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食慾之秋】以後吃不到了怎麼辦?關於鰻魚與秋刀魚的二三事

何如
・2019/11/16 ・233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6 ・七年級
相關標籤:

十一月專題【食慾之秋】天冷了,來點好吃的吧!

時序來到十一月,找個漸涼的夜裡,讓自己被烤魚的焦香味圍繞,實在是個理所應當的小確幸。最好是在小小的炭爐上架著當季的秋刀魚,熱炭的氣息隱隱飄散,焦得剛好酥脆的魚皮下是鮮嫩多汁的白色魚肉,油香豐腴,再搭上一點點金桔或檸檬酸意與清爽的蘿蔔泥。

只能嘆口氣,這麼好吃以後吃不到了怎麼辦……

圖/Jun OHWADA @ flickr

其實不只是秋刀魚,經歷了一個夏季熱烈覓食儲存能量,許多魚類在此時也都抵達最肥厚豐腴的狀態,包括鰻魚、鯖魚也都是這樣。深秋之際,為了冬眠而開始儲存脂肪的鰻魚,此刻便是它最肥美、最好吃的食用季節註1

鰻魚鰻魚哪裡來?飄洋過海而來

我們一般講到的「鰻魚」其實是個很大的範圍,主要是指鰻鱺科下的日本鰻(白鰻)、美洲鰻、歐洲鰻、太平洋雙色鰻(黑鰻),以及軟糯鰻科下的星鰻。這些不同種類的魚在各國文化中各有不同的食用方式和料理,像是風靡亞洲的鰻魚飯料理多以使用日本鰻為主,星鰻則常做為高級壽司食用,而歐洲鰻在歐洲地區則多做成鱔魚凍料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傳統上將鰻魚視為補品。註1而從營養的角度來說,鰻魚的確擁有豐富的脂肪、維生素E、能夠抗氧化的牛磺酸、扮演人體生理重要角色的 EPA 和 DHA註2,還具有高含量的肌肽(carnosine)。註3

但長長宛如蛇狀、被理所當然做成料理的鰻魚,牠的一生對已經上太空的人們來說其實充滿了許多未解的謎題。鰻魚的生活史在不同階段為了適應環境而具有顯著的差異,也分別有不同的稱呼。鰻魚卵生在深海,孵化後即是長得「一片片」透平扁平的柳葉鰻,這些小鰻魚會隨著大洋漂流,漂啊漂的,慢慢靠近陸域。

柳葉鰻。圖/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在接近沿岸即將脫離洋流進入河口的時候,柳葉鰻的身體也會慢慢轉變成流線型,成為漂漂亮亮的玻璃鰻。開始累積黑色素的玻璃鰻,便被改稱做鰻線,這個階段也是養殖「撈鰻苗」的主要時期。

不論有沒有被捕撈起,繼續活潑亂跳長大的鰻魚就會成為黃鰻。在自然的狀況下鰻魚會在這個階段度過很多年,直到鰻魚性成熟受到海洋之母的感召,開始回到大海,此時魚身呈銀白色,也就是銀鰻,胸鰭加寬,以便能夠適應迴游,回到深海大鳳梨(?)旁產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左側中間開始為卵期 (Eggs)、柳葉鰻 (Leptocephalus)、玻璃鰻 (Glass eel)、鰻線 (Elver)、黃鰻 (Yellow eel)、銀鰻 (Silver eel)。圖/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2.5

沒能回到大海,生活在人類的養殖下的鰻魚,在被捕撈養殖一年左右、受到饕客的意念召喚後便會被呈上料理台。

講到料理鰻魚,最常見的方法便是蒲燒了,淋上以醬油為主的鹹甜濃稠醬汁,再進行燒烤。蒲燒重點的醬料在醬油中加入糖、蜂蜜、米酒、味醂,攪拌混勻後,由掌控烹調時間以及精準的火候,讓各味佐料在溫火中交會相融,複雜而平衡的滋味,來自彼此間最適當的層疊搭配,吃進一口,便能感受到醬汁的香甜溫柔擁抱舌尖上的味蕾。這樣的料理法,當然並不限於鰻魚的料理啦。但是如果能夠配上肥嫩的鰻魚脂肪一併在口中漫開的柔順口感,中和白飯以滿足咀嚼上的豐富,每一口鰻魚飯都是奢侈的享受。

