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Gene思書齋】零邊際成本社會的物聯網革命、協作分享及式微的資本主義

Gene Ng_96
・2015/04/09 ・31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W055371yhDrBqUOL._SL1500_

我們或許一點也不難想像,有一天我們家裡的空調、冰箱、電視、洗衣機、洗碗機等等,出門時代步的汽機車等等,全都裝上了像今天的智慧手機一樣的裝置,還有工廠的所有機器和商場的所有購物車也一樣,它們能夠進行精密的計算,並且利用無線網路互通資訊,讓我們過著極為有效率的生活,以最少的能源做出最大的生產。不僅如此,我們還能利用3D印表機來製造許多生活中常用的小物件,我們不僅用更低的能源,我們住的房子還能自行發電,甚至把發出的電上傳至智慧電網。在這樣的世界,我們是不是就活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富饒的文明之中了呢?這些新科技,究竟對我們未來的就業是利多還是利空?

《第三次工業革命:世界經濟即將被顛覆,新能源與商務、政治、教育的全面革命》(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How Lateral Power Is Transforming Energy, the Economy, and the World)作者傑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就是要在《物聯網革命:改寫市場經濟,顛覆產業運行,你我的生活即將面臨巨變》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he Collaborative Commons, and the Eclipse of Capitalism)告訴你,上述描述的物聯網會怎麼樣具體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尤其是經濟層面的(請參見〈革新世界經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這不是科幻情節,因為這些事物已經發生了,而且速度還飛快,快到讓我們忘記過去十年廿年我們還未有現在一堆習以為常的科技時,我們究竟是怎麼生活的XD 也因為這些事物正在發生,我們也愈來愈發現,怎麼說好讓我們更富足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怎麼運作得怪怪的,一堆無法用過去經濟學概念解釋的現象正在一一浮現。

其實,《物聯網革命》這本書的中文書名就是太有誤導性了,因為其原文書名的中譯應該是「零邊際成本社會」,從其原文副標也清楚可見,這本書要談的不僅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還有「協作分享」(Collaborative Commons)和「式微的資本主義」(Eclipse of Capitalism)。可能是因為「零邊際成本社會」這書名在台灣書市不會討喜吧。其實,《物聯網革命》不僅要告訴我們,物聯網興起後,怎麼在科技的層面改變我們的生活,也將對資本主義造成翻天覆地的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是指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這意味著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1汽車的成本因為規模經濟就更低了。邊際成本和單位平均成本不一樣,單位平均成本考慮了全部的產品,而邊際成本忽略了最後一個產品之前的。例如,每輛汽車的平均成本包括生產第一輛車的很大的固定成本(在每輛車上進行分配),而邊際成本根本不考慮固定成本。

《物聯網革命》就是要告訴我們,我們已進入了零邊際成本的社會,許多商品的生產,其邊際成本近乎零!里夫金指出物聯網的強大力量,即將促成二十一世紀最具支配力量的經濟模式──「共享經濟」。屆時群眾募資取代銀行貸款,線上課程取代正規教育,「取用」勝過「擁有」,「合作」凌駕「競爭」,「分享」徹底取代了「交易」,一向用來衡量經濟表現的GDP也因此不斷降低,既有的市場經濟規則與典範,將全面遭到顛覆!

《物聯網革命》書名中的「物聯網」是啥呢?根據維基百科,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縮寫IOT)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傳統電信網等訊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定址的物體達成互聯互通的網路。物聯網一般為無線網,而由於每個人周圍的設備可以達到一千至五千個,所以物聯網可能要包含500兆至一千兆個物體。在物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應用電子標籤將真實的物體上網聯結,在物聯網上都可以查找出它們的具體位置。通過物聯網可以用中心電腦對機器、設備、人員進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對家庭設備、汽車進行遙控,以及搜尋位置、防止物品被盜等。物聯網將現實世界數位化,應用範圍十分廣泛。物聯網的應用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運輸和物流領域、健康醫療領域、智慧環境(家庭、辦公、工廠)領域、個人和社會領域等,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和應用前景。

