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十年之久,天文學界裡曾流傳某「陰謀論」,暗指知名天文物理學家,愛德溫‧哈柏(Edwin Hubble),這位「宇宙常數」的貢獻者,當年運用了學術影響力等特別手段干預論文編輯臺的翻譯審查作業,刻意刪除掉另一篇論文中一些原文(法文)的重要數據,目的是將發現宇宙膨脹的偉大光環據為己有。這個謠傳在2011年11月[自然(Nature)]登出一篇由Mario Levio所撰寫的追蹤調查專文之後,總算塵埃落定,真相還原。
歷史上,誰首先確定了宇宙正在膨脹?一般我們都會認定,這份榮耀歸予美國籍的天文學家愛德溫‧哈柏。哈柏在一篇1929年的論文中,將「所有星系都正在離地球遠去」的這個發現公諸於世,並且藉由「宇宙膨脹速率」(一個數字)描述了「這些星系相對於地球的距離」及「星系遠離地球而去的速率」這兩者間如何相關,(「宇宙膨脹速率」,就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哈柏常數」)。不過,很可惜,直到哈柏先生於1953年逝世,他卻畢生未能因這個堪稱天文史上最重要的發現而得到任何一座諾貝爾獎,儘管如此,在天文學領域中,他卻始終受眾人景仰,堪稱是一位當代傳奇人物。並且在1983年,還有一座廣受大眾所喜愛的太空望遠鏡「哈柏」,以他的姓氏命名。
不過,「最早」指出了遙遠星系會比較近的星系以更快速度離地球遠去的「第一名」頭銜,的確不該給予哈柏。因為比他更早,足足早了兩年,就有人指出了這個現象,他是一位比利時籍神父,又身兼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等多種頭銜的:喬治‧勒梅特(George Lemaitir)。事實上早在1927年,勒梅特就在一份名氣不大的法文學術期刊上,已刊登過極近似的發現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和哈柏原始常數幾乎一模一樣的宇宙膨脹率。事實上,今天很多專家都認同的一個事實是,哈柏無非是在兩年後的1929年時-「確認」了這個可能是由勒梅特所率先提出的定律,並將這個定律在廣為公告週知之後,引發出廣大關注罷了。既然如此,時至今日,為什麼宇宙常數一律都以「哈柏」常數慣稱之,卻並不是稱之為「勒梅特」常數呢?長話短說,1931年3月,當一份重量級的英文學術期刊(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nty,MNRAS)終於決定要經由翻譯重刊勒梅特當年的論文時(原文以法文寫成),不知何故,該篇論文中最重要的段落卻竟然在英文的譯文中佚失了。
事實上,這段插曲自從1984年起便已被一些天文學家所知悉,大家對於當初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中,這麼重要的資料何至於隻字未提、整段消失,自然是大為不解,議論紛紛。於是甚至有人開始運用想像力添加了一些戲劇化情節,頻頻問道:誰會想把這篇論文中,關於星系遠離速率和其距離地球遠近之間關聯性的敘述-這些最精華的部份給悉數全刪呢?為什麼這位英文譯者會故意省略不翻出比利時科學家對膨脹率的計算呢? 這到底是誰幹的好事?背後是否又有什麼蹊蹺呢?有一位數學家更是大膽地在這個令大家都疑雲重重之謎之上再添一筆八卦,直接影射說:是哈柏先生運用了他在學術期刊審查制度上的龐大影響力,上下其手地將這個天文史上的重大發現獨占為己有。
長久以來任職於美國太空望遠鏡研究機構的天文學家Mario Livio,則決心要為哈柏洗刷名聲。他認為首度發表宇宙膨脹這個重要發現的第一名美譽,固然該歸還給勒梅特沒錯,但指稱哈柏運用審查制度干預云云,則未免過於玷污了哈柏在確認這個理論上同樣功不可沒的第一手貢獻和成就,何況,若是沒有哈柏的發揚光大,勒梅特的理論恐怕還不見得會如此家喻戶曉。因此,Livio一頭埋入當年往返於投稿者與編輯之間多達數百封的信件堆裡,仔細查閱了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當年的會議紀錄(該學會的出版品「英國皇家天文月刊」,正是當年將勒梅特英文版論文加以翻譯並重印刊載的出版者)。辛苦總算沒有白費,Livio果然在成堆文件中,找出了這麼一封勒梅特在寄英文譯稿給編輯先生時,親筆附上的一封信,信中說明,勒梅特自己就是這篇英文稿的譯者,他也表示,願意為他自己從原文中所做的一切刪節負責。
在信中,勒梅特說:「我不建議重印時還需再次提及當初只不過一時起意加以討論的徑向速度部份,很明顯地,事過境已遷,如今大家對該部分都不再有興趣了,還有幾何學那部份的註解也一樣,不妨只需以一小段與之相關的新舊論文書目資料取代即可。」勒梅特在致編輯的信中說,「我附上一份法文原始文字稿件,其中標注了哪些段落在譯文中被省略。我自己翻譯時盡量使英文譯文忠實於我的法文原文,但恐怕我的英文只能算是粗略達意而已,如若貴單位有哪位仁兄願意幫忙審閱校訂我的英譯稿,本人將不勝感激。」
Livio相信,這封信完全可以平息大家對於「這份譯稿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以及「誰在編輯臺上大加刪裁」的諸多臆測,因為:兩者都是勒梅特本人!
1931年時的勒梅特,對於招搖再三地重申他4年前所取得的研究結論,認為是完全無必要,而既然美國方面的科學家也已經在1929年取得了同樣的結論且公眾早已知之甚詳,他本人對於「誰先原創性地發現了什麼」這份光環究竟花落誰家這回事兒,則完全表現出毫不在意,因為他最有興趣的還是繼續鑽研他的研究,1931年下半年,他正在撰寫和「原始原子的假設」相關的論文-而這也就是後來「大霹靂理論」的前身。
勒梅特豪不猶豫地閃躲掉任何曝露在鎂光燈下的機會,那正是1920年代一批優秀科學家曾留下的美好典範之寫照。今天的科學家,恐怕人人都不可能不參加「誰先看到誰就贏」的這場大戰吧?
歷史人物身影匆匆,勒梅特成為其中一位謙謙君子,是為証。(Lauren 譯)
圖片說明:本篇故事的兩位主角: 神父科學家喬治‧勒梅特、愛德溫‧哈柏。背後是家喻戶曉、與「哈柏」同名的著名太空望遠鏡 (圖片取自: NASA/ESA/A. Feild)
資料來源:中研院天文網[2012.02.02]
轉載自台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