圖/Pixabay

細細想來這樣複雜又瀕危的鰻魚生活,每一口鰻魚飯的確都奢侈得不得了——不僅僅只限於鰻魚的昂貴難以取得,更尤其是,我們很可能是最後一個得以在餐桌上見到鰻魚飯的世代。註4

行文至此,原本是希望向讀者們推薦秋刀魚這樣生產豐富沒有滅絕疑慮、便宜又好吃的魚種。然後就查到這條新聞:「肥美秋刀魚減產 日本疾呼:勿竭澤而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看來鰻魚的前途茫茫,但幸好關於秋刀魚的魚類資源保護人類大約還來得及達成一些可能有效的共識。註5 現行的海洋魚類資源耗竭是個相當龐大亟待大家關心的議題。只能呼籲大家,在享用海鮮美食當前,偶爾也要想想:如果以後吃不到了該怎麼辦?我們該怎麼阻止這樣的未來?

這個食慾之秋,考慮享用美味與昂貴於一身的鰻魚飯前,還是先想想瀕危的日本鰻吧!

註解

  1. 日本著名的「土用の丑の日」是日本流行吃鰻魚的日子,時間在立秋前七月底至八月初的夏天。
  2. EPA (Eicosapentaenoic acid)與DHA (Docosahexaenoic acid) 皆是高度不飽和脂肪酸。
  3. 有研究顯示,肌肽具有生理緩衝、抗氧化、防止細胞老化等特性,甚至還能夠應用在醫療上。歐洲鰻肉的肌肽 (carnosine)在死後會迅速被酵素分解,但日本鰻並沒有此類情形發生。
  4. 目前由於過度捕撈、野生數量驟減的關係,已被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判定為避免食用的類群。因為現今仍無法以人工大量繁殖鰻苗,所以台灣地區多以捕撈鰻苗養殖的方式,將其飼養長大再行出售。
  5. 新頭殼:護魚有共識!台日韓等8國敲定秋刀魚每年55.6萬噸捕撈上限

資料來源

十一月專題【食慾之秋】天冷了,來點好吃的吧!

終於走過嚴厲的夏天,時序漸漸邁入秋高氣爽、食慾大開的時節。究竟秋天這個季節有什麼特別之處嗎?我們筷下的食物裡又有哪些科學事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下來每個小周末與周末晚間,與我們一同歡慶豐收季節,一起享用「食慾之秋」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何如
1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因為人因思想而獨特,但不說出來就什麼都不是。」 —為自己的冗言話多辯解的小菜鳥。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 i 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5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只要認明 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HIV 感染者的全新生活目標:抗病毒治療如何讓「絕症」變「慢病」?
careonline_96
・2024/12/04 ・322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圖/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邀請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李雋元醫師來談談 HIV 治療,希望藉由 5 個問答能讓感染者對 HIV 治療有進一步認識。

Q1:穩定服用 HIV 抗病毒藥物後,對於治療成果以及生活可以有哪些期待?能像正常人一樣嗎?

近二十年來,HIV 感染議題得到許多重視。在許多國家政府、公共衛生學者努力下,HIV 感染者的醫療照護都有大幅進步。目前有越來越多有效且副作用很低的抗病毒藥物可以選擇,只要持續穩定服用,感染者目前預期壽命已經很接近非感染者,HIV 整體從高致死率演變為慢性可控的疾病。

從生活面來觀察,目前國際間大力提倡 U=U 共識,期望 HIV 感染者不被外界所歧視隔絕,相信在逐步去汙名化的努力下,能讓穩定控制的感染者重新回歸正常的社交生活,讓感染者與非感染者的生活面向減少差距。

