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為什麼有些男性被發卡後會暴力相向?

雷雅淇 / y編_96
・2015/03/10 ・173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source:Why Some Men React Violently To Romantic Rejection
source:Why Some Men React Violently To Romantic Rejection

有研究證據顯示,有些男性當他們對被甩或被拒絕的情況感到不悅時,會傾向對女性使用暴力好佔有主導地位。這項研究已經發表於《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在超過550人的網路調查中,昆士蘭大學心理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認為自己在社會佔優勢地位的男性較會對女性表現出敵對的態度,甚至是想要去支配她們。研究的共同作者社會心理學家巴洛博士表示,這類的男性通常不太支持女性權利,比較主張兩性不平權,和喜歡較為傳統的兩性性別角色。

而這樣期待自己能決定任何事的態度,甚至會延伸至臥室。可能比「我就是支配者喔,安娜。」的小格雷還更糟,這類對女性有敵對態度的男性,往往也認為男性對女性是具有性權力的,不但可以翻牌子,還霸道的不准你說不要。他們會對女性在不感「性」趣時的拒絕覺得生氣,並指責她們怎麼能不接受求歡。

當他們在一段長期關係中被拒絕時,其中有些人甚至會對女性使用包括跟蹤、威脅要使用暴力或是威脅要傷害自己等策略。也很有可能會有「色情報復」的行為發生,成為人人喊打又抖抖害怕的「恐怖情人」。這些男性也更有可能當在俱樂部和酒吧被不認識的女性拒絕時,對其採取較為強勢的恐嚇行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樣的男性還會希望能降低女性的合法性交年齡,好讓他們更有可能去接觸到那些沒有能力可以拒絕他們的女性。巴洛博士認為,會有這樣想法的男性通常認為女性是較為劣勢的。他們透過認為自己在社會階層的頂端而女性在下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主導地位。研究人員因此從中發現,可以透過社會支配傾向去有效的預測一個人對女性的態度會有多負面和霸道。[1, 2]

多希望總裁跟皇上都不會榜上有名啊。

source:霸道總裁系列
source:霸道總裁系列

雄性暴力具有潛在的演化優勢?

《雄性暴力》一書說到,「父權制度的最終根源是男性暴力,但男性暴力並非只來自男人,而是來自兩性的演化利益。」[3]。在《第二性》當中作者也認為,不管是發情期或是性交姿勢都在在顯示,雌性往往被認為是「被動的」、「被佔有的」[4]。

所以有些男性會有的這些暴力行為,有可能是因為它被寫到了我們的「基因」裡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縱然有些雄性支配的行為也見於黑猩猩,有的雄性黑猩猩會虛張聲勢的威嚇不願與其交配的母猩猩;但這樣的現象卻不常見於圈養環境中到黑猩猩,因為在他們開始出現這樣情形時便會被其他母猩猩阻止,而且在以雌性為支配地位的巴諾布猿身上也不會出現類似行為[5]。

基因的指令其實沒有那麼樣的具體,像這類的支配行為涉及到的層面太過複雜,背後還有許多心理因素,像是暴力傾向、缺乏同理心等等所影響的行為,是不太可能透過特定遺傳訊息而來的[5]。但基因仍對哺乳類動物的暴力行為的發展有一定程度影響,尤其是雄性激素的增減[3]。

雖然也有些人類學研究顯示,有權有勢能掌握較多女性的男性,可能可以產生比較多的後代。刊登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的一篇Y染色體基因研究,估算約有8%亞洲男性帶有相似的Y染色體,也就是約有1600萬的男性可能來自同一位祖先[5]、[6]。有研究推論那名祖先有可能就是成吉思汗,但這推論仍需更多的證據支持。

