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為何「女廁所」總是大排長龍?有辦法科學的解決這個世界級的難題嗎?

果殼網_96
・2017/10/03 ・342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44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一碗蘿莉面|神經病學博士

和男友同時去洗手間,等我終於上完廁所出來,他已經坐在外面的椅子上打完了兩局王者榮耀。看著對面男廁所,風一般進進出出;這邊女廁所的長隊,山一般巋然不動。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女廁所總是排隊排很長?

只不過想上個廁所,有這麼難嗎……source:wikimedia

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女廁所?

在19世紀以前,是沒有「公共廁所」這一說的——要是在大街上突然萌生了便意,男人一般找個隱蔽的地方就地解決,女人要麼憋著回家,要麼就跑到遠遠的樹林裡,一再確認周圍沒人再解決。那時候,女人一般都是家庭主婦,上街根本不用多待——只是買日用雜貨而已,街上也沒什麼好逛的——想想四處都有人「就地解決」就明白了。

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可不是現在的模樣,隨處都是傾倒的垃圾、大小便,泰晤士河就是一條大臭水溝。圖片來源:tvtropes.org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城市衛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在 1851 年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上,英國人喬治·詹寧斯(George Jennings)向世人展示了第一座公共廁所。只要花一便士,人們就能體會體會這個新鮮事物。那會兒,超過 80 萬人給錢進去一探究竟,其中就不乏女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溫德米爾酒店內的喬治·詹寧斯商標。圖片來源:Northmetpit/ wikimedia.org

不過,雖然觀者甚眾,女人們對這座公廁還是滿腹狐疑——要在公共場合解開裙帶?當時的她們想想都覺得「離經叛道」。所以當時,「公共女廁所」這個概念,幾乎沒人接受。

直到 20 世紀以後,公共女廁所才開始多了起來。這並不是因為女人們突然想通了,而是因為出門工作的女性越來越多。並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逛街」終於成了女人的樂趣,而不是家庭主婦的負擔[1]。在大街、商場、公園,女人終於能昂首闊步、三五成群地出現了,女廁所也就成了公共場合必需存在。

女人上廁所為啥這麼久?

到了現代,上公共廁所已不是什麼需要做心理建設的事情。但新時代女性又聽見了新的問題:「你上個廁所為啥那麼久?」

這可能是很多男友的抱怨了。對於這個問題,我只想回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也不想啊!

有研究人員統計了男女分別上小號的時間,發現女性是男性的 1.5 到 2 倍[2]。為什麼長那麼多?想想雙方分別上廁所的流程就知道:男人瀟灑地走到小便池撒完就 OK 了,可女人還得開關隔間門,穿脫複雜的衣服,擦擦馬桶圈,有時候還自帶長筒襪、連身褲這些反人類的存在······

這兩邊,你說在哪邊上廁所快?圖片來源:officefurnitureindore.com

女性還有許多特殊的時期。比如月經期間,女人上廁所比平時更加頻繁,更換衛生巾或棉條也需要相當一段時間;而孕婦由於增大的子宮擠壓膀胱,不僅上廁所不易,還經常出現尿頻現象。

除了生理方面的原因,女人上廁所排隊還可能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一些大型商場百貨等地方,女人本來就比較多;一些女孩會成群結隊去上廁所(倒也正好打發排隊無聊的時間了······)。

除卻以上這些前提,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目前大多數公共廁所男女一樣大的設計實在是不合理。舉個例子,下圖同樣大小的男女廁所,男廁可以塞下12個小便池外加2個馬桶,而女廁只能放下10個馬桶。大部分人在公共廁所都是上小號,這種情況下女廁所自然排隊時間更長了 [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男女廁所面積同樣大情況下,女性需要等待的平均時間遠遠大於男性。圖片來源:Ghent University

為了解決女廁所排隊問題的各種「奇招」

為了解決女廁所總是排長隊這樣一個世界性的大難題,各地也是奇招頻出。

2010年在陝西師大,幾個「女性站立式小便器」成了一道新鮮的校園風景,一時引起熱烈討論。除了解決廁所排隊問題,這些站立小便器據說還有節水節電的好處。不過,女性朋友們應該還是不太習慣這種上廁所方式,所以這種廁所並沒有推廣起來 [3]。

這種據稱能幫學校節水的廁所,需要女生借助便池右上方的“導流器”來小便。圖片來源:chinasmack.com

無獨有偶,在國外也有類似的發明。同樣地,使用體驗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綠色的東西叫P-mate,也就是「尿尿伴侶」。圖片來源:boattest.com

也許有妹子會問:如果男廁所一個人都沒有,我能不能悄悄溜進去啊!利用閒置的廁所空位聽起來似乎是個好思路?的確,有人設計了一種光明正大地進入男廁所的方法——「男女共用廁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東海大學設計的紳士廁所 “Gentolet”。圖片來源:ifworlddesignguide.com

這一排廁所可以放置在男女廁所之間,能從兩邊開門,感覺大大提高了利用率。不過,這種理念是否有實物投放及具體效果如何,還未見諸報導。

「紳士廁所」中間一排廁所的使用原理。圖片來源:ifworlddesignguide.com

另外,設置「無性別廁所」也是提高公廁利用率的一種嘗試。

重慶的「無性別公廁」,有人說好,有人說完全不習慣。圖片來源:news.ifeng.com

然而,除了這些奇招新招,有沒有更加靠譜的方法能解決女廁所的排隊問題?

為什麼不乾脆…讓女廁所多一點?

