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重金屬、農藥「零檢出」,反而成為有機農業的絆腳石?

柴 幗馨
・2017/05/09 ・200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機農產品是否必須農藥與重金屬零檢出?」 廢爐渣回填農地、工廠排廢汙染灌溉水源的新聞屢見不顯。環境中的有毒物質,會藉由土壤、水源、甚至空氣被農作物吸收。當這些汙染物蔓延至有機農田,便產生有機農法栽種的蔬果,也被檢驗出重金屬與農藥殘留的案例。雖說這在農業界已經不是令人驚訝的消息,但農產品零檢出的爭議,在有機農業立法第 10 年後(2017年),隨著食安問題的升溫逐漸開始發酵。

即使以有機農法栽種而成的作物,仍可能會因為週遭農田或工廠的汙染導致檢測出化學殘留,究竟「零檢出」是不是個合理的要求?圖/Anne Preble @StockSnap.io

根據農傳媒《【有機農業立法10年回顧】從科學研究到規範擬定,重新檢視土壤重金屬規範》報導,台灣近十年內的有機農田面積,並沒因大眾開始重視食安問題而增加。農地旁的電鍍工廠廢污水染周遭土壤,使得附近有機農田的作物被檢驗出重金屬殘留;又或是農地狹小破碎,慣行農田比鄰有機田,鄰田噴藥導致農藥交叉汙染,導致作物被驗出農藥殘留。這些先天環境不良的因素,加上昂貴的驗證費及轉型有機的陣痛期,都是農民對有機農法望之怯步的主因。

為了對環境更友善,農民捨棄化學農藥與肥料從事有機農法,但辛苦耕耘的農產品,最終卻因不良的生產環境,無法被貼上「有機標章」。這些檢驗不合格的產品,問題往往不是「超標」,而是「被驗出」微量的農藥與重金屬,意即殘留量不至於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但因為有殘留而無法被認證為有機農產品。有機推廣人士認為[1]:未來應該依照生產環境的「背景值」,再決定檢出與殘留量的合理性。例如某塊農地土壤本身有重金屬砷,農民使用有機農法生產的作物,其合理的砷含量,應該接近環境背景值,而非零檢出,套用在農藥殘留容許值亦如是。而各項檢出的容許量標準,則依照由衛服部的各項農藥與重金屬殘留容許量規定。

但民眾對農藥殘留標準的不信任度、對無毒農產品錯誤的認知,無疑的讓有機農業推廣陷入困境。「有殘留就是有毒」、「動物試驗不能代表人體結論」、「科學沒證實不代表沒影響」,即使再多醫學文獻佐證,坊間仍有許多自稱「吃無毒」的聲音,質疑現行的容許量制定系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揭開台灣對農藥殘留容許值的制定流程:在藥商提出申請後,統一由藥毒所審查農藥的毒理資訊,確認藥商提供公正無誤的文件;接著進行田間試驗,建立農藥在台灣合理的使用方式;最後由防檢局綜合以上資料,審核新藥是否能在台販售上市。同時並與衛福部討論,依照國人對農產品的飲食習慣,換算成國人每日能攝取的最大容許量,決定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容許值。看似一切合乎科學嚴謹的科學規範,但與日本、歐盟做比較時,則能看出制定流程的漏洞:所有流程皆為政府與藥商主導,缺乏第三方公正系統與民間溝通的機制。(如圖1)

(圖一)科技農報製作、提供

日本(圖2)與歐盟(圖3)農藥審查與容許量制定流程,均有至少三個各自獨立單位參與:藥商、政府、與第三方驗證機構,加上透明公開的農藥審系統,讓社會一同監督,也避免人謀不臧的情事發生。歐盟新農藥上市與法規修改時,歐洲食品安全局還會主動與召開會議,主動與社會溝通,並將輿論意見再整理給相關單位。而鄰國日本對農藥管理與殘留制定,則有各部會密切的平行溝通管道,農林水產省主掌農藥管理、環境省負責追蹤藥劑對生態系的影響、食安部門則規範合理的容許量。相較之下,台灣農藥法規的制定變顯得鬆散許多,加上農業資訊的不透明,農業教育不普及,讓大眾對於農藥總有莫名的排斥與恐懼。