所以男性的暴力相向是演化而來的天性嗎?或許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但在現代社會只會引人喊打跟反感而已,看不出演化優勢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Why Some Men React Violently To Romantic Rejection. Asian Scientist. [December 10, 2014]
  2. Ashleigh J. Kelly, Shelli L. Dubbs, Fiona Kate Barlow. (2014),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Predicts Heterosexual Men’s Adverse Reactions to Romantic Rejection.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DOI 10.1007/s10508-014-0348-5.
  3. Richard Wrangham, Dale Peterson. 雄性暴力。胡桃木。
  4. Simone de Beauvoir. 第二性。貓頭鷹出版社。
  5. Frans de Waal. 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麥田。
  6. Tatiana Zerjal, Yali Xue, etc. (2003),  The Genetic Legacy of the Mongols. Am J Hum Genet. 2003 Mar; 72(3): 717–721. doi:  10.1086/36777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雷雅淇 / y編_96
38 篇文章 ・ 1297 位粉絲
之前是總編輯,代號是(y.),是會在每年4、7、10、1月密切追新番的那種宅。中興生技學程畢業,台師大科教所沒畢業,對科學花心的這個也喜歡那個也愛,彷徨地不知道該追誰,索性決定要不見笑的通吃,因此正在科學傳播裡打怪練功衝裝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3

2
0

文字

分享

3
2
0
精神個案系列:「決定」自己是性侵犯的受虐女子
胡中行_96
・2023/01/12 ・169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美國賓州 Lehigh Valley 醫院的急診室裡,等候診療的民眾正在觀賞電視節目。[1, 2]此時,一個惡名昭彰的白人男性,出現在螢幕上:他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和川普,以及英國安德魯王子的友人;也是金融大亨暨性侵犯──Jeffrey Epstein。[1, 3]

一名 25 歲的女子見了影像,認定自己就是 Jeffrey Epstein。[1]

金融大亨暨性侵犯 Jeffrey Epstein。圖/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n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新身份

有自殺傾向的女子,泣訴過去五天來,她已非本人,家人也認不得她。現在,她是 Jeffrey Epstein,憶不起諸多往事。以其愧對天下蒼生的罪刑,理應被監禁於牢裡,而不是到院就醫。她聽見 Jeffrey Epstein 不時的言語貶低,恐懼會慘遭迫害。女子的母親則表示,女兒有個會控制、威脅和操弄的恐怖情人。兩人上回在一起時,應該有吸食大麻。[1]

鑑別診斷

醫師於問診後,考慮了幾個可能的診斷:

  1.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 PTSD):典型的 PTSD 有再現創傷的侵入性記憶(intrusive memories);躲開創傷相關人、事、物的迴避(avoidance)行為;對危險過度警覺(hyperarousal)的反應;以及負面的思考與情緒[1, 4]本案的女子不符合前三項。[1]
  2. 物質誘發的精神疾患(substance-induced psychosis):女子雖然呼麻,但症狀一般不該維持這麼多天。[1]
  3. 短期精神病性疾患(brief psychotic disorder)、伴隨精神病特徵的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with psychotic features)或情感思覺失調症(schizoaffective disorder):這名女子情緒低落,又有精神病的症狀,且以後者較為嚴重,但整體時間不超過一個月。因此,醫師認為短期精神病性疾患,是最適切的診斷。[1]

女子在身份認同上的奇想,則屬於妄想性錯認症候群(delusional misidentification syndromes)中的反轉替身症候群(reverse Capgras syndrome)。替身症候群患者以為親人的身份被取代;反轉的卻是堅信自己變成他人,而且通常是知名或受景仰的公眾人物。[1](延伸閱讀:〈鑑識故事系列:弒殺被取代的父親?!替身症候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妄想性錯認症候群

在惡性的戀情裡,女子的自尊心低落,任由伴侶輕視作賤。其負面的言詞被女子內化,於是懷疑旁人都在評論自己,而電視節目專門攻擊她。作為一種保護機制,她從無法接受的概念中解離出來,以一樣身為萬眾之矢的名人取而代之,並展現對自己和 Jeffrey Epstein 同等的仇恨。[1]

