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商代王國大聯盟:商王與他的快樂夥伴

寒波_96
・2017/02/05 ・339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4 ・七年級

林澐教授任教於吉林大學,是研究甲骨文等神秘古文字的上古神獸,也是華北、歐亞草原地區考古的專家。1939 年出生,現在已經是老爺爺的他,親身見證與參與了整個中國上古史研究的發展過程 [1]。中研院史語所 2016 年的「傅斯年講座」,特別請到林澐教授講授商史。本文為此次講座的整理紀錄。

商在建國以後歷經多次遷都,約 3400 年前起,殷成為商代後期的長期首都,也就是現在的安陽殷墟;多數甲骨文都是在此處出土,加上豐富的考古資料,使得殷墟成為後人認識商王國,最重要的考古遺址。

林教授由古文字學與考古學建構出的「商」,是個怎樣的「國家」呢?

本體加諸侯,商的大平台

總之,商完全不是現代認知中的那種「國家」。

商,本身是一個國家「商王國」,卻跟我們習慣的現代國家形式,或是古代中國的朝代,以及大多數定義下的帝國,不是同一種東西。在商王國的時代(之後簡稱為「商代」),東亞存在為數眾多的「方國」(商王國本身算是一個比較大的方國),某些關係緊密的方國間形成「方國聯盟」;商代時有許多方國聯盟同時存在,「商方國聯盟」是其中最強大的,而商王國是這個聯盟的領導。

紅色指標是商的核心位置。圖/取自 ref 2

商方國聯盟是由核心的商王國,與周圍眾多諸侯共同組成。商王國的諸侯大致上有三種:侯、田、任(男)。「侯」是諸侯的主體,有些是本來就存在,後來投靠或臣服於商王國,有的是後來由商王國獨立出去,發展而成的方國。侯與商王的關係親密,是參與聯合作戰、獨立接案出征、納貢、替商王辦事等具體事務的主要運作單位。

「田」開始時是商王派到外地開墾,負責農牧生產的手下,隨著任務複雜化,有些田後來發展為獨立的方國,在商代晚期地位提高。像是西周時的晉國,原本就是「甸侯」。

「任」也作「男」,本意是「任事專一」,也就是被商王派去執行特定任務,後來獨立的諸侯。林教授舉了一個考古上的例子:位於現在山西的夏縣有個遺址,當時可能是專門供應安陽的產鹽地。

另外林教授特別討論了「衛」。《尚書.酒誥》《尚書.康誥》都有提到衛。衛在卜辭中看似是「巡邏」之意,沒有固定的區域;衛是否跟田一樣後來發展為方國,林教授認為證據不足,難以判斷。

諸侯不聽話怎麼辦?辦徵文比賽!

跟其他史前考古研究相比,商與周代擁有許多文字記錄,但身為古文字專家的林教授特別強調,文獻與卜辭記載不可全信。商王國內部直轄的稱為「內服」,以外則是「外服」,多數周代文獻對外服的描述卻「整齊化」又「擴大化」,失去真實的原貌。

比方《尚書.禹貢》提到:「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作為「麥塊(當個創世神)」玩家,虛擬世界可以任你規劃,但在現實世界中,五百、四百、三百、二百、一百里,比用圓規畫地圖還整齊,有事嗎?

現實世界不是在玩遊戲啊。圖/取自 ptt

卜辭是商代第一手的文字材料,上頭留下不少商王如何對付不聽話諸侯的做法:逮捕、征討、抓來打,好不威風。然而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新聞報導不但會失真,還常受到立場影響,長自己志氣,滅他人威風。商王留下的卜辭,當然多少會有誇大不實的成分,要是研究古代時,人家寫什麼就信什麼,鑽牛角尖說文解字,這腦袋的判斷力簡直比西瓜還不如。

林教授認為商代實際的狀況,應該比較接近《國語.周語上》,不小心講出的真話:「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注意這裡講的是周王,還不是更早以前的商王)

無責任超譯:「我們對諸侯的控制力,由內而外,愈來愈弱。比較近的『請給我黃金』、『請給我木材』、『請給我食物』,可以常常壓榨;比較遠的不能強求他們做牛做馬、送錢送糧,心意有到,肯來定期服務就好;至於更遙遠的,只能送上遙遠的祝福,在外頭不搗蛋,偶爾肯來見大王一面就該滿足。萬一諸侯不聽話該怎麼辦?周圍的不聽話,罵他幾句;比較遠的就辦徵文比賽,寫文章譴責;太遠的反正做什麼都沒用,不如修身養性,求自己身體健康,對方爽到中風比較實在。去打人家?大王別傻了,別把國立編譯館寫的當真。」

徵文捍衛國土!圖/取自 ptt

「倭戎不聽話,說釣烏龜台是他們的,本騜……不是,本商王震怒,趕快舉行捍衛主權徵文比賽,表達我方堅定的立場!」大概類似這種狀況?「那個收過我們一堆好處,結果還跟中山國建交的河邊國王腦殘開刀?哈哈哈哈哈,還好早就跟他握過手。」

文化、方國、聯盟

假如把商代當作是鐵板一塊的「商朝」,再對照考古記錄,自然會產生許多無解的問題。為什麼商朝時,有商風格,卻好像不屬於商統治範圍的商城到處存在,甚至連長江以南都有 [2][3]?「商」到底範圍多大?

圖/By The original uploader was Kallgan at Chinese Wikipedia - Transferred from zh.wikipedia to Commons by Shizhao using CommonsHelper.,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015283
圖/By Kallgan,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用方國聯盟的概念來想,才能問出比較恰當的問題。商王國本身是一個面積不太大的方國,由其領導的商方國聯盟,範圍相較之下當然大得多。商的文化影響力傳到四周,但各地仍保留部分本土文化。因此,考古上的一種文化,並不能直接等同於一個方國,更不等於一個方國聯盟。

也就是說,沒有辦法用商文化的分佈,直接確認商國土的範圍;不要把地圖上幾個商文化的點連起來,就說圈起來的都是商的領土(林教授以前做過這種事,後來後悔了)。

若有實無的國界線。圖/取自 YouTube 截圖

另外林教授也指出,現在的國家有國境線,但由商代的外敵常常自自冉冉進進出出看來,商代應該不能維持明顯的國界,缺乏固定的疆域。不管怎麼看,上古時代的商,都不能直接用現在的狀況去想像。

傳世溫拿與被遺忘的魯蛇們

商代的狀態是如何形成?當然是由更早以前發展而成。新石器時代的東亞,各地自然生成許多相差不大的「邑」,新石器晚期邑逐漸分化,後來邑合體為「都邑群」,都邑群就是構成方國的基本細胞。

