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點如同雪花或指紋印,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不過,塑造及定位此些半導體奈米晶體的新蝕刻方法,能使上述情況為之改觀。除此之外,於美國國家標準暨技術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的試驗證實,經蝕刻的量子點發出單粒子的光(也就是單光子),這提升了為新型量子通訊裝置提供電力的可能性。
在NIST及其他地方,製作量子點的傳統方法,如同於溶液中生長晶體。不過,這個有點隨機性的方法導致形狀不規則。上述更精確的新方法是由NIST博士後研究員Varun Verma,還是美國伊利諾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研究生時所研發的。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在我們日常生活裡,一個物體(例如地球)可以擁有兩種不同類型的角動量。第一種類型是由於物體的質心繞著某個固定(例如太陽)的外部點旋轉而引起的,這通常稱為軌道角動量。第二種類型是由於物體的內部運動引起的,這通常稱為自旋角動量。在量子物理學裡,粒子可以由於其在空間中的運動而擁有軌道角動量,也可以由於其內部運動而擁有自旋角動量。實際上,因為基本粒子都是無結構的點粒子,用我們日常物體的比喻並不完全準確1;因此在量子力學中,最好將自旋角動量視為是粒子所擁有的「內在性質」,並不是粒子真正在旋轉。實驗發現大部分的基本粒子都具有獨特的自旋角動量,就像擁有獨特的電荷和質量一樣:電子的自旋角動量為 ½ 2,光子的自旋角動量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