在解離的過程中,情緒、記憶、注意力,以及感覺體內狀況的內感受(interoception),這些與自我感知相關的腦部網絡,都會產生變化。此外,喪失和熟悉事物的連結、失能的自我監控、缺乏自我界線,還有附帶的情感效價(emotional valence),也都是妄想性錯認症候群可能的成因。好比說,女子與曾經關係親密的母親疏離,又分不出自己及Jeffrey Epstein的差異,都是促成的條件。[1]

找回自我

住院期間,女子每晚服用 5 毫克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奧氮平(olanzapine),並天天參加團體治療。[1, 5]起先兩週,她在病友面前,言其所信,總是自稱 Jeffrey Epstein;只是當有人呼喚本名,她其實還是會回應。醫師問女子,有沒有可能她根本不是 Jeffrey Epstein。女子躊躇,然後肯定此假設。[1]

由於幻聽、妄想和罪惡感引起的自殺念頭依然存在,醫師逐漸調高奧氮平的劑量,然而問題亦隨之而來。[1]女子的心跳過速是奧氮平中毒的徵兆之一,醫師為求安全起見,遂在調藥的這段時日,頻繁地做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簡稱ECGEKG)檢查。[1, 5]所幸後來增加到 25 毫克時,儘管藥物在血漿中的濃度提升,心電圖卻恢復正常,所以能安心地維持劑量。[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治療三週半後,女子終於宣佈找回自我,並和醫師分享其心歷路程。家人也認為她真的完全康復了,便同意辦理出院。[1]

  

參考資料

  1. Elizabeth Kim, Rachael Murphy, Maggie Driscoll. (2022) ‘DMS: Delusional Misidentification Syndrome or Dead Moneyman and Sex Offender? A Case Report of Reverse Capgras Syndrome’.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9703482.
  2. About Us’. Lehigh Valley Health Network. (Accessed on 29 DEC 2022)
  3. Who was Jeffrey Epstein? The financier charged with sex trafficking’. (29 DEC 2021) BBC News.
  4.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13 DEC 2022) Mayo Clinic.
  5. Thomas K, Saadabadi A. (08 SEP 2022) ‘Olanzapine’.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3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2

7
1

文字

分享

2
7
1
應對Deepfake濫用,台灣修正刑法夠用嗎?
法律白話文運動_96
・2022/01/30 ・5302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 作者/賴宜欣,台北大學法律系法學組學士,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特別研究生,現為執業律師。

編按:在出現Deepfake之後,網路世界進入了「眼見不為憑」的年代。本次泛科學和法律白話文合作策畫「Deepfake 專題」,從Deepfake 技術與辨偽技術、到法律如何因應。科技在走,社會和法律該如何跟上、甚至超前部署呢?一起來全方位解析 Deepfake 吧!

看完國外針對深度造假技術的相關規範,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台灣。現行台灣法規,對於使用深度造假的數位性犯罪,其實規範相當不足,常見質疑包括有人提出「罪刑是否相當」或有謂「對於未經同意拍攝散布、或是未真實發生的性影像,並沒有特別規範」等。

而在諸多立委、婦女團體及法界人士的促請下,連蔡英文總統也都跳出來發文,呼籲民眾關注此類事件,並宣示政府會重新盤點法規,研擬推動修法。法務部也稱將朝「加重刑法相關刑責」的方向辦理。

蔡英文總統發文呼籲大眾關注 deepfake。圖/蔡英文 Tsai Ing-wen

不過不少聲音認為,雖然修正《刑法》相關規定是較為簡便,但《刑法》目的只在「究責」,如果真要防制數位性暴力,應該要從前端宣導預防著手,並於事後保護被害人的身心發展。舉例來說,如若進入刑事訴訟,被害人可能會因公開審理的緣故,形成二度受創。種種因素都指出,相關管制應較適合朝制定「專法」的方向發展。