(圖二)科技農報製作、提供
(圖三)科技農報製作、提供

農業友善環境的的本質應該是:讓人為農業操作對環境生態影響降至最低,而以非末端檢驗結果,決定產品是否友善環境。台灣農業法規制定的當務之急,就是加強毒物審查的公信力,並建立資訊公開透明的系統。由於這類議題牽涉極廣泛,從作物生理、農業栽培、生態環境、甚至需要以及長期的醫學普查與艱深的毒理科學研究。透明公開的資訊,不但能讓各界充分討論,也強化消費者對政府的信賴度。有機農業不該讓零檢出成為推廣的絆腳石,還是得倚賴科學數據與農業教育,才能真正讓更多農民投入友善土地的生產。

參考資料、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有機農業立法10年回顧】蘇慕容:規範可比照環保署,增強稽核員評估能力及肥料重金屬管控
  2. 消基會抽驗:市面六成糙米標示不實,一有機糙米殘留農藥
  3. 【有機農業立法10年回顧】從科學研究到規範擬定,重新檢視土壤重金屬規範
文章難易度
柴 幗馨
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科技農報負責人,科技農報是台灣第一個農業科普推廣社團,每週二四定期發佈農業新聞整理和全球農業新知文章。一起跟著農報用更科學,更專業的角度剖析台灣農業議題!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來趟蕉心之旅?購買有產地履歷的香蕉好安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06/02 ・216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由 家樂福食物轉型計畫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彥諺

你喜歡吃香蕉嗎?香蕉是台灣人從小到大非常熟悉的水果,不僅方便攜帶、營養價值豐富,更符合現代的養生概念,很適合健身者、節食者。不過,你是從哪裡買到香蕉的呢?
你知道現在已經有專屬香蕉的「驗證」了嗎?

從以前到現在的台灣「蕉傲」

為什麼香蕉也有驗證?在談到驗證之前,首先讓我們聊聊過去。

作為常見的、隨手可得的水果,香蕉不只是台灣重要的水果產業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經濟果樹及糧食作物。在巔峰時候,香蕉曾經是全球產量最多的水果,經濟價值非常高,僅次於蘋果、柑橘及葡萄,而糧食重要性也僅次於小麥、稻米和玉米。

而我們的台灣,曾經有「香蕉王國」美名,當時因爲產量大,加上風土及氣候適合栽種,台灣種植出來的香蕉特別好吃,價格和出口銷量的成績都非常亮眼。在香蕉的黃金年代中,台灣東西南北都有種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是,雖然台灣是香蕉王國,外銷成績乍看亮眼,但蕉農的辛苦卻很少人知道。行話裡有種說法是「種蕉如賭」,因為種植香蕉必須靠天吃飯,將蕉苗種下之後,接著蕉農便得對賭著天氣氣候環境市場狀況——如果自然條件不佳,會導致收成慘澹,不過,若整體銷量過剩,也將造成價格大跌。又如果非常好運,成功撐過上述的局面,最終在進入市場銷售前,還將面臨到中盤、行口(台語)的層層轉手。作為一個蕉農,有太多變數不能掌控,收入也因此起伏不定。

吃好蕉!守護蕉農大行動!

台灣香蕉,從過去的出口黃金年代,邁入今天的另一個美好時代。如今,香甜軟糯的台灣香蕉,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存在。

今天的台灣,因為經歷了多次爆發的食安問題,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食品安全。與此同時,農民們仍然有收入穩定的需求。要如何平衡這兩點呢?

