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暖化懷疑論又來了,如何回應?

活躍星系核_96
・2012/02/21 ・5592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 John (Chung-En Liu)

暖化懷疑論又來了,華爾街日報愛登這方面的文章已經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我比較好奇的是,號稱「一個有思考力的獨立媒體」的新頭殼,在登這些新聞前有沒有仔細考證,如果沒有時間,至少也應該一同呈現其他氣候科學家的回應…

原文裡說到的 Antonio Zichichi 是一位物理學家,根本從未出版過全球暖化相關的論文…華爾街日報的社論原文更是漏洞百出:十多年來全球氣候並沒有變暖(?)

請見Union of Concern Scientists的回應和其他氣候科學家在華爾街日報的回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底目前科學界對於人為的全球暖化有沒有定見?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 Peter Doran 教授,曾對3,146個地球科學家作了問卷調查,其中,有82%的人認為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氣候改變的主要原因,如果把範圍縮小到專門研究氣候學的專家,有97%的人同意上面的說法。因此,即使有少數人持有不同意見,我們大致能確定,絕大部分的專家學者認為人為氣候變遷是一個科學事實。

鄉民喜歡酸高爾、酸文西、酸綠能產業,酸的再多恐怕也不能阻止暖化。關於暖化,真正的八卦在於傳統高耗能的產業利用各種手段混淆視聽,讓人類能繼續維持能夠高排碳的生活方式,Exxon石油公司當暖化懷疑論的金主,或請一些偽暖化專家來魚目混珠,早已不是新鮮事(詳情請見:Exxon Secrets

鄉民愛說「阿~都是高爾的陰謀啦」、「還不是綠能產業自己在炒作」、你碼幫幫忙,佔經濟產值微乎其微的新能源公司,跟美國政商關係盤根錯節、全世界排行前幾大的石油、煤礦等等產業,戰力根本不是同一個等級的阿…

早年科學家發現「吸煙有害身體健康」時,菸草公司也請出御用專家來背書吸煙對身體無害,跟現在石油公司的手段如出一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之前針對這主題寫過幾篇文章,還請各位參考:

退一萬步想,假設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暖化是不是「真的」,提早對巨大風險做出預防性措施,才是最負責最安全的選擇。節能減碳並不是放棄科技文明重回原始,而是追求一種對地球友善的低碳生活,這些話,之前在「忽略暖化可能 代價高昂」我說過了。

在過去一個月間,中文媒體上突然出現了很多有關暖化懷疑論的報導,我幫大家蒐集如下:

在討論懷疑論之前,我想先簡單交代一下我對氣候科學的認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的研究專業是全球暖化的政策面向,對於氣候科學我僅略知一二,長期以來,對於氣候變遷的科學知識我都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的主流看法為依歸,我會說這是「主流看法」是因為IPCC集合了全世界幾百位科學家撰寫了研究報告(Assessment Report)供政策者作為參考,從1990年開始該小組已經出版了4份報告,預計2014年出版第5次報告,報告中一次又一次都顯示氣候正在變暖(或變遷),而且有非常大的可能性由人類的碳排放所造成。氣候變遷調查報告這樣跨國大規模的科學合作計畫,在人類的科學研究史可說是絕無僅有,因此我也把報告結果當成最新的科學共識來看待。不過,只要是科學,難免就會有疏漏之處,2009年爆發的所謂「氣候門」事件就說明調查報告有不嚴謹之處,不過經過各方調查之後,報告的基本結論並沒有任何的改變。

全球暖化不是一個宗教信仰,我們需要用科學的精神求證,所以長期以來我也是存著兼聽則明的心態來看待懷疑論,幾個懷疑論熱門網站都在我的訂閱清單上。不過,我讀到的各種研究和報導都顯示,除了少數持異議的科學家之外,懷疑論極有可能是高碳排放的既得利益者精心設計出來的技倆,尤其是美國極右的保守勢力,基本上就把全球暖化當作左翼的陰謀論來行銷,他們的如意算盤就是在公眾領域製造出「全球暖化還沒有科學定論」這樣的輿論,美國政府就有理由拖延各種節能減碳的政策。

儘管「科學歸科學,政治歸政治」是科學家的理想,現實世界遠比這理想要來的黑暗,面對這麼受爭議又有巨大商業利益的議題,不管是懷疑論或是主流氣候科學家,我們需要都仔細檢視各種知識/資訊的生產過程(研究是誰做的?經費哪裡來的?新聞是誰寫的?),才能看清楚其中科學與政治的各種糾葛。