僅管預期壽命與非感染者無顯著差異,隨著壽命延長,感染的朋友們會逐漸面臨到需與慢性共病相處的問題。雖然我們現在能將 HIV 病毒控制到測不到病毒量,但是慢性發炎以及宿主的免疫活化會使得感染的朋友們有較高的風險會得到慢性共病。常見的慢性共病包括心血管與三高等問題,或是精神相關共病。這些慢性共病成為我們治療 HIV 的另一個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Q2:醫師您提到精神相關共病問題,是指HIV感染者有憂鬱症狀嗎?感染者是否大多沒有自覺需要尋求醫療照護?

根據研究觀察,感染的朋友們確實有許多憂鬱、焦慮、失眠等精神相關共病。

國外研究指出,感染的朋友們會有失眠的比例占六成、憂鬱占近四成,而在焦慮上也有約三成比例。而台灣相關研究引用健保資料庫調查發現,有將近二成感染的朋友們有重度憂鬱相關診斷、亦有四成感染的朋友們使用幫助睡眠藥物。臺大醫院針對感染者做分析調查,發現北台灣地區穩定病毒控制的感染者,其中仍有四成有憂鬱、焦慮的症狀表現。

HIV感染者留意精神性共病症狀
圖/照護線上

對於精神共病治療,從憂鬱症狀到接受診斷的過程有一大斷層。有憂鬱的感染者在臨床端被診斷出的比例不到一半,有很多原因導致診斷偏低的情況:感染者覺得身心問題與感染科就診無關、身心問題不需要和照護醫師說明,這是身心科的範疇;或是覺得短暫壓力,放著可能就會好等等。

倘若感染的朋友沒有主動與照護團隊提及,如果診治的醫師也沒有意識到感染者的精神相關共病盛行偏高而主動詢問的話,可能會加大憂鬱症狀接受診斷的斷層落差。感染者的心理健康是聯合國及世界HIV治療的關注新趨勢,因此也希望強化感染者和醫療端的雙向溝通,提升感染者的心理健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Q3:為什麼感染者經常有憂鬱、失眠的情況,是因為 HIV 感染的關係嗎?該如何改善?

感染者面對的是更多外在壓力,這些壓力可能來自家庭、職場甚至是社會等等,他們也因HIV受到比常人更多的歧視與偏見,進一步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當這些壓力沒能被妥善處理,精神相關共病就會產生,帶來高比例的憂鬱或失眠問題。

此外,一些內科的疾病,例如甲狀腺功能不足、維他命 B12 不足,或是一些藥物的使用,例如類固醇的使用,也可能帶來這些精神相關症狀。最後,抗 HIV 病毒藥物也可能帶來精神相關的症狀。因此,也須注意每一個藥物仿單警語的標註。

面對感染者的精神相關共病,在醫療端我們能協助並陪伴感染者面對外在壓力,透過照護團隊提供關懷,同時評估是否有內科疾病或相關用藥導致。這些可能性都排除後,我們會進一步檢視抗 HIV 病毒藥物的影響,並評估是否要做用藥的調整。必要時,我們也會轉介身心科做後續照護。

為什麼感染者經常有憂鬱、焦慮、失眠的情況
圖/照護線上

Q4:身為 HIV 感染者,隨著年紀增長該擔心哪些共病?有哪些因素會罹患共病?

隨著感染者年齡增加,感染的朋友們有更早以及更高的風險得到一些慢性共病,像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心血管、腎臟疾病,也有腫瘤問題,例如肛門、直腸腫瘤都較為常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感染者雖然透過抗病毒藥物控制病毒量,達到測不到的狀態,但病毒實際上還是存在體內,讓感染者處於長期慢性發炎的狀態,因此容易得到慢性共病。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考慮一些非 HIV 相關的傳統風險因子,較常見像是抽菸與飲食作息習慣帶來的心血管問題,或是同時感染病毒性肝炎等問題,都是進一步加重感染者罹患慢性共病的原因。

