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 MIT 擔任教授時,深感求解微分方程式的繁複困難,而於 1927 年打造出「微分分析儀」,成為世界上第一台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類比式計算機。他繼續改進升級,夏農就是在這段期間來到 MIT,成為凡納爾・布希的研究生而接觸到微分分析儀,才在 1937 年的碩士論文中提出二進位的數位電腦架構,促成了現代電腦的發明。
1945 年,他發表了《如吾人所思》 (”As We May Think”),文中勾勒了一種貯存個人知識與生活經驗的多媒體資料庫 ”memex”,不但可以藉由「足跡」將相關的資訊連結在一起,還可以與他人的 memex 互相連結,彼此分享註記。而這些資訊將可藉由直接觸控透明的螢幕輕易存取。英格巴特 (Douglas Engelbart) 正是讀了這篇文章受到啟發,終於在 23 年後將凡納爾・布希的構想打造出來,在「所有演示之母」的發表會上向世人示範未來電腦應有的樣貌。
凡納爾・布希他不只是發明家與啟蒙者,他還是個具有遠見的規劃師與管理者。二次大戰期間,他力抗軍方的保守勢力,建議羅斯福總統成立「科學研究發展局」,率領科學家研發出新一代的雷達與固態火箭,之後並推動成立曼哈頓計劃。戰後他又向繼任的杜魯門總統提交影響深遠的萬言書《科學──永無止境的前線》(”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力陳科學的重要性:
因此到了 1981 年,曾經是全世界最賺錢、最受歡迎品牌的大型電腦計算機公司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終於被迫進入個人電腦市場。IBM 的聲名很快地使個人電腦在消費群眾裡達到臨界量,但那時使用者必須記得電腦語言及程式名字才能執行。
圖/筆者提供
1984 年,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s)推出了 Macintosh 後,個人電腦市場才真正開始起飛。Macintosh 導入電腦鼠標,其「所見即所得」(WYSI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界面更讓使用電腦變得非常簡單[1]:只要會按鼠標就好,不必再記那些電腦語言及程式名字。隔年,微軟(Microsoft Corporation[2])也推出了具鼠標及「所見即所得」界面的 Windows 操作系統後,儘管個人電腦成為主流還需要幾年時間,但毫無疑問地個人電腦時代已經來臨了!
開始時各計算機網絡並沒有一種標準的方式來相互通信。科技學家終於在 1983 年 1 月 1 日建立了「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TCP/IP)的一新通信協議,使不同網絡上的不同類型計算機終於可以相互「交談」,現在的互聯網於焉誕生,因此當天被認為是互聯網的官方生日。阿帕網和國防數據網(Defense Data Network)後來也正式改用 TCP/IP標準,因此所有網絡現在都可以通過一種通用語言連接起來。
1989 年 11 月,第一個提供商業互聯網服務(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公司 The World 在美國出現。儘管當時電話撥號連接只能以每秒 5 萬 6 千位元的慢得令人痛苦的速度下載[3],與現在的所謂寬帶(broadband)之至少 2500 萬位元的速度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但在兩年就產生了廣泛的消費者基礎。1991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看到該公司打開了這似乎再也關閉不了的閘門,終於解除了對商業 ISP 的禁令。
圖/筆者提供
1989 年,為了滿足世界各地大學和研究所的科學家對自動化信息共享的需求,英國計算機學家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爵士在瑞士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提出了萬維網(WWW, World Wide Web)的構想:在互聯網上建立一種可以透過「超文本鏈接」(hyperlink)將文檔連接到其它文檔的信息系統,使用戶能夠從一個文檔移到另一個文檔來搜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