先來看看刑法修正草案的內容

2021 年 11 月 17 日,法務部提出《刑法》修正草案。將保護的範圍主要分成三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針對「真實的性私密影音」,加重處罰「竊錄性影音」的行為,明文處罰竊錄性影音以及進一步散布、傳送或供他人觀覽的行為,最重可處五年有期徒刑。且不但未經同意竊錄會構成犯罪,即使在經同意後所收錄的性私密影音,也不能在未經同意下散布播送。

第二是針對「不實的性影音」,不論是製作合成、散布、播送、交付或以他法供人觀覽,這些都是犯罪行為,最重處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還意圖營利,更會加重處罰到 7 年。

第三則是針對「不實活動、言論、談話的影音或其電磁紀錄」,若是意圖散布而製作前述內容,或散布、播送、交付或以他法供人觀覽相關內容,則會受到 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處罰,如果意圖營利,更會加重到 5 年以下有期徒刑。

散步私密與不實影音,都屬於犯罪行為。圖/envato elements

參考國外規範,台灣或有可借鏡之處

透過上述的《刑法》修正草案,台灣對於「性私密影音」的管制,終於有了較為清楚的規範。不過,這樣的修法是否足以遏止數位性犯罪了呢?跟國外規範比一比,筆者此處整理幾點,或可供後續立法借鏡的地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性犯罪配套對策與保安處分的多元性

韓國相關立法有相當多元的「保安處分」,其中針對性犯罪,設有「性暴力治療計畫、人身情報公開、兒少及身障等福利機構之就業禁止、電子腳鐐」等配套。

舉例來說,2021 年 11 月,N 號房中主要犯罪者們,陸續被判以 15 年到 42 年不等的刑期,而法院在刑期外,更另外作成了多種「保安處分」,除了要求主要營運者及初始創房者「公開身分情報 10 年」,並「限制其在兒少機關及身心障礙人士福祉設施就職」外,也須「配戴定位追蹤的電子裝置 30 年」(註)。

N 號房中主要犯罪者們,除了刑期外,還有各種「保安處分」。圖/envato elements

回來看看台灣,因為台灣沒有制定專法,性犯罪在判刑之餘,相關配套措施是依《刑法》第 91 條之 1 規定,以及《性侵害防罪防治法》相關規定辦理,其中最廣為所知的是對性犯罪行為人進行「強制治療」。

但問題來了,大法官在司法院釋字 799 號解釋中,認為「現行強制治療制度長年運作結果,有趨近於刑罰之可能。」也就是說,長期接受強制治療者,如果仍未達到或無法達到,顯著降低再犯危險的治療目標,就會被一而再強迫接受治療,等同讓受治療者變相被無限期剝奪人身自由,猶如終身監禁,而有牴觸憲法之疑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法官曾針對強制治療進行釋憲。圖/關鍵評論網

因此,衛福部因此研擬《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修正草案,在第 37 條增訂:「經鑑定、評估,認有繼續執行之必要或認無法達到其再犯危險顯著降低治療目標者,法院得依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聲請延長強制治療或命接受科技設備監控;其延長或監控期間,每次以三年為限。」 

簡單來說,對於接受強制治療的加害人,是採以 3 年為限度施以監控。雖然這是在權衡「病人的治療」跟「犯人的人權」兩難下的決定,但也讓民間非常擔心是否有縱放社會,提升再犯風險的問題,並呼籲政府應予強化社會安全機制。

有鑑於此,韓國法在處理性犯罪時配套措施的多元,以及從 N 號房判決中看到,賦予法官對保安處分期間訂定的權限,也比台灣寬鬆許多,在這些做法或許是台灣可參考之處。

二、修法似漏未規範處罰未遂犯?