也許你也已經意識到:直奔問題本源不就好了嗎?前面提到,男女廁所一樣大的設計本來就不合理。很多人意識到,要解決女廁所排長隊問題,最好的方法顯然是——增加女廁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美國,很多有年頭的建築物中,要麼女廁所很少,要麼壓根沒有。因為它們建成的時候,工作的女人還很少。當女人越來越多地進入社會工作後,她們開始呼籲「廁所平等」。1989年,第一個「廁所平等」法案在美國加州通過,由一位不堪忍受等老婆上廁所的男參議員提出。不過,直到1993年,美國國會大廈參議院所在樓層才有了第一間女廁所[4];而眾議院甚至直到2011年,才開始有第一間女廁所[5]。

關鍵少數裡的女主角凱薩琳強森(Katherine G. Johnson)一開始需要跑好遠去上廁所,直到艾爾·哈里遜把有色人種女性廁所的牌子打掉。
source:Awfulavalanche

從沒有到有,從面積一樣大到意識到這還不夠,一些建築設計師開始想方設法從設計上解決排隊問題。在紐約市中央車站的候車大廳,有一處「女性專用廁所」。中央車站的其他廁所都分男女,但是候車區的這個可是女性獨享的——它由兩間女廁所構成,其中一間是從過去的男廁所改過來的[6]。

紐約中央車站的女性專用廁所。圖片來源:Marilynn K. Yee/The New York Times

在新加坡,一些新建的公園、會議中心等公共場所,也遵循了女廁所應略多於男廁所的建造原則[7]。

而在中國,也有許多人關注著這個問題。2012年在廣州,幾位女大學生發起了「佔領男廁所」的行為藝術,旨在向公眾及政府呼籲廁位分佈更加合理,公共場合男女廁位應達到2:1 [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2年在廣州,幾名女生發起的「佔領男廁所」行為藝術。圖片來源:cntv.cn

如今,解決這個問題的明確嘗試終於出現。去年12月起,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新版《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將人流集中場所的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比例調整為2:1或更大。這個標準的出現對於有過無數排隊經歷的女性無疑是個好消息[9]。

編號CJJ14-2016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被批准成為行業標準,自2016年12月1日起實施。圖片來源:《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

由於種種因素,女性如廁時間較長的現實是肯定無法改變的。但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女廁所門口排著的隊伍,能夠不再這麼長。

參考資料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原文為〈为什么女厕所总是排长队?〉禁止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 sns@guokr.com 

文章難易度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匈奴西側邊疆,女主與她們的手下?
寒波_96
・2023/07/05 ・5509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匈奴帝國是歐亞草原的第一個帝國,主要疆域位於蒙古,世界史上有一席之地。匈奴人缺乏自身的文字記載,後人只能參考旁觀者,主要是漢朝人的歷史紀錄。所幸近來考古學、遺傳學的進展,大幅增進我們對匈奴的認識,也帶來新的啟示。

由遺骸直接取得古代 DNA 分析遺傳訊息,此前得知「匈奴人」的血脈源流相當多元,2023 年問世的一篇論文,調查匈奴帝國西部邊疆的墓葬,發現當地地位最高的都是女生,血緣絕大部分算是「東方」;而地位較低的男生們,遺傳上更加多元。

匈奴帝國全盛時期的疆域。雖然古早遊牧帝國的領土範圍,僅供參考。圖/wiki 百科

匈奴帝國的西部邊疆

匈奴帝國沒有明確的國界,不過當然有個勢力範圍。這項研究調查的地點位於現今的蒙古國西部,地理上算是阿爾泰山的南部,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的東北方。這兒在匈奴時期,可謂匈奴勢力的最西端。

兩處大墓葬群距離約 50 公里,各有很多個墓。一些墓中有不少高貴的陪葬品,推測長眠者的地位較高;還有更多墓的派頭普通,墓主生前地位似乎較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處墓葬群 Takhiltyn Khotgor,簡稱 TAK,年代介於公元前 40 年到公元 50 年。有兩小群 THL-82 和 THL-64 被完整挖掘,都以一位女性的華麗墓葬為主,周圍環繞幾個衛星墓葬。另外 THL-25 目前只有挖掘衛星墓葬。這兒以前報告過 1 個,加上這回 7 個,總共 8 個古代基因組。

另一處墓葬群 Shombuuzyn Belchir,簡稱 SBB,年代介於公元前 50 年到公元 210 年,這回貢獻 10 個古代基因組。

遺址地點,這項研究關注的 TAK、SBB 遺址位於匈奴勢力範圍的最西端。圖/參考資料1

身份高貴的女士們

匈奴帝國的年代約為公元前 200 年到公元 100 年,因此這回調查的樣本包括中期到後期,是匈奴已經興起一段時間後的狀況。研究對象們都只有代號,讀者假如有興趣,也能試著替他們取名字,比較有親切感。

完整挖掘的 THL-82 墓群的成年女生「TAK001」,陪葬在該區域最豐富。她長眠於裝飾精美的木製棺材,旁邊擺著六匹馬、中國風格的青銅馬戰車配件、一個青銅壺等陪葬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HL-64 墓群另一位狀況類似的女生「TAK002」長眠於木製棺材,旁邊擺著一匹馬、四隻羊,以及代表太陽及月亮的金盤。日、月是匈奴的象徵之一, 匈奴價值充斥。

澎湃的陪葬品以外,考古學家認為,我們想來平凡的木頭棺材,其實最能彰顯她們匈奴精英之尊貴地位。因為附近地區缺乏樹木,墓葬一般採用石材;木製棺材必需長途進口木柴方能製作,或許有數百公里之遙。更不用說,弓箭是匈奴人的命脈,而木頭是生產弓箭的寶貴原料。

由墓葬況狀判斷,這兩位女生當年是該地區身份很高的人,而周圍的附屬墓葬可能是她們的手下。有意思的是,與她們埋在一起的其他人,大家都沒有血親關係。

由於缺乏匈奴女主形象,請來滿都海鎮場面。成吉思汗以後,滿都海是蒙古影響力最大的統治者之一。圖/IMDB《Mandoukhai the Wise 智者滿都海》劇照

寫到這兒不能逃避,有必要解釋一下何謂匈奴的「血緣」,古遺傳學家講的「多元」或東方、西方是什麼意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元血緣之匈奴帝國,哪些DNA融入蒙古?

