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刮腋毛易導致乳腺癌嗎?

科學松鼠會_96
・2013/05/17 ・219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80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流言: 【刮腋毛易導致乳腺癌】因為腋毛幫助汗液排除,沒有腋毛會使得毒素的排除受阻是毒素儲存於淋巴結,從而提高罹患乳腺癌的幾率。乳腺癌在腋窩區域發病最多也是由此造成。

真相: 夏日將至,很多女孩都會選擇刮腋毛,因為在她們看來吊帶背心下竄出鬱鬱蔥蔥的腋毛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不過網絡上卻流傳著「刮腋毛易導致乳腺癌」的說法,這個警告乍看起來頭頭是道,但只要仔細分析一下就不難發現它其實漏洞百出。

credit: CC by MR_TMRW@flickr

排毒?和排汗完全無關嘛

不少流言的慣用伎倆都是首先提出一個虛假的前提,然後用看似正確的邏輯推理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例如這則流言就首先認定「排汗受阻會導致排毒受阻,最終導致癌症發生」。

在現代醫學裡很難為「排毒」找到合適的定義。如果將致癌物質認為是「毒」,那麼我們身體內大多數毒素都是由血液運輸到肝臟或腎臟代謝清除的。這些「毒素」或經由膽汁隨糞便排出或通過尿液排出體外[1]。流言中提到的「膝蓋後方關節、耳後、腋窩等主要排毒區域」實在是無從談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肝腎之外,淋巴結負責消滅體內細菌或其他病原體,同時也能清除部分對身體健康有危害的物質。但淋巴結清除「毒素」的機制不是出汗而是免疫運送的,代謝產物通過淋巴回流最終也是進入血液系統的[2]。實際上,淋巴結根本不與汗腺直接連接。汗腺存在於皮膚之中,而非淋巴結內。

排汗是人體正常的生理過程,它可以調節體溫、保持皮膚濕潤,同時排出極少量代謝廢物。不過汗液的99%以上都是水,剩餘極少部分溶質包括礦物質、乳酸、尿素及其他極微量的代謝產物。這些溶質中絕大多數來源於血漿,但濃度遠低於尿液[3][4],因此所謂出汗的「排毒」作用十分有限,局部排汗受阻很難對人體代謝造成顯著影響。

阻礙排汗?刮腋毛無罪

「刮腋毛會使得排汗受阻」是流言中所認定的另一個「事實」。但實際上,從毛囊結構(見下圖)上不難發現,刮腋毛並不會影響汗腺的結構,也不會阻礙排汗。

汗腺包括排泄汗腺和頂漿汗腺兩種[5]。排泄汗腺遍佈全身,直接開口在皮膚表面,排汗功能與是否刮腋毛無關。頂漿汗腺則分佈在腋下、陰部、乳暈等處,開口與毛囊相通,分泌的汗液相對較為粘稠,這種分泌液在皮膚表面的細菌作用下會形成特殊體味,嚴重的就是我們常說的狐臭[6]。由於刮腋毛只是剃除了毛髮在體表的部分,並不破壞毛囊深層結構,因此對頂漿汗腺的分泌影響也十分有限。不少有體味(狐臭)的患者即便刮除了腋毛,但體味依舊濃烈[7],要借助止汗劑與除臭劑才能勉強掩蓋體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需要提醒的是,對於採用物理方式刮除腋毛的人來說,如果因為刮腋毛不當造成皮膚的破損,確實容易引起感染、毛孔阻塞,有可能對排汗造成一定影 響。所以,最好使用清潔鋒利的剃毛工具,剃毛前充分濕潤並適當使用潤滑產品對避免劃破皮膚也有幫助。同時切記不要與他人共用剃毛工具。

腋窩淋巴結與乳腺癌

流言還聲稱幾乎所有的乳腺癌都是發生在乳房外側上方的區域,因為這裡是排毒淋巴結的所在地。臨床上以乳頭為原點,畫橫縱軸將乳房分為四個象限,外上 象限乳腺癌原發灶發病率確實最高,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對此的解釋是,這很可能只是因為該像限乳腺組織最多而已,其發病比例和乳腺組織在外上象限分佈的比例類似,和淋巴無關[1]

臨床上以乳頭為原點,畫橫縱軸將乳房分為四個象限。圖片來自:cloudfront.net

值得一提的是,腋窩淋巴結與乳腺癌的淋巴轉移(注意,不是原發癌灶)確實有密切的聯繫。乳腺癌淋巴結轉移大多都發生在腋窩淋巴結,但這依然與所謂的「腋窩淋巴結儲存毒素」無關,而是由乳腺淋巴回流途徑決定的。

