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夏普誕辰|科學史上的今天:12/25

張瑞棋_96
・2015/12/25 ・97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94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來到十九世紀初的巴黎郊外,很有可能看到有如宮崎駿電影中機械時代的奇景:原野上一幢孤立的建築物上豎起高高的柱子,頂端一根4.5米長的橫樑,橫樑兩端各有一支2米長的懸臂。突然兩支懸臂動了起來,各自慢慢轉到特定角度後才停下來。隨後十公里外一座類似的高塔立即模仿它的動作,接著更遠的一座也如法泡製,如此一路下去。像是站崗的機械巨人平舉手臂,用擺動小臂來傳遞訊息。

夏普所發明的「電報」-傳訊塔。圖/wikipedia

沒錯,這正是法國發明家夏普發明的傳訊塔,在電報還沒發明之前,就能迅速將訊息傳送到遠方,是史上第一個實現遠距傳訊的通訊系統。事實上,電報 (telegraph) 這個字就是他此時所創,代表遠距 (tele) 書寫 (graph) 之意。

夏普。圖/wikimedia

雖然自古即有狼煙,但狼煙只能傳達幾個事先約定好的暗號,效用相當有限。傳訊塔的懸臂可以像時鐘指針那樣旋轉,夏普平均劃分成八種角度,各相隔45度。因其中一個角度會被橫樑遮住,所以每個懸臂有七種角度,再加上橫樑本身可以左上右下或右上左下,所以一共有98種不同組合(7 x 7 x 2)。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字母加上數字也不沒這麼多個啊?這是因為當時傳訊塔只有軍事用途,總不能讓每個人都能輕易看出軍事情報的內容吧!因此夏普賦予它們不同代碼,再對照代碼表查閱所代表的意義。

1791年3月2日,夏普兄弟在政府官員面前成功用傳訊塔傳遞了一則訊息。此時被法國大革命趕下台的皇室得到鄰國出兵支持,國會為了打贏戰爭,指派夏普趕緊建造。於是夏普自1792年夏天開始建造,先從羅浮宮到里爾 (Lille),二百公里的距離布署了15座塔。雖然第二年法軍即打敗普奧聯軍(當然是由傳訊塔率先傳回勝利的消息),政府仍繼續擴建通訊網路,最後建了556個站,總長度達四千八百公里。歐洲各國也紛紛仿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夏普沒能看到這樣的榮景,他在1805年就投井自殺,據說是因為被指抄襲軍隊原來就有的旗語而想不開。他發明的傳訊塔也沒存活太久,到了一八四○年代電報興起後,就完全被取代而荒廢了。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1017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連結世界的革命性發明:山謬.摩斯(Samuel Morse)與電報
數感實驗室_96
・2024/05/26 ・648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有些人擅長理工科,有些人則有著藝術天份。但擅長一件事並不僅僅取決於天賦,還可能與個性、興趣或生活經歷有關。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主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不僅是電報的發明家,消除了空間的隔閡,讓遠方的人們能瞬間被拉近,從這個角度來看,他是一位科學家、工程師。但其實他還有另一個身分,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沒錯,他就是山謬.摩斯(Samuel Morse)。

摩斯發明了電報,徹底改變了通信的速度,將全世界緊緊地拉在一起。不只如此,就像現在流行短影音,大家就會想辦法把內容擠在很短的時間內說出來。電報發明後,為了要讓訊息能有效被傳遞出去,人們的溝通方式也因此轉變。史學家 Garry Will 就認為電報因為不能傳太多字,這種強制性的簡潔,影響了林肯的演說風格,他著名的《蓋茲堡演說》簡潔有力,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一個偉大的發明,連副作用都這麼強大,改變了人們的溝通習慣。摩斯的成就不僅是在科技領域,更是在影響人們的文化和溝通方式上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喜歡這系列將影片或有其它想法,歡迎留言分享喔!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第一條海底電纜|科學史上的今天:11/13
張瑞棋_96
・2015/11/13 ・860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34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839年,惠斯登(Charles Wheatstone)和庫克(William F. Cooke)在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商用電報線路;約莫同時,美國的摩斯(Samuel Morse)也和維爾(Alfred Vail)發表其電報系統。自此以後,歐洲與美國各地紛紛沿著現成的鐵路,在城市與城市間架起線路。陸上的電報網迅速成形,但海洋卻是一大阻礙。