然後回到最近的新聞,這一連串的報導,任誰都會起疑心。幾篇報導的手法都傾向把全球暖化當成「八卦」來處理,什麼「聯名揭祕」、「關鍵倒戈」,看了之後,我還真的以為我被高爾和陳文茜等人騙得團團轉,實在忍不住,稍微做了些功課來正視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剛說過,對於氣候科學,我只是略懂而已,也沒有能力花更多時間精力來深入研究,那怎麼辦呢?當然就是交給專家啦!我雖學藝不精,朋友倒還有幾個,於是我就在臉書上請教了兩位美國名校畢業的大氣科學博士WT和MP,一位在美國聯邦機構服務,另一位博士後研究,我替大家訪問了三個問題。

第一、我想要搞清楚地球氣候到底有沒有變暖!?

WT回答我說:

從工業革命以來(1900-2012)全球平均溫度長期趨勢是上升,且這個趨勢是統計上有顯著性的, 一直以來主流科學界談論的「全球暖化」都是以這個百年趨勢為基礎,再利用電腦氣候模式去預測下一個百年(i.e. 2000-2100)的氣候狀態。

氣候系統中會影響全球平均溫度的因子眾多,所以溫度會有不同週期的波動;一年期、十年期、二十年期等等…要從這些不同週期現象交互影響的觀測資料中辨識出CO2影響的訊號,最起碼也要30年左右,才能勉強建立統計顯著性,所以任何關於全球暖化成立與否的討論,如果不是立基於30年以上的資料,都不夠嚴謹(這一點其實很多支持全球暖化論的人也做得不好,太常拿某些熱浪或乾旱等即端現象炒短線,但又不多加解釋正確解讀資料的觀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陣子新聞炒得很兇的「暖化趨緩」, 「暖化停止」, 「暖化消失」,立論基礎都是最近15年的溫度沒有顯著上升,,這些圖表很「剛好」都從1997/1998開始,省略了前面一大段的資料,1997/98發生了非常強的聖嬰現象,溫度上升很多,所以一旦拿這個偏暖的年份做基準,後面15年平均溫度要比它高的機率自然就比較小。

但是誠實的說,最近這15年的溫度上升趨勢的確比1980-2000這段時間來得和緩,確切原因氣候學界還未有共識,有可能跟北極震盪或大西洋震盪這類影響週期在10-20年現象有關,但不代表CO2的影響消失了,只是在這樣子的時間長度裡,CO2的訊號可能被埋在其它變化底下。

可以看UK Met Office或NASA GISS的長期溫度資料圖,,會比較容易理解我的意思。

MP也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球氣候有沒有變暖]答案是肯定的。不論從各種實際觀測的資料或是氣候模式預報的結果,1900年以來,整個地球溫度趨勢是往上升的。最直接也最明顯的,可以從北極的海冰面積減少與高山上冰河大幅度地後移看到這樣的變化。

再來,我想要搞清楚氣候暖化真的是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嗎?如果是0-100的信心指數,你對這結論有多大的信心呢?

WT把這個問題可以分兩個部份討論:

(1)人類石化燃料排放的CO2真的多到可以影響大氣的CO2濃度嗎?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的信心度是100 X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管是從排放量的bottom-up估算, 或是利用大氣CO2同位素去做top-down apportionment , 都可以確定從1900以來大氣CO2濃度升高是石化燃料的貢獻

(2)1900以來的大氣CO2增加, 足以造成氣候暖化嗎?

答案是可以。IPCC估計的機會有90%(所以我的信心度也是90%)首先是這些CO2的溫室效應,會造成地球能量不平衡,大約有1.6W/m2的能量因此留在地球系統中,沒有被散失到外太空,這個1.6W/m2的數字是非常準確的,只要用最基本的輻射光譜知識就可以算出來。

再來是這多餘的能量會怎麼影響地表溫度。這一點是最主要的不確定性來源,因為氣候系統有許多feedback,當CO2讓溫度先升高一點以後,啟動了這些feedback,可以把能量重新分布,或是有機會造成新的能量不平衡去「增強」或「抵消」CO2的影響。

因為這些feedback的效果與CO2的影響幾乎是同時發生的,要從觀測資料去分出兩種訊號非常困難,所以才會需要依賴電腦模式,把目前大氣科學所知的物理與化學現象放進模式裡,用程式語言去模擬地球氣候的運作(這些模式建立的基礎是物理與化學公式,統計經驗只佔了一小部份,用來處理受限於電腦運算能力而必須簡化的一些過程,或是現有物化理論不能完善代表的一些過程)。 Ko gero pigiausios automobilių detalės BMW, Audi, VW, Volvo, Mazda, Ford, Honda, Renault ir kt.