《物聯網革命》指出,未來十年,物聯網將帶來連結一切的智慧時代,屆時,街邊的感測器會通知駕駛人哪裡有停車位;數位水表可以隨時通知屋主是否有漏水情況;運送蔬果的紙箱可以感應蔬果是否即將腐壞;醫生可以遠端監控在家的病人脈搏與血糖是否正常……等。除了現行的出版、通訊和娛樂產業,未來的製造業、能源業、教育業及更多產業的商品與服務,也都將步入「免費」的境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用畢生的精力試圖證明資本主義的內在深層次矛盾,有一天會導致它的滅亡。他過於專注於生產、剩餘價值和勞動異化之間的關係。然而,在資本主義市場,透過看不見的手,賣家都在不斷尋找新的技術,以提高生產率,讓他們減少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成本,這樣他們就可以賣給他們比競爭對手便宜。如果激烈的全球競爭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讓企業推出更加高效的技術,加快生產力到生產的邊際成本接近於零,使得產品和服務幾乎無價之時,那麼市場經濟還會繼續運作下去嗎?這並非是空想,因為這樣的幾況已經發生了。

對企業家和關注未來生計的人們應該非常想知道,當我們的科技大幅邁進時,屆時企業的營運、你我的工作、市場的經濟會面臨怎樣的巨變?多數產業即將因此受到什麼樣的破壞呢?一些美國頂尖的經濟學家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為新的通訊技術,已經降低了生產和發送商品信息,達到接近零的邊際成本。現在的零邊際成本的革命已經開始影響到其他商業領域。通訊網絡與新興的再生能源物聯網上了網,系統的銜接和自動化物流網絡便會讓第三次工業革命現身。

西門子、IBM、思科和奇異等企業正在建立物聯網的基礎設施,把全世界連接成一個全球性的神經網絡──幾十億個傳感器把各種各樣的設備連接到物聯網上。到了2030年,100萬億個傳感器將會把自然資源、生產線、倉庫、交通網絡、電網和物流系統連接起來,從家庭、辦公室、商店和車輛不斷地發送訊息到物聯網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大數據來作分析,來開發新的演算法,以提高工作效率,還有大幅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和分配的成本,包括能源、產品和服務的邊際成本就能接近於零。

而個別用戶的也大量生產和共享資訊,分享的內容還不僅是知識、新聞和娛樂,甚至還可以是再生能源,加上3D列印的產品和在線大學課程的協作分享的方式把邊際成本逼近於零。其實,有些城市和網站甚至已開始共享汽車、住房、衣服和工具,完全繞過了傳統的資本主義市場。資本主義制度即使不會完全被替代,也只能繼續在新經濟的邊緣苟延殘喘。社會資本將會成為主宰,成千上萬的人從資本主義市場的買賣轉換到新興的全球協作。現在巨大的經濟轉變已經開始。過去經濟學家會提出共有資源的悲劇,是因為當時資源是有限的,當資源可能是無限的時候,就不再有所謂的悲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巨大的轉變,可能會讓許許多多人感到害怕,因為屆時世界已不再是我們現在熟悉的面貌了,很多現在正夯的工作將會消失。不過《物聯網革命》仍提到,縱觀人類歷史,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不過是近期才出現的,我們人類長期生活在共享經濟中的,我們只是利用高科技回到我們祖先熟悉的經濟生活方式而已。

面臨這樣的巨變,瑞米.里夫金預期我們將花較少精力追求金錢利益,更專注如何創造高品質的分享價值;較不沉迷於擁有物品,而更在意互惠與共享;較少剝削地球資源,更努力維持生態永續。無論這一切是否成真,我們鐵定是站在人類文明的一大轉捩點上,讓我們從這本書中瞭解未來可能的巨變吧!