家樂福認為,比起讓蕉農單打獨鬥,有另一個能兼顧農民與消費者雙方利益的方法,那就是以賣場的力量,支持小農。家樂福賣場內,只販售通過驗證的香蕉,藉由驗證,不僅可以做到產地溯源、驗證履歷,鼓勵且支持小農轉型,讓蕉農可以專注栽種,不需擔心後端銷售問題,同時,顧客也能藉由驗證得知透明資訊,進而安心選購。

四大金蕉:履歷蕉、有機蕉、金蕉伯、石虎香蕉

家樂福的香蕉驗證共有四大種。家樂福的「履歷蕉」,是從雲林屏東產區中挑選出來當季的、品質最優良的香蕉,並且全產品都需具備「產銷履歷(TAP)標章」,也需要遵循「家樂福農藥規範」,履歷蕉的每一根香蕉,都有其栽種來源用藥是否符合歐盟標準的紀錄,且只有在經過政府委託的第三方驗證機構定期抽檢合格後才能販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家樂福 BIO 有機香蕉」則是來自全台最大的「有機驗證(Organic)」香蕉農園,位於屏東。「有機」的標章並不好取得,蕉農必須以全天然農法栽種,不施化肥不催生催熟,以人工除草代替除草劑,讓土壤是自然健康的狀態,健康的土壤所種植出來的香蕉,除了來源健康,口感香氣也特別好。

金蕉伯履歷香蕉」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10 多年前,家樂福已開始在全台各地找尋志同道合的農友,終於在雲林遇到願意為食品安全環境永續共同努力的蕉農,後來更成為長期契作的對象。他們以友善農法耕種,呵護土地,種出好蕉。

石虎山蕉」則是南投中寮的一群農友。他們為了保育瀕臨絕種的台灣保育類動物石虎,不擴大農地面積、不使用化學肥料及除草劑,保留給石虎一塊乾淨安全友善的棲息地。

家樂福的 Act For Food 食物轉型計畫

家樂福與民生息息相關,通路可以單純只是販售點,也可以帶來改變、產生力量。因此,家樂福推動食物轉型計畫,希望建立起與農民、農民團體相互信賴的合作連結,藉由大量計畫性種植、保證收購降低平均成本,一來讓農民能獲得合理的農務所得,二來讓消費者能以合理價格買到安全的食物,三來,通路能成為穩定供貨的角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買香蕉選擇家樂福香蕉驗證,不僅食得安心,更是以行動支持在地農民。家樂福相信每個人都值得最好的,以家樂福 AFF 食物轉型作為領航,一同創造友善農民、土地、消費者的共好模式。

家樂福以行動,開創對所有人與土地共生共好的食物轉型模式,也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支持。

所有討論 1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7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4
2

文字

分享

0
4
2
就是韌性——有機農業對水逆境的調適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1/08/06 ・328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中興大學有機農業推動中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近年來,氣候變遷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當氣候異常的狀況層出不窮,嚴重影響經濟、生態等層面,各類型產業皆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

氣候變遷已然成為現在進行式,備受自然條件限制的有機農業可以怎麼做呢?

根據美國有機貿易協會(Organic Trade Association, OTA)報告( Knuth et al., 2020),有機農業可以透過栽培管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儲存大量的碳,幫助緩解及應對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而有機栽培管理的調適策略到底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候變遷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圖/Pixabay

利用大數據找出「天時地利人和」的作物

首先,在資訊日漸發達的時代,有機栽培管理也須仰賴新技術支持,其中 Big Data 便是一大重點,隨著氣候快速變遷,靠天吃飯的農業與氣象的關係也越來越密切。利用中央及各地區的農業資料,例如可耕地面積、主要作物及產量等,結合氣象、水資源等數據,相互整合後便能夠建立預測模型,提供監測及預警機制,應變未來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降低生產風險。此外,也可以藉由了解當地的土壤狀況、水資源灌溉情形,與過去累積的農業氣象數據相輔相成,並考慮市場供需及農民技術,找出「天時、地利、人和」的最適栽種作物。

把草留下來,就能把水留下來?