如果在這些模式裡把人類排放的CO2拿掉,然後去模擬過去100年的氣候,並不會得到長期升溫的趨勢。如果把人類排放CO2放進去,則全球平均溫度的趨勢與觀測資料接近(但細節上會有出入,因為模式畢竟不是真實的地球)。

簡單地說,這些氣候模式綜合了現有大氣科學最完整的知識與技術,而且在可接受程度內能重現(代表)目前的氣候狀態。模式本身固然有要改善的部份(這也是許多主流科學家正在努力的方向),但要說模式完全不可信,或是缺少了極其重要的過程導至CO2的效應過度放大,我覺得是為反對而反對了,畢竟懷疑論者也拿不出顯著且正確的理論去解釋過去一百年的增溫現象,而是用一些也許有機會但理論不完備的因子 (太陽、宇宙射線、海洋環流…)去質疑一個機率高且理論成熟的解釋(CO2溫室效應)。雖然就言論自由與科研自由來說,沒有什麼假設是不能被談論的,但是就科學證據與完備性而言,兩種立場的份量不應該是對等的。

MP補充說:

「是不是人為因素造成暖化」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 我書讀得不夠多,我給80好了.. XD

我們都知道,地球環境的變化,有他自己本身自然變動的規律。只要是這個環境的一份子,對於他的變化就是都有所貢獻的。今天人類探討環境的變化與否,其實最主要的是在討論這樣的環境是不是繼續適合我們居住,是不是能夠讓以後的人類像我們一樣,在這樣美麗的環境下,生生不息,世世代代地居住下去。

正如WT所寫的,經由現今科學嚴謹的實驗與反覆地辯證,顯示溫室氣體的確會造成環境上如此劇烈的變化,我個人 – 就我個人而言 – 覺得這時候探討人類「貢獻」了多少,是不是主導而造成整個環境變得惡劣,可能已經不是重要。(恩 ..我知道…我知道..鄉民就是那樣 OOXX..)

為什麼?

如果這時可以100%科學地斷定,這是人為影響這麼龐大系統的變化,那毫無疑問地,人類確實應有所節制,而不應再為所欲為。(這裡屆時再看看 IPCC AR5會不會有更明確的解說。)

相反的,如果這也確定100%是他本身自然的變化,這樣的環境很明顯地不是適合我們生存,我們更不應繼續破壞他,讓他雪上加霜。更遑論現在還更有人無視地地拼命持續排放CO2,拼命砍伐森林哩..

誠如WT所言,大自然氣候變動的頻率常常要多達幾十年以上(30年都可能太短,做頻譜分析只有幾個點,我想最好有50年.. XD)的積累,才能看到比較明顯的變異,十幾年的「平盤」或冷卻,也很有可能是為了下一波愈烈增溫做準備,我到覺得反而更應謹慎地看待這樣的轉變。

最後,我問兩位博士在學術圈會不會因為暖化的「主流說法」感到壓力,或是有沒有聽聞持相反意見者在學界被打壓(這是懷疑論者的常見說詞)?

WT說:

我完全不覺得有受到什麼壓力,(可能因為我還有身邊認識的人都不是懷疑論者 ?! XD)

論文投稿本要就有peer review的機制,能不能說服reviewer、editor、跟研究方法,證據論點強弱的關係比較大,這個不管做什麼題目都一樣,不過要挑戰或顛覆一個多數專家都接受的理論,會受到比較多目光詳細檢視或要求嚴謹,我覺得是很自然的人性吧。而且在比較high profile的期刊,審核討論的過程也許critical,但仍然是civilized and fair 。

至於conference,我曾經在AGU(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年會上看過幾次質疑暖化的poster (比例是幾千張裡面才有一張,沒有oral是很正常的因為參加人太多,大概10%的人能上台)。其內容與研究方法粗糙到不知所云的程度,但至少它的投稿被接受又順利貼出來了,只是沒有人去看,主要也是因為品質的關係。

氣候學界當然也會有「黑暗面」,但是跟其它領域黑的方法沒太大差別:搶經費、搶題目、老闆壓榨學生、資深排擠資淺等事情偶爾也是會聽到,但是我沒聽過有人因為對於暖化的立場不同而經歷這些事(除了那些媒體寫出來的以外)。