至今已經累積超過一萬個古代基因組,大部分位於歐洲、中東,不過歐亞大陸北部、中部也有一批,交叉對照可以判斷,歷代蒙古居民的遺傳組成與變化。

匈奴帝國在兩千多年前誕生,比這更早以前,蒙古地區的人口十分有限,可以粗略劃分出三大遺傳族群。

偏東邊的 Slab Grave,以蒙古鐵器時代早期的樣本為代表(也類似所謂的 Ancient Northeast Asian,簡稱 ANA 祖源)。北邊的 Khövsgöl,以貝加爾湖附近青銅時代晚期的樣本為代表。拆解更細的話,Khövsgöl 其實也有源於草原西部的小部分血緣,不過兩者在這項研究都被視為「東方」。

靠西邊的阿爾泰地區,以青銅時代中期、晚期的樣本為代表,這支血脈大部分能追溯到草原西部較早的移民,算是匈奴較早的「西方」成分。這些祖源應該是匈奴帝國興起前,蒙古地區的人群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蒙古地區,早於匈奴、匈奴帝國形成後的血脈流動狀況。極為簡化,不過能展示大概的架構。圖/參考資料4

匈奴時期,又有更多方向的血脈加入草原大聯盟。東南方向的漢朝人,用此前發表的「Han_2000BP」為代表,無疑算作「東方」。

「西方」有多個源頭。西北方向的 Sagly/Uyuk,以阿爾泰山鐵器時代的 Chandman 樣本為代表(和東方的斯基泰人,例如「巴澤雷克文化」類似,還具備小部分 BMAC 血緣),不過地理上其實沒有太西。

還有西南方向的綠洲地帶「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簡稱 BMAC)」,以及再度由草原西部遠道而來,血緣類似薩馬提亞人(Sarmatians)的新移民。

匈奴作為歐亞大陸中心的大帝國,融入各地血脈並不意外。奇妙的是,這項研究只探索一處很小的地區,同屬一個社群的幾個墓葬,竟然涵蓋大部分的血緣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少少幾人,大家血緣都不一樣

陪葬品最華麗的 TAK001 有馬有車,姑且稱呼她為「馬車女士」。她配備約 9.3% 的少量西方血緣,大部分則是 Khövsgöl 東方血緣。葬在她附近的兩位男生「TAK008」和「TAK009」約 86.8% 西方血緣,三人間都沒有血緣關係。

充斥匈奴精神的 TAK002 姑且稱為「日月女士」。她幾乎完全配備東方血緣,卻與馬車女士不同。日月女士有一半為 Slab Grave,另一半則是漢朝血緣。她附近兩位男生「TAK003」的西方成分很高,「TAK004」則是 Slab Grave 東方血緣,三人間都沒有血緣關係。

另一處目前只挖掘衛星墓葬的 THL-25,分析兩人。男生「TAK006」完全為東方血緣,和日月女士一樣是 Slab Grave 加漢朝組合,不過比例不同。

「TAK005」是蘿莉,她是這群墓葬中唯一陪葬寒酸的女性,或許是年紀太小。她完全為 Sagly/Uyuk 西方血緣,另一位成年男生 TAK003 也有 70%。再度提醒讀者,盡管視作西方,此一追溯到阿爾泰地區的血脈,實際上並沒有多西邊,距離這回調查的遺址也不太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之,TAK 墓葬中人,每個人的血緣組成都不太一樣。男生們的血緣可謂變化多端,什麼都有。地位最高的馬車女士、日月女士皆以東方血緣為主,雖然兩位的「東方」完全不一樣。

TAK 遺址的古代基因組樣本之遺傳組成。Gonur1_BA 出土於中亞,現今的土庫曼 Gonur Tepe 遺址, 作為 BMAC 血緣的代表。圖/參考資料1

高貴女士的姻親網絡

50 公里遠處的 SBB 墓葬群,遺傳主要有 Slab Grave 東方、Sagly/Uyuk 西方兩款祖源,不同人的比例不同。看起來地位最高的墓葬 SBB002、SBB003、SBB007、SBB008 四位都是女生。

男生「SBB010」的陪葬品有鐵製的縫衣針。可見在匈奴文化中,縫衣針並非專屬於女生的陪葬品。

成年女生「SBB007」陪葬算這兒最豪華的,長眠於裝飾精美的木製棺材,擺著騎馬用的裝備、鍍金鐵帶扣、漢朝的彩繪漆杯。顯然匈奴女生不只社會地位高,也會騎馬(她以前因此被判斷為男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表示尊崇,姑且稱她為「騎馬女士」。她擁有大量 Slab Grave,少量漢朝和 Sagly/Uyuk 血緣。

個人層次上,「SBB005」最有意思。她是一位蘿莉,父母為遺傳上的近親,大概是表兄弟姐妹等級的二度血緣關係(不過取樣分析中沒有直接見到她的父母),也是這回分析中唯一的近親繁殖寶寶。

這位蘿莉和騎馬女士是二度親戚關係,遺傳組成也類似騎馬女士。蘿莉也與「SBB001」是二度親戚關係,但是 SBB001 和騎馬女士兩位並非血緣上的親戚,所以他們可謂騎馬女士為首的同一社群中,埋葬在一塊的姻親。

SBB 遺址的古代基因組樣本之遺傳組成。Gonur1_BA 出土於中亞,現今的土庫曼 Gonur Tepe 遺址, 作為 BMAC 血緣的代表。圖/參考資料1

匈奴大聯盟,眾多女主經營的統治網絡?