乳腺周圍分佈著眾多淋巴結,乳房組織產生的大部分淋巴液都是經胸大肌外側緣淋巴管先流至腋窩淋巴結,再流向鎖骨下淋巴結。因此大部分的乳腺癌淋巴轉移也都發生在腋窩淋巴結[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論:謠言粉碎。 刮腋毛導致乳腺癌的謠言無論在論據還是結論上都是站不住腳的。目前並無臨床證據支持刮腋毛會致乳腺癌,也無研究表明乳腺癌發病位置同刮腋毛有關。刮腋毛在審美上是好是壞因人而異,但依據目前的醫學認識,選擇刮腋毛的人不必擔心會對乳腺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作者吐槽:「男人之所以比較不會得乳腺癌的原因是他們從未剃掉腋毛」恐怕是謠言裡最無厘頭的論據了。乳腺癌的發生受到遺傳、外部環境、乳腺組織含量,雌激素等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因素對男女都有作用。男性乳腺組織含量遠小於女性是男性較少患乳腺癌的主要原因。罹患會 導致體內雌激素大量分泌的疾病的男性,其乳腺癌發病率也會大大增高[1]。一些含有可能影響雌激素代謝物質的化妝品也因此被質疑。

參考資料

  1.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ntiperspirant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2. wikipedia: Lymph node
  3. Czarnowski, D., et al., Plasma ammonia is the principal source of ammonia in sweat. Eur J Appl Physiol Occup Physiol, 1992. 65(2): p. 135-7.
  4. Cizza, G., et al., Elevated neuroimmune biomarkers in sweat patches and plasma of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remission: the POWER study. Biol Psychiatry, 2008. 64(10): p. 907-11.
  5. wikipedia: Sweat gland
  6. wikipedia: Apocrine sweat glands
  7. Kohoutova, D., A. Rubesova, and J. Havlicek, Shaving of axillary hair has only a transient effect on perceived body odor pleasantness.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2012. 66(4): p. 569-581.
  8. 吳在德 主編 《外科學》第五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年

轉載自科學松鼠會,作者。本文首發於果殼網謠言粉碎機主題站」《刮腋毛易導致乳腺癌嗎?

文章難易度
科學松鼠會_96
112 篇文章 ・ 6 位粉絲
科學松鼠會是中國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願景:讓科學流行起來;價值觀:嚴謹有容,獨立客觀

0

4
4

文字

分享

0
4
4
除了蚯蚓、地震魚和民間達人,那些常見的臺灣地震預測謠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2/29 ・27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災害性大地震在臺灣留下無數淚水和難以抹滅的傷痕,921 大地震甚至直接奪走了 2,400 人的生命。既有這等末日級的災難記憶,又位處於板塊交界處的地震帶,「大地震!」三個字,總是能挑動臺灣人最脆弱又敏感的神經。

因此,當我們發現臺灣被各式各樣的地震傳說壟罩,像是地震魚、地震雲、蚯蚓警兆、下雨地震說,甚至民間地震預測達人,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現象?

今日,我們就要來破解這些常見的地震預測謠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漁民捕獲罕見的深海皇帶魚,恐有大地震?

說到在坊間訛傳的地震謠言,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盛行於日本、臺灣的「地震魚」傳說。

在亞熱帶海域中,漁民將「皇帶魚」暱稱為地震魚,由於皇帶魚身型較為扁平,生活於深海中,魚形特殊且捕獲量稀少,因此流傳著,是因為海底的地形改變,才驚擾了棲息在深海的皇帶魚,並因此游上淺水讓人們得以看見。

皇帶魚。圖/wikimedia

因此,民間盛傳,若漁民捕撈到這種極為稀罕的深海魚類,就是大型地震即將發生的警兆。

然而,日本科學家認真蒐集了目擊深海魚類的相關新聞和學術報告,他們想知道,這種看似異常的動物行為,究竟有沒有機會拿來當作災前的預警,抑或只是無稽之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惜的是,科學家認為,地震魚與地震並沒有明顯的關聯。當日本媒體報導捕撈深海魚的 10 天內,均沒有發生規模大於 6 的地震,規模 7 的地震前後,甚至完全沒有深海魚出現的紀錄!

所以,在科學家眼中,地震魚僅僅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迷信」(superstition)。

透過動物來推斷地震消息的風俗並不新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早在西元前 373 年的古希臘,就有透過動物異常行為來猜測地震的紀錄!