HIV感染者共病預防
圖/照護線上

關注抗 HIV 病毒用藥也不容忽視。每種藥物的特性不同,有些藥物對血脂較友善、有些對心血管風險、或是精神相關共病較友善,這部分臨床端會藉由常規問診和抽血檢驗來做評估,若發現異常後會去評估是否要調整用藥。但醫療照護是雙向的,有些情況醫療端能主動發掘,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易發現,特別是憂鬱、失眠等問題,需要藉由雙邊有自覺的注意與溝通去達成共病預防。

Q5:通常什麼情況下臨床醫師會考慮更換抗 HIV 病毒藥物?若需改變藥物時有哪些事項該注意?換藥後可能影響病毒控制成果嗎?

當 HIV 病毒控制不良或失敗時,考量到可能有抗藥性突變的產生,醫師們會評估抗病毒藥物的調整。另外當 HIV 病毒量穩定控制時,如考量各類共病與失眠等問題,或是藥物本身中、長期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亦或是藥物間彼此的交互作用等因素,甚至是吞服的順從性等問題,醫師也會與患者溝通並考慮是否要更換抗 HIV 病毒藥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藥後,在初期醫師會較密集地追蹤評估,去確認是否有逐步達到換藥的目的。例如病毒量是否能更好控制、免疫有無回升,中、長期處方不良反應是否有改善,更進一步還要追蹤換藥後有無產生新的不良反應。待達到穩定控制後,會回歸到慢性處方開立,二至三個月回診追蹤即可。

日常建議與呼籲

面對 HIV 感染者,我們是多專科團隊協助照護。不只醫師群,還有個管師、藥劑師、社工等。我們清楚知道感染的朋友們會面臨許多疾病控制以及社會議題的圍繞。因此,我們鼓勵感染的朋友們若有身體、心理、社會上的問題,都能夠和自身的照護團隊溝通討論,雖然有些問題並非單獨醫療端能夠改善,像是整體社會的歧視偏見,但病毒的壓制與慢性共病的評估與預防是我們可以共同努力的,希望感染的朋友們有任何不適都能和照護團隊溝通。

也呼籲感染的朋友們要按時施打疫苗強化免疫,像是流感或是新冠疫苗、還有肝炎疫苗和猴痘疫苗,都能幫助感染的朋友們有更健康的身體迎接每一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20 篇文章 ・ 275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自然界中的頂級騙術:動植物如何在進化中化身大師級騙子——《跟達爾文學投資》
今周刊出版
・2024/12/03 ・213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綠蛙的低頻謊言:聲音中的進化騙術

曾因為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而受害的人,可能都曾把所知道的髒話用來罵我們這些金融從業人員。如果你不是演化生物學家,你可能認為只有我們這種狡詐的生物才會欺騙人。但是,並非如此。

我們就先從綠色的青蛙開始談起。

與大多數動物一樣,綠蛙的交配期很短。在這個關鍵時期,公蛙需要積極保衛自己的領土,才能將繁殖成功率提到最高。體型較大的公蛙發出的呱呱叫聲,頻率比體型小的叫聲更低,藉此宣傳自己的體型和統治地位。因此,公綠蛙在演化過程中會避開體型更大、更壯的綠蛙,所以不會進入充滿低頻呱呱叫聲的範圍。牠的大腦認定低頻呱呱聲,等同牠無法打敗的對手。

如果你是一隻體型小的綠蛙,你會怎麼做?過著沒有伴侶的生活,從未交配就死亡嗎?不是,一些小綠蛙找到一種方法降低牠們的訊號音調,以顯示牠們的體型比實際上更大。這種能力使牠們能夠藉此欺騙體型比自己大的公蛙,以保護自己的領土。一些小綠蛙利用低頻率的呱呱聲來發送欺騙訊號,而獲得演化上的優勢。這種欺騙的訊號很容易產生,發出訊號的小綠蛙所付出的代價非常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綠蛙用低頻呱呱聲偽裝體型,欺騙對手獲得優勢。圖/unsplash

