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受精神疾病所苦的海明威,與充滿爭議的電痙攣療法—《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

時報出版_96
・2017/02/01 ・278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00 ・六年級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1961 年 7 月 2 日,美國著名的一代文豪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在愛達荷州自家的地下室裡,和他的父親一樣,用自殺結束生命。他的妻子聽到槍聲後前去查看,發現他已經面目全非,只剩下嘴巴、下巴是完整的。法醫最後認定這是「擦傷走火」,法庭也裁定沒有人需要對整起事件負責,於是海明威才得以用天主教儀式埋葬。

721px-ernesthemingway
美國著名的一代文豪海明威,在自殺前曾經接受二十次左右的電痙攣治療。這個治療雖然減輕了一些症狀,但海明威也因此喪失了很多美好的記憶。圖/By Lloyd Arnold,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有些人認為海明威有家族精神疾病的病史,除了他的父親以外,其兄弟姊妹,甚至他的孫女瑪歌.海明威(Margaux Hemingway)也是自殺身亡。

根據紀錄,海明威一生常常爛醉如泥,他的自殺,酒精發揮了一定的影響;不過崇拜他的人更相信一種說法——在完成《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之後,海明威因為自視甚高,而後無法達到相同的寫作水準,所以陷入嚴重絕望,才用雙管獵槍結束生命。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在自殺前曾經接受二十次左右的電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簡稱 ECT)。這個治療雖然減輕了一些症狀,但海明威也因此喪失了很多美好的記憶。他對此治療下了這樣的註解:「它是個了不起的治療,但我們也失去這個病人。」意即他已經忘了自己的許多事。

有人解讀這是他自殺前的警語,顯示當時被認為對憂鬱症有效的電痙攣治療失敗了。不過沒有醫師敢斬釘截鐵地做出評論,因為海明威是享譽國際的大文豪,任何評論都會動見觀瞻,更重要的原因是醫師根本也搞不清楚電痙攣治療「真正」能治療精神疾病的基本道理。

電痙攣治療為何成為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

義大利神經精神科學家賽利地(Ugo Cerletti)被公認是現代電痙攣治療之父,他和同事畢尼(Lucio Bini)發展出以電擊製造人類「癲癇」(Seizure)的結果,進而治療當時醫師還束手無策的精神疾病。

macchina_elettroshock_ugo_cerletti
義大利神經精神科學家賽利地和同事畢尼發展出以電擊製造人類「癲癇」的結果,進而治療當時醫師還束手無策的精神疾病。圖/By Francesca.pallon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兩人的想法啟發自屠宰場,因為要使用比較人道的宰殺方式,當時屠夫都先利用電擊棒讓豬隻昏厥,再切開氣管及大動脈,使其死亡,減少牠們垂死掙扎的痛苦。

賽利地發現豬隻在接受電擊後,會有如同人類癲癇發作的症狀,於是起心動念,和同事畢尼設計出對人類有相同作用的設備(但電擊力道較安全)。你一定覺得很恐怖,兩人竟然用如此殘暴的方法對待精神疾病患者,但仔細追究其中原因,其實他們想出的方法還比較「人道」,用心似乎和屠夫相同。

1934 年,有位匈牙利籍的神經精神專家邁都納(Ladislas Meduna)提出一個重要理論,認為「癲癇」和「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相互拮抗的疾病,只要引發癲癇就可以治療當時大家束手無策的精神分裂症。他一開始用樟腦油肌肉注射,最後找到了 Metrozol 這個藥物,以它製造患者的癲癇,也因此治癒或減輕他們的症狀。

1937 年,在瑞典舉辦的第一屆世界痙攣療法年會,邁都納發表自己的臨床經驗,不到三年時間,此法即風行於全世界的精神學界。賽利地也受到了啟發,終於和同事找出使用電擊替代藥物的方式,而且發現這種方法更人道。因為電痙攣治療會讓患者有「逆行性失憶症」(Retrograde Amnesia),意即接受治療後會忘記之前發生的事情,也記不起被電擊的不愉快經驗,所以比藥物製造出的癲癇更具優勢。