這回的分析對象僅管沒幾個人,眾人的血緣卻千變萬化,乍看有些雜亂。從中能得知哪些啟發?論文強調的觀點是:匈奴西部的邊疆地帶,東方血緣的女性扮演重要角色。

匈奴人的血緣非常多元,可謂歐亞大陸的熔爐,沒有所謂的匈奴 DNA;可是掌握權力與資源的,似乎更集中在特定族群。然而,Khövsgöl(匈奴北部)、Slab Grave(匈奴東部)、漢朝(匈奴外頭的東南部)血緣僅管都可以歸類為「東方」,淵源卻明顯有別。

從已知極為有限的樣本看來,配備這些血脈的女生,都有機會在匈奴社會中身居高位。加上其他匈奴邊疆的考古調查,此狀況似乎更為常見。也許這是匈奴的統治集團,在各地建構權力網絡的方式:源自東方的貴族女生,各自經營各地的群體。

由漢朝人的記錄看來,匈奴好像是鬆散的部落聯盟,但是匈奴帝國具體如何運作,我們幾乎沒有概念。這將是有意思的探索方向,也令人興起一些大膽的猜想。

如果對蒙古帝國的女性參政有興趣,傑克.魏澤福的《成吉思汗的女兒們》值得一讀。有些人看到匈奴女主的研究,就想起這本書。

與日月同在的文明帝國

換個角度思考也很有意思。依照漢文記載,匈奴人在荒郊野外居無定所,文化低落,生活原始又暴力;漢朝人假如被野蠻人擄掠,或是隨著和親進入匈奴,簡直就是從天堂淪落到地獄!

可是如今知道,歷來應該也有些漢朝人口用腳投票,自願投奔匈奴,想來匈奴生活並沒有那麼慘。至少我們能肯定, 被編戶齊民鎖在土地上,當韭菜索求無度的那些漢朝人,日子超級淒慘。

這回取樣的地點位於匈奴西部的邊疆,距離漢朝本土頗有距離。不過分析的 18 人中,五位或多或少具有漢朝血緣,三位還是地位崇高的成年女性。

倘若再考慮性別與政治,或許會有更不一樣的想像。住在漢朝的女性出生再好、個人資質再優秀,一輩子都沒機會擔任行政工作職位,但是如果活在匈奴……

有一半漢朝血緣的日月女士(粒線體單倍型為 A11。不確定她是第一代移民的女兒,或父母搭配剛好提供一半),生前是一方疆土的管理者,死後高規格的墓葬,見證她畢生的功績受到認可。伴她長眠,象徵匈奴精神的日、月金盤,對她有什麼特殊意義嗎?

有一位漢朝官員陳湯曾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可謂反辱華的先驅。但是如今我們也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只一種「文明」。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Lee, J., Miller, B. K., Bayarsaikhan, J., Johannesson, E., Ventresca Miller, A., Warinner, C., & Jeong, C. (2023). Genetic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Xiongnu Empire at imperial and local scales. Science Advances, 9(15)
  2. Ancient DNA reveals the multiethnic structure of Mongolia’s first nomadic empire
  3. Politically savvy princesses wove together a vast ancient empire
  4. Jeong, C., Wang, K., Wilkin, S., Taylor, W. T. T., Miller, B. K., Bemmann, J. H., … & Warinner, C. (2020). A dynamic 6,000-year genetic history of Eurasia’s Eastern Steppe. Cell, 183(4), 890-904.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16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1

8
3

文字

分享

1
8
3
揭開雙性的面紗:從雌雄嵌合體看待多元性別的世界
水鯨球_96
・2023/05/31 ・309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知道嗎?世界上的另一個族群
在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族群,叫雙性人,俗稱間性人,或陰陽人。他們的性器官或是性染色體異常,所造成性徵上不符合典型的男生或女生。根據聯合國統計,雙性人約佔全球人口 0.05% 到 1.7%。而我國監察院依照上限估算,台灣人約有 40 萬名雙性人。在許多生物中,也有因突變所形成的雙性特徵。讓我們透過自然界的案例,從其他生物面對雙性所造成的影響,檢視社會上面對雙性人的問題。

大自然中的「雌雄嵌合體」

一研究團隊在北美進行蝴蝶物種調查中,採集到很特別的一隻蝴蝶,經鑑定後為卡納藍蝴蝶(Plebejus samuelis。奇特的地方在於,這是一隻帶有雄性特徵和雌性特徵的蝴蝶,一側為藍色,但另一側為棕色邊緣還帶點橘色斑紋。

一側雌性,一側雄性的卡納藍蝴蝶。圖/Joshua P Jahner, 2015

這種生物現象叫做「雌雄嵌合體」,一半雄性、一半雌性。雌雄嵌合體不同於「雌雄同體」,雌雄同體指的是卵巢和精巢共存於同一個體上,身上所有體細胞都具同一基因型,但雌雄嵌合體是在同一個體上具有不同的基因型,而且不同基因型分布在不同的區域。

北美紅雀(也就是「憤怒鳥」的原型),也同樣存在「雌雄嵌合體」的現象。北美紅雀的雄鳥毛色鮮紅,雌鳥毛色呈淡褐色。雌雄嵌合體的北美紅雀則是一面紅色、一面白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雌雄嵌合體的北美紅雀。

對於雌雄嵌合體的北美紅雀來說,雙重的性別特徵大大影響了牠們的生活。牠們求偶時唱著雄性的求偶歌,但身體卻跳著雌性舞蹈,而奇特的體色也讓牠們無法融入族群。

在求偶上遇到困難的除了北美紅雀,還有雌雄嵌合體的蚊子。科學家在加州聖華金谷(san joaquin valley)採集到多種雌雄嵌合體的蚊子,比較特別的是,牠們雌雄的區域分佈不是左、右兩邊,而是上、下兩部分。科學家們採集到的其中一隻是紅胸庫蚊(Culex rubithoracis),牠的雌性部分在頭部,雄性區域則是在胸腹部。

