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目前有兩個獎項被視為相當於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一個是由挪威政府為了紀念英年早逝的挪威數學家阿貝爾(Niels H. Abel, 1802-1829)而設立的阿貝爾獎,自 2003 年起每年頒發一次,獎金金額也與諾貝爾獎相當。另一個就是由加拿大數學家費爾茲(John C. Fields, 1863-1932)個人設立的費爾茲獎。
費爾茲擔任 1924 年「國際數學家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的主席時,就提議設立一個類似諾貝爾獎的獎項,並將此屆會議的結餘款做為種子基金。但經過八年直到他臨終前仍無進展,於是他立下遺囑,捐出他的遺產連同種子基金作為費爾茲獎的基金。1932 年 9 月 5 日,他過世四個星期後,這一屆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一致通過遵其遺願,設立費爾茲獎。
“for their foundational contributions to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nd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their leading role in shaping them into central fields of modern mathematics”
現年 76 歲的凱倫・烏倫貝克,是美國得克薩斯大學( University of Texas )榮譽教授,並擔任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 )資深訪問學者、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客座教授。作為幾何分析( geometric analysis )領域的先驅之一,烏倫貝克在幾何偏微分方程、規範理論和可積系統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她提出的數學方法已經被今天的數學家廣泛使用。和年少成名又英年早逝的菲爾茲獎得主瑪利亞姆·米爾扎哈尼不同,凱倫·烏倫貝克擁有一個曲折又幸運的數學人生。
「女性學不了數學,因為從生物學角度上來說她們比男性更喜歡社交,所以這種需要單獨進行、與孤獨為伴的工作會讓女性無法適應」這是當時社會給婦女打上的標籤(這種刻板印象至今依然存在)。凱倫最開始在密歇根大學學物理,但是發現數學更契合她的特點和興趣,於是轉到了數學領域。不過她選擇開啟數學家生涯並不全是因為對智力的自信,而是周圍人的影響。凱倫甚至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進入研究所攻讀博士,但身邊認識的親友(包括她的男朋友)幾乎都決定繼續深造。她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為了避免名校數學系男性研究者的絕對權威,她選擇避開普林斯頓或者哈佛大學,希望找到一個能夠讓自己不分心地研究數學的地方。最終,她先在紐約大學的庫朗研究所( Courant Institute )拿到了碩士學位,然後在布蘭迪斯大學( Brandeis University )獲得了博士學位。
令人欣慰的是,奧爾克站在了妻子這邊。他拒絕了所有不願接受凱倫的學校,兩人最終加入了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
但這並不是故事的美滿結局。凱倫是香檳分校的數學教師,可是他們只把她當成教職員的家屬,並且希望她以一位家屬的身份行事。在那裡她被排除在教職人員的職業發展系統之外,沒人能為她當時十分特殊的職位提供任何指導和幫助。她的學術生涯也不怎麼順利,她不喜歡課堂教學工作,同時苦苦掙扎著尋找研究方向,還要面臨外界對於自己地位和能力的質疑——1976 年,她選擇離開香檳分校,去了位於芝加哥的伊利諾伊大學(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有的,目前有兩個獎項被視為相當於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一個是由挪威政府為了紀念英年早逝的挪威數學家阿貝爾(Niels H. Abel, 1802-1829)而設立的阿貝爾獎,自 2003 年起每年頒發一次,獎金金額也與諾貝爾獎相當。另一個就是由加拿大數學家費爾茲(John C. Fields, 1863-1932)個人設立的費爾茲獎。
費爾茲擔任 1924 年「國際數學家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的主席時,就提議設立一個類似諾貝爾獎的獎項,並將此屆會議的結餘款做為種子基金。但經過八年直到他臨終前仍無進展,於是他立下遺囑,捐出他的遺產連同種子基金作為費爾茲獎的基金。1932 年 9 月 5 日,他過世四個星期後,這一屆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一致通過遵其遺願,設立費爾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