本次台灣的刑法修正,似乎並未囊括未遂犯的處罰。在韓國的《性暴力犯罪法》中,對於數位性暴力的犯罪行為,都設有處罰未遂犯的規定。由於未遂犯的處罰,必須有明文規定才能辦理,這應該是個法規漏洞,希望未來能立法加以補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考量組織犯罪可能性,制定加重條款防範

在數位性犯罪的問題中,也必須要注意組織犯罪的態樣。從韓國 N 號房事件可以清楚發現,當數位性暴力以組織犯罪形式開始擴大時,受害程度會急遽上升,受害人也更加難以抵抗。

韓國法院就認為,N 號房的主要犯罪者們,創設色情房並加以營運分工,是構成組織犯罪 。台灣其實也有前車之鑑,在詐騙集團盛行時,為了應對這種犯罪行為組織化的情況,修訂了詐欺罪的規定──若是三人以上共同犯詐欺罪時,會受到比單純詐欺罪更重的處罰。

既然數位性犯罪,非常有可能發展成組織化的犯罪,筆者認為在立法上可以考量像詐欺罪一樣,制定集團犯罪的加重條款來加以防範。

數位性犯罪有可能是組織犯罪。圖/envato elements

四、應考量將「持有與購買者」納入規範

由於台灣這次修法並沒有將「持有與購買者」入罪,但因為有「散布、營利」之人,就一定會有「購買、持有」之人,對於這種只處罰一方的疑慮,韓國法界已出現促請立法規範的聲音 ,台灣是不是也應該考慮一起處罰「持有與購買者」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有論者擔心,若貿然將持有購買性影像的行為定罪,會因為付費會員過多造成打擊過廣的問題;甚至多數行為人可能只是抱持「性好奇」,甚至是心理尚未成熟、未能認知犯罪的未成年人──這樣貿然處罰可能會與兒少保護有所衝突,因此需要考量比例原則 。

然而,正所謂「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無人做」,若僅單向處罰產出性影像的一方,而對為數眾多的持有與購買者完全不規範,行為人在評估營利利潤大於刑責風險下,仍會前仆後繼的進行數位性犯罪行為。

這麼一來,將無法根本性地遏止數位性犯罪。被害人必須經歷的心理創傷,甚至對名譽、事業的影響,都是對於被害人無法抹滅的痛苦 。

因此,筆者仍傾向贊成韓國律師界的意見「不能再讓當事人的犯罪受到好奇心的保障,任何一次的收看、分享、儲存或散布都是犯罪」,應該將持有與購買列入處罰。但同時也應該在教育及基層機關上,積極推動「犯罪預防」、「青少年事前性教育宣傳」、「成立兒少性犯罪調查專責部門」等,處罰與教育兩者並行不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持有與購買私密影片應考慮列入處罰。圖/envato elements

五、對「強暴脅迫」的數位性暴力,漏未規範?

韓國《性暴力犯罪法》在 2021 年 1 月 24 開始,將「涉及性私密影像的強暴脅迫」列入犯罪 ,也就是明確規定用性私密影像來強暴脅迫被害人的行為,是一種犯罪。而參考 N 號房事件,脅迫的對象應不只限於被害人本人,如以被害人的性私密影像來脅迫他人,也是犯罪 。

就像報導指出,前述事件的被害人,就受到行為人脅迫「將公開人身情報並對親友不利」,讓其直接自行製作性剝削影片。甚至對青少年們進行強姦、類似性行為後,將影像攝影傳送,以要散布子女的裸照,脅迫被害青少年的父母。

性私密影像的產生,並不一定是由犯罪行為人製作,也很有可能是脅迫被害人自己製作。這常見於雙方過往曾有親密關係,也因此取得相關性私密素材,事後卻將此私密內容作為脅迫工具。

台灣的《刑法》修正草案,目前並沒有就「涉及性私密影像的強暴脅迫」有所規範。對比近來立委高嘉瑜受到家暴及被威脅外流性私密影像的事件,這也彰顯了法規缺陷的問題,應該即時檢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envato elements

六、考量搭配事前規範的可行性

台灣及韓國,目前都較著重在處罰「利用當下(製作、編輯、合成加工)」及「利用後(散布、營利)」的行為,並未有針對事前的規範。

或許可以考量搭配日本和歐盟的模式,在利用深度造假等技術前就予以分類,賦予行為人相對應的事前注意義務(如:告知影像是以深度造假技術製作的通知義務、加註警語等),以減少後續不當使用的產生。並可透過專家會議及政府部門定時檢討等方式,達成與時俱進的 AI 利用規範。