本文原刊登於閱讀‧最前線【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文章難易度
Gene Ng_96
295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暨碩士班,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遺傳學博士班,從事果蠅演化遺傳學研究。曾於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從事鳥類的演化遺傳學、基因體學及演化發育生物學研究。過去曾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現任台大科教中心CASE特約寫手Readmoo部落格【GENE思書軒】關鍵評論網專欄作家;個人部落格:The Sky of Gene;臉書粉絲頁:GENE思書齋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類獵巫行為與氣溫降低、糧食短缺有關?從「經濟」尋找背後的另一種解釋——《經濟史的趣味》
貓頭鷹出版社_96
・2023/07/04 ・215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歐美地區審判巫師的情況在 18 世紀已經看不到,但今日仍有許多國家(尤其在開發中地區)還有指控巫師與獵巫的事。例如非洲南撒哈拉沙漠地區,就指控巫師散布愛滋病毒使人病亡。崇信巫師與殘殺巫師是古今中外的普同現象。

「獵巫行為」在今天許多國家裡,仍在持續中。 圖/envato

研究歐美巫師的文獻非常豐富,只要在亞馬遜書店(Amazon.com)打入 witchcraft(巫師),就可以找到讀不完的著作。孔復禮(Philip Kuhn)的名著《叫魂》(Soulstealers,1990)研究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歐洲現在較可追溯的事件是 13 世紀由宗教機構(尤其是天主教法庭)執行的巫師審判,但到了中世紀晚期,就少見到教會介入,審判巫師的事件減少許多。

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釋,說明為何巫師人數會減少,其中一種說法是:專業男性醫師出現後,女助產士和女性民俗療者(女巫)的活動空間就少了。

景氣愈差,獵巫愈盛

大多數對巫師的研究,都屬於某個地區的某些案例或某類行為,屬於微觀層面的分析。哈佛經濟系的女博士生艾蜜莉.奧斯特(Emily Oster)2004 年發表一篇宏觀性、跨地區性的報告,檢討為什麼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會出現大規模的巫師審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奧斯特採取不同的切入點,認為主要是經濟性的因素:氣候轉入小冰期,農穫減少,在糧食短缺的壓力下,必須去除生產力最低的窮人、老人、寡婦,這些邊際人口的罪名就是巫師。

為什麼會有這種奇特的見解?

因為審判巫師活動最盛的時期,正好都是平均氣溫較低的階段,也就是氣象史上的小冰期。這會導致農作物歉收,海水太冷也會影響漁獲,這對歐洲北部的食物供應產生嚴重衝擊。巫師審判增加、氣候變冷、經濟成長下滑,這三者間應該不是單純的相關,而是有因果關聯。

為什麼要用指控巫師的方式來消除邊際人口?

因為巫師的陰森形象,最容易引起民眾驚恐排斥。歐洲的宗教勢力龐大,擁有現成的教會組織網路,方便利用制度殺人。以天主教為例,驅魔是教廷正式許可的作為,教宗保祿二世曾替少女驅魔但未成功。

如果 21 世紀初期的歐洲尚能接受教宗驅魔,我們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獵巫就不必驚訝了。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會提到魔鬼,《舊約聖經.出埃及記》第 22 章 18 節說:「行邪術的女人,不可容她存活。」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獵巫史久遠,道教和佛教對這方面的記載更不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692 年發生的「塞勒姆審巫案(Salem Witch Trials)」為美國的著名的獵巫事件。 圖/wikimedia

大致說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獵巫在 15 世紀初期相當明顯,15 世紀末到 16 世紀之間暫時平息。16 世紀中葉到 18 世紀末是最嚴重的階段,這也是本章探討的時期。歐洲自中世紀以來就有許多記載巫師的文獻。

