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金牌特務2-超越極限的科技與動作》——2018數感盃 / 國中組專題報導類第三名

數感實驗室_96
・2018/04/22 ・162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62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數感盃青少年寫作競賽」提供國中、高中職學生在培養數學素養後,一個絕佳的發揮舞台。本競賽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運用數學知識,培養及展現邏輯思考與文字撰寫的能力,盼提升臺灣青少年科普寫作的風氣以及對數學的興趣。

本文為 2018數感盃青少年寫作競賽 / 國中組專題報導類佳作 之作品,為盡量完整呈現學生之作品樣貌,本文除首圖及標點符號、錯字之外並未進行其他大幅度編修。

  • 作者:曾宥霖、蘇昱修/協同中學
圖/imdb

很多人看過《金牌特務2》,這部電影充滿刺激,所以大受觀眾好評,但是這部電影中含有許多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地方,以下試舉兩例來說明:

一、飛不快的空拍機

故事內容中,男主角和其他特務為了拯救因吸毒而中毒的人,他要在 3 個小時內將所有解藥用空拍機送達各世界各個地點。我們來分析看看,他是否可以拯救所有因吸毒而中毒的人。

假設空拍機的機體完整,發送期間沒有任何故障的可能,才不會在未發送到個地點時,就因機體故障墜入海底。也先排除空拍機因氣候因數所造成的危害,空拍機才不會因打雷等天氣因數所造成意外墜機的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樣的情況下,唯一的問題是空拍機需要多快得速度(當空拍機到達極速時,摩擦力本身的阻力已經很小了,如果是空拍機上載重「解藥」所增加的阻力基本上先忽略。)

距離/速度/時間,公式如下 :

距離 ÷ 時間 = 速度

假設他們所使用的是高規格的空拍機,時速約為 93(km/h) (註一),他們要把解藥送達全世界,所以空拍機所要到達最遠的距離為,地球赤道長的一半(註二)約 20038 km,我們把公式帶進去 20038÷93≒215.46(hr)四捨五入後大約是九天。

從這樣的分析看來,空拍機在還沒飛到陸地時就已經墜海了,需要解藥的人們也都死光了。空拍機約可以使用 0.5 個小時,0.5(hr)×93(km/h)=46.5(km),所以空拍機飛約 46.5(km)就墜機了。如果你是特務,你想要解救人們,將所有解藥用空拍機送達各世界各個地點,那你可能要有好幾台時速可高達約 6679.33(km/h),而且可以承受如此高電壓容量與輸出還可以持續飛行 3 小時的空拍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就目前科技是不太可能出現的。

二、神秘套索

另一個不合邏輯的地方,就在故事內容中,男主角和其他特務預見了一位曾經是同伴但叛變的牛仔特務,這個特務擁有一條可以通電的套繩,一旦被電到身體就會被迅速的切成兩半。

那個牛仔自身的任務就是摧毀解藥的密碼,於是那位牛仔迅速的將【可以把人電到斷掉的套繩】套在其中一個特務的脖子上(如下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問題來了,牛仔將套索通電,但是這位特務在牛仔通電後才將繩子拉開,不覺得很奇怪嗎?為何它沒有被電到呢?這就是問題所在!

以下是我簡單的運算,我要算出電流到達要花多少時間:

假設一個紅色椅子直徑 50 公分,線長 16 個紅色椅子(因為繩子不是直的所以加了一張椅子,變成十六個) ,電流一秒可以跑(註三) (m)再來我們可以算出:

大約等於 0.000000027 (sec),意思就是如果這位特務想要逃脫,那他就得在約0.000000027 秒內將繩索拉開並丟出去,否則它的頭就會跟他的身體完全分離也就是說這位金牌特務已經死了,如果這位金牌特務已經死了,也就表示他們任務失敗了,那麼全世界的人口會大幅減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如果用數學的角度來計算電影的細節,那真的是太痛苦了,放開一切科學邏輯,好好享受劇情吧。

Thank You For Reading!!!