北大西洋海底電纜計劃圖。圖片來源:distantwriting

約過了十年,「盎格魯-法國電報公司」(Anglo-French Telegraph Company)總算在1850年8月拉了一條電線橫越英吉利海峽。不過這不算是第一條海底電纜,因為他們想得太天真了,竟然只用一般的漆包線,完全沒有外殼保護,因此沒幾天就損壞了。1851年11月13日,世界第一條海底電纜才終於鋪設完成,穿越英吉利海峽將英國與法國連接起來。兩年後更多海纜從英國拉往愛爾蘭、比利時與荷蘭。

橫越大西洋的洲際海底電纜則困難許多。1858年的第一條海纜也是不到一個月就毀損,直到1866年才克服技術問題,成功鋪設連接倫敦與紐約的電纜。至於台灣的第一條海底電纜,是劉銘傳以「孤懸海外,往來文報,屢阻風濤」為由,奏請清廷鋪設獲准,而於1887年鋪設了淡水至福州的海底電纜,這也成了中國第一條海底電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報內容力求簡短,因此不過是兩條銅線的電纜已足以應付,但要拿來講電話卻不適合,因為一人佔線,其他人就不能用了。第一條電話專用的洲際海底電纜直到1956年才完工,連接蘇格蘭與加拿大,可同時容納36通電話。自1980年代實用的光纖發明以後,海底光纜逐漸取代海底電纜,提供更大的國際頻寬,也才有如今網際網路的普及。

海底電纜從最初的發送電報之用,只能傳送文字;到讓地球兩端的人可以講國際電話;再進化到現在,各種型態的資訊內容經由海底光纜串起世界各個角落,每個階段都發揮了大幅縮短世界距離的功能。如今海底光纜已經是全球網路不可或缺的重要骨幹,默默的隱藏在大海底下,繼續盡責的撐起這個網路時代。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1017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史上首度測量電流速度 │ 科學史上的今天:06/19
張瑞棋_96
・2015/06/19 ・1058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39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九世紀初,倫敦一家樂器行走出來一位十幾歲的學徒,他握著剛領到的工資,興奮地又來到附近的舊書攤買書。這一次他的目光被一本描述伏打(Alessandro Volta)所作電學實驗的書給吸引住,但他身上的錢不夠,而且這是本法文書,他還得再買本辭典才能看得懂。他還是下定決心將手中的錢給老闆當訂金,並在之後攢夠錢時將書與辭典買回家。

研讀之後,他找了哥哥一起打造書中所述的伏打電池,但只剩零錢不夠買所需的銅片。他靈光一閃,根本不用買,就拿手上的便士銅板取代就行啦!這就是惠斯登(Charles Wheatstone, 1802-1875),從小就努力追求新知,並展露發明的天份。

1834 年的今天,就在他受聘至倫敦國王學院講授實驗物理沒多久後,惠斯登發表論文,這是史上首度有人想出測量電流速度的方法,距離萊頓瓶發明已八十八年,伏打堆問世也已三十四年。這麼久的時間,沒有人知道電流的速度,因為它實在太快了!

惠斯登將八百公尺長的電線從中切開,一端接上萊頓瓶(奇怪為什麼不是用伏打堆?莫非惠斯登仍拮据到買不起銅片?),再用快速旋轉的鏡子觀測跳過電線缺口的火花相較於電線兩端的火花有多少延遲,而估算出電流的速度。雖然他得出的數值比真正的電流速度快了 50%,但在方法學上卻是正確無誤的。他所發明的旋轉鏡後來也成為物理學家測量光速所用的關鍵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惠斯登繼續在電磁學上做出貢獻。1837 年,他和庫克(William F. Cooke)共同發明電報,不但成為最早的發明者之一,並且在兩年後沿著鐵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條商用電報線路。1843 年,他改良別人的設計而發明的「惠斯登電橋」(Wheatstone bridge)至今仍被廣泛用來測量電阻。他還是最先在發電機中用電磁鐵取代永久磁鐵,而成為能產生大電流的工業用發電機的發明人之一。

惠斯登的發明與發現橫跨不同領域。除了在自己的老本行上發明六角形手風琴、研究聲波,他還是全世界最先發明 3D 圖片顯示裝置的人──他讓左右兩眼同時各自觀看 45度角的反射鏡,而產生立體效果。他發現不同的金屬放電時產生的火花,透過稜鏡會呈現各自特有的光譜,為光譜學開啟了先河。他還發明一種矩陣加密法(Playfair cipher),廣被軍隊採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仍被部分英軍使用。

憑藉著熱情與努力,惠斯登從一個樂器行的學徒成為英國皇家學會的一員,如願成為科學家與發明家,可說是事在人為的最佳例證。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1017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