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心電感應不夠看,魚蝦用尿溝通94狂!

Peggy Sha
・2017/03/11 ・183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84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藉由文字和口語的使用,人類得以彼此溝通,進而發展出獨特的文明。而除了人類的語言之外,動物也會各自用獨特的方式溝通:蜜蜂舞蹈、獅子吼叫、海豚吹口哨……。而在這些千奇百怪的溝通方法裡,科學家更發現,原來尿液也可以成為溝通工具,不管是談情說愛或是打架鬧事,只要有「尿」,一切盡在不言中。

眼前的黑不是黑,尿是我的眼

為了研究通訊螯蝦(Pacifastacus leniusculus)如何利用尿液進行溝通,科學家遮起了螯蝦的眼睛,想看看在黑暗之中,螯蝦們如何談情說愛。

只要有尿,我在黑暗中也會愛上你(尿液經螢光染色)。   圖/實驗圖片

在一連串的實驗後,研究者發現,如果將雌螯蝦的腎臟堵住,使之無法排尿,那麼,雄螯蝦會對牠視而不見、甚至大打出手。而一旦雌螯蝦透過尿液傳達出可以交配的訊息,雄螯蝦立刻會變得「性」致勃勃,想要一把捉住雌螯蝦,跟愛人來一場驚天動地的雲雨之歡。

不過,想跟雌螯蝦交配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在繁衍後代時,雌螯蝦不只擔負生殖之責、更需要進行育幼,反觀雄螯蝦只需提供精子,就可以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而正因對於不同性別的螯蝦來說,繁衍的成本差距太大,雌螯蝦絕對不隨便接受路上的野男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螯蝦的五十道陰影

想要贏得女士的芳心,雄螯蝦首先得通過「比武招親」:唯有先打敗了雌螯蝦,才能獲得交配的資格。

真是刺激又火辣的愛情啊! 圖/IMDb

戰鬥守則第一條:尿尿時機要抓好!

雄螯蝦和雌螯蝦的尿液各自有著不同的訊息:雄螯蝦會在戰鬥中用尿液表示敵意,而雌螯蝦的尿液則同時代表了邀請和挑戰之意。所以,在戰鬥過程中,雄螯蝦會盡量避免排尿,以免激發愛人的敵意;相反地,雌螯蝦這位傲嬌的妹妹則會不斷用尿去刺激男伴,一邊誘惑牠、一邊抵抗牠。

雌螯蝦之所以會在尿液中表達出如此矛盾的訊息,就是希望能確定對方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如意郎君,藉由雙方交手的過程,雌螯蝦可以判斷出對方的體格、能力,如果對方足夠強壯,雌蝦才會考慮和牠交配以產下優秀的後代。

想打架嗎?先撒泡尿再說啦

如果你以為只有螯蝦會在打架的時候尿尿,那就太小看其他水中生物了。最近,科學家發現有種慈鯛會在敵對行為中用尿液釋放化學訊息,好決定自己要採取什麼樣的戰鬥策略。(你問我他們是怎麼看到尿的?科學家在魚的身體裡注射紫色染劑,小魚就會排出藍色的尿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驗團隊利用隔板將魚分開,這些板子中,有一半具有小孔可以讓兩邊的水互通,另一半則是實心無孔的隔板;另外,團隊也分別使用透明和不透明的板子做為隔板實驗者觀察了魚兒在各種情況下的排尿情形,各式情境包括:只有一隻魚、有兩隻魚但看不見彼此、彼此可見但不能用尿溝通、彼此可見也可以用尿溝通等等。同時,科學家也嘗試用不同體型的魚來做實驗。