人們普遍認為,比起遲鈍的人類,敏感的動物可以偵測到更多來自大自然的訊號,因此在大地震來臨前,會「舉家遷徙」逃離原本的棲息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臺灣 1999 年發生集集大地震前後,由於部分地區出現了大量蚯蚓,因此,臺灣也盛傳著「蚯蚓」是地震警訊的說法。

20101023 聯合報 B2 版 南投竹山竄出蚯蚓群爬滿路上。

新聞年年報的「蚯蚓」上街,真的是地震警訊嗎?

​當街道上出現一大群蚯蚓時,密密麻麻的畫面,不只讓人嚇一跳,也往往讓人感到困惑:為何牠們接連地湧向地表?難道,這真的是動物們在向我們預警天災嗎?動物們看似不尋常的行為,總是能引發人們的好奇與不安情緒。

如此怵目驚心的畫面,也經常成為新聞界的熱門素材,每年幾乎都會看到類似的標題:「蚯蚓大軍又出沒 網友憂:要地震了嗎」,甚至直接將蚯蚓與剛發生的地震連結起來,發布成快訊「昨突竄大量蚯蚓!台東今早地牛翻身…最大震度4級」,讓人留下蚯蚓預言成功的錯覺。

然而,這些蚯蚓大軍,真的與即將來臨的天災有直接關聯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蚯蚓與地震有關的傳聞,被學者認為起源於 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後,在此前,臺灣少有流傳地震與蚯蚓之間的相關報導。

雖然曾有日本學者研究模擬出,與地震相關的電流有機會刺激蚯蚓離開洞穴,但在現實環境中,有太多因素都會影響蚯蚓的行為了,而造成蚯蚓大軍浮現地表的原因,往往都是氣象因素,像是溫度、濕度、日照時間、氣壓等等,都可能促使蚯蚓爬出地表。

大家不妨觀察看看,白日蚯蚓大軍的新聞,比較常出現在天氣剛轉涼的秋季。

因此,下次若再看到蚯蚓大軍湧現地表的現象,請先別慌張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除了地震魚和蚯蚓外,鳥類、老鼠、黃鼠狼、蛇、蜈蚣、昆蟲、貓咪到我們最熟悉的小狗,都曾經被流傳為地震預測的動物專家。

但可惜的是,會影響動物行為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科學家仍然沒有找到動物異常行為和地震之間的關聯或機制。

遍地開花的地震預測粉專和社團

這座每天發生超過 100 次地震的小島上,擁有破萬成員的地震討論臉書社團、隨處可見的地震預測粉專或 IG 帳號,似乎並不奇怪。

國內有許多「憂國憂民」的神通大師,這些號稱能夠預測地震的奇妙人士,有些人會用身體感應,有人熱愛分析雲層畫面,有的人甚至號稱自行建製科學儀器,購買到比氣象署更精密的機械,偵測到更準確的地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若認真想一想就會發現,臺灣地震頻率極高,約 2 天多就會發生 1 次規模 4.0 至 5.0 的地震, 2 星期多就可能出現一次規模 5.0 至 6.0 的地震,若是有心想要捏造地震預言,真的不難。 

在學界,一個真正的地震預測必須包含地震三要素:明確的時間、 地點和規模,預測結果也必須來自學界認可的觀測資料。然而這些坊間貼文的預測資訊不僅空泛,也並未交代統計數據或訊號來源。

作為閱聽者,看到如此毫無科學根據的預測言論,請先冷靜下來,不要留言也不要分享,不妨先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和事實查核。切勿輕信,更不要隨意散播,以免造成社會大眾的不安。

此外,大家也千萬不要隨意發表地震預測、觀測的資訊,若號稱有科學根據或使用相關資料,不僅違反氣象法,也有違反社會秩序之相關法令之虞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預測行不行?還差得遠呢!

由於地底的環境太過複雜未知,即使科學家們已經致力於研究地震前兆和地震之間的關聯,目前地球科學界,仍然無法發展出成熟的地震預測技術。

與其奢望能提前 3 天知道地震的預告,不如日常就做好各種地震災害的防範,購買符合防震規範的家宅、固定好家具,做好防震防災演練。在國家級警報響起來時,熟練地執行避震保命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才是身為臺灣人最關鍵的保命之策。

延伸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納入健保
careonline_96
・2024/01/20 ・234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是一位 40 歲的女士,意外發現乳癌時,已有多處轉移。因為有家庭、有小孩,突然發現罹癌,對她造成很大的衝擊。」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醫師指出,「切片結果顯示為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 陰性乳癌。經過討論後,患者開始使用口服抗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與停經針。」