以 1486 年出版的《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為例,這本類似巫術大全的書,對各式各樣的巫術信仰、巫師的法力與作為都有詳盡記載。也提供完整的引導,要如何審訊嫌疑巫師,使她(他)們認罪;解說巫師如何呼風喚雨、破壞農作、興風作浪、打閃電、引發海嘯。這些都是非人力所能及的自然現象,卻硬要巫師代罪。這本書教導獵巫的方法,以及法官如何識別巫術、對女巫施酷刑。

氣溫變化才是獵巫的主因

兩千年來的溫度變化。 圖/貓頭鷹出版社

從氣象史的角度來看,10 ∼ 13 世紀之間的平均氣溫是 400 年的中世紀溫暖期。14 世紀起氣溫開始下降,直到 19 世紀初期回暖。在這段小冰期,最寒冷的是 1590 年代,以及 1680 ∼ 1730 年之間,平均溫度約比之前的世紀低華氏 2 度。

數字看起來好像很小,但已足夠讓接近北極圈的冰島被冰塊包圍,倫敦的泰晤士河和荷蘭的運河結凍。平均氣溫降低華氏 2 度對農作物有何影響?如果今天冷明天暖後天熱,全年的總積溫不變,短暫的溫度失調對農作物沒有影響。但如果整年平均低華氏 2 度,365 天總積溫降低 730 度,那就嚴重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608 年阿姆斯特丹的冬季景觀。 圖/貓頭鷹出版社

英國著名的經濟學者史丹利.傑文斯(Stanley Jevons,1835 ∼1882)研究過太陽黑子活動對農業歉收的影響,也有人研究印尼火山爆發對全球氣溫變化的影響。

現在奧斯特要用具體的數字來觀察,氣溫變化和獵巫在統計上是否顯著相關。研究歐洲獵巫的學者,早就把氣候極端化當作控訴巫師的重要因素。奧斯特想用計量工具證實這項假說,她得到的答案很明確:Yes。

——本文摘自《經濟史的趣味》,2023 年 6 月,貓頭鷹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貓頭鷹出版社_96
62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貓頭鷹自 1992 年創立,初期以單卷式主題工具書為出版重心,逐步成為各類知識的展演舞台,尤其著力於科學科技、歷史人文與整理台灣物種等非虛構主題。以下分四項簡介:一、引介國際知名經典作品如西蒙.德.波娃《第二性》(法文譯家邱瑞鑾全文翻譯)、達爾文傳世經典《物種源始》、國際科技趨勢大師KK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麼》《必然》與《釋控》、法國史學大師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瑞典漢學家林西莉《漢字的故事》等。二、開發優秀中文創作品如腦科學家謝伯讓《大腦簡史》、羅一鈞《心之谷》、張隆志組織新生代未來史家撰寫《跨越世紀的信號》大系、婦運先驅顧燕翎《女性主義經典選讀》、翁佳音暨曹銘宗合著《吃的台灣史》等。三、也售出版權及翻譯稿至全世界。四、同時長期投入資源整理台灣物種,並以圖鑑形式陸續出版,如《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計八卷九巨冊、《台灣蛇類圖鑑》、《台灣行道樹圖鑑》等,叫好又叫座。冀望讀者在愉悅中閱讀並感受知識的美好是貓頭鷹永續經營的宗旨。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標示餐點熱量就能幫助人減肥嗎?消費者知道越多資訊越好嗎?——《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
今周刊出版
・2023/06/18 ・153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市場的公開資訊,真的能幫助消費者做出好決定嗎?

經濟學通常假設消費者主權可以使個人福利最大化:消費者會權衡各種機會,並選擇能夠最大化自己效用的選項

但市場提供的資訊,是否足夠讓消費者最大化自己的福祉?消費者是否會臨時改變心意,喜歡上別的商品?消費者是否渴望擁有一些與當前選項不同的商品?餐點標示熱量有助減肥?