實驗採集到的紅胸庫蚊。其頭部呈現雌性,具有羽狀觸角和短鬚;腹部則為雄性。圖/De La Vega et al., 2020

這樣的蚊子在繁殖上有著極大的阻礙,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牠們的翅膀。雌性蚊子的翅膀發出的聲音頻率,可以吸引雄蚊進行交配,然而雌雄嵌合體的蚊子,其翅膀卻可能是雄性的,因此無法和雄蚊互相吸引。第二個原因則和進食有關。雌蚊之所以會有吸血的行為,是因為牠們在產卵時需要血中的營養素,但對於雌雄嵌合體的蚊子來說,「頭部雌性、腹部雄性」的特徵,會導致吸進去的血沒有對應的消化酶可以被消化、吸收,進而導致死亡,牠們在開心吸血的同時可能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如果頭部剛好是雄性區域,也可能因爲刺吸式口器中的上下顎退化,導致根本不能刺穿動物皮膚來獲取血液;此外,雄性頭部也沒有感知宿主的受器,根本找不到可以吸血的對象。種種特徵和功能缺陷對於雌雄嵌合體的蚊子來說簡直厄運連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雌雄嵌合體」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

到底為什麼會產生雌雄嵌合體或雙性人這種生物現象呢?可能的原因有部分受精重複受精染色體分離異常性染色體異常缺失染色體連鎖互換異常等等,許多基因上的突變都很有可能造成雌雄嵌合體產生。

在鳥類的基因中,是由 Z 染色體和 W 染色體決定性別特徵,雄性的鳥類具有同型染色體(ZZ)雌性具有異型染色體(ZW),類似人類 XY 染色體的性別決定系統。

鳥類的 ZW 性別決定系統。雄鳥生殖細胞中的兩個 Z 染色體(黑色字母);雌鳥的生殖細胞中則有一個 Z 染色體和一個 W 染色體。這些染色體會被隨機分配到子代的身上(雄鳥、雌鳥各貢獻其中一個)。子代身上的染色體組合,就決定了子代的性別。圖/作者繪

正常狀態下,卵母細胞會分裂成分別具有 Z 染色體的卵子和 W 染色體的卵子。如果分裂的時候出現問題,原本各帶一條染色體的兩顆卵子,會變成一顆卵子同時攜帶 Z 和 W 兩種性染色體,而另一顆則完全沒有性染色體。這顆同時具有兩種性染色體的卵子可能被兩條精子同時受精,如此一來,生出的後代就會同時具有 ZZ 和 ZW 的細胞;也就是說,這個後代的身體內會同時具有雄性特徵和雌性特徵。

一般來說,一條精子進入卵子時會觸發卵膜「極化」,以快速阻斷其他精子進入卵內,因此要有兩條精子同時儘速卵內、形成雌雄嵌合體的條件機率極低,除了要在細胞分裂時出問題,還要意外地讓兩隻精子進入卵內才能達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位於蘇格蘭愛丁堡的「羅斯林研究所」研究了一隻雌雄嵌合體的雞。這隻雞的左側是雄性,具有白色羽毛和大胸肌,腳上也具有骨刺(是雄性的最大特徵);而右側則是雌性,具深色羽毛,體型相對比雄性小,腳上也無骨刺。研究發現,脊索動物中「鳥類」的性發育機制,是來自於染色體而不是激素。

雌雄嵌合體的雞。圖/Clinton et al., 2012

在人類身上,性別是由 XY 性染色體決定,一般男性為 XY 異型性染色體,女性則是 XX 同型性染色體。性染色體的缺失或多餘都會造成雙性人的出現。在醫學上常見的雙性人分類有克林伊斯菲特症、透納氏症、腎上腺素增生症(CAH)、雄性激素不敏症(AIS)、尿道下裂症等等,這些人雖然身體構造和其他人略顯差異,但多數都是健康的狀態。

Y 染色體缺失所引發透納氏症。圖/wikimedia

目前各國已開始努力維護雙性人的人權及權益,而台灣對雙性人人權的重視也才剛起步。監察院在 2018年發布首次對雙性人人權進行調查的報告。同年 10 月,衛生福利部頒布〈未成年雙性人之醫療矯正手術共同性建議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一項原則為「訂定雙性人性別手術的年齡規範」,成為亞洲先驅。

不管是人類還是自然界,都可能出現雌雄嵌合體的現象,生活在這樣性別多元的世界,大眾應以正面的態度認識雙性人。願大家都能保持多元開放的心態看待每一個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文獻

所有討論 1
水鯨球_96
1 篇文章 ・ 2 位粉絲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腦袋可以裝下一整個生物圈。對於進那個實驗室猶豫不決,透過寫作廣泛吸收各種科普資訊。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來當一日語音設計師——如何設計好聽的合成語音?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3/03/31 ・372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邱彥哲|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Hey, Siri!」「OK, Google!」你曾經對手上的行動裝置說話嗎?你會要求他回答什麼呢?受限於目前的技術,你可能不會得到非常滿意的答案,但至少你會聽到一陣悅耳如同真人的語音吧!這項現今習以為常的技術,其實背後是由很多知識累積而成的。今天,讓我邀請你擔任一日「語音設計師」,從語音合成的技術開始,接著了解人類使用者的聽覺偏好,最後探索不同族群對聆聽合成語音的差異吧!