今年(2021)前半年,臺灣遭遇號稱百年最大乾旱,中南部連續好幾天不下雨,其實從去年開始,2020 年夏秋兩季便沒有颱風登陸,水庫進帳甚少,而看老天爺臉色吃飯的農業更是直接受到強烈衝擊。據之前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的乾旱研究指出,在氣候變遷之下,直到本世紀中,未來臺灣北部河川供水能力降低,甚至,北部地區的農業用水缺水率可能超過 40%。

2021前半年,臺灣遭遇號稱百年最大乾旱,中南部連續好幾天不下雨 。圖/Pixabay

在面臨乾旱逆境時,作物生理機制會因應環境產生改變,產量跟生長速度也會下降,而各種作物的需水量也不盡相同,因此「如何將有限的水使用地更有效率」成了氣候調適策略的一大課題。除了運用前述的 Big Data,以科學數據為基底精算作物需水量外,田間操作也有把水分留在土壤裡的絕招,例如以稻稈、玉米桿等覆蓋土表,減少水分散失;或者採用「不整地栽培」,因為不整地可保有土壤中的有機質,而有機質的保水能力比土壤強;而對於長期作物,把草留下來,也就是所謂的「草生栽培」,根據實驗結果,草生栽培有助於減少地面水分蒸發,草長大後將其割下留著,也可以拿來覆蓋土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當然,還是要依據作物選擇適合的草種並適度管理,對於土壤保水力以及增進地力都有相當的效益。

「減肥」還能減緩溫室氣體排放?

農業生產所釋放的溫室氣體,大多來自土壤施肥所釋出的 CH4、N2O,總量比其他產業還多,因此我們若能夠減少施肥,便能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而重視環境友善的有機農業,在使用有機農業允用的肥料前提下,要如何施肥才不會過量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要減少施肥,我們需要先思考如何讓土壤「保肥」,當土壤能夠有效率地將養分留住,當然就能夠「減肥」。其中,增加土壤膠體(soil colloids)便是一個方法,土壤膠體可分為無機和有機,無機膠體為黏土礦物,除非刻意換土或施加,否則不容易改變,而有機膠體是「土壤有機質」,概略來說,就是土壤中含碳的、從生物來的物質,則是可以人為添加的。土壤有機質不僅能夠提供植物養分,也讓許多土壤裡的生物能夠賴以維生,在田間建立活絡的食物網,同時這些生物也能夠間接將農夫施加的氮素固定在生物體,不會流失得太快,藉由這些消費者的參與,產生固氮、固碳的正向循環,而這些生物死後的殘骸也繼續為土壤提供有機質,讓土壤中的養分生生不息,進而降低用肥量。

土壤中的生物能夠間接將農夫施加的氮素固定在生物體,讓養分不會流失得太快。 圖/ pexels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的

以上這些的有機農業調適策略,其實在臺灣就有成功的例子,就是獲選為聯合國里山社會生產地景案例的——臺中市「公老坪社區」。社區的農業以果樹栽植為主,果園主要種植柑橘、柿子,最需要水的季節便是冬季,但果園前的溪一到冬天就乾涸,水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在過去只好不斷抽取地下水,但地下水屬於公共財,這也造成了水分配不均的問題。後來,透過中興大學、農試所等各機構與地區合作,運用生態工法及里山的自然資本經營模式,共同創造經濟及社會價值。

他們建立生態農塘,提供水生昆蟲、蝴蝶等物種棲息,並以太陽能作為抽水站的動力來源,社區建立了一套機制決定水資源的分配。而在水質檢測方面,除了監測導電度、溶氧量和 BOD 值外,而在河川裡也有一些指標物種,例如臺灣特有種的臺灣石「𩼧」(Acrossocheilus paradoxus),只要水裡的 BOD 值過高,或者有農藥、肥料等便無法存活。