科學家用隔板分開兩隻魚,左為無孔隔板,右方有孔 圖/實驗圖片

在結果中,科學家發現:當兩隻魚可以看見對方,牠們會豎起魚鰭、充滿敵意地靠近對方,而後進行排尿。這些尿液會對兩隻魚的對峙產生關鍵的影響──如果接收到大魚的尿液,體型較小的魚就會減少敵意、舉起白旗向大魚投降,進而避免一場戰爭;相反地,如果小魚沒有收到尿液中的化學物質,就會不知死活地想要攻擊大魚。而當兩隻魚可以看到對方,卻沒辦法接收對方的尿液時,牠們都會更加努力地尿尿。

這些有趣的花式尿尿法除了讓我們更深入了解部分動物的溝通方法,同時也表示,科學家越來越注重那些除視覺之外的訊息。而在動物世界中,除了尿液中的化學訊息,動物也會利用震動、電和紫外線等方式進行溝通,未來我們還會知道什麼特別的溝通方法呢?真是令人期待!

 

  • 如果你對動物間的溝通很有興趣,歡迎看看這部來自 TED-Ed 的影片: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Matt Blois, “Fish communicate through their urine“, Science, [2017.01.27]
  2. Bob Yirka, “Fish found to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using urine“, Phys.org, [2017.02.02]
  3.  Ed Yong, “Crayfish females lure males with urine, but then play hard to get“, Discover, [2010.03.30]
  4. Charles Q. Choi, “Urine Signals Sex, Violence to Crayfish“, Live Science, [2010.03.29]
  5. Bayani, DM., Taborsky, M. & Frommen, J.G., “To pee or not to pee: urine signals mediate aggressive interactions in the cooperatively breeding cichlid Neolamprologus pulcher“, Behav Ecol Sociobiol (2017) 71: 37. doi:10.1007/s00265-016-2260-6
  6. Berry FC, Breithaupt T., “To signal or not to signal? Chemical communication by urine-borne signals mirrors sexual conflict in crayfish.“, BMC Biol. 2010 Mar 30;8:25. doi: 10.1186/1741-7007-8-25.
文章難易度
Peggy Sha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為什麼腿短短,走路還搖搖晃晃?解密企鵝賣萌的背後真相!——《鴿子為什麼要邊走邊搖頭?》
晨星出版
・2023/10/24 ・165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企鵝搖搖晃晃地走路

圖/giphy

說到用兩隻腳走路的鳥類,就不得不提企鵝。企鵝用兩隻腳在冰上搖搖晃晃走路的樣子非常可愛。在水中卻可以自由自在地高速游泳、追捕魚,這兩種樣子帶給人的印象有非常大的不同。

話說,企鵝意外地可以走很長一段距離。牠們會在地上蒐集石頭來作巢,所以當然要可以走到築巢的地點。通常企鵝類的繁殖群會位在距離海岸線幾百公尺的地方,但有時會在距離海岸 3 公里以上的內陸,想像企鵝排成一列搖搖晃晃地走 3 公里,實在是可愛至極。

說是這樣說,但是走 3 公里,我們人類都覺得有點遠了,企鵝真的可以搖搖晃晃走過去嗎?

牠們的走路方式感覺效率很差,好像很累。企鵝走路時腳會使用的力量以及計算其所需能量的研究顯示,企鵝的走路方式一如外表印象,效率很差。大概所有人都會覺得「我想也是」吧,但我們不妨來仔細思考為什麼會效率很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giphy

鵝生好累!企鵝其實一直蹲著?

在討論企鵝的步行時,首先得要知道的是其獨特的體型。企鵝看起來是用兩隻腳站著,腳感覺極端的短。大概因為身上的毛色彷彿穿著燕尾服一樣,總覺得像是人類的喜劇演員一般。

但是牠嚴格說來並不是「站著」。看企鵝的骨骼圖(圖一)就很清楚。髖關節跟膝關節強烈彎曲的姿勢,以人類來說就是「蹲著」。換言之,企鵝時時刻刻都是蹲著的,連走路時也是蹲著的狀態。試著自己蹲著走路看看,就會像企鵝那樣搖搖晃晃地。牠們搖搖晃晃的姿態,背後的祕密就是體型與姿勢。