語音助理進駐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圖/freepik

語音合成(speech synthesis),是指以人工方式,製造出說話的聲音,可以理解為使機器裝置說出人話的技術。廣義來說,很多人也會把文字轉語音(Text to Speech,簡稱 TTS),含括在語音合成的範疇。

語音合成像樂高,但樂高有兩種

早在 1970 年代,人類就已經開始嘗試讓機器說話了。構思如何讓機器說話這件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請真人錄一段聲音,然後在指定的時機播放。不過,面對複雜的語言情境,我們不可能錄下所有可能的回應 ; 而且若要這樣做,也實在太沒效率。幸好,借助電腦運算技術,可以讓人類向自動生成語音邁進一大步。合成的方法可以分成兩大類,分別是單元選取合成(Unit Selection Synthesis)及參數合成(Parametric Synthesis)[1]

單元選取合成這種方法,是將某個語言的語音成分分別以人聲錄製起來,再根據需要的目標語音進行組合。簡單來說,如果需要機器說發出「八」的語音,就必須單獨錄製「ㄅ」跟「ㄚ」。這個技術聽起來直觀方便,但也有缺點。就是事先必須建立一個龐大的語音資料庫,這個資料庫必須包含一個語言所有語音成分,此外,還必須錄下這些語音成分在所有情境下的變化,光想起來就令人有點頭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後者,參數合成,就顯得方便許多。這種方法,是直接將語音參數輸入電腦,讓電腦直接根據參數發出聲音,再組成語音。使用參數合成,就可以免去請人錄音的步驟,但直接使用電腦生成的語音,聽起來也會相對不自然。我們可以把這兩類方法想像成是在組合樂高,都是將語音成分一塊一塊組合起來,只是前者的樂高是自然材質(比如說木頭製),後者是人造材質(比如說塑膠)。

借助深度學習,電腦說話很自動

不過,無論是上述哪種方法,都還是需要不少的人工調校,才能使聲音逐步接近人類的語音。但還好,隨著電腦演算的進步,將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運用在語音合成的領域,不但減少了人工成本,也大大提升的語音的擬人性。所謂深度學習,簡單來說就是一套模擬人類神經網絡的演算法。

使用這樣的演算法,設計者只需蒐集大量的語音資料,將資料「餵」給電腦,無須事先切分或分析,電腦便會自動學習其中的規律。如此一來,只要資料數量足夠龐大,電腦就可以自動產生符合自然規律且真實的語音。

但是,身為一位語音設計師,要進一步思考的是:「究竟要餵給電腦什麼呢?」這個問題又必須從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人類會偏好聆聽什麼樣的語音?」就像生產商品一樣,語音百百款,要能投其所好,才能讓使用者日日寸步不離,對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聆聽也要投其所好,性別頻率最重要

人類對不同性別及頻率有特殊的聆聽偏好。圖/freepik

關於合成語音的聆聽偏好,最先被討論的,是性別。雖然我們都知道機器沒有性別,但若希望他和人一樣跟你互動,投射性別是很自然的。不過有人就提出質疑:「為什麼我們的語音助理,都是女性的聲音呢?」美國西北大學梅迪爾傳播新聞整合行銷學院教授 Candy Lee 進行一項調查,測試了 8 種族裔的使用者,結果發現 64% 的人只偏好女性的聲音[2]

這樣看起來,預設為女性的聲音應該是沒問題的吧?不過,有人認為這是社會對「助理」的性別刻板印象所致;因為社會習慣女性作為「服務者」,所以在設計語音時,直覺地就挑選了女性聲音。雖然單就頻率方面,的確有研究指出,使用者確實是偏好頻率較高的合成語音[3],但若是一昧如此,也極有可能不斷複製性別偏見的印象[4]

有鑒於此,越來越多系統開始提供男性語音的選項。更甚者,哥本哈根研究團隊突發奇想,不以性別為選項,而是改以頻率作為調查標準。分析之後,他們得到一個最佳的頻率值──185 赫茲,設計出史上第一個無性別語音助理「Q」[5]。如此一來,青菜蘿蔔各有所好,聆聽的偏好也朝著多元共好的目標邁進!

聽得舒服,語速考量不能少

解決的性別與頻率的問題,還得注意甚麼呢?專門研究輔助溝通系統(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簡稱 AAC)的專家想到了語速的問題。輔助溝通系統可以簡單理解成「溝通輔具」,是用以輔助溝通障礙者溝通的工具; 簡單如圖卡,複雜如電子溝通板,都算是其中一員。而像是電子溝通板這類,以螢幕顯示圖片,點擊後可以播放語音的輔具來說,合成語音是很關鍵的技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溝通障礙專家想知道:「究竟什麼樣的語音速度,是最舒服的呢?」。

Sutton 與其研究團隊招募了 21 至 28 歲的年輕人與 61 至 79 歲的年長者,對合成語音進行語速評分[6]。語速的計算方式,採用每分鐘幾個字(Words per minute,簡稱 WPM)計算。他們將合成語音調整成不同的語速,範圍介於 120 到 250WPM 之間。結果發現,無論年輕人或年長者,偏好的語速都落在 150 到 200WPM 之間 ; 而年長者則是相對年輕人偏好較慢的語速。這樣的範圍,其實與過去研究提出的人類平均語速,相去不遠[7]

如果想知道不同語速聽起來感受如何,可以到合成語音軟體 Speechify[8]的網站試用,自行調整語速(以 WPM 計算),細細品味其中差異。或者,讓我為你朗讀,請聽示範(語速約 180WPM,內容為「我是彥哲,我是普通人。」)! 