另外,他們也運用平腹小蜂作為害蟲荔枝椿象的生物防治方法,並推廣草生栽培,以種植紫花藿香薊防治蟲害,目前草生栽培的面積占已達總體的 90%,增加土地自然涵養水源能力。後來社區更是開發出自己的有機產品,除了原本的水果外,因為使用有機農法,他們可以將柿子的葉製成「柿葉茶」,將有瑕疵的柑橘果類,加工作成果乾以及柑橘軟糖,為有機農業的成果加值。除了提高生物多樣性以及產業價值外,社區也開始發展觀光及舉辦工作坊,希望將友善環境的主張和他們的經驗傳遞給更多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左圖為公老坪生態水池改善前,灌溉用蓄水池及周邊環境狀況。圖/臺中市公老坪產業發展協會
右圖為改善後,優化蓄水池與生態及友善環境空間地景適性經營。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在氣候環境日漸嚴峻的今天,隨著各產業技術越來越發達,善用這項優勢並學會與環境共榮共存,是這個時代重要的趨勢,畢竟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物種能夠獨立於其他生物生存,在生態系統為我們服務的同時,人類也應該作出改變,為生態服務,而倡導友善環境的有機農業便實踐了這個概念。

【2021有機農業促進論壇8/18日登場

主題:就是韌性-有機農業對水逆境的調適力

活動詳情:https://lihi1.cc/mEgDT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MA59yL

* 將於活動前寄發線上直播連結
*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內容調整之權利
* 本活動為免費參加
* 若有其他疑問,請電04-22840145#22洽詢,或寄信至 info@oapc.org.tw

參考資料

  1. 臺灣未來的乾旱問題與因應。「臺灣乾旱研究:變遷、水資源衝擊、風險認知與溝通計畫」,中研院永續科學研究計畫(2016-2018)。
  2. Knuth, B., DeBates, M., Mirenda, J, & Shade, J. (2020). Advancing Organic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Washington, DC: Organic Trade Association.
  3. 56年來最大乾旱03》不犁田更保水!如何把有限的水,送到最需要的作物?│ 上下游
  4. 大旱來襲農業氣象的big data在那裡?
  5. 未來氣候情境模擬,考驗農業韌性- 農業知識入口網
  6. 科學家種田實驗給你看 王巧萍:土壤要大減肥 讓生物幫你固氮才是王道│上下游
  7. 過了這次乾旱還有下次!臺灣不容樂觀的水資源困境──專訪許晃雄
  8. 郭雅紋. (2014). 草生栽培對粘板岩沖積土壤碳匯和葡萄調適極端天氣之影響.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 135-139.
  9. 臺中市公老坪 獲選為聯合國里山地景社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7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沒用農藥就是有機?有機認證才沒這麼簡單!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0/03/26 ・694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79 ・五年級

本文由家樂福【食物轉型計畫】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天然農法、綠色耕種、無毒農業……市面上的農產品常常用上天花亂墜的廣告詞,不過真正的「有機農產品」可不是商家自己說了算!



依據我國政府的規範,有機農業的重點在於「友善農耕」,能夠達到生態平衡的目標,讓農作物與環境和平共處,才能算是有機農產品。而什麼樣的耕作方式算是友善農耕,當然也有詳細的規範,並且需要經過第三方公正機構的認證才算數。

那麼該如何認明合格的有機標章呢?目前台灣採取「雙標章制度」,正式的有機標章上頭除了有官方有機標章,還要加上「認證機構」的標章才算是完整的有機標示。如果你看到部分商品只有標示單一的「轉型期標章」,表示該商品的生產方式已經符合有機規範,只是必須等待 2~3 年不等的轉型期滿,並且驗證無虞後,才會拿到正式的有機標章,消費者還是可以放心購買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完以上的介紹,大家應該就能夠理解,得到有機認證的作物,都是農產品中的佼佼者!如果行有餘力,選擇有機農產品,就是給予友善耕作的農民一個肯定,也是以實際行動支持農業與生態找到和解之道。

以上懶人包的資訊,都是來自以下這支動畫,如果想知道更多,歡迎花 2 分鐘的時間看完它,喜歡的話也請幫我們按讚加分享!

本文由家樂福【食物轉型計畫】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7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