接受治療後,患者的狀況便漸漸穩定下來,也能繼續工作、照顧小孩。曾令民醫師說,患者罹癌至今已超過 8 年,仍在門診追蹤治療,持續使用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

曾令民醫師強調,「乳癌治療持續在進步,只要與醫師配合,好好接受治療,便能像慢性病一樣長期控制,即使是第四期也不要放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在診斷乳癌後,會先根據生物標記確認乳癌的亞型,如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HER2 陽性乳癌、三陰性乳癌等。曾令民醫師說,其中最常見的是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大約佔了 65% 至 70%。

早期乳癌沒有明顯症狀,必須透過乳房攝影或乳房超音波來偵測。曾令民醫師說,台灣的乳癌篩檢已實施多年,約有 8 成的乳癌患者在確診時為早期乳癌(零期、一期、二期),約 12% 至 15% 為第三期乳癌,約 6% 至 7% 為第四期乳癌。相較於美國,台灣乳癌患者的年齡大約年輕 8 歲左右。

近年來乳癌的治療工具持續進步,治療成效也相當卓越,不過仍須注意復發風險。曾令民醫師說,以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為例,約有 3 成患者屬於高風險族群,可能在術後出現復發、轉移。

「針對復發、轉移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目前已有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可以使用。」曾令民醫師說,「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讓病情維持穩定,大幅延長患者的存活期,有一半以上的患者能夠達到 5 年,甚至更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於 40 歲以上的乳癌患者,40 歲以下的乳癌患者的治療成效較差。曾令民醫師說,主要是因為荷爾蒙受體陽性的年輕乳癌,有比較高的比例是屬於分化級數比較高的乳癌,所以癌細胞的惡性度較高,進展較快。

根據研究,停經前婦女使用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停經針,加上細胞週期抑制劑後,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成效。曾令民醫師說,即使進展到第四期乳癌,仍可讓半數以上的患者能存活達到 5 年,而且能夠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

「對患者與家屬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進展。因為停經前婦女大部分都還在職場工作,可能還有家庭、有小孩,承擔許多的責任。」

曾令民醫師說,「經過長時間的爭取,健保已經通過,讓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能夠使用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停經針、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因此不論停經前後的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病友,皆能獲得符合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治療,延緩疾病惡化、延長存活時間,並能維持生活品質,不需要擔心經濟上的負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停經前乳癌患者若符合以下條件:

  1. 荷爾蒙接受體為:ER 或 PR>30%。
  2. HER-2 檢測為陰性。
  3. 經完整疾病評估後未出現器官轉移危急症狀(visceral crisis)且無中樞神經系統(CNS)轉移。
  4. 骨轉移不可為唯一轉移部位。

醫師便會協助向健保申請使用口服抗荷爾蒙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與停經針。

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針對細胞週期素激酶 CDK(cyclin-dependent kinases)發揮作用,曾令民醫師解釋,細胞週期素激酶 CDK 是與細胞分裂週期相關的重要蛋白質,細胞週期抑制劑可抑制細胞分裂週期進而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複製。

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延緩疾病惡化,延長存活期。相較於化學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的副作用較少,有助維持生活品質,且採用口服,便利性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細胞週期抑制劑在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發揮良好的治療成效,所以也逐漸被應用於術後輔助治療,幫助降低乳癌復發風險。

筆記重點提醒

  1. 40 歲以下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有較多是屬於分化級數比較高的乳癌,所以癌細胞的惡性度較高,進展較快。
  2. 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使用口服抗荷爾蒙治療、停經針、細胞週期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能夠顯著提升治療成效。即使進展到第四期乳癌,仍可讓半數以上的患者能存活達到 5 年,而且能夠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只要符合條件,醫師便會協助向健保申請使用。
  3. 細胞週期抑制劑能夠有效延緩疾病惡化,延長存活期。相較於化學治療,細胞週期抑制劑的副作用較少,有助維持生活品質,且採用口服,便利性高。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453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細胞週期抑制劑避險治療,幫助降低「荷爾蒙陽性早期乳癌」復發轉移風險
careonline_96
・2023/11/15 ・229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我的早期乳癌是不是做完手術就不用擔心了?」張女士問。

「雖然做完根除手術清除掉腫瘤,但因為全身血液循環中可能有肉眼看不見的殘存癌細胞,所以需要接受術後輔助性藥物治療,降低未來復發轉移的風險喔。」醫師說。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約有 18000 個新案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副院長陳芳銘醫師指出,根據腫瘤的特性,乳癌可區分成荷爾蒙陽性乳癌、HER2 乳癌、三陰性乳癌等亞型,其中以荷爾蒙陽性乳癌最為常見,約佔有 65%,HER2 乳癌約占 20-25%,三陰性乳癌約占10-15%。