可惜電痙攣治療並非治療精神疾病的萬靈丹,賽利地發現它的療效對憂鬱症患者比較明顯,只要能接受十到二十次療程,便可有效控制病情,雖然有其侷限性,但有鑑於使用的方便性,在 40 年代到 60 年代,電痙攣治療儼然成為治療精神疾病的流行方法。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精神分裂症和癲癇是不相干的病症,也沒有拮抗關係,因此用電擊治療精神疾病患者,根本是錯誤原理引出的治療。雖然目前還有人利用動物實驗研究,想解出其治病的機轉,但證據依然相當薄弱,沒有人可以確切解釋其原理。

14466087218_9596493d1a_z
現在已經知道精神分裂症和癲癇是不相干的病症,也沒有拮抗關係,因此用電擊治療精神疾病患者,根本是錯誤原理引出的治療。圖/By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Faculty of Health & Life Sciences @ flickr, CC BY-SA 2.0

好在 60 年代之後,許多藥物用於治療精神疾病,而且電痙攣治療出了不少併發症,慢慢降低了使用率。其中最有名的案例,莫過於 1957 年發生在英國患者柏樂姆(John Hector Bolam)的醫療糾紛案件。

柏樂姆有憂鬱症,他的主治醫師阿爾弗雷德(Alfred)認為電痙攣治療是相當好的方法。當時已經有人利用「肌肉舒緩劑」及「人工固定」兩種方式,配合電痙攣治療。前者在治療前先施打麻醉藥劑,避免患者在過程中亂動而受傷;後者不施打麻醉劑,直接將病患五花大綁。因為阿爾弗雷德服務的醫院曾經有八個病人因施打肌肉舒緩劑,在電痙攣治療後死亡,於是他僅對柏樂姆用人工固定方法。

不幸的是,柏樂姆在電痙攣治療之後造成髖骨脫臼與骨盆腔骨折,他一狀告上法院,請求賠償。後來雖然判決阿爾弗雷德及醫院不用賠償,但也促進「知情同意」(Inform consent)的法律要求-意即醫師治療前一定要善盡告知的義務,讓患者瞭解接受治療的種種面相,包含其好壞、併發症、做與不做的比較,最後要患者簽下同意書,才可以實施治療。

海明威的悲劇不只是自殺本身,而是醫師治療他時所相信的「治療原理」。他接受有「喪失記憶」副作用的治療,而且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因此損失了一位大文豪,更可能失去對醫療的信任,這也是醫師們不敢在他死後表態或評論的重要因素之一吧!

電痙攣治療目前還未退出精神疾病治療的範疇,中國甚至有醫師用來治療「網癮」(即戒不掉的電腦網路使用習慣),聽說成效還不錯,只是這通常是二線的療法,誠如 1985 年,美國國家心理衛生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對電痙攣治療所做的結論:

「電痙攣治療是歷來最受爭議的精神疾病治療方法,而且有不少副作用,它應該侷限於使用在特定範疇的嚴重精神疾病。」

這段話值得我們深思。


%e9%86%ab%e7%99%82%e5%8f%b2%e7%9a%8446%e5%80%8b%e9%9c%87%e6%92%bc%e6%95%99%e8%82%b2

 

 

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56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用迷幻藥治憂鬱?基因編輯療法將通過批准?——2023 最值得關注十大科學事件(上)
PanSci_96
・2023/01/30 ・234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在 2022 年裡,我們見證了低軌通訊衛星在戰爭中的作用、Omicron 肆虐與次世代疫苗、韋伯太空望遠鏡捕捉系外生命印記、銀河中心黑洞初次現身、人類精準回擊小行星、台灣 CAR-T 首例、特斯拉的平價人形機器人、與超強的 LaMDA 跟 ChatGPT AI 語言模型!

2023 年能更刺激嗎?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科學大事呢?