如果各位認為綠蛙是狡猾的小傢伙,那麼神奇的招潮蟹的惡作劇,

一定會讓人非常難忘。

招潮蟹的假螯戰術:以假亂真制勝對手

招潮蟹(又譯提琴蟹)比綠蛙更進一步,發展出能力以欺騙母蟹和其他公蟹。公招潮蟹都有一只大而強壯的螯,既可以用來與其他公蟹打鬥,又可以吸引母蟹。研究人員發現,母蟹特別偏好螯較大的公蟹,而這些螯較大的公蟹也能成功威懾其他公的競爭者。當一隻公蟹在戰鬥中失去大螯,通常會長出一只新的螯,這只新螯比較輕、沒那麼粗壯,也更脆弱,但是它的尺寸仍可能很大,看起來和之前那只更重、更致命的螯一樣有力。

這些再生的螯成功地欺騙了公蟹和母蟹。母蟹無法區分這些冒牌貨和擁有較重的「真螯」的公蟹。甚至擁有「真螯」的公蟹,也不會和那些較輕、較弱,但外觀看起來很了不起的再生螯公蟹發生衝突。研究人員發現,在招潮蟹族群中,高達 44% 的公蟹可能有再生的螯。千萬別以為只有我們這些金融從業者不值得信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各位以為只有動物會發出欺騙訊號,那就錯了。

蘭花的費洛蒙迷局:黃蜂的交配陷阱

植物是騙術大師。由於植物無法奔跑或躲藏,所以許多植物的生存策略就是欺騙其他植物或動物。澳洲某些品種的蘭花就是其中一個最好的例子(對黃蜂來說則是最糟糕的例子)。澳洲有大約 1400 種蘭花,其中大約有 250 種蘭花採取欺騙公黃蜂以實現授粉的策略。

植物也是天生的騙術大師,澳洲約 250 種蘭花通過欺騙公黃蜂完成授粉。圖/unsplash

它的欺騙策略是這樣的。當一隻母黃蜂(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地下產卵)準備交配時,牠會從地下出現並釋放出一種獨特的費洛蒙來吸引公黃蜂。許多公黃蜂通常會降落在母黃蜂身上並開始瘋狂交配。這沒什麼奇特的。好吧,這確定有點令人不安,但你懂我的意思。

這時蘭花出場了。許多蘭花品種發現了一種方法,可以釋放與母黃蜂相同的費洛蒙。結果呢?公黃蜂與蘭花交配,因此接觸到花粉,受騙的公黃蜂將花粉帶到其他花朵上再次「交配」,然後留下前一朵花的花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想在此提出一個必要的說明,而且為了避免把動植物擬人化而造成讀者誤解,我之後還會再多說幾次。到目前為止討論中的「誠實」和「欺騙」這兩個詞,並不表示傳達訊息者的意圖。這兩個詞只是指出訊號對接收者所造成的影響。當一個訊號愚弄接收者時,就是欺騙;當接收者了解訊號原本的意思時,就是誠實的。蘭花不是故意釋放特定的費洛蒙,招潮蟹也不是有意識地製造一個假的大螯。這些生物都是經過數百萬年天擇的磨練,所創造出來的產物。

舉例來說,無害的牛奶蛇的祖先,可能因為隨機突變而發展出毒珊瑚蛇的顏色。這些突變個體的存活率,會比未突變的同類還要高,並且生下更多具有相同模式的牛奶蛇寶寶。結果這些牛奶蛇寶寶更安全,不會被掠食者吃掉,並且會成功地繁殖更多具有相同彩色圖案的後代。經歷過許多代之後,所有的牛奶蛇都擁有與珊瑚蛇相同的顏色與斑紋。在這個過程中,牠們的欺騙訊號臻至完美。

——本文摘自《跟達爾文學投資:取經大自然,從物競天擇脫穎成為市場贏家!》,2024 年 10 月,今周刊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今周刊出版
8 篇文章 ・ 1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