(註一)資料出處為先創國際(Sentra)的商業周刊文章【高規格的空拍機】所公認高規格的空拍機的空拍機為 DJI 的 Inspire 2,速度約 93(km/h),續航力約為 0.5(hr)

(註二)資料出處維基百科(赤道長度),赤道長度約 40076(k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三) 資料出處維基百科(電流速率),電流速率約等同於光速 3✕108(m/s)

更多2018數感盃青少年寫作競賽內容,歡迎參考 2018數感盃特輯、數感實驗室官網粉絲頁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金牌特務2》背後的那些故事
果殼網_96
・2017/11/27 ・324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注意,本文涉及輕度劇透,尚未觀影的群眾請斟酌後觀看。

作者/廖俊棋

讓很多愛看電影的朋友們期待已久的《金牌特務 2》终於上映了,我也是首映當天就購票觀看。片中最大的反派「黄金圈」(The Golden Circle)是一個神秘販毒组織,由茱莉安‧摩爾所飾演的天才美女波比‧亞當斯領導。這部影片講的就是主角(們)勇鬥黄金圈的故事。

《金牌特務 2》宣傳海報。source:IMDb

雖然影片的劇情及角色設定存在部分爭議,使其在各大電影評價網站上褒貶不一,但緊凑的情節、華麗的打鬥、幽默及誇張的橋段還是能令觀眾們眼睛為之一亮。不過在此我不想評論電影,而是希望就「黄金圈」的相關背景,探討一些考古及人類學方面的相關發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黄金圈」基地玄機

先來談談影片中「黄金圈」基地的建築風格吧。「黄金圈(Golden circle)」這個名字來自於緬甸、寮國、泰國三國的交界「金三角(Golden triangle)」,不過影片中的基地坐落於另一個國家——柬埔寨。

既然選景在柬埔寨,片中被波比改成美式風格的古代遺跡,當然就是「吳哥窟(Angkor Wat)」式的建築(當然,這不是第一次將吳哥窟搬上大銀幕,2001 年由安潔莉娜‧裘莉主演的《古墓奇兵》就曾在此取景)。

吳哥窟,圖/by Bjørn Christian Tørrissen@wikipedia commons。

吳哥窟字意「神廟山」,是古代高棉帝國的首都,其建設要歸功於十二世纪的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古代高棉帝國可以說是工業化以前最巨大的百萬人口城市,稱霸整個東南亞,而吳哥窟最初的建設是為了供奉印度教的宇宙守護神毗濕奴所建。在之後不斷的瘋狂建設中,設立了超過 1000 多座祭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宏大的文明卻於 15 世纪突然崩毁,整個城市遭到遺棄而逐漸隱沒於叢林之中。雖然當地人和一些别的宗教派别,如「南傳佛教(Theravada Buddhist)」都曾到這些神聖遺址虔誠膜拜,但歷史上在繪製地圖時,大部分並未將其畫出。也因此,一直到 1860 年,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在叢林中尋找熱帶動物時無意間發現該遺址之後,考古學家才開始了對吳哥窟正式的研究。

吳哥窟的建築展現出印度教的宇宙觀。在印度教中,宇宙的軸心是須彌山,而吳哥窟中央廟壇的五座寶塔,則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而四周同心圓式的牆壁則代表須彌山周圍的層巒選翠。

吳哥窟的四周有畫廊,每一面牆上都有巨大的浮雕,每一幅都記述了印度教的史詩或是高棉帝國的歷史片段。

還記得我當時為了研究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而去,導師會突然指著壁畫上的某一角開始臨時測驗:「這個在馬車上受傷的人是誰?被誰所傷?所以這是哪一場戰役?」當年我看的是一臉糊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羅摩衍那》還是非常值得一提的。這部史詩講述的是王子羅摩(Rama)為了救回妻子悉多(Sita)而與魔王發生戰争的故事。在印度教中相信羅摩就是毗濕奴的化身,其地位相當於基督教文化中的耶蘇。這部史詩對印度文學、宗教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不僅於此,它甚至影響了中國文化,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西遊記中的孫悟空,靈感就是源自於猴神哈努曼的形象。

哈努曼拜見羅摩和他的妻子悉多,圖/公共領域

不只亞洲,《羅摩衍那》更是進一步影響了現代歐美流行文化,例如大導演喬治‧盧卡斯在創作星球大戰時,就改編許多該作中的故事設定,甚至包括最著名的經典橋段:「I am your father!」就是來自《羅摩衍那》第七章的内容。

回到建築與考古的主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發現該座聖城之後,專家學者們一直想進一步知道這座城的真正規模,因此澳洲雪梨大學的 Damian Evans、Roland Fletcher 和法國考古學家 Christophe Pottier 運用舊式的衛星影像繪製了這個地區的地圖,並推測吳哥窟牆外有個繁盛的巨大城市。

到了 2012 年,該團隊採用了高科技的空載雷射,該設備能將雷射射向地面並接收反射光,以此繪製出 3D 立體地圖。

這些地圖顯示出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城市——一個稠密的都市核心周圍環繞了許多錯綜複雜的二級城市,同時還有住宅以及農業區。這些發現不只揭露了考古學家們之前從未見過的廟宇、道路、街區及池塘等,還進一步讓我們了解了古代吳哥王朝的人民是如何透過農作和灌溉來改變環境地貌的,更進一步指出:「直到現在為止,吳哥窟的土地使用强度及城市和農業空間的廣泛程度,全都受到極大程度地低估」。