我們綜合整理了 Nature、Science、Scientific American、NewScientist、富比世雜誌、經濟學人雜誌,結合泛科學的觀察與期待程度,提出這份「2023 最值得關注十大科學事件」;今年的科學界將會熱鬧非凡,令人目不暇給!

No.10 病原體通緝名單

2022 年 11 月,法國科學家在 bioRxiv 上發表了從西伯利亞永凍土中復活的多種病毒;這些「殭屍病毒」中最古老的已經有 48500 歲,在溫度升高後,這些病毒都復甦了過來……。雖然這批古老病毒只能感染變形蟲,但也暗示著,冰層之下存在更多正在休眠、極可能對哺乳動物或人類造成危險的病毒。

隨著氣溫與海溫升高,這些不定時病毒炸彈正在醞釀著。

世界衛生組織將在今年發布修訂後的「重點病原體清單」,至少 300 位科學家嚴謹審查超過 25 個病毒與細菌家族的各種證據,針對目前還未知、但可能造成全球疫情的未知疾病 Disease X 做出預測,擬出一份優先名單。被列入名單的病原體通緝犯將會被重點研究調查,以利未來開發疫苗、治療與診斷技術。

被列入優先名單的病原體將會被重點研究調查。圖/Envato Elements

No.9 新一代 mRNA 疫苗

乘著在 COVID-19 大流行間快速成熟的 mRNA 疫苗研發平台,許多疫苗正蓄勢待發。

BNT 在 2023 年初針對瘧疾、肺結核和生殖器皰疹的 mRNA 疫苗開始了首次人體實驗;也與輝瑞合作,研發能降低帶狀皰疹發病率的疫苗。另一家 mRNA 大廠莫德納,也在研發能預防生殖器皰疹和帶狀皰疹病毒疫苗。

除此之外,莫德納開發的黑色素瘤 mRNA 疫苗與默克的藥物合併療法,在去年底公布中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能降低 44% 的死亡率及復發風險,臨床試驗也將在 2023 年進入最後階段。

這些將在 2023 年揭曉的成果,將拓展人類使用 mRNA 疫苗對抗疾病的手段。

新一代 mRNA 疫苗正蓄勢待發。圖/Envato Elements

No.8 CRISPR 療法獲批准

由於之前的臨床試驗結果很不錯,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極有可能會在今年首次正式通過批准!

這種 exagamlogene autotemcel(exa-cel)療法,是由美國波士頓的 Vertex Pharmaceuticals 和英國劍橋的 CRISPR Therapeutics 公司共同開發。用超簡化的方式來説,治療方法就是先收集一個人自己的幹細胞,接著用 CRISPR-Cas9 編輯修正幹細胞中有缺陷的基因,最後再把這些細胞輸回人體。

Vertex 公司預計會在 3 月向美國 FDA 申請批准,讓 exa-cel 療法可以用於治療 β-地中海貧血或鐮狀細胞病的患者。

然而,隨著療法上市,相關的討論預期也將甚囂塵上……。

CRISPR 基因編輯療法極有可能在今年正式通過批准。圖/Envato Elements

No.7 阿茲海默有藥醫

美國 FDA 將在年初宣布,Eisai 製藥公司和 Biogen 生技公司開發的 lecanemab,是否可以用來治療阿茲海默患者。

該藥物就像一台大腦專用的掃地機器人,為單克隆抗體,可以清除大腦中積累的 β 澱粉樣蛋白;在包含了 1785 名早期阿茲海默患者的臨床試驗中顯示,比起安慰劑,能減緩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約 27%。不過,有些科學家認為這效果只能說是還好,也有些擔心藥物不夠安全。

無獨有偶,另一款由美國的 Anavex Life Sciences 開發的阿茲海默藥物 blarcamesine,目前也正在臨床試驗階段;它能啟動一種可提高神經元穩定性及相互連接能力的蛋白質,就像是幫神經元升級了連線速度與品質,估計在今年會持續帶來新消息。

blarcamesine 能幫神經元升級連線速度與品質。圖/Envato Elements

No.6 迷幻療法

2023 年,也極可能立下迷幻藥被用於醫療用途的里程碑。

多個相關臨床研究都進展到第三期,例如為 PTSD 創傷後症候群設計的新療法,結合了心理治療與 MDMA 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也就是所謂的搖頭丸,在臨床三期中,67% 的患者不再被診斷有 PTSD。