其實現在熱門的氣候研究題目並不是單純在吵暖化或沒有暖化,大家都在努力改進模式或研究那些複雜的feedback;只要把研究方向focus在這些地方,根本不需要在論文中爭論暖化與否也可以發表(當然還是有競爭有論證這些正常的過程要經歷)。所謂的「主流」科學家大部份也都是埋首在這樣子的研究中,不會去參與那些媒體網路上的大戰,有些比較outspoken的「主流」人士,要不就是經歷過共和黨主政時被打壓的時期,所以一直走倡議運動路線(如Jim Hansen),要不就是自己的研究被懷疑論者當箭靶只好跳出來戰(Michael Mann), 有些是看身邊的人被戰或覺得懷疑論的觀點太扯實在看不下去(Gavin Schmidt/Real Climate)。大部份的人都只想好好做自己的研究,閒暇之餘也許幫忙貢獻一點科學教育,只有在媒體戰得火熱或發生像氣候門事件的時侯,才會考慮表態一下來盡盡科學良知;這種狀態下,即使是懷疑論者,除非是很愛戰的,同事上司根本無從得知 =.=

最後我想說,全球暖化的科學討論很重要,一直在這上面打轉卻很浪費時間。我們永遠無法百分之一百確認全球暖化的因果關係,而科學不確定性不應該是拖延政策的藉口,很多節能減碳的政策對社會有益,例如減少高排碳高污染的火力發電改用清潔能源,又例如改用更清潔更有效率的交通工具,無論二氧化碳如何影響氣候,都應該是社會進步的方向。

文章很長,感謝看到這裡的讀者,我要特別感謝兩位朋友幫我上了很多課,也希望大家繼續就這個議題理性地討論,如果聽到身邊有人對全球暖化有疑義,請把這篇文章轉給他看喔。如果我有空,還要針對懷疑論多寫幾篇文章,敬請期待。

本文編輯自作者部落格兩篇文章「I」、「II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臺灣的水真的沒辦法生飲嗎?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13 ・6474字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本文由 Amway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根據衛福部建議,我國成人每天應該飲用約1500至2000 c.c. 的水,但在日本與歐美許多國家,只要一打開水龍頭,就能馬上擁有一杯能喝下肚的水。臺灣自詡為科技大國,為什麼卻無法擁有讓人安心的 Tap water?

冤有頭債有主,造成我們不敢生飲水的最大原因,其實不在自來水廠。從自來水廠出來的自來水,早已去除水源中的化學有機污染物、有害重金屬及致病性微生物,完全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在非常嚴密的檢驗和監控下,照理來說,你我都能夠非常安心的直接飲用這些自來水。然而,就連對水質信心滿滿的自來水廠,也大力呼籲民眾「不要直接飲用自來水」,這是怎麼一回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從水廠到家裡的自來水會經過哪些污染源?

首先,是管線老舊。不只是老舊管線內壁會積聚沉澱物和生物膜,管線本身若有生鏽、腐蝕的情形,還會在水中增加的鐵鏽和金屬離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管線老舊的程度到底有多嚴重呢?根據台水公司108年的資料顯示,我國自來水管線長度超過6萬3千公里,其中超過48%的管線已經超過使用年限。再加上施工、地震、車輛超載等原因,使得管線容易破裂、漏水,進而影響水質。

除了管線品質外,蓄水池與水塔的清潔和維護也是影響自來水品質的重要因素。根據環境部指出,有高達7成以上的自來水污染事件,都是因為住戶疏忽清洗水塔的重要性,導致細菌和泥沙在儲水設施中繁衍和沉積。然而,超過45%的台灣民眾沒有定期清洗蓄水池和水塔的習慣。

這邊也要特別提醒,管線破損與蓄水池的污染,不只會讓飲用水再次受到重金屬與細菌的污染,更讓我們需要當心「新興污染物」的威脅。

什麼是「新興污染物」?