林教授認為,「方國」比起其他稱呼更有包容性。以人類學的四階段組織概念「遊群、部落、酋邦、國家」來看,商代的方國聯盟,有些聯盟中的成員其實沒有達到國家的等級,卻仍屬於方國聯盟的大平台,受其影響。林教授自認他「方國聯盟」的概念,跟其他人提出的「複合制國家」並無實質性區別。

林教授認為,在多層次的都邑群集合體中,為首的方國,最終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商相當程度地繼承了更早之前,由夏領導的方國聯盟;商方國聯盟是以商王國為首,由大大小小方國以「星團-網絡型」組合而成。

留下大量器物,又有文字記載的商方國聯盟,儘管已經滅亡很久,仍被現在的人熟知。然而與商同時,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方國聯盟存在,只是在選擇性的歷史記載,以及殘缺不全的考古證據中,這些曾經存在過的魯蛇,大多數都被後世遺忘了。

參考文獻

  1. 我的学术道路(林澐)
  2. 天外來客?──神祕的三星堆文化
  3. 盤龍城:消失在歷史浪濤中的商代都市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文章難易度
寒波_96
191 篇文章 ・ 871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來趟歷史尋寶之旅!——必訪 3 間中研院博物館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2/06/17 ・7223字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 採訪撰文/田偲妤
  • 美術設計/蔡宛潔

打開地圖,開始尋寶!

你對中央研究院的印象是什麼?這裡可不是戒備森嚴的地方喔!實際走入中研院會發現,多間研究所設有對外開放的博物館,正以實體或線上展覽,展出無數珍貴文物,當中富含研究人員歷年的研究成果,背後隱藏許多展示設計巧思、精彩動人的故事 !研之有物邀你穿越古今,來趟歷史尋寶之旅吧!

打開中研院地圖,在人文大道與適之路一帶,有三間必訪的歷史類博物館——歷史文物陳列館、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胡適紀念館。三館在一週內會有三天對外開放,如想一次逛個夠,建議在週三或週六共同開館時間造訪。近期有什麼精彩的展覽等著我們呢?據說珍貴國寶即將現身,事不宜遲,一起出發尋寶吧!

博物館裡有動物園?歷史文物陳列館帶你探索甲骨文的秘密

歷史文物陳列館展出河南殷墟出土文物,多數具有動物形體,有些甚至融合多種動物形象,顯示商人在生活與信仰上與動物的關係密切。
圖/研之有物

博物館裡住著 3 千年前誕生的動物?這樣的新奇事就發生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中!

歷史文物陳列館的前身為 1958 年成立的考古館陳列室,典藏為數眾多的臺灣與中國大陸考古發掘、歷史文書檔案、民族學標本等重要文物,當中有 22 組件被指定為國寶。其中絕不能錯過的,非「甲骨文」莫屬!

史語所於 1928 至 1937 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 15 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其中 1936 年在小屯村北的張家七畝地中,發掘關鍵的 YH127 坑,出土 17,096 片記載殷商王室檔案的甲骨。目前史語所共典藏 2 萬 5 千多片甲骨,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精品最多者。

YH127 甲骨坑的工作情形,考古學家正在為甲骨裝箱。圖/王湘(典藏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甲骨文是商朝王室執行占卜儀式後,留下的文字紀錄,多刻在龜甲或牛、鹿等獸骨上。首先,用於占卜的牲口需經過祭祀、除肉、鋸削、刮磨等程序,並在甲骨背面鑽鑿數個凹穴。

接著,由商王或貞人(占卜師)提出占卜問題,再由貞人以燒紅的木條末端燋灼甲骨背面鑽鑿的凹穴。受熱後的甲骨會在正面出現類似「卜」字的裂紋,也就是商王判斷未來吉凶的「卜兆」。

占卜儀式完成後,卜官會在卜兆旁或甲骨背面,刻上占卜時間、問卜人物、所問問題,有時也會刻上應驗的結果,而這些「卜辭」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甲骨文」。

帶卜辭龜腹甲《丙》0086、0087,左為正面、右為反面,標紅處為以動物形體構形的字。上有詢問祖先應該用多少犬、羊、人獻祭的紀錄,是商代人祭之證。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許多甲骨文還留有動物的形象,而且與人類生活越密切的動物,其文字的形態變化越多。以「豬」為例,公豬、母豬、閹割的豬、小豬、野豬皆有專屬的用字。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我們也能從甲骨文中看到一些今日已在中國絕跡的動物,例如在 3 千年前河南與山東一帶曾經有「象」的存在。殷墟曾出土玉象、象牙器、象骨器等陪葬品,還有兩座以象獻祭所遺留的象坑。考古學家推測,象群從北方絕跡可能源於西周時代的環境劣化,導致象群逐漸從華北往南遷徙。

玉象。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甲骨文中也有「象」的身影,除了出現在卜辭中,也曾出現在「習刻」(或稱「戲刻」)中。習刻是為了練字而留下的習作,通常字體生疏歪斜,但也可見刻畫細膩的作品。考古學家就在一塊獸骨上發現一處懷孕母象習刻,翹著長鼻子的母象肚裡還有一隻小象,下方跟著一匹鬃毛直豎的馬、一隻張著血盆大口的老虎,形象生動有趣!

此版習刻由上而下可見:懷孕母象、馬、老虎圖畫。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走進歷史文物陳列館彷彿走進沉睡 3 千年的墓室,館方盡量保持文物出土時的原貌與擺設方式,殘破的青銅器、只剩利刃的大量兵器,均是為了讓文物回歸歷史脈絡,彰顯其歷史價值。

此外,展櫃的設計也藏有巧思,商王墓室出土的文物會以墓室特有的「亞」字形格局擺設。其中一件「鹿方鼎」展櫃還設有階梯,可讓你從高處觀察器底的鹿形銘文,感受考古學家在墓坑內俯視國寶的驚奇!