可見,語音合成的技術雖是極為理性的領域,但若要設計出美妙的語音,對人類感性的理解,也絕對不能偏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ixabay

合成語音聆聽不易,考量族群差異最貼心

「所以,我只要想辦法把語音設計得很像人類就可以了吧?」你可能會這樣想,不過這裡頭還少了一個部分。現代社會提倡多元,客製化當道,每個人使用同個產品的狀況必然會有差異。

其實,即使是一般人,聆聽並理解合成語音是比自然語音更加困難的。Winters 及 Pisoni 發表的回顧研究指出:由於合成語音的清晰度普遍較差,因此聆聽者通常需要動用更多的認知資源(像是電腦需要動用較多記憶體),以及更多高層次的語言知識來彌補語音訊息的不完整[9]。如果對普通人來說是如此,對於某些特殊族群來說,想必有更加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說兒童。Mirenda 及 Beukelman 招募了成年人、10 至 12 歲以及 6 至 8 歲的兒童進行研究[10]。參與者的任務,是要在聽完自然語音及合成語音播放的八個詞彙之後,再將這八個詞彙回憶並說出來,回答無須按照順序。結果研究者發現,兩組兒童無論聆聽自然或合成語音,回憶詞彙的表現都比成人還差 ; 對於兩組兒童而言,記憶合成語音的表現又更不理想。

由此可知,兒童本身的記憶能力就較成年人弱,在聆聽合成語音時,可以說是是難上加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個被探討的,是聽障族群。聽障族群最主要的困難,就在於聆聽。聆聽合成語音如果對聽常族群來說本來就比較困難,那對聽障族群應該是更加艱困的挑戰吧!Kangas 和 Allen 的研究[11]回答了這個問題。研究者請年長聽障者聆聽自然語音與合成語音,並請他們在聆聽後寫出聽到的單字。結果可想而知,聽障者確實在聆聽合成語音的部分表現得比較差。

看完上面的狀況,身為語音設計師的你,在設計語音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從使用者的背景差異去調整你的語音呢?也許是調整語音的頻率,也許是調整語速,也可能,也可能有更多領域需要探索。唯有這樣,才能朝充滿人性又個人化的智慧語音邁進。

怎麼樣?沒想到要設計語音,希望機器說出一句話,背後涉及理性的技術與感性的考量,非常不容易吧!看完之後,你還是可以輕鬆地要求你的行動裝置說個笑話,唱首歌給你聽,自娛娛人;但也千萬別忘記,多留點心思,給這人類文明的結晶致上敬意。一日語音設計師,功成身退!

參考資料

  1. 詹姆士・弗拉霍斯。(2019)。從說話機器人到聊天機器人。聲控未來:引爆購物、搜尋、導航、語音助理的下一波兆元商機(孔令新譯,頁104-137)。商周出版。
  2. Marc Jacob.(2022/3/30). Medill Study Finds Preference for Female Voices and Local Accents. Northwestern Medill Local News Initiative.
  3. 顏宏旭,楊麗平,宋慧宏。(2020)。聽眾對語音合成導覽裝置聲音偏好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33(4),83-107。
  4. West, M., Rebecca K., & Chew H.E. (2019). I’d Blush if I Could: Closing Gender Divides in Digital Skills Through Education.UNESCO & EQUALS Skills Coalition.
  5. GenderLess Voice. (2023/3/3) Meet Q [Web message].
  6. Sutton, B., King, J., Hux, K., & Beukelman, D. (1995).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rate performance when listening to synthetic speech.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11(3), 147-153.
  7. Walker, V. G. (1988). Du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Adults during Speaking and Reading Tasks. Folia Phoniatrica et Logopaedica, 40(1), 12–20.
  8. Speechify. (2023/3/3) Speechify.
  9. Winters, S. J., & Pisoni, D. B. (2004). Percep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synthetic speech. Research on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 report, 26, 95-138.
  10. Mirenda, P. & Beukelman, D.R. (1987). A comparison of speech synthesis intelligibility with listeners from three age groups.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 3, 120-128.
  11. Kangas, K.A. & Allen, G.D. (1990). Intelligibility of synthetic speech for normal-hearing and hearing impaired listeners.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Disorders, 55, 751-755.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4 篇文章 ・ 222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為何「女廁所」總是大排長龍?有辦法科學的解決這個世界級的難題嗎?
果殼網_96
・2017/10/03 ・342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44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一碗蘿莉面|神經病學博士

和男友同時去洗手間,等我終於上完廁所出來,他已經坐在外面的椅子上打完了兩局王者榮耀。看著對面男廁所,風一般進進出出;這邊女廁所的長隊,山一般巋然不動。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女廁所總是排隊排很長?

只不過想上個廁所,有這麼難嗎……source:wikimedia

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女廁所?

在19世紀以前,是沒有「公共廁所」這一說的——要是在大街上突然萌生了便意,男人一般找個隱蔽的地方就地解決,女人要麼憋著回家,要麼就跑到遠遠的樹林裡,一再確認周圍沒人再解決。那時候,女人一般都是家庭主婦,上街根本不用多待——只是買日用雜貨而已,街上也沒什麼好逛的——想想四處都有人「就地解決」就明白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可不是現在的模樣,隨處都是傾倒的垃圾、大小便,泰晤士河就是一條大臭水溝。圖片來源:tvtropes.org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城市衛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在 1851 年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上,英國人喬治·詹寧斯(George Jennings)向世人展示了第一座公共廁所。只要花一便士,人們就能體會體會這個新鮮事物。那會兒,超過 80 萬人給錢進去一探究竟,其中就不乏女性。

溫德米爾酒店內的喬治·詹寧斯商標。圖片來源:Northmetpit/ wikimedia.org

不過,雖然觀者甚眾,女人們對這座公廁還是滿腹狐疑——要在公共場合解開裙帶?當時的她們想想都覺得「離經叛道」。所以當時,「公共女廁所」這個概念,幾乎沒人接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直到 20 世紀以後,公共女廁所才開始多了起來。這並不是因為女人們突然想通了,而是因為出門工作的女性越來越多。並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逛街」終於成了女人的樂趣,而不是家庭主婦的負擔[1]。在大街、商場、公園,女人終於能昂首闊步、三五成群地出現了,女廁所也就成了公共場合必需存在。

女人上廁所為啥這麼久?