又或像是美國的《深度造假問責法》(DEEP FAKES Accountability Act)草案,要求使用深度造假技術製作影片的人負起責任。例如,若影片內含有虛假人物的視覺元素,製作者應嵌入數位浮水印(Digital watermarking),讓閱聽者能清楚識別這份影音包含更改後的音檔或視覺元素,或要求提出更改聲明,以及對更改程度的簡單描述。

圖/envato elements

遏止AI濫,用前置作業、處罰、教育宣導應三方並行

台灣目前在數位性犯罪的整體應對上,仍有許多可以檢討的地方。在前置階段,可以參考歐盟、日本或美國,針對 AI 功能進行分類採取如通知義務、加註警示等對應措施。在處置不當利用深度造假等技術時(如數位性犯罪),則應注意「處罰未遂犯、處罰購買及持有者、列入數位性犯罪的強暴脅迫、注意組織犯罪防範」等面向,以期細緻化處罰或配套措施。而防治數位性犯罪的相關教育宣導,更是不可或缺的。畢竟良善的文化才能確保人人尊重彼此,從源頭杜絕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本文爬梳現狀,整理可供借鏡之處,希望本文有助於未來數位性暴力的防制更加完善。

註解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1. 婦女救援基金會,侵害個人性私密影像防制條例草案。 
  2. 江鎬佑,小玉換臉罪責如「轉傳A片」?數位性暴力法制的缺角
  3. 姜冠霖、王碩勛,從陌生人到熟人凌辱,韓國Deepfake數位性犯罪修法的啟示
  4. 洪敏隆,數位性暴力在台灣無法可管?民團訴求專法防止挖面事件再發生
  5. 現代婦女基金會, 大法官「性侵犯強制治療」釋憲出爐!民間呼籲:高再犯風險回歸社區,須強化安全機制

二、外文部分

  1. 韓國日報,「N번방’ 최초 개설자 문형욱 징역 34년, ‘박사방’ 2인자 강훈 15년 확정」、「박사방운영자 조주빈, 대법서 징역 42년 확정…공대위“끝이 아닌 시작
  2. ‘딥페이크 처벌법’ 신설하긴 했지만, ‘반쪽’ 짜리 법안입니다
  3. 韓國《性暴力犯罪之處罰等相關特例法》。
  4. 대법원 2021도11753, 2021전도112(병합) 대법원 2021도11816‘n번방’ 최초 개설자 ‘갓갓’, 징역 34년… 박사방 ‘부따’, 징역 15년 확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法律白話文運動_96
26 篇文章 ・ 531 位粉絲
法律白話文運動」是致力於推廣法律知識與法治思想的獨立媒體,願與讀者一起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為什麼有些男性被發卡後會暴力相向?
雷雅淇 / y編_96
・2015/03/10 ・173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source:Why Some Men React Violently To Romantic Rejection
source:Why Some Men React Violently To Romantic Rejection

有研究證據顯示,有些男性當他們對被甩或被拒絕的情況感到不悅時,會傾向對女性使用暴力好佔有主導地位。這項研究已經發表於《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在超過550人的網路調查中,昆士蘭大學心理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認為自己在社會佔優勢地位的男性較會對女性表現出敵對的態度,甚至是想要去支配她們。研究的共同作者社會心理學家巴洛博士表示,這類的男性通常不太支持女性權利,比較主張兩性不平權,和喜歡較為傳統的兩性性別角色。