鹿方鼎(右前)、牛方鼎(左後)同出於西北岡 1004 號大墓,鹿方鼎上頭可見鹿首、猛禽類鳥紋、夔龍紋。一旁設有階梯,可登高俯視器底的鹿形銘文,也是史語所的所徽。圖/研之有物

【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六、日,9:30 至 16:30 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當期展覽推薦:

更多資訊:官方網站官方臉書開放博物館線上展

開箱新展區!民族所博物館帶你反思當代原民議題

民族所博物館 2021 年起開始逐步更新「臺灣原住民文化展」展區,結合當代議題、展現新研究成果。展覽入口可見 2012 年指定為國寶的佳平舊社Zingrur頭目家屋祖靈柱(左前方)。圖/研之有物

走進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的大廳,目光瞬間被牆上一張老照片吸引。這是 1955 年民族所創所所長凌純聲率研究同仁前往屏東來義鄉進行排灣族研究時,與排灣族頭目家留下的珍貴合影。這趟研究之旅不僅蒐集許多民族誌資料,入藏大批文物,也成為民族所博物館的典藏之始。

民族所大廳可見創所所長凌純聲(右 3)率研究同仁(左起)李亦園、李卉、任先民,與排灣族頭目 Chalas 家 Gllegilao(中)、Tarigi 家 Danubak(右 2)的珍貴合影。圖/研之有物

今日的民族所博物館有 8 千餘件典藏,包含臺灣原住民族文物、漢人民俗及宗教文物,以及中國、東南亞、太平洋地區的民族學物件。當中臺灣原住民族文物就有 3 千多件,多是 1950 年代起人類學家進行田調所入藏,近年也有族人捐贈物件供研究及教育之用。

館方自 2021 年起陸續更新臺灣原住民文化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以全族語呈現的「泰雅人的部落與智慧」展區。由助研究員黃約伯(Yobu Losing)諮詢烏來劉立雲長老後,以母語「Squliq 泰雅語」書寫展覽介紹,展出做工精緻的貝珠衣盛裝、三民主義紋樣的當代織布、以泰雅族北勢群的傳統圖紋設計的國小制服等文物。此外,展區也介紹兩檔與野桐工作室、宜蘭縣武塔國小和宜蘭縣史館合作的泰雅族部落共作展,呈現從早期典藏研究到近期與部落合作策展、復振文化的歷程。

「泰雅人的部落與智慧」展區以「Squliq 泰雅語」呈現,慣用中文的觀眾可借助中文解說板對照族語閱讀。圖/研之有物

以族語敘事的展示概念也出現在達悟族文物展區,策展人臺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黃郁茜以「蘭嶼達悟人的美感世界」為主題,介紹當地的古謠文化。走進展區耳邊響起族人吟唱古謠的歌聲,達悟族是世界上極少數不製造樂器的民族,卻流傳著書籍角色般的古謠,記錄下歷代族人的生活點滴。族人以「yato mapei kaviyaviyasen」(吟唱者詩歌由耳朵貫穿聆聽者全身)描述歌聲的優美,展現其獨特聲腔共鳴所營造的美感世界。

「蘭嶼達悟人的美感世界」展區以古謠文化、儀式飾物、生活用品等,展現達悟人的儀式與生活美感。展區背板模擬傳統家屋背山面海的環境。
圖/研之有物

民族所也關心正名運動等時事議題,副研究員劉璧榛特別策劃「叫我原住民族!」展區,透過訪談原運前輩,並展出《高山青》雜誌、《原住民》會訊、新聞簡報與歷史照片等文獻,帶大家回顧 1980 年代以來原住民族爭取自治、文化與土地權的歷史。

此區也展出近 20 年來陸續正名的族群及相關文物,包含葛瑪蘭族的香蕉絲織布、撒奇萊雅族及拉阿魯哇族的祭儀服飾等,呈現族人以推動族語、歌舞展演、祭儀與技藝復振等方式獲取社會認同的軌跡。

新展區「叫我原住民族!」展出多件正名運動中具代表性的文物。圖/研之有物

展櫃玻璃上還隱藏小巧思,當我們在觀看擬真重現的臺南頭社西拉雅太上老君祭壇時,玻璃上若隱若現的族人身影形成一道人牆,讓我們彷彿站在族人身後觀看祭壇儀式。同時也提醒觀者尊重祭壇的神聖性。由此可知,宗教儀式的復振對西拉雅族人的重要性,如今族人仍持續藉此凝聚共識、爭取正名。

民族所博物館期許新的展示能具有當代性,凸顯人類學的研究過程、納入多元聲音、反思權力關係,也反映原住民族文化復振、話語權等議題,進而呈現當代研究型博物館的新樣貌。

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五、六,9:30 至 16:30 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28 號民族學研究所內(胡適公園對面)

常設展:凌純聲先生紀念展臺灣原住民文化展臺灣漢人民間信仰三零年代中國南方邊疆民族典藏展

當期特展:「跟人類學家喝茶去」特展(展至 2022 年 10 月 29 日)

更多資訊:官方網站官方臉書開放博物館線上展共作展覽

民主硬漢熱血金句連發!胡適:愛自由比麵包、生命還重要

一走進胡適紀念館,即可見到胡適先生面帶微笑迎接訪客。建議先在陳列室了解胡適生平,再參觀故居遙想其晚年生活,最後前往胡適墓園憑弔先人。圖/研之有物

你可能不認識胡適,但你一定聽過下列這些經典語錄!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這些常出現在校園牆上的箴言、國文課讀的〈母親的教誨〉、歷史課念的德先生與賽先生,讓胡適陪伴我們度過青澀的求學時光。

但你是否會好奇,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與人生際遇造就今日的胡適?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特別在 2021 年 12 月 17 日,胡適 130 歲冥誕當天,開幕新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由經典名言引路,精選大量時論文章,帶我們了解胡適一生追尋的「自由」與「民主」思想,如何萌芽、成熟,又遭逢什麼樣的轉折?

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紀念胡適 130 歲冥誕,回顧其追尋自由與民主的一生。圖/研之有物

特展展間特別收錄「胡適談自由」演講原音,你可以在胡適鏗鏘有力的演講聲中,閱覽精心整理的文獻,體會胡適「愛自由比麵包還重要」的民主硬漢精神!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民初的知青多少受到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理論的影響,胡適也不例外,自行改名為「適」,可見西方思潮對胡適的深遠影響。

胡適的啟蒙導師是父親胡傳,他親筆為不滿三歲的兒子編寫一部四言韻文《學為人詩》,這是胡適念的第一部書,可見東方哲學與西方思潮同為塑造胡適思想的養分。圖/研之有物

胡適崇尚個人主義、獨立自主,而這正是自由、民主得以發展的基石。然而,出身東方社會的胡適卻須「容忍」某些習俗,其婚姻便是傳統的「父母之命」。14 歲時由母親為他訂下婚約,儘管心裡抗拒,但為了不讓寡母傷心、不忍未婚妻苦等,終究在 1917 年完成學業後與江冬秀女士完婚、相守偕老。

我們可從胡適留下的書信中,看到他嘗試在自由思想和親情壓力間尋找出口。1917 年 1 月 16 日,他在〈病中得冬秀書〉中轉換了心境,對何謂「自由」有了新的體悟:

豈不愛自由,此意無人曉;情願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容忍」不僅體現在家庭、婚姻等私領域,更是胡適提倡的自由主義中相當重要的理念,他認為在擁護民主的同時,也要容忍反對黨,保障少數人的自由權利。尤其在《自由中國》刊物活躍期間,一度掛名發行人的胡適更加強調「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希望政府能容忍知識份子對施政的評論。另一方面,胡適對於媒體的職責也有所提醒,今日朗朗上口的「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就是出自胡適對《自由中國》創刊十週年的勉勵。

可惜 1960 年 9 月雷震案爆發,《自由中國》負責人雷震以涉嫌判亂罪被捕,胡適為其求情未果,深感數十年來爭取言論自由的努力落空,不禁萌生無力與悲哀感,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只能寄望未來世代能實現自由民主理念。

特展呈現多則胡適對自由民主的經典發言,也設計了留言互動區,想想如果我是胡適,面對國家危急之際,該怎麼做?圖/研之有物

常設展的最後一個展櫃有一本胡適臥房裡的日曆,時間停留在 1962 年 2 月 24 日,這天剛好是中研院第五次院士會議,長年飽受心臟病之苦的胡適出院不久即勉力主持會務,不幸在下午舉行歡迎酒會時病情復發,一代哲人就此與世長辭。

來到中研院,漫步胡適紀念館、故居及墓園,如同閱讀一本前人為民主開路的血淚史。在胡適逝世 60 年後的今日,自由民主已成為臺灣根深柢固的價值,胡適天上有知,應會感到欣慰吧!

日曆停在 1962 年 2 月 24 日,胡適晚年身體欠佳,住處還設有多處警鈴,以防緊急狀況發生。圖/研之有物
胡適與夫人長眠於中研院旁的山丘,現為胡適公園。長子胡祖望之墓、次子胡思杜紀念碑陪伴在側,一旁還有楊英風塑造的胡適半身像、刻滿胡適墨寶的箴言牆。圖/研之有物

【胡適紀念館】

開館時間:每週三、五、六,9:00 至 17:00 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當期展覽推薦:特展「如果我是胡適:關於自由和民主的思考題」

更多資訊:胡適紀念館官網官方臉書環景導覽

延伸閱讀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88 篇文章 ・ 2916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商代王國大聯盟:商王與他的快樂夥伴
寒波_96
・2017/02/05 ・339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4 ・七年級

林澐教授任教於吉林大學,是研究甲骨文等神秘古文字的上古神獸,也是華北、歐亞草原地區考古的專家。1939 年出生,現在已經是老爺爺的他,親身見證與參與了整個中國上古史研究的發展過程 [1]。中研院史語所 2016 年的「傅斯年講座」,特別請到林澐教授講授商史。本文為此次講座的整理紀錄。

商在建國以後歷經多次遷都,約 3400 年前起,殷成為商代後期的長期首都,也就是現在的安陽殷墟;多數甲骨文都是在此處出土,加上豐富的考古資料,使得殷墟成為後人認識商王國,最重要的考古遺址。

林教授由古文字學與考古學建構出的「商」,是個怎樣的「國家」呢?

本體加諸侯,商的大平台

總之,商完全不是現代認知中的那種「國家」。

商,本身是一個國家「商王國」,卻跟我們習慣的現代國家形式,或是古代中國的朝代,以及大多數定義下的帝國,不是同一種東西。在商王國的時代(之後簡稱為「商代」),東亞存在為數眾多的「方國」(商王國本身算是一個比較大的方國),某些關係緊密的方國間形成「方國聯盟」;商代時有許多方國聯盟同時存在,「商方國聯盟」是其中最強大的,而商王國是這個聯盟的領導。

紅色指標是商的核心位置。圖/取自 ref 2

商方國聯盟是由核心的商王國,與周圍眾多諸侯共同組成。商王國的諸侯大致上有三種:侯、田、任(男)。「侯」是諸侯的主體,有些是本來就存在,後來投靠或臣服於商王國,有的是後來由商王國獨立出去,發展而成的方國。侯與商王的關係親密,是參與聯合作戰、獨立接案出征、納貢、替商王辦事等具體事務的主要運作單位。

「田」開始時是商王派到外地開墾,負責農牧生產的手下,隨著任務複雜化,有些田後來發展為獨立的方國,在商代晚期地位提高。像是西周時的晉國,原本就是「甸侯」。

「任」也作「男」,本意是「任事專一」,也就是被商王派去執行特定任務,後來獨立的諸侯。林教授舉了一個考古上的例子:位於現在山西的夏縣有個遺址,當時可能是專門供應安陽的產鹽地。

另外林教授特別討論了「衛」。《尚書.酒誥》《尚書.康誥》都有提到衛。衛在卜辭中看似是「巡邏」之意,沒有固定的區域;衛是否跟田一樣後來發展為方國,林教授認為證據不足,難以判斷。

諸侯不聽話怎麼辦?辦徵文比賽!

跟其他史前考古研究相比,商與周代擁有許多文字記錄,但身為古文字專家的林教授特別強調,文獻與卜辭記載不可全信。商王國內部直轄的稱為「內服」,以外則是「外服」,多數周代文獻對外服的描述卻「整齊化」又「擴大化」,失去真實的原貌。

比方《尚書.禹貢》提到:「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作為「麥塊(當個創世神)」玩家,虛擬世界可以任你規劃,但在現實世界中,五百、四百、三百、二百、一百里,比用圓規畫地圖還整齊,有事嗎?

現實世界不是在玩遊戲啊。圖/取自 ptt

卜辭是商代第一手的文字材料,上頭留下不少商王如何對付不聽話諸侯的做法:逮捕、征討、抓來打,好不威風。然而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新聞報導不但會失真,還常受到立場影響,長自己志氣,滅他人威風。商王留下的卜辭,當然多少會有誇大不實的成分,要是研究古代時,人家寫什麼就信什麼,鑽牛角尖說文解字,這腦袋的判斷力簡直比西瓜還不如。

林教授認為商代實際的狀況,應該比較接近《國語.周語上》,不小心講出的真話:「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注意這裡講的是周王,還不是更早以前的商王)

無責任超譯:「我們對諸侯的控制力,由內而外,愈來愈弱。比較近的『請給我黃金』、『請給我木材』、『請給我食物』,可以常常壓榨;比較遠的不能強求他們做牛做馬、送錢送糧,心意有到,肯來定期服務就好;至於更遙遠的,只能送上遙遠的祝福,在外頭不搗蛋,偶爾肯來見大王一面就該滿足。萬一諸侯不聽話該怎麼辦?周圍的不聽話,罵他幾句;比較遠的就辦徵文比賽,寫文章譴責;太遠的反正做什麼都沒用,不如修身養性,求自己身體健康,對方爽到中風比較實在。去打人家?大王別傻了,別把國立編譯館寫的當真。」

徵文捍衛國土!圖/取自 ptt

「倭戎不聽話,說釣烏龜台是他們的,本騜……不是,本商王震怒,趕快舉行捍衛主權徵文比賽,表達我方堅定的立場!」大概類似這種狀況?「那個收過我們一堆好處,結果還跟中山國建交的河邊國王腦殘開刀?哈哈哈哈哈,還好早就跟他握過手。」

文化、方國、聯盟

假如把商代當作是鐵板一塊的「商朝」,再對照考古記錄,自然會產生許多無解的問題。為什麼商朝時,有商風格,卻好像不屬於商統治範圍的商城到處存在,甚至連長江以南都有 [2][3]?「商」到底範圍多大?