而由此延伸,企鵝的步行方式非常沒效率的理由,可能就是身體橫向搖擺和轉動幅度非常大。搖擺跟旋轉的動作,對前進而言怎麼看都是不必要的舉動,但是根據之前的研究,其實企鵝不搖晃反而效率會更差。之前也說過雙足步行的動能跟位能要有效率地轉換,才能有效率地運動,但企鵝似乎是用橫向搖擺的動作來進行這種能量轉換。

圖一、企鵝的樣子跟人很像,所以如果讓企鵝在山手線月台上排隊,也不會有人發現(右),但是如果看骨骼(左),企鵝蹲下來就可以跟站著的人類簡單區分開來。

短腿優先?

也就是說,企鵝走路效率不佳的理由,跟牠們這種體型跟姿勢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企鵝的腳確實很短,以現在還活著的企鵝種類來說,體型最大的皇帝企鵝的體重將近 20 公斤,和澳洲的平胸鳥類鶆䴈幾乎相同,然而比較這兩種鳥類的腿長的話,鶆䴈的髖關節大概在 80 公分高的位置,而皇帝企鵝大概在 30 公分高左右。明明體重差不多相同,企鵝的腳的長度卻只有鶆䴈的一半以下,步行效率差也是沒辦法的事。

本章已經反覆提過好幾次,腿愈長一般來說會步行速度愈快、效率也愈好,企鵝的短腳和蹲下的姿勢非常不適合走路,這點沒有人能否定。

圖/giphy

企鵝的腳會這麼短,恐怕是為了在寒冷地帶保住體溫。雖然也有棲息在熱帶的企鵝,但多數企鵝都棲息在極地,在水中跟地面上不失去體溫就是牠們最重要的課題。四肢末梢要是比較長,就會因為體積的表面積變大,容易失去體溫。所以在寒冷地帶演化的物種,耳朵等突出部位通常都會比較小。

雖然意外地能走很長距離,但企鵝仍然主要屬於在寒冷地區游泳的鳥類,為此演化出的短腿跟蹲著的姿勢,必須讓身體左右搖晃走路來補足才更有效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鴿子為什麼要邊走邊搖頭?》,2023 年 8 月,晨星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晨星出版
12 篇文章 ・ 3 位粉絲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動物移動方式大不同!獵豹為什麼跑這麼快?——《鴿子為什麼要邊走邊搖頭?》
晨星出版
・2023/10/23 ・156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動物的移動方式及進化

動物會使用肌肉骨骼系統來進行各種運動,有時是只動身體的一部分,有時則是移動整個身體,讓自己移往其他地方的情況。理所當然的是,動物將自己整個身體移動到其他地方,會比只有動一部分身體需要更多的能量。所以移動時會特別需要注重效率。

動物們在進化過程中獲得各種生活形態,以及適合該生活形態的移動方法。只要看看動物們的走路方式,就能理解這個進化過程。

像山椒魚等兩棲類動物,以及蜥蜴、壁虎等爬蟲類,都是從軀幹伸出四肢來撐起身體,並扭動身軀,一一藉著四肢的支點往前方移動(圖一)。扭動軀體的運動跟魚在游泳時的軀幹動作很類似。兩棲類和爬蟲類是脊椎動物進化過程中最初上陸的動物們,本來就擁有類似魚那樣扭動身軀的身體構造,要善用這種構造在陸地上運動,就演化出了這樣的走路方式吧。

圖一、壁虎的步行姿勢。隨著步伐,脊骨(白線)會左右大大彎曲。

後來兩棲類中有一部分軀幹變短、後肢也變得發達,那就是蛙類(圖二)。長長的後肢可以產生強大的跳躍力。說到彈跳,身體要是扭來扭去的穩定性就不好,要是身體變短,就不會扭來扭去的了。因為獲得了短身軀跟長後肢,使得蛙類可以進行大幅度跳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青蛙的骨骼標本。長