而來自迷幻蘑菇的裸蓋菇素,則被用來治療難治型憂鬱症,其臨床二期結果令人鼓舞。233 名難治型憂鬱症患者分成三組,在服用不同劑量裸蓋菇素後,每一組的憂鬱症量表分數都降低;而劑量最重的那組,其降幅最顯著。

最後是 K 他命,竟然成為對抗酒精使用障礙的療法!酒精使用障礙包括酗酒、酒精依賴、成癮等,86% 的臨床試驗病人,在接受新療法後六個月,持續戒除酒精。

然而,也有科學家警告這些樂觀訊息中有炒作成份,就讓我們持續關注吧!

迷幻藥能有效治療病情!?圖/Envato Elements

看到這你可能會想,第六到十名怎麼都是跟醫療健康有關的大事件呢?別急!在下一篇中,我們接著介紹更精采的第五到第一名!

也歡迎大家跟我們分享,你知道的、即將在 2023 年發生的科學大事件!

期待在 2023 年即將發生的科學大事件!圖/GIPHY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PanSci_96
1035 篇文章 ・ 134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

1
1

文字

分享

1
1
1
精神個案系列:失聰的人怎麼幻聽?!
胡中行_96
・2023/01/19 ・171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劃破永恆寂靜的話語,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生平第一次,他體會到「聽覺」的概念:不靠字幕,沒有手語,直接收到電視播報員傳達的訊息。他並未欣喜若狂,感謝天降奇蹟,反而警覺不對勁。那個「聲音」以語言的形式,浮現在腦海裡,竟然未曾經過耳朵。[1]

電視播報員問他:「你在幹嘛?」[1]

日本奈良盆地。圖/Ans jpn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憂鬱症

天生失聰的日本男子,21 歲罹患憂鬱症(depression)。[1]儘管此疾患的汙名化,阻礙近六成的病人尋求醫療協助;[2]他沒有排斥專業介入,還服用了抗憂鬱劑 paroxetine,增加腦內血清素濃度,使病況獲得改善。[1, 3]只是好景不常,幾逢事業或情場失利,男子便又陷入低潮。[1]

精神病性重度憂鬱症

29 歲時,他萌生被陌生女子性騷擾的妄想(delusions)。明明沒有的事情,男子卻深信不疑。30 歲那年,開始「聽到」有人「媽咪~媽咪~」地嚷嚷,以及電視播報員對他說話。原有的憂鬱和新添的症狀,令他主動就診。醫師判斷是精神病性重度憂鬱症(psychotic major depression),並將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劑risperidone加入男子的常規藥物,長期使用。如此,安度 7 年。[1]

思覺失調症

37 歲時,舊疾復發。[1]Risperidone 的劑量為此提高,鎮靜效果變得太強,於是以同為最常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劑的aripiprazole頂替。[1, 4]偏偏換藥後,幻聽愈加嚴峻,語句包括:「極道夫人問他要不要當朋友」,還有「黑道份子猛力砸桌」等。病情變化至此,男子倒是憂鬱不再,診斷更新為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1]

這名日本男子產生與黑道有關的幻聽。圖/Ari Helminen on Flickr(CC BY 2.0)

每 1,000 人裡,平均有 1 至 3 名生來就沒有聽覺;而在學會說話前便已經耳聾的思覺失調病患中,約有一半都有語言性幻聽(auditory verbal hallucination)就像這個日本男子的經驗,那些聲音不是真實存在,也未曾從耳朵傳進來,但擺明以語言的型態呈現在腦子裡。不同於思考迴響(thought echo),話語的內容並非覆述想過的事情;而是好像別人傳達過來的訊息。由於是腦袋裡負責語言的區域出了狀況,所以無論實際上有無聽覺能力,思覺失調症的患者都可能會產生語言性幻聽[1]