圖/By The original uploader was Kallgan at Chinese Wikipedia - Transferred from zh.wikipedia to Commons by Shizhao using CommonsHelper.,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015283
圖/By Kallgan,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用方國聯盟的概念來想,才能問出比較恰當的問題。商王國本身是一個面積不太大的方國,由其領導的商方國聯盟,範圍相較之下當然大得多。商的文化影響力傳到四周,但各地仍保留部分本土文化。因此,考古上的一種文化,並不能直接等同於一個方國,更不等於一個方國聯盟。

也就是說,沒有辦法用商文化的分佈,直接確認商國土的範圍;不要把地圖上幾個商文化的點連起來,就說圈起來的都是商的領土(林教授以前做過這種事,後來後悔了)。

若有實無的國界線。圖/取自 YouTube 截圖

另外林教授也指出,現在的國家有國境線,但由商代的外敵常常自自冉冉進進出出看來,商代應該不能維持明顯的國界,缺乏固定的疆域。不管怎麼看,上古時代的商,都不能直接用現在的狀況去想像。

傳世溫拿與被遺忘的魯蛇們

商代的狀態是如何形成?當然是由更早以前發展而成。新石器時代的東亞,各地自然生成許多相差不大的「邑」,新石器晚期邑逐漸分化,後來邑合體為「都邑群」,都邑群就是構成方國的基本細胞。

林教授認為,「方國」比起其他稱呼更有包容性。以人類學的四階段組織概念「遊群、部落、酋邦、國家」來看,商代的方國聯盟,有些聯盟中的成員其實沒有達到國家的等級,卻仍屬於方國聯盟的大平台,受其影響。林教授自認他「方國聯盟」的概念,跟其他人提出的「複合制國家」並無實質性區別。

林教授認為,在多層次的都邑群集合體中,為首的方國,最終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商相當程度地繼承了更早之前,由夏領導的方國聯盟;商方國聯盟是以商王國為首,由大大小小方國以「星團-網絡型」組合而成。

留下大量器物,又有文字記載的商方國聯盟,儘管已經滅亡很久,仍被現在的人熟知。然而與商同時,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方國聯盟存在,只是在選擇性的歷史記載,以及殘缺不全的考古證據中,這些曾經存在過的魯蛇,大多數都被後世遺忘了。

參考文獻

  1. 我的学术道路(林澐)
  2. 天外來客?──神祕的三星堆文化
  3. 盤龍城:消失在歷史浪濤中的商代都市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文章難易度
寒波_96
191 篇文章 ・ 871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1

8
2

文字

分享

1
8
2
「甲骨」還是「假古」?刻在龜甲與獸骨上的天文紀錄可信嗎?
臺北天文館_96
・2022/02/15 ・5183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 文/歐陽亮|天文愛好者,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員,曾獲 2001 年尊親天文獎第二等一行獎,擔任 2009 全球天文年特展解說員。

甲骨文,可算是漢字的始祖,這些刻在龜甲、獸骨的原始生活記錄,除了寫下戰爭樣貌、繁複祭典與詢問吉凶等占辭,也記載了一些看似形容天象的文句,某些甚至被廣為宣傳,號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記錄。

然而到目前為止,近五千字的甲骨文裡卻只有一千多字被認出,已解讀的文字中也有許多爭議,疑點重重。建立在這樣流沙般的基礎上所找到的天象紀錄,可信度會高嗎?

「貞人用火炷燃燒那些凹缺,直到甲骨另一面出現龜裂的痕跡。不知怎地,就在這龜裂的時刻,他們捕捉到了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聲音──除了商朝的歷代祖先,還有各種掌控大自然風雨洪水的力量所發出的聲音[1]。」

甲骨文,是東亞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系統,可算是漢字的始祖。這些刻在龜甲、獸骨的原始生活記錄,除了寫下戰爭樣貌、繁複祭典與詢問吉凶等占辭,也記載了一些看似形容天象的文句,自從一百多年前發現以來,已陸續解讀出「日食、月食、新星、彗星、鳥星」等辭,某些甚至被廣為宣傳,號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記錄。

然而到目前為止,近五千字的甲骨文裡卻只有一千多字被認出[2],接近三分之二無法解讀,進展十分緩慢。2016 年中國大陸曾舉辦甲骨文釋讀獎勵,破譯一個字可得到五至十萬元人民幣,但只有兩人獲得。另外更鮮為人知的是,已解讀的文字中也有許多爭議,專家的意見經常不一致,因此疑點重重。在這樣流沙般的基礎上所找到的天象,可信度會高嗎?我們先來看看一些常在科普文章出現的案例。

「三焰食日大星」[3]

這個看似三道火焰吞食太陽並同時出現亮星的驚奇景象,若真的看得到,應該是指日全食的現象。

能吃掉太陽並讓它變黑的火焰,應該是我們所知的日珥(圖 1 ,原始黑白照片在歐南天文臺ESO網頁),所以它曾被當成古老的日全食與日珥記事(圖 2)[4]。不過,根據較新的文字學角度來分析,有學者已將這句話重新解讀成「乞列,食日大星」,三與乞形似,意為迄;第二字似「臽」又似「列」。乞列是指天氣陰沈到可能下雨[5],或指停止陳放祭品,[6]但是到了「食日」的時刻,即上午用餐時分[7],天氣卻轉大晴,因為「星」字亦可解釋為晴朗[8]。不過這種令人失望的新解釋,又被最新的實物目視結果否定,因為「三」不一定是指「乞」[9]

圖 1. 西元 1919 年 5 月 29 日可能捕捉到日全食中顯現過的最大日珥,此為捷克天文學家彼得.霍拉克(Petr Horálek)在 2021 年 2 月修復與上色的後處理照片。圖/ESO/Landessternwarte Heidelberg-Königstuhl/F. W. Dyson, A. S. Eddington, & C. Davidson, P. Horálek/Institute of Physics in Opava, M. Druckmüller
圖 2. 甲骨文「三臽食日大星」散佈於左上角鑽鑿凹穴之間。圖/張惟捷〈甲骨文字舊釋新說──以史語所藏十四版腹甲為例〉之目驗摹本,頁 24