早期乳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醫師會視狀況進行部分乳房切除或全乳房切除,並搭配前哨淋巴結切片或進行淋巴結廓清。後續再根據病理報告乳癌亞型決定術後輔助治療的組合,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及免疫治療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有助提升預後,但是早期乳癌患者在術後也不能大意,必須注意復發風險。陳芳銘醫師提醒,高復發風險之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HR+/HER2-)約有 20% 至 30% 會復發,可善加利用各種術後輔助治療降低復發的風險。

患者務必配合醫師的建議,接受術後輔助性藥物治療。陳芳銘醫師說,早期乳癌的治療目標是追求治癒,至於乳癌復發、轉移後,治療目標便會調整為延長存活。

一般而言,較年輕的乳癌患者,復發風險會比較高。陳芳銘醫師指出,臨床上可根據幾個條件來評估復發風險,包括淋巴結轉移顆數、腫瘤大小、腫瘤分化程度、Ki-67 指數等。

如果淋巴結轉移達4顆以上或是淋巴結轉移在 3 顆以下同時具有以下其中一個條件,腫瘤大於等於 5 公分、腫瘤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 指數大於 20%,便屬於高復發風險族群[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淋巴結轉移是最重要的復發風險因子,陳芳銘醫師說,如果乳癌有 1 至 3 顆淋巴結轉移,即使服用完五年輔助性賀爾蒙治療,10 年復發風險約 20%;如果有 4 至 9 顆淋巴結轉移,10 年復發風險更高達 36%。

腫瘤大小會影響復發風險,例如腫瘤在 2 公分以下,淋巴結沒有轉移,10 年的復發風險大概是 5%;腫瘤在 2 公分至 5 公分之間,10 年的復發風險約 10%。

乳癌細胞的生物特性亦會影響復發風險,腫瘤組織分化程度較差,復發風險較高。Ki-67 指數較高代表癌細胞生長速度較快,轉移或復發的風險也會比較高。

根據乳癌復發風險選用術後輔助治療

由於每位患者的復發轉移風險不同,在手術治療後須要使用不同強度的術後輔助性藥物治療。陳芳銘醫師說,以荷爾蒙陽性乳癌為例,一般術後會使用抗荷爾蒙藥物;對於病程進展較嚴重的患者,會使用抗荷爾蒙治療與化學治療;對於具有高復發轉移風險的患者,會建議使用抗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與細胞週期抑制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細胞週期抑制劑是種標靶藥物,能夠針對調節細胞分裂週期的細胞週期素激酶發揮作用,抑制癌細胞的分裂,有效控制乳癌。陳芳銘醫師說,細胞週期抑制劑已用於治療復發轉移的晚期乳癌,並發揮相當顯著的治療成效,目前也被使用於具有高復發風險的早期乳癌患者,希望降低復發、轉移的風險。

「針對荷爾蒙陽性乳癌,抗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已被證實有更好的治療效果。」陳芳銘醫師說,「對於具有高復發風險的乳癌患者,建議不要等到轉移才使用,而是在術後輔助治療便開始使用,提高治癒乳癌的機會。」

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相較於只使用抗荷爾蒙治療,具有高復發風險的早期乳癌患者如再搭配服用細胞週期抑制劑,可以進一步降低三成的復發風險及遠端轉移風險。

細胞週期抑制劑是口服標靶藥物,便利性高,有助維持患者對於治療的順從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貼心小提醒

早期乳癌通常摸不到也沒有明顯症狀,女性朋友記得要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檢查。陳芳銘醫師叮嚀,早期乳癌使用手術治療的效果很好,但是仍須依照復發風險選擇合適的術後輔助性藥物治療。

針對具有高復發風險的荷爾蒙陽性乳癌,術後輔助性藥物治療採用抗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標靶治療能顯著降低乳癌復發、轉移風險。請與醫師密切配合,共同追求治癒早期乳癌的目標。

參考資料

  1. Johnston SRD, Harbeck N, Hegg R, et al. Abemaciclib Combined With Endocrine Therapy for the Adjuvant Treatment of HR+, HER2-, Node-Positive, High-Risk, Early Breast Cancer (monarchE). J Clin Oncol. 2020;38(34):3987-3998. doi:10.1200/JCO.20.02514
careonline_96
453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