到了現代,上公共廁所已不是什麼需要做心理建設的事情。但新時代女性又聽見了新的問題:「你上個廁所為啥那麼久?」

這可能是很多男友的抱怨了。對於這個問題,我只想回答:

我也不想啊!

有研究人員統計了男女分別上小號的時間,發現女性是男性的 1.5 到 2 倍[2]。為什麼長那麼多?想想雙方分別上廁所的流程就知道:男人瀟灑地走到小便池撒完就 OK 了,可女人還得開關隔間門,穿脫複雜的衣服,擦擦馬桶圈,有時候還自帶長筒襪、連身褲這些反人類的存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兩邊,你說在哪邊上廁所快?圖片來源:officefurnitureindore.com

女性還有許多特殊的時期。比如月經期間,女人上廁所比平時更加頻繁,更換衛生巾或棉條也需要相當一段時間;而孕婦由於增大的子宮擠壓膀胱,不僅上廁所不易,還經常出現尿頻現象。

除了生理方面的原因,女人上廁所排隊還可能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一些大型商場百貨等地方,女人本來就比較多;一些女孩會成群結隊去上廁所(倒也正好打發排隊無聊的時間了······)。

除卻以上這些前提,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目前大多數公共廁所男女一樣大的設計實在是不合理。舉個例子,下圖同樣大小的男女廁所,男廁可以塞下12個小便池外加2個馬桶,而女廁只能放下10個馬桶。大部分人在公共廁所都是上小號,這種情況下女廁所自然排隊時間更長了 [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男女廁所面積同樣大情況下,女性需要等待的平均時間遠遠大於男性。圖片來源:Ghent University

為了解決女廁所排隊問題的各種「奇招」

為了解決女廁所總是排長隊這樣一個世界性的大難題,各地也是奇招頻出。

2010年在陝西師大,幾個「女性站立式小便器」成了一道新鮮的校園風景,一時引起熱烈討論。除了解決廁所排隊問題,這些站立小便器據說還有節水節電的好處。不過,女性朋友們應該還是不太習慣這種上廁所方式,所以這種廁所並沒有推廣起來 [3]。

這種據稱能幫學校節水的廁所,需要女生借助便池右上方的“導流器”來小便。圖片來源:chinasmack.co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無獨有偶,在國外也有類似的發明。同樣地,使用體驗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綠色的東西叫P-mate,也就是「尿尿伴侶」。圖片來源:boattest.com

也許有妹子會問:如果男廁所一個人都沒有,我能不能悄悄溜進去啊!利用閒置的廁所空位聽起來似乎是個好思路?的確,有人設計了一種光明正大地進入男廁所的方法——「男女共用廁所」。

台灣東海大學設計的紳士廁所 “Gentolet”。圖片來源:ifworlddesignguide.co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一排廁所可以放置在男女廁所之間,能從兩邊開門,感覺大大提高了利用率。不過,這種理念是否有實物投放及具體效果如何,還未見諸報導。

「紳士廁所」中間一排廁所的使用原理。圖片來源:ifworlddesignguide.com

另外,設置「無性別廁所」也是提高公廁利用率的一種嘗試。

重慶的「無性別公廁」,有人說好,有人說完全不習慣。圖片來源:news.ifeng.co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除了這些奇招新招,有沒有更加靠譜的方法能解決女廁所的排隊問題?

為什麼不乾脆…讓女廁所多一點?

也許你也已經意識到:直奔問題本源不就好了嗎?前面提到,男女廁所一樣大的設計本來就不合理。很多人意識到,要解決女廁所排長隊問題,最好的方法顯然是——增加女廁所。

在美國,很多有年頭的建築物中,要麼女廁所很少,要麼壓根沒有。因為它們建成的時候,工作的女人還很少。當女人越來越多地進入社會工作後,她們開始呼籲「廁所平等」。1989年,第一個「廁所平等」法案在美國加州通過,由一位不堪忍受等老婆上廁所的男參議員提出。不過,直到1993年,美國國會大廈參議院所在樓層才有了第一間女廁所[4];而眾議院甚至直到2011年,才開始有第一間女廁所[5]。

關鍵少數裡的女主角凱薩琳強森(Katherine G. Johnson)一開始需要跑好遠去上廁所,直到艾爾·哈里遜把有色人種女性廁所的牌子打掉。
source:Awfulavalanche

從沒有到有,從面積一樣大到意識到這還不夠,一些建築設計師開始想方設法從設計上解決排隊問題。在紐約市中央車站的候車大廳,有一處「女性專用廁所」。中央車站的其他廁所都分男女,但是候車區的這個可是女性獨享的——它由兩間女廁所構成,其中一間是從過去的男廁所改過來的[6]。

紐約中央車站的女性專用廁所。圖片來源:Marilynn K. Yee/The New York Times

在新加坡,一些新建的公園、會議中心等公共場所,也遵循了女廁所應略多於男廁所的建造原則[7]。

而在中國,也有許多人關注著這個問題。2012年在廣州,幾位女大學生發起了「佔領男廁所」的行為藝術,旨在向公眾及政府呼籲廁位分佈更加合理,公共場合男女廁位應達到2:1 [8]。

2012年在廣州,幾名女生發起的「佔領男廁所」行為藝術。圖片來源:cntv.cn

如今,解決這個問題的明確嘗試終於出現。去年12月起,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新版《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將人流集中場所的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比例調整為2:1或更大。這個標準的出現對於有過無數排隊經歷的女性無疑是個好消息[9]。

編號CJJ14-2016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被批准成為行業標準,自2016年12月1日起實施。圖片來源:《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

由於種種因素,女性如廁時間較長的現實是肯定無法改變的。但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女廁所門口排著的隊伍,能夠不再這麼長。

參考資料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原文為〈为什么女厕所总是排长队?〉禁止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 sns@guokr.com 

文章難易度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