「癸酉貞日夕又食」[10]

號稱世界最早日食紀錄的「癸酉貞日夕又食」(圖 3),其實歷來眾說紛紜。

癸酉是古代干支紀日的日期,貞是占卜之意,意思是在癸酉日占卜。但日夕又食是日食嗎?「又」當成「有」的話,多出的夕字何解?有人認為「夕」不能解釋為黃昏,就算可以解釋為日夜之交,但是從西元前 1400 至前 1000 年並沒有殷都安陽可見且剛好是癸酉日的日沒帶食[11]。然而若查詢古代日食表[12]並以天文軟體 Stellarium 檢驗這三百年的天象卻可以發現,在西元前 1129 年 2 月 14 癸酉日的安陽地區剛好能見到一次在下午 5 點多食甚的日沒帶食。又另有一說認為這段文字是在貞卜尚未發生的事,不能視為已發生的天象[13],但也有人認為相反[14],因此目前尚無定論。

圖 3. 「癸酉貞日夕又食」日食觀測歷史說明牌。圖/筆者攝於天文館「太陽的魔法特展」,右上角為實物照片

「日有戠」[15]

這又是一種疑似日食的記錄,但也有人解釋為太陽黑子[16]。不過卜辭中另有「月有戠」記錄,然而月面的斑紋總是不變,不太可能指稱月亮出現黑子,因此解釋為太陽黑子是有疑問的。[17]

「新大星並火」[18]

從字面看來,這句甲骨文的意思很像「有新星出現,與心宿二(古稱「火」)並列」(圖 4),不過,「新」也可能是一種祭祀名稱,句子可變成「新,大星,並火」,意思是舉行「新」祭典,結果天放晴,於是舉辦「並」祭典來祭祀心宿二[19]。這個疑似史上第一顆新星或超新星的記錄,也許只是學者的誤解。

圖 4. 「新大星並火」拓本。圖/《殷虛書契後編》下 9.1

二十八宿、「鳥星」[20]

由於以前學界對於中國星座起源有許多爭議,使得人們寄望在甲骨文裡找到二十八星宿的古字與線索,證明中國星座是起源於本土。現在雖已發現若干疑似二十八宿星名的甲骨文字,但是經過詳細考證後,確定是星名的其實不多[21]。例如「鳥星」兩字(圖 5)曾經被視為《尚書.堯典》所載「日中、星鳥」的意思,即南方朱雀的原始形象,然而也有人認為鳥可能是受祭的神名,此點在學界尚未有共識[22]

圖 5. 「鳥星」拓本。圖/《殷虛文字乙編》6664

除了以上問題之外,學者對於月食、彗星的看法也是百家爭鳴、莫衷一是,更麻煩的是甲骨學主流體制外還有其他新的質疑。以下舉一些有趣的例子:

日與丁(圖 6):在口中間多了一橫,就是日嗎?為什麼有時又被解釋為干支的「丁」字?兩者混淆的情形其實很多[23]

圖 6. 甲骨文「日」的各種形狀,中間不一定有點或橫。圖/摘自徐富昌《從甲骨文看漢字構形方式之演化》(臺大文史哲學報 64 期,頁 13)

月與夕(圖 7):在眉月中央多了一道,是否為另外一字?解釋者常常自由心證,隨機約定何處為月、何處為夕[24]。甚至有人誤以為「月亮通常只在傍晚出現」而解釋甲骨文可借月為夕[25],但古人觀看天空的時間比起被燈海誘惑的現代人多出許多,天文經驗豐富,是否也會有這種誤會?

圖 7. 甲骨文「月」與「夕」,中間不一定有一點。圖/摘自徐富昌《從甲骨文看漢字構形方式之演化》(臺大文史哲學報 64 期,頁 13)

星與晶(圖 8):在星點的小圓中增加一點來裝飾,於是變成晶字。不過星字本身的變形就很多樣,真的每個字型變化都是指星星嗎?

圖 8. 甲骨文「星」的各種形態。圖/摘自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大學出版會,1994,頁 204、205)

這些型態多變的字是因為當時識字者少、傳承困難故而經常出錯,還是因為字體剛發明不久所以尚未定型?抑或現代研究者其實沒有找到正確的分辨方法,導致一字多型且標準混亂?龜甲與獸骨是貴重物品[26],用刀刻字必然比寫字困難,若刻錯字的話如何處理?是否會將錯就錯導致後人解讀時以為該字的形體多變?這些都有待未來進一步釐清[27]

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大多數學者僅以拓本或照片來進行研究,但由於材料古老殘缺、漫漶不清以及轉印物質的侷限,得到的釋文成果往往經不起推敲。有興趣者可到「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觀察,就會發現看實物照片也不一定能看清楚。因此,一定要真正目視實物,讓光源動態變化,才能看出細微字跡到底刻劃到哪。目前發現可能至少超過五成的刻辭內容需要改定[28],因此甲骨上看似天象記錄的文字,最好等學界有普遍的共識與認定,再引用為教材比較妥當。遙想當年的相對論、板塊理論也曾走過被質疑的過程[29],「甲骨學」亦將如此,不過若因此進行過度揣測、冒然發表「世界最早記錄」,只是引起注目與混淆,終將被時代考驗所淘汰。

中文字體歷經幾千年的變化,存在許多未知的起源,字形字音字義也經過多次轉折,容易讓後人分析時產生誤解,即使是字典的始祖《說文解字》也無法避免[30],「甲骨學」又是一門還在進行初步研究的學問,以上列舉的問題,也許會讓人萌生挫折與懷疑,不過,就像科學必須不斷地依靠新發現來推展前景一樣,歷史也是這樣進步的。古人記錄的熒惑守心被現代證實有 74% 的錯誤、施行了千年以上的神奇候氣術也被後世完全揚棄,但甲骨文研究只進行了百年左右,若舊的解讀方式真的已呈現死胡同狀態,那麼從百年束縛中破殼而出也許只是未來的必經之路了。

相關影片:

〈甲骨文紀錄中的奇異氣象和天象〉。影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附註:

  1. 何偉 Peter Hessler《甲骨文:一次占卜當代中國的旅程》Oracle Bones, A Journey Through Time In China,譯者:盧秋瑩,八旗文化出版社,2011,頁 166。
  2. 王宇信《建國以來甲骨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頁 54、203。
  3. 收在《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乙編》圖版 6386,可至「甲骨文拓片數位典藏」查詢原件拓本。
  4. 陳遵媯《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木鐸出版社,1982,頁 60 以及《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冊,明文書局,1987,頁 18。
  5. 馮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頁 132。
  6. 李學勤〈三焰食日卜辭辨誤〉,《夏商周年代學札記》,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頁 20。
  7. 參見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頁 232;董作賓《殷曆譜》,《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一冊,藝文印書館,1977,頁 32;嚴一萍〈食日解〉,《中國文字》新六期,藝文印書館,1982,頁 51~52。
  8. 馮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頁 70。
  9. 張惟捷〈甲骨文字舊釋新說──以史語所藏十四版腹甲為例〉,《文與哲》學報第 22 期,2013,頁 12:三的三橫皆等長,中橫並不略短,應釋為三之意。
  10. 收在《殷契佚存》編號 374。
  11. 馮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頁 122。
  12. 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大象出版社,1997,頁 970。
  13. 胡厚宣〈卜辭「日月又食」說〉,《上海博物館集刊》第 3 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 李學勤:《癸酉日食說》,《中國文化研究》1998 年第 3 期,頁 26。
  15. 收在《殷契粹編》55、《甲骨文合集》33697 等。
  16.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頁 240。
  17. 馮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頁 124。
  18. 羅振玉《殷虛書契後編》下 9.1。
  19. 馮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頁 47、48、83。
  20. 收在《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乙編》圖版 6664、6672,《甲骨文合集》11497、11498。
  21. 馮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頁 81。
  22. 馮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頁 67~75。
  23. 黃奇逸《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國古文字的產生與發展》,巴蜀書社,2008,頁 42。
  24. 黃奇逸《商周研究之批判:中國古文字的產生與發展》,頁 23。
  25. 徐富昌〈從甲骨文看漢字構形方式之演化〉,《臺大文史哲學報》,64 期,2006,頁 13。
  26. 許進雄《文字學家的甲骨學研究室》,臺灣商務印書館,2020,頁 40。
  27. 上古文字難讀的原因有:原始文字不能有效記錄語言、口傳失誤、方言問題、文字假借造成混亂、後代古音研究誤導等,詳見黃奇逸《歷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學結構》,巴蜀書社,2008,頁 674。
  28. 張惟捷〈甲骨文字舊釋新說──以史語所藏十四版腹甲為例〉,頁 18。
  29. 羅拉.費米 Laura Fermi《原子時代的奠基人:費米傳》今日世界出版社,1973 中文版,葉蒼譯。書中提到 1926 年仍有一部分學者不相信相對論。
  30. 許進雄《文字學家的甲骨學研究室》,頁 214~230、235~239。

延伸閱讀:

所有討論 1
臺北天文館_96
482 篇文章 ・ 36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不只有人祭犧牲儀式!阿茲特克的人頭串展示場
寒波_96
・2018/06/30 ・4207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69 ・九年級

墨西哥城地下,埋藏阿茲特克古都

遍及世界各地,各年代的許多古文化、古文明中,都存在犧牲儀式,以人類為祭品也相當常見,出於各種理由、不同方式的人祭犧牲可謂創意無限。最近針對中部美洲阿茲特克的考古研究,讓我們見識到一種極端的犧牲展示型式。[1]

西班牙祭司對阿茲特克人頭牆留下的記錄。圖/取自 ref 1

按照地理區分,美洲可以分為北、中、南美洲,而中部美洲(Mesoamerica)這個名詞,地理上算是中美洲,不過用中部美洲稱呼時,比較偏文化的概念,泛指位於中美洲,與歐洲人接觸以前的古文化們,例如馬雅。而介於 14 到 16 世紀的阿茲特克( Aztec),是中部美洲最知名,也是最後的霸權。

阿茲特克帝國的首府叫作特諾奇提特蘭(Tenochtitlan),原本只是個湖中小島,經過一系列填湖造陸以後,阿茲特克人將其開發為一座大型城市,成為當時中部美洲的政治中樞。歐洲殖民者消滅阿茲特克帝國之後,仍繼續沿用、擴建這個人工島,最終發展為今日的墨西哥城。不少阿茲特克時期的遺跡,也因此埋藏在墨西哥城的地下。

阿茲特克帝國首府,湖上城市「特諾奇提特蘭」,與信仰中心「大神廟」相對位置的示意圖。圖/取自 ref 1

阿茲特克人祭犧牲,殺很大

阿茲特克人跟中原的商人一樣,以殺很大聞名於世,特諾奇提特蘭的信仰中心叫作「大神廟(Templo Mayor)」,祭祀雨神 Tlaloc 和戰神 Huitzilopochtli,當年有大量犧牲儀式在此上演。時至今日,大神廟原本的一部份成為博物館,周圍卻有許多區域仍等待挖掘;考古學家 2015 年時,在大神廟前方發現大批死人骨頭,不但數量龐大,而且型式相當特殊。

《Science》 2018 年 6 月 22 日封面。圖/取自 Science

難得一見的是,相關的考古挖掘與後續分析仍在進行,尚未有正式論文發表,科學媒體 《Science》卻迫不及待搶先報導,甚至還在沒有論文的情況下,讓這篇文章作為該期的封面故事,相當難得。

阿茲特克殺很大不是新聞,不過把人犧牲只是開始,儀式仍尚未結束。將人宰掉以後,祭司會取下犧牲者的頭,去除皮肉,再以木棍將好幾顆頭骨串起,製成稱作「tzompantli」的小單位——基本上就是人頭串。

「木棍人頭串」是組合大型人頭架的基本結構;由破千的人頭串,再建構出很多層的牆;而年久失修,被新串替換的舊人頭串也不會浪費,回收的頭骨會被砌進砂牆,成為人頭架前方兩座空心圓塔的一部份。由歷史記載和目前挖掘估計,位於大神廟前方的人頭建築物,整個場地大概長 36 公尺、寬 14 公尺、高 5 公尺(不過人頭串建築大概只占場地一半)。

坐落於大神廟前方,由大量木棍人頭串(左下 tzompantli),以及兩座砂牆人頭塔(右下)建築而成,人頭城的想像全貌(上方)。圖/取自 ref 1

將人頭建築物用蛋白質結構類比的話,最小單位頭骨是氨基酸,人頭串 tzompantli 是胜肽,而多層人頭牆、人頭圓塔就是蛋白質,整個場地則是蛋白質複合體。

由左至右:氨基酸、胜肽、蛋白質。圖/取自 sunwarriorsingapore

並非首創 tzompantli,卻發展到最極致

用死人頭骨玩當個創世神(Minecraft)是很有創意,不過人頭串並非阿茲特克首創,規模驚人的大神廟與人頭城也不是一夕建成。

特諾奇提特蘭這座湖上城市,於公元 1325 年創立,到 1521 年結束營業,大致可以分為 7 期,大神廟也經歷過多次擴建,隨著歷史發展,一層一層疊加上去(所謂七期重劃區,自古有之)。特諾奇提特蘭早在建城之初,就開始犧牲儀式,但是人頭塔的年代應該介於 1486 到 1502 年間,算是後期。

人頭串 tzompantli 也不是阿茲特克的發明,在中部美洲行之有年。至少可以確認,比阿茲特克更早 700 年,距離特諾奇提特蘭 1000 公里遠處,遙遠的馬雅城邦奇琴伊扎(Chichen Itza)曾經製作過人頭串。只是與馬雅人相比,阿茲特克人頭骨穿孔的手藝大獲全勝。

木棍人頭串 tzompantli 並非阿茲特克人首創,不過他們的手藝相當專業。圖/取自 ref 1

想來毫不奇怪,當你有這麼多人頭可以練習,手藝想不好也很困難。儘管人頭串並非阿茲特克獨創,型式上,阿茲特克卻將人頭串的表現方式發展到了最極致,別說中部美洲,放眼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個。

外地進口的犧牲者?