許多經濟學家覺得,企業藉由巧妙的廣告誘使消費者做出不明智的選擇;還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消費者的確做出不明智的選擇,但過失應該算在他們自己頭上。本章稍後將討論這些行為經濟學家的論述。

多數經濟學家猛然意識到,現行市場其實並不缺乏資訊,公開且良好的資訊量非常大。許多製造商努力宣傳自家商品,甚至提供與其他廠牌的優劣比較及相對的價格訊息;聲譽良好的廠牌和在乎名聲的百貨業者,也間接提供優良品質商品的相關線索。這些都是市場行之有年的公開資訊。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只要上網就可以查到各種資訊。 圖/envato

數位革命使資訊量瞬間膨脹數倍。有了網路搜尋功能之後,人們不用走進商店就可以獲得充足的商品訊息。譬如我最近在尋找合適的行李箱,幾個購物網站提供了關於尺寸與重量的資訊、羅列產品的優缺點,還有先前買家對特定型號箱子的評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在Google搜尋中輸入「行李箱評價」,一下子就會跳出《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漫旅》(Travel + Leisure)、《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今日美國》(USA Today)、《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家電網(Wirecutter)、集點網(Upgraded Points)等提供的資訊。

資訊越多越詳細,真的越好嗎?

儘管可靠的資訊來源比比皆是,消費者仍舊無法窮盡所有資訊。經濟學家認為消費者的確「不應該追求完全的知情」,因為搜尋資訊與消費資訊都需要投入時間和金錢。

因此,對擁有部分資訊的消費者而言,只有未知資訊的預期價值超過獲取資訊的成本時,才值得追求更多資訊。另一方面,即使市場的競爭壓力迫使廠商提供大量的商品資訊,還是依然沒有揭露許多重要、與安全相關的訊息。

舉例來說,曾有廣告商建議布朗威廉森菸草公司(Brown and Williamson Tobacco Corporation)在宣傳旗下新商品時,強調新配方能降低引發心臟疾病的有害氣體,然而這項建議並未被接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份內部文件顯示,該公司高層認為:「在特定有害氣體對心臟疾病的影響獲得政府證實且廣為人知之前,貿然在廣告中提及這種氣體並不具有策略性價值。」

現在商品上,通常會標示各種產品資訊。 圖/envato

由於廣告商極其堅持,該建議最終遭到菸草公司斷然拒絕。該公司認為,提及這些氣體只會適得其反,因為這麼做,反倒公開揭露吸菸對心血管的不良影響。

當市場競爭機制無法為消費者提供重要的資訊時,政府的干預才具有價值。政府公開揭露與吸菸相關的資訊,確實能降低一部分的吸菸率,也會促使廠商降低香菸中的焦油和尼古丁含量。企業有時也沒有測試自家產品的動機,因為他們發現:消費者不認為廠商的內部測試具有公信力。

——本文摘自《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 (40周年好評增修版):一本讀懂經濟學的優劣與局限,剖析政府、市場和公共政策,探索人類的幸福》,2023 年 5 月,今周刊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今周刊出版
6 篇文章 ・ 1 位粉絲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在市場交易下,存在「公平」嗎?人人都獲利的可能存在嗎?——《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
今周刊出版
・2023/06/17 ・196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難以公平?潛在的柏瑞圖增益

當我們從事市場交易時,的確可能傷害到其他人。譬如亨利.福特(Henry Ford)銷售他的 T 型車時,馬車鞭子的製造商就無法從中獲益。在市場不存在缺陷的情況下,這交易的確實現了潛在的柏瑞圖增益(也就是贏家獲得的收益超過輸家的損失)。亨利.福特和所有購買福特汽車的人都有能力補償馬車鞭子製造商的損失,同時還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但如果補償並沒有發生(就如一般生活中發生的情況),這問題又該怎麼看呢?消費者以金錢投票,市場對投票結果做出反應,但許多人認為這些投入市場的金錢並沒有公平分配。購買鉛筆(或iPad)的人可能是最渴望擁有這些物品的人,有時剛好也是最富有的人─因為購買意願取決於支付能力。