眼見幻聽惡化,醫師一邊調升 aripiprazole 的用量,力挽狂瀾;一邊隨男子的情緒好轉,逐漸減除他的 paroxetine。[1]停止施用超過 6 週的抗憂鬱劑時,多數都得緩慢進行,否則容易引發戒斷症候群(withdrawal syndromes)。[5]在同為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簡稱SSRI)的抗憂鬱藥物中,paroxetine 的情形尤其顯著。若操之過急,病患可能會暈眩、疲累、噁心、嘔吐、頭疼、發燒、畏寒、焦慮、躁動,甚至從自我解離而去人格化(depersonalisation)。[3, 6]

性功能障礙

最後,還是只有原先的抗精神病藥物,治得了男子的幻聽。[1]不過,risperidone 會使泌乳激素(prolactin)在血液中的濃度上升,造成高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進而導致性功能障礙[7] 8個月後,男子受夠了副作用,自行停藥。可想而知,幻聽等毛病又逼他就醫。這次投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olanzapine,花一個月左右穩定病情。出院後的兩年間,男子持續用藥,症狀不再發生。[1]

有鑑於耳聾幻聽的案例報告較為罕見,奈良五条山病院(Gojouyama Hospital)的醫師取得男子同意,在期刊上分享其艱辛的抗病歷程,並藉機呼籲手語傳譯以及書面溝通,對聽障病患的重要性。[1]

  

參考資料

  1. Matsumoto Y, Ayani N, Kitabayashi Y, et al. (2022) ‘Longitudinal Course of Illness in Congenitally Deaf Patient with Auditory Verbal Hallucination’.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7426850.
  2. Chand SP, Arif H. (18 JUL 2022) ‘Depression’.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3. Shrestha P, Fariba KA, Abdijadid S. (19 JUL 2022) ‘Paroxetine’.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4. Vázquez-Bourgon J, Ortiz-García de la Foz V, Gómez-Revuelta M, et al. (2022) ‘Aripiprazole and Risperidone Present Comparable Long-Term Metabolic Profiles: Data From a Pragmatic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Drug-Naïve First-Episode Psycho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5 (10): 795-806.
  5. Keks N, Hope J, Keogh S. (01 JUN 2016) ‘Switching and stopping antidepressants’. NPS MedicineWise.
  6. Merck & Co., Inc. (SEP 2022) ‘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Disorder’. MSD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7. Martínez-Giner G, Giménez-De Llano E, Romero-Rubio D, et al. (2022) ‘Sexual dysfunction in people treated with long-acting injectable antipsychotics in monotherapy or polypharmacy: a naturalistic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 31 (3): 576-590.
所有討論 1
胡中行_96
96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精神個案系列:上吊會得甲狀腺炎?!
胡中行_96
・2023/01/05 ・200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二年前,男友戀上別的女人。她從此自卑。埋首工作、約友聚會等自我分心(self-distraction)的技巧,助效短暫。她不時在凌晨醒來,精神渙散,覺得自己一文不值。四個月前開始自殘,某回還猛地戳刺右大腿。上週,減少社交,不願多做解釋,又拒絕尋求專業協助。她深感自己需要的是休息,是永遠脫離生活的困境。[1]

女子自殺未遂,然後就被送去有逾百年歷史,全國最大的醫療機構──菲律賓總醫院(Philippine General Hospital)。[1, 2]

自殺防治諮詢: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
全臺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菲律賓總醫院。圖/Patrickroque01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重度憂鬱症

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症狀,包括:長期心情低落、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食慾改變、自殺傾向、動力或興致盡失、感到罪惡或毫無價值,以及躁動或精神性運動遲緩等。[3]女子符合數項,醫師也開立抗憂鬱劑escitalopram和抗精神病藥物aripiprazole。不過,為了排除會干擾情緒的其他肇因,就幫她抽了些血,稍做確認。[1]