而這樣期待自己能決定任何事的態度,甚至會延伸至臥室。可能比「我就是支配者喔,安娜。」的小格雷還更糟,這類對女性有敵對態度的男性,往往也認為男性對女性是具有性權力的,不但可以翻牌子,還霸道的不准你說不要。他們會對女性在不感「性」趣時的拒絕覺得生氣,並指責她們怎麼能不接受求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他們在一段長期關係中被拒絕時,其中有些人甚至會對女性使用包括跟蹤、威脅要使用暴力或是威脅要傷害自己等策略。也很有可能會有「色情報復」的行為發生,成為人人喊打又抖抖害怕的「恐怖情人」。這些男性也更有可能當在俱樂部和酒吧被不認識的女性拒絕時,對其採取較為強勢的恐嚇行為。

這樣的男性還會希望能降低女性的合法性交年齡,好讓他們更有可能去接觸到那些沒有能力可以拒絕他們的女性。巴洛博士認為,會有這樣想法的男性通常認為女性是較為劣勢的。他們透過認為自己在社會階層的頂端而女性在下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主導地位。研究人員因此從中發現,可以透過社會支配傾向去有效的預測一個人對女性的態度會有多負面和霸道。[1, 2]

多希望總裁跟皇上都不會榜上有名啊。

source:霸道總裁系列
source:霸道總裁系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雄性暴力具有潛在的演化優勢?

《雄性暴力》一書說到,「父權制度的最終根源是男性暴力,但男性暴力並非只來自男人,而是來自兩性的演化利益。」[3]。在《第二性》當中作者也認為,不管是發情期或是性交姿勢都在在顯示,雌性往往被認為是「被動的」、「被佔有的」[4]。

所以有些男性會有的這些暴力行為,有可能是因為它被寫到了我們的「基因」裡嗎?

縱然有些雄性支配的行為也見於黑猩猩,有的雄性黑猩猩會虛張聲勢的威嚇不願與其交配的母猩猩;但這樣的現象卻不常見於圈養環境中到黑猩猩,因為在他們開始出現這樣情形時便會被其他母猩猩阻止,而且在以雌性為支配地位的巴諾布猿身上也不會出現類似行為[5]。

基因的指令其實沒有那麼樣的具體,像這類的支配行為涉及到的層面太過複雜,背後還有許多心理因素,像是暴力傾向、缺乏同理心等等所影響的行為,是不太可能透過特定遺傳訊息而來的[5]。但基因仍對哺乳類動物的暴力行為的發展有一定程度影響,尤其是雄性激素的增減[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也有些人類學研究顯示,有權有勢能掌握較多女性的男性,可能可以產生比較多的後代。刊登於《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的一篇Y染色體基因研究,估算約有8%亞洲男性帶有相似的Y染色體,也就是約有1600萬的男性可能來自同一位祖先[5]、[6]。有研究推論那名祖先有可能就是成吉思汗,但這推論仍需更多的證據支持。

所以男性的暴力相向是演化而來的天性嗎?或許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但在現代社會只會引人喊打跟反感而已,看不出演化優勢啊。

參考資料:

  1. Why Some Men React Violently To Romantic Rejection. Asian Scientist. [December 10, 2014]
  2. Ashleigh J. Kelly, Shelli L. Dubbs, Fiona Kate Barlow. (2014),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Predicts Heterosexual Men’s Adverse Reactions to Romantic Rejection.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DOI 10.1007/s10508-014-0348-5.
  3. Richard Wrangham, Dale Peterson. 雄性暴力。胡桃木。
  4. Simone de Beauvoir. 第二性。貓頭鷹出版社。
  5. Frans de Waal. 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麥田。
  6. Tatiana Zerjal, Yali Xue, etc. (2003),  The Genetic Legacy of the Mongols. Am J Hum Genet. 2003 Mar; 72(3): 717–721. doi:  10.1086/36777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雷雅淇 / y編_96
38 篇文章 ・ 1297 位粉絲
之前是總編輯,代號是(y.),是會在每年4、7、10、1月密切追新番的那種宅。中興生技學程畢業,台師大科教所沒畢業,對科學花心的這個也喜歡那個也愛,彷徨地不知道該追誰,索性決定要不見笑的通吃,因此正在科學傳播裡打怪練功衝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