如果都更建商想向地主購買市中心的一塊土地,而此處補貼低所得居民的住房,不論成交價格為何,都會是有效率的交易。此時,代表新住戶的土地開發商願意支付給地主的錢,高過低所得居民為保住房子願意支付的錢。但我們也許應該阻止都更建商,因為低所得戶特別需要幫助。

市場交易下的公平性要如何解決? 圖/envato

經濟學家解決公平性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在更大的背景下思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效率至上?潛在柏瑞圖增益是市場中決定性標準

在一幢出租大樓中,如果因為房東想把店面租給電腦銷售與維修商,以便收取更高的租金,導致樓下的三明治餐廳被迫關閉,餐廳經理就會失去工作。這結果符合潛在的經濟效率:電腦店預期迎來更多客戶,有能力比三明治餐廳支付更高的租金。但請考慮市場未來可能發生的所有變化。

如果「讓贏家贏得比輸家輸得多」是市場在大多數情況下的決定性標準,要是其他市場也改變,這位前餐廳經理也可能是新的贏家,所得也能完全補償輸家並改善自己的生活。

如果在任何情況下,潛在柏瑞圖增益都是決定性的市場標準,經濟將會不斷成長,餐廳經理也會隨著時間推移獲得更高的所得。就算他個人沒從中受益,他的孩子也因出生在更為繁榮的經濟社會而受益。這樣的思維與論述很完備,但無法說服許多關注公平性的人。

批評經濟學家公共政策的方法時,經常是指責他們只在乎經濟效率。經濟學家在運用其專業知識時,比起討論公平性,討論效率時會更有信心。因此,他們寧願談論效率,也確實更常談論效率。不過,經濟學家還是花了許多力氣在討論公平性和所得分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與人之間的分配問題

有篇經濟學文獻曾討論不同種族、男女及年齡層的所得分配是否公平。此處無法援引過多細節,只能簡單地說,經濟學家最常關注的一個特定分配問題是:不同所得階層握有國家資源的相對占比。在討論所得再分配之前,應該先解釋一個運作良好的市場會如何分配產出。

在市場經濟中,一個人的所得取決於他人使用他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本而獲得的報酬。然而,對這些生產要素的需求,則取決於人們對其最終產品的需求。市場若非不完善,個人的所得取決於他的勞動力,和他擁有的生產要素能對市場提供的商品與服務。

個人報酬也是在市場機制下決定。 圖/envato

市場競爭的壓力會推升工資,直到它能反映邊際勞動者(雇主願意多僱用一位勞動者)對生產的貢獻,而這邊際貢獻就是這位勞動者在此處工作(而非他處或根本不工作)所能獲得的工資。

許多經理人的確只想支付相當於員工生產能力一半的工資,但他們會面臨來自同業的競爭壓力,因為其他經理人會試圖挖角這些員工,願意支付稍微多一點但仍低於其生產力的工資。這位經理人仍可以獲得額外的利潤,但也同樣面對勞動市場的壓力,因為還有其他經理人願意再多付一點工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個人在勞動市場獲得的所得是機會和選擇的結果,而機會和選擇則取決於他出生的家庭、成長的社群、他的智力和其他能力,同時也取決於他的努力和遠見。懶惰的天才不會與勤奮的天才賺得一樣多,卻可能賺得比勤勞的一般人多一點。某些才華橫溢又勤奮的人,要是沒遇到識貨的伯樂(例如馬車鞭子製造商),其所得也可能不如他人。

編按:想知道後續更多內容,歡迎閱讀本書 ↓

——本文摘自《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 (40周年好評增修版):一本讀懂經濟學的優劣與局限,剖析政府、市場和公共政策,探索人類的幸福》,2023 年 5 月,今周刊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今周刊出版
6 篇文章 ・ 1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