所謂新興污染物,指的是那些對環境有潛在威脅,但還沒有受到國家或國際法律廣泛監管的化學物質總稱。他們來自各種日常化工用品,並且透過城市、工業、家庭廢水進入河川與水體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說明,「符合新興污染物資格的化合物清單很長,而且越來越長」。這些污染物其實離我們並不遠,是我們周遭常見的物質,例如抗生素、止痛藥、消炎藥、類固醇和荷爾蒙等藥物類,驅蟲劑、微塑膠、防腐劑、殺蟲劑、除草劑等環境荷爾蒙類,還有工業化學類的界面活性劑、火焰阻燃劑、工業添加劑、汽油添加劑、PFAS、鐵氟龍等等。

其中的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為耐腐蝕、抗高溫,在自然環境中幾乎無法分解,又被稱為「永久性化學物質」。容易在環境及人體內累積,具有生物累積和生物放大性。而且PFAS衍伸的化合物超過一萬種,在防水、防油的紙袋、紡織品、化妝品中都很常看到。

PFAS成員全氟辛酸PFOA在2023年,被聯合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從2B級「可能對人類致癌」提升為一級「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另一個成員全氟辛烷磺酸PFOS則列為2B級致癌物。而環境部也在2024年,更針對PFOA、PFOS訂定飲用水濃度指引值。

PFOA 已被列入 IARC 第1類致癌物質,圖:Wikipedia

麻煩的是,這些新興污染物在都市中大多還未納入常規監測項目,我們對於他們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也還未全盤了解。甚至很多污染物,可能是十年前都還沒出現的。我們也不知道十年後,新興污染物的名單上,還會增加哪些名字。我們能做的事,就是盡量避免再避免。而徹底解決管線破損,與城市污水滲入蓄水池的可能性,我們才能避免這些新興污染物,進入到我們的飲用水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淨水器過濾,會是淨化水質更好的方法嗎?

淨水器比起單純加熱煮沸,裡面包含了許多科技結晶,確實可以一口氣解決所有問題。但相對的,材料的選用與設計,就會更直接影響水質的好壞。

例如今天要介紹的eSpring益之源淨水器Pro,裡面用的濾材,是很常聽見的「活性碳」。

活性碳的作用是「過濾」,就像麵粉通過篩網,可以篩掉較大的顆粒。活性碳的製備,很多來自木材、椰子殼等高碳含量的原料。在經過高溫碳化,並通過活化劑或化學藥劑處理之後,會形成多孔結構,這些不規則的微小孔隙可以有效過濾水中的污染物。然而,活性碳的作用遠不止如此!其實,活性碳的過濾原理是「吸附」雜質。

活性碳是常見的濾材,圖:Wikipedia

有研究透過光譜和密度泛函理論(DFT)分析顯示,活性碳表面的含氧官能團,如羧基(carboxyl groups)和酚基(phenol groups),能夠與鉛離子(Pb(II))形成穩定的化合物,達到淨水的效果。這意味著活性碳能有效吸附和去除水中的重金屬,如鉛、銅、汞等重金屬,從而保證飲用水的安全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就是說,活性碳不僅通過物理吸附去除水中的懸浮物和大分子,還可以通過化學吸附來處理更複雜的污染物。除了重金屬以外,眾多的有機物、臭味分子甚至是餘氯,也都在活性碳的守備範圍內。一篇發表在《Review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的論文也指出,面對日益增加的新興污染物,活性碳也正是一種具有前景的選擇之一,尤其農藥、個人保健與衛生藥(PPCPs)以及內分泌干擾物質(EDC)與活性碳有很強的吸附性,能有效的過濾這些新興污染物。

更進一步,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各種農業廢棄物和不同的活化方式。他們發現,透過不同的原料和活化方式,活性碳表面官能基和結構的差異可以提高對不同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例如,當使用鷹嘴豆、甜菜甘蔗渣或咖啡渣作為前驅物時,這些活性碳材料展現出對銅離子、鉻離子、染料及其他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優異吸附能力。

接下來,如果你的淨水器功能只有過濾,能確保的只有有機物與重金屬的去除,細菌可能還是存在。

當我們談論淨水器的功能時,許多人誤以為只要經過過濾就能確保水質的安全。實際上,這樣的理解並不全面。如果淨水器的功能僅限於過濾,它能確保的只有去除水中的有機物質和重金屬,然而,過濾並不能消除所有細菌,因此水中的微生物仍然可能殘留。這就是為什麼,即便過濾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之外,還需要強效殺菌來進一步保證水質。

紫外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且高效的殺菌工具,從居家用的烘碗機到手術室、圖書館的空氣或表面消毒,紫外線技術的應用無所不在。在淨水系統中,特別是UV-C 紫外線(波長範圍100-280nm)被證明能夠有效殺滅水中的微生物。許多先進的淨水器配備 UV-C LED ,這種燈能夠針對細菌、病毒進行消毒。

圖片來源:Amway

怎樣算是一個合格的淨水器?

