我們只想盡我們所能找出答案,勤奮、細心、且有條理,那就是科學精神。 不只有穿實驗室外袍的人能玩科學,只要是想用心了解這個世界的人,都能玩科學" - 流言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