阿茲特克人在首府的神殿前方,建造大型的人頭城牆、人頭塔,用如此浮誇的型式展示遺骸,有什麼目的或意義?考量到文化落差與很有限的資訊,這是十分難以回答的問題,不妨先來看一些相對客觀的調查。

考古挖掘至今,取得 180 個較為完整的頭骨,分析指出,其中 20% 是女生、小孩 5%,其餘最大宗是男生 75%。大部分男生的年齡介於 20 到 35 歲,犧牲前健康狀況似乎不差(至少是頭部的健康)。

鍶與氧的穩定同位素,能提供死者生前的線索。一個人的牙齒在幼年長成,所以牙齒中的穩定同位素,能代表死者小時候在哪兒生活;而骨頭則是會不斷成長,因此骨頭中的穩定同位素,記錄了死者去世前一段時間的居住地點。

兩者相比之下可以得知,於特諾奇提特蘭被獻祭的多數人,在中部美洲的不同地區長大成人;不過犧牲之前,至少已經在本地居住過一段時間,而非從外地帶回以後被直接宰掉。許多犧牲者來自外地,不是本地人,又是健康狀況不錯的成年男子,意謂這群人或許是戰爭的俘虜,也可能是交易來的奴隸。

進行犧牲儀式的阿茲特克祭司。圖/取自〈How human sacrifice propped up the social order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個以人類犧牲知名的古文明,東亞北方的商王國,殷墟遺址中的大批人牲,目前分析發現大部分也是外地來的男生,而且也是抵達商王國過後一段時間才被犧牲 [2]。東亞三千多年前的商王國,以及中部美洲 15 世紀的阿茲特克帝國,兩個時空相距甚遠的古文明之間有何相似之處,隱藏什麼意涵,值得思索。

神與人,生與死

犧牲與祭祀的目標,當然是與神溝通,然而與神對話的目的,卻又總是和人有關。15 世紀中部美洲人的思維,21 世紀的我們很難想像,不過某些想法與作法,也許是全人類所共通。若真是如此,類比式思考,或許有助我們了解阿茲特克人的思維。以下推論,各位讀者參考就好。

考古研究指出,特諾奇提特蘭的人頭串大行其道那時,阿茲特克建立大約兩百年,看似在中部美洲獨霸一方,統治基礎卻沒有那麼穩固,周圍存在一些不好打發的敵對勢力。此一情勢下,有著「威嚇外敵,凝聚內部」的需求。

不論中部美洲文化對生命、死亡、重生的認知為何,犧牲都是奪去當下生命的手段,頭骨則是見證死亡的銘印。公開舉辦大量犧牲儀式後,使用大批頭骨為建材,建造規模龐大的人頭建築物,統治階級將能有效展示對死亡與生命的掌控,對受眾起到顯著的心理作用。

英國詩人 Wilfred Owen。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以前,寫了 4 首詩,最有名的是〈Dulce et Decorum Est〉(犧牲乃甜蜜與合宜)。圖/取自 The Telegraph

鞏固帝國統治,犧牲是甜蜜與合宜的?

聳立於帝國首府的大神殿與人頭城,無疑能展現強勢的威權感,威嚇不聽話的外敵;不過它們對內部的作用,搞不好不遜於外部。有個解釋犧牲意義的「社會控制假說(social control hypothesis)」主張:犧牲儀式能強化政治權威,並穩固社會階級。

之前研究比較 93 個南島傳統文化後,得到的結論是,犧牲儀式能讓本來平等,步入初步階級化的社會,穩定住階級結構,避免回到平等狀態;也能促進社會由初步階級化,進一步邁向高度階級化。因此殺人獻祭這類儀式對一個社會,階級的產生與穩固非常關鍵。[3]

阿茲特克帝國的規模,比任何一個南島傳統文化更加巨大,在中部美洲也算是龐然大物,複雜到不可能單憑人際關係維繫。在首府建設雄偉的神殿,時常舉行犧牲儀式,一旁擺放生命被剝奪的犧牲者遺骸,將能凝聚內部的士氣 (((((((厲害了,我的國))))))),也能鞏固基層對領導的服從之心,維持帝國對內的統治穩固。

率隊攻打阿茲特克的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繪製的特諾奇提特蘭地圖。1521 年,他在阿茲特克的死對頭,特拉斯卡拉戰士協助下,順利攻下這座湖中之城。圖/取自 ref 4

然而,帝國一切的輝煌,都在歐洲人抵達後宣告終結。西班牙人利用政治矛盾,拉攏到反對阿茲特克的當地支持者,像是區域強權特拉斯卡拉(Tlaxcala),組成聯軍一起攻下特諾奇提特蘭,讓盛極一時的帝國步向滅亡 [4]。而見到超獵奇人頭城的「征服者」驚嚇之下,摧毀了駭人的人頭建築物。

奠基於阿茲特克時期的特諾奇提特蘭,幾百年後發展為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墨西哥城。在這座古都地下,考古學家開始探索屬於阿茲特克,或許也屬於全人類的失落故事。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1. Feeding the gods: Hundreds of skulls reveal massive scale of human sacrifice in Aztec capital

2. Cheung, C., Jing, Z., Tang, J., Weston, D. A., & Richards, M. P. (2017). Diets, social role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s of sacrificial victims at the royal cemetery at Yinxu, Shang China: New evidence from stable carbon, nitrogen, and sulfur isotope analysis.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 48, 28-45.

3. Watts, J., Sheehan, O., Atkinson, Q. D., Bulbulia, J., & Gray, R. D. (2016). Ritual human sacrifice promoted and sustained the evolution of stratified societies. Nature, 532(7598), 228.

4. It wasn’t just Greece: Archaeologists find early democratic societies in the Americas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91 篇文章 ・ 871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