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NSF)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淨水器的性能、安全性和耐用性的標準,稱為NSF/ANSI標準。

針對台灣飲用水可能遇到的問題:細菌、重金屬、新興污染物、餘氯,各有專門的訂定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SF/ANSI 標準指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下美國國家標準協會的所訂定的標準,

eSpring益之源淨水器Pro通過的第一跟二項標準是NSF/ANSI 53和401標準,53項針對的是健康相關的污染物,包含重金屬如鉛、銅、汞等有害金屬離子,還包括一些有機污染物如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401項則是針對來自農藥、藥物等新興的有機污染物,因為在傳統的水處理過程中難以去除,因此特別訂定。

第三項,則是針對UV-C LED紫外線滅菌艙殺菌效果的NSF/ANSI 55標準。這個標準不僅規定了紫外線強度,還包括了水流量和微生物減少效果的測試與持久性,確保淨水器具有足夠的殺菌消毒能力。根據實驗數據,UV-C  LED紫外線能夠有效消滅高達99.9999% 的細菌,99.99% 的病毒,以及99.9% 的囊胞菌,為飲用水提供極高的安全保障。

最後一項標準是NSF/ANSI 42,他針對的餘氯和其他會影響味道與氣味的雜質。也就是像eSpring益之源淨水器Pro有通過第42項標準的,在確保飲用安全的標準之上,還能讓你的水更好喝哦。

這邊也要補充,除了第42、53、以及401項規定的標準,eSpring益之源淨水器Pro還請NSF做了標準之外的各項過濾性能檢測,總共有超過170種污染物的過濾符合標準,包含各種化學物質、重金屬、生物性、農藥、藥物、甚至是近年大家關注的石綿、氡氣與塑膠微粒,都在可被有效過濾的列表之中。這真的很重要,如同一開始我們講的,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新興污染物的名單只會越來越長而不會減少,多做幾項檢測,絕對是更安心的。如果你的淨水器已經用了很久,但擔心新興污染物沒有在獵捕名單內,可以考慮換成有通過更高標準的淨水器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一些品牌雖然也有NSF認證,但很多都只有零件認證。eSpring益之源淨水器Pro不只針對濾心,還通過「全機認證」,確保從淨水器流出來的每一滴水都符合標準。

進一步了解商品: eSpring益之源淨水器Pro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6 篇文章 ・ 311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科學」能有價值觀嗎?堅持「客觀」反而讓民眾失去信任?——《為何信任科學》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4/05/26 ・335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這門事業並非價值中立,個別科學家也不是。沒有任何人可以真正做到價值中立,當科學家這樣講自己,人們會覺得他們虛偽,因為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們是白痴學者或超級天真,不然就是不誠實。然而誠實、開放和透明又被認為是科學研究的核心價值。科學家怎麼可能同時做到誠實,又說他們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如果科學家要堅守誠信,同時卻讓大眾誤解他們的角色(就算不是故意的),這會讓他們的事業出現根本的矛盾。

可能有人會反駁,科學家並不是說他們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只是不會允許這些價值觀影響到科學工作。這種論述不可能證明對或錯,但社會科學研究和一般常識都顯示這不太可能。這就把我們帶到下一個問題,不知為何長久以來都沒有人認真討論一件事,但它卻是許多美國人不信任科學的核心因素:要說科學是價值中立的,多少是在說它沒有價值,至少除了創造知識以外沒有其他價值,而這很容易就變成在說科學家沒有價值信念。當然不是這樣,但如果科學家不願意討論他們的價值觀,就會給人一種印象,認為他們的價值觀有問題,所以才需要遮遮掩掩,或認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價值信念。你會相信一個沒有價值信念的人嗎?

我在第二章提出了一個問題:忽視科學主張但最終發現它是對的,風險是什麼?相比之下,相信一個錯誤的科學主張,風險又是什麼?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仰賴價值。我和康威合著的《販賣懷疑的人》提到,氣候科學所引起的爭辯,幾乎都是價值上的爭辯。很多有影響力的人物在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相信,政府干預市場的政治風險是如此之大,超越了氣候變遷的風險,因此他們懷疑、蔑視,甚至否認後者的科學證據。這些立場由自由主義智庫繼承,得到共和黨支持,演變成共和黨支持者很多都否認氣候變遷,只是有些積極、有些消極;然後再演變成很多質疑「大政府」的人都懷疑氣候變遷,包括商人、長者、福音派基督徒、住在美國鄉下的人。