吳哥窟俯瞰圖,圖/by Charles J Sharp@wikipedia common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波比的掘起

影片中「黄金圈」的領導人是波比‧亞當斯,而波比(poppy)本身就有罌粟的意思。

罌粟為二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小亞細亞、印度、亞美尼亞及伊朗,其花朵大而豔麗,色彩絢爛華美,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然而在這美艷的背後,它還是鴉片的主要原料。雖然在醫療上也能萃取並作為鎮靜劑的嗎啡、可待因,但因為其有成癮的危險性,一般國家都有法律規範其種植。

而一些考古證據顯示,人類吸食鴉片的歷史,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悠久。

尼安德塔人(以下簡稱為:尼人)是一種已滅絕的古人類,大約滅絕於 3 萬年前。一些古 DNA 的研究顯示,這個人種曾與我們的祖先有許多親密的接觸甚至雜交,導致現今除了非洲地區以外的人種身上都帶著 1~4%的尼人基因。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尼人很原始、愚蠢,但其實他們有著比我們還要大的腦容量以及結實的身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 3 月,《自然》(Nature)發表了一篇關於尼人口腔微生物組的相關文章。這篇文章最轟動的结果莫過於科學家們在尼人口中發現屬於智人的口腔细菌,進而推斷尼人曾與智人接過吻。

在同一文章中還發表了尼人的食譜,例如比利時的尼人就曾攝入犀牛及野羊、西班牙的則吃了松子、苔蘚及蘑菇。不只如此,科學家還發現西班牙的尼人患有牙膿腫及胃炎,而這名患者服用了含有水楊酸的白楊樹皮作為天然止痛劑,甚至還吃了青黴菌作為抗生素以自我治療。

正在吃東西的尼安德塔人。圖/Mauricio Anton@SPL

然而他們用過藥似乎不只這些⋯⋯尼人生活遺跡的相關研究中,還曾發現過罌粟的蹤跡。而我們的智人祖先,也在幾千年前學會將未成熟罌粟的外殼切開,用裡面流出的白色乳汁製作鴉片——人類使用毒品的歷史可謂既瘋狂又由來已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 2016 年的一篇研究論文,我們的祖先跟尼人雜交而得來的,不只是基因這麼簡單,這些基因還導致我們具有罹患抑鬱症、皮膚病、血栓等疾病的風險。這麼看來,與尼人的親密接觸,给我們帶來了疾病和毒品⋯⋯審慎交友啊!

寫在最後

不管大家喜不喜歡這部電影,影片中還是有許多知識點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最後送给大家一句話,是《金牌特務 1》中老加拉哈德引用海明威並送給艾格西的話:

「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ellow man; true nobility is being superior to your former self.」(強於别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是强於之前的自己。)

希望大家今後都有更多的進步以超越自己,提升自身的内涵,由内而外的涵養提升一個人的格調和氣質,正所謂(如影片中另一句經典台詞所說):

「Manners make the man.」(不知禮,無以立也)

(K編按:台灣版翻譯為『禮儀,成就不凡之人』)

(原文編輯:婉珺)

圖/官方據照@豆瓣

致謝:本文特别感謝中國科學院大學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技考古碩士生劉洋、易水,你們是最好的電影同好及學術交流伙伴。

參考文獻

  1. Damian Evans, et al. (2013). Uncovering archaeological landscapes at Angkor using lida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31).
  2. Elisa Guerra-Doce (2015). The Origins of Inebriation: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the Consumption of Fermented Beverages and Drugs in Prehistoric Eurasi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22 (3): 751–782.
  3. Hongen Jiang, et al. (2016). Ancient Cannabis Burial Shroud in a Central Eurasian Cemetery. Economic Botany 70 (3): 213-221
  4. Karen Hardy, Stephen Buckley, Michael Huffman (2013). Neanderthal self-medication in context. Antiquity 87 (337): 873-878.
  5. Kelley Harris, Rasmus Nielsen (2016). The Genetic Cost of Neanderthal Introgression. GENETICS 203 (2): 881-891.
  6. Laura S. Weyrich, et al. (2017). Neanderthal behaviour, diet, and disease inferred from ancient DNA in dental calculus. Nature 544: 357-361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微信公眾號:Guokr42),原文為〈《王牌特工-黄金圈》你看了吗?關於“黄金圈”,還有這樣一些故事〉,禁止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9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