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物(natural products)一向是抑菌劑的重要來源之一。為了尋找新的細菌轉醣酶抑制分子,中央研究院吳韋伸博士生(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所)在本院基因體中心翁啟惠院士與鄭婷仁博士指導下,研發出一種新型高效能篩選平台。透過這項技術,研究團隊篩選出 4 種天然物分子,可有效抑制細菌轉醣酶,未來可望進一步打造為新型的抗生素。本研究於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你看過美國前總統川普被警方逮捕的影片嗎?又或是英國女王在皇宮中大跳熱舞的片段?多年來,人們普遍相信著「有圖有真相」的道理,然而,隨著圖像與影音相關的生成式 AI 越發成熟,我們似乎再也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雙眼。而在真假影音的差異可說是微乎其微的狀況下,我們究竟該如何判斷資訊真實性?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陳駿丞與團隊每天在尋找的,便是有效又好用的解決方案。本次,中研院「研之有物」將透過專訪,從生成式 AI 的原理開始了解,一步步為各位解開深偽影像的神秘面紗。
你已經是個成熟的 AI 了!幫我工作!
一講到生成式 AI,許多人都能立刻喊出「ChatGPT」的大名,足見這個領域之熱門程度。其實,生成式 AI 發展並不是近年才開始的事,可是為什麼直到最近,才受到社會大眾的熱烈歡迎呢?
中研院資創中心的陳駿丞副研究員認為,其中最關鍵的原因,莫過於 AI 程式的優秀表現開始讓一般人很「有感」。由於生成式 AI 的相關研究快速發展,基礎建設在近年來逐漸成熟,使用介面也設計得十分親民,讓大眾能透過極為直覺、簡單的方式去使用,實際體會到應用的效果,例如改善工作效率、處理圖像任務等,再加上大眾媒體的渲染,便帶起了 2023 前半年的 AI 風潮。
陳駿丞笑著說,雖然自己不是文字生成式 AI 的專家,但使用「ChatGPT」時,也發現到它真的能做到很多事,比早期的 Siri 效果更好、更準確。的確,對於我們來說,這款基於 OpenAI 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就彷彿是一個全能小秘書一般,可以整理文案、改錯字,甚至連寫程式碼都不在話下。
而相對偵測、加浮水印等等「補救」的方式,假設我們已經掌握了一些模型的架構,便能透過添加「對抗樣本」(Adversarial Examples),直接攻入生成式 AI 的大本營,讓這些深偽 AI 只能生出一些亂七八糟、毫無邏輯的圖片,或是強迫生成特定的圖案。例如找出幾個常用、能進行臉部特徵操作的 GAN,針對它們研發相關對抗樣本,如此一來,只要加入了團隊開發的噪聲,便能同時打壞這幾種 GAN 的生成。
第一種方法是透過風化層 X 射線成像光譜儀(Regolith X-Ray Imaging Spectrometer, REXIS)來觀測 X 射線光譜。讀者或許會想,X 射線多用來觀測高能天體的輻射,像是黑洞、超新星爆發等事件,並且小行星本身也不會發出 X 射線,為何要攜帶這樣的探測儀器?
事實上,當元素吸收到宇宙射線或太陽所發出的 X 射線時,內層的電子會吸收能量並游離,而外層的電子便會向下躍遷,補上原本內層電子的位置,更外層電子又再補上外層電子的位置。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便會發出 X 射線。而由於每個元素的能階都是獨一無二的,藉由觀測X射線的光譜,我們便能了解小行星上各處的元素豐度。
這樣的分析方式被稱作 X 射線螢光分析(X-ray fluorescence, XRF),是一種非破壞性的元素鑑定方式,地質考察、考古甚至是博物館文物鑑定都常利用此方式進行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