即使氣候變遷的證據不斷累積,懷疑論者還是堅稱,就算氣候真的有在變遷,情況也不會太嚴重,或者不是「我們造成的」。因為如果事情真的很嚴重而且是我們造成的,那我們就應該採取行動,可能需要政府以某種方式管制。如此一來,否認氣候變遷逐漸變成美式生活的常態,先是否認證據,最終否認事實。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但是對於氣候變遷否認者秉持的價值,不能一網打盡說是錯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共和黨支持者很多都否認氣候變遷。圖/giphy

我們可以討論大政府和小政府的優缺、市場管制不足或過度管制的風險,但任何這類討論都(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從價值出發。如果要開誠布公討論這個話題,就必須討論我們的價值觀。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風險,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不代表他們就是愚笨或腐敗。人為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很清楚,疫苗不會導致自閉症很清楚,使用牙線有益健康也很清楚。但價值觀導致許多人拒絕接受證據指出的事情。

回到剛才的問題:你會相信一個沒有價值信念的人嗎?答案當然是不會,這種人是反社會人格。你也不會相信那些擁抱你所厭惡的價值的人。但如果你認為,某個人的價值觀起碼部分與你相似,就算不盡相同,你可能就比較願意聽聽他的想法,接受他說法的一部分。因此,無論價值中立是否能讓一個主張在知識論上比較站得住腳,可以確定的是它在現實中沒有用,不能以此確保溝通、建立信任的連結

科學寫作的主流寫法不只試圖隱藏作者的價值觀,也把他們的人性一同抹煞了。價值觀隱藏、情緒不得伸張、避免使用形容詞,甚至連「我」這個字都無形中禁止了,即便論文只有單一作者也一樣。理想的科學論文寫得好像作者沒有價值觀或感覺,甚至好像作者根本不是人,這都是為了表現出客觀。

圖/envato

科學家可能覺得根本沒辦法讓否認氣候變遷和相信地球年紀是 6000 年的人相信他們。或許這是真的。我曾經公開表示對於要如何跟千禧世代交流感到非常絕望,他們之中有些人聽信末世論,認為世界就要毀滅了,幹麻還擔心氣候變遷?但當我陷入絕望,隔天幾位記者就告訴我怎樣才能透過基督教價值和教導打動這些人。他們建議我從價值觀下手,社會科學研究也支持這種想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論

科學家壓抑自己的價值觀,堅持科學是價值中立的,這是一條歧路。他們認為人們如果相信科學沒有價值觀,就會相信他們,但這是錯的。

墨頓顯然這樣想,但他可能是錯的,或許反過來才是對的。原因如下:

政治與社會觀念保守的基督徒、自由主義者、共和黨人拒絕相信演化論和人為氣候變遷,大部分分析都聚焦在科學家與這些人之間的價值衝突。但我相信,驅動大多數科學家的價值觀,還是和大多數美國人的價值觀有重疊之處,包括多數的保守派和宗教信徒。近來有一些科學家開始公開聲明他們的價值觀,我認為部分原因是,他們深信這些價值觀確實得到廣泛接納,可以作為信任連結的基礎。 我認為他們是對的。

我認識的大部分科學家都想要預防疾病、促進人類健康、透過創新和發現來強化經濟、保護美國與全世界美麗的大自然。前共和黨議員殷格利斯講得很有說服力,他談到他和海洋生物學家一同造訪大堡礁,他們肩並肩站著,欣賞珊瑚礁周邊生物撼人的美麗。殷格利斯了解到一件事:他看到「創造」,科學家看到「生物多樣性」,但他們實際上看到的、在意的、珍惜的,是同一件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好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多數人至少都在某方面珍愛自然。不同背景的美國人都曾造訪國家公園和森林,去健行、釣魚、露營、開車、攝影、漫遊、抱怨,雖然從事不同活動,但美景與體驗帶來了共同的喜悅。儘管如此,我們對人類與自然世界的關係,確實有不一樣的想法。有些人想要在冬日的黃石公園騎雪上摩托車,有些人想要安靜休養。幾乎所有美國人都說他們相信自由,然而我們對這個詞的理解卻嚴重分歧,也很難同意該把哪一類自由看得最重要。柏林有句名言:狼的自由可能代表羊的死亡。同意「自由」這個詞意義並不大。

