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生物學預期,在艱困的時候,產下雌性後代則較有優勢。這可能因為體質較弱的雄性和強壯雄性相較之下,不太可能獲得交配機會。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人口統計學家Shige Song想知道,是否經歷饑荒的人類,也有這樣的現象。先前也有其他學者,研究歷史上兩場-1944年荷蘭的嚴冬,和1942年前蘇聯的饑荒後人口性別結構改變,不過得到的結果卻和演化生物學的預期相左。
從1982年共31萬名從15歲至67歲女性,從其子女轉述得到資訊。Song發現,饑荒之前,產下男嬰的比例約略提高,不過他不清楚原因為何。他利用這比例當做基準,發現1958年是男嬰比例的高峰,接著情況開始改變;在1960年四月,每一千名新生兒,只有521名男嬰;甚至1963年十月,比例只剩510名男嬰,這比例維持到饑荒結束後兩年才逐漸回升。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期刊B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男性和女性的 DNA 差異極小,僅限於在女性身上為X或男性為Y的那單一染色體。姊弟或兄妹從完全相同的來源取得基因,透過重組母親和父親的 DNA,確保兄弟姊妹絕對不會相近到變成複製人。
性別分化過程大部分要歸結到 Y 染色體上的「SRY 基因」,它的全名是「Y 染色體性別決定區基因」。若要說有「運動能力基因」,那就非 SRY 基因莫屬了。人類生物學的安排,就是讓同樣的雙親能夠同時生育出男性的兒子和女性的女兒,即使傳遞的是相同的基因。SRY 基因是一把 DNA 萬能鑰匙,會選擇性地啟動發育成男性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