甲狀腺機能

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的病人,容易疲憊、抑鬱、怕冷、月經紊亂、體重增加、髮膚乾燥、心跳緩慢、肌肉與關節疼痛;其中有些毛病神似憂鬱症。[1, 4]然而,這名女子的驗血結果相反,竟有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的跡象。可是她又表示,不曾顫抖、呼吸困難、體重減輕、眼球凸出、甲狀腺腫大,也沒有病毒感染或相關家族病史。此外,連心悸心跳過速,都是這次就醫時才出現。[1]

困惑的精神醫師找來內分泌科,一起評估女子的甲狀腺功能。他們推測這些變化,或許與自殺的方式有關。[1]

左:正常的甲狀腺;中:甲狀腺機能亢進;右:甲狀腺機能低下。圖/Servier Medical Art on AJKD Blog(CC BY 3.0)

上吊自殺

雙腳略微離地,女子的身體從高處垂懸。事發當天,母親驚見此景,趕忙剪斷繩索,任其落下。送抵急診時,女子意識清醒,心悸、心跳過速、頸部勒傷、左腳撕裂、左耳出血,左太陽穴則因落地衝撞而血腫。(頸傷特寫,請慎入。)電腦斷層掃描更顯示顱內出血、腦水腫,以及顳骨骨折。[1]

綠色區塊為顳骨的位置。圖/Anatomography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2.1 JP)

甲狀腺掃描

過度緊張和受傷疼痛,所導致的心悸與心跳過速,多少能靠抗焦慮劑及止痛劑舒緩。偏偏在女子身上,不怎麼奏效。前述的甲狀腺功能檢測報告出爐後,內分泌科在她入院的第六天,進行甲狀腺掃描(thyroid scan)。[1]當鎝同位素(Tc-99m)的放射性示蹤劑,經由口服或靜脈注射進入人體。再用醫療影像攝影機,捕捉其所釋出的伽馬射線(gamma rays),就能展現甲狀腺的情形。此技術亦可用在腦、心、肺、腎、肝、膽、脾等其他器官上。[5]

另外,醫療團隊還測量女子的促甲狀腺激素受器抗體(thyrotropin receptor antibody)濃度,以排除會製造過多甲狀腺素的自體免疫疾病──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總之,費了一番功夫後,終於診斷出她是罹患創傷性甲狀腺炎(trauma-induced thyroiditis)。[1]

創傷性甲狀腺炎

有別於感染、手術和停用藥物等常見原因;女子可能是在上吊時,物理性地傷害到甲狀腺,觸發創傷性甲狀腺炎。她的甲狀腺素從破裂的地方外漏,造成某些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這種內分泌的異常,快則幾小時,慢可至受傷 8 週後才浮現。由於醫師認為沒有使用抗甲狀腺藥物的必要,所以僅開了名為propranolol非選擇性 β 腎上腺素受器阻斷劑(nonselective beta-adrenoreceptor antagonist),來對付心悸和心跳過速的問題。[1, 6]所謂的非選擇性,就是能阻斷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對 β-1 和 β-2 兩種受器的刺激。在避免心臟疲於奔命的同時;對呼吸功能脆弱的病患,也有惡化病情的風險。[6]

這名菲律賓女子身心狀況穩定後出院,並持續接受心理治療與心理教育。才過一個月,便順利返回職場。精神科醫師經過她的書面同意,拿故事去投稿期刊,呼籲救治上吊自殺未遂的病患時,要注意頸部受傷對甲狀腺的影響。[1]

  

參考資料

  1. Peralta PMA, Yu JRT, Hernandez EF, et al. (2022) ‘Acute Thyroiditis in a Patient with Neck Trauma’.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6126254.
  2.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About Us’. Philippine General Hospital. (Accessed on 22 DEC 2022)
  3. Bains N, Abdijadid S. (01 JUN 2022)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4. 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MAR 2021) ‘Hypothyroidism (Underactive Thyroid)’.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5. Kane SM, Davis DD. (19 SEP 2022) ‘Technetium-99m’.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6. Shahrokhi M, Gupta V. (08 MAY 2022) ‘Propranolol’.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胡中行_96
96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