宗教歷史學家普羅特勞指出,猶太人、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都相信十誡,但是版本差距之大,令人吃驚。例如天主教放棄了不可崇拜偶像,而猶太教與新教徒堅守此道。天主教因此少了一條戒律,只剩九條很奇怪,於是他們把最後一條一分為二,變成第九條是不可貪圖鄰人之妻,第十條是不可貪圖其他東西。儘管如此,美國人中超過 70% 都信奉這三個宗教,他們都還是認同不可殺人、偷竊、通姦或做偽證,也相信我們應該崇拜唯一真神、不可妄稱神的名、守安息日、孝敬父母。伊斯蘭教也同意這些,只是比這三個宗教更加強調慈善:課(zakat),也就是施捨,是五大支柱之一。不過,看看 zakat 這個字和希伯來文中的 tzedakah 多麼相似,tzedakah 代表慈善施予,是猶太生活的道德義務。慈善也是基督教的核心價值,虔誠的摩門教徒會繳納什一奉獻。

在很多政治議題上我們意見相左,但我們的核心價值大部分都重疊。釐清這些我們都同意的部分,並解釋它們和科學研究的關聯,我們就有機會克服盛行的懷疑論與對科學的不信任,尤其是因價值受到衝擊而產生的不信任。

We have been authoriz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o use this conten. 該內容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授權使用

——本文摘自《為何信任科學:科學的歷史、哲學、政治與社會學觀點》,2024 年 04 月,貓頭鷹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貓頭鷹出版社_96
65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新北「氣候行動徵件」活動總獎金 8 萬元 號召青年展開行動成為氣候領袖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5/23 ・124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全球正面臨急遽的氣候變遷,世界公民必須共同面對,環保局發布「新北 2024 國際青年氣候行動論壇——氣候行動團隊創意徵件」,鼓勵臺灣青年從校園或社區出發,針對觀察到的環境問題提出行動方案,入選隊伍將獲得專業導師指導並帶領實踐提案內容,最終勝出者不只可獲新臺幣 4 萬元獎勵金,更有機會放眼國際,於年底的紐約荒野中心青年氣候高峰會上展現成果。環保局將於 5 月 24 日下午辦理線上說明會,徵件日期至 6 月 24 日截止,歡迎有興趣參與的學生及老師報名參與!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e0gQn

環保局表示,新北市已連續 3 年辦理青年氣候論壇,建立與青年交流對話的平台,今(113)年更持續與紐約荒野中心(The Wild Center)攜手,號召青年以行動應對氣候變遷,培養青年成為氣候領袖。實踐淨零永續的道路上,青年的角色非常重要,去年新北市青年氣候論壇邀請到荒野中心氣候行動主任 Jen Kretser,分享了許多紐約青年行動案例,像是大學生於學院頂樓設置太陽能板,實現「上課教室自主發電」的校園計畫,又如同學自發建立校園田園、自主提出畢業晚會減塑需求等,引起與會臺灣青年們的廣大迴響,提出許多問題進行討論。

新北市環保局「2023 新北青年氣候論壇」,邀請到美國紐約荒野中心氣候行動主任 Jen Kretser(左 3),分享了許多紐約青年行動案例

環保局長期關注青年行動力,辦理「環保小局長計畫」、「永續未來學院」、「青年氣候論壇」等活動,致力推動全齡化的環境教育,今發布的「氣候行動團隊創意徵件」,進一步鼓勵臺灣「青」世代成為行動發起者,提出自己的問題觀察與創意解方,並真正落實行動,由青年自己決定從何處開始改變,即使是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看似微小的行動,都有可能在實踐後擴大影響到整個校園、社區,甚至整座城市。

環保局說明,氣候行動徵件邀請全臺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學生,透過影像紀錄、實體行動、循環設計、社群媒體傳播等多元方式呈現創意永續行動提案,徵件至 6 月 24 日止,經初選後 4 組入選隊伍將在新北市展開為期一個月的短期氣候行動實踐,同時由環保局媒合專業導師進行線上課程,最後於 8 月「新北 2024 國際青年氣候行動論壇」進行決選,優勝的隊伍除可獲得獎勵金外,更能持續推展氣候行動並製成行動影片,影片有機會在年底紐約荒野中心青年氣候高峰會上進行分享,讓青年氣候行動與國際接軌。

環保局將於 5 月 24 日下午辦理線上說明會,歡迎有興趣參與的學生及老師報名參與,徵件簡章及更多相關資訊可至環保局官網或「新北 2024 氣候行動團隊創意徵件」活動網站查詢。

※ 5/24 徵件線上說明會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e0gQn
※ 環保局官網簡章:https://www.epd.ntpc.gov.tw/Article/Info?ID=11254
※ 「新北 2024 氣候行動團隊創意徵件」活動網站:https://greenage2024.co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自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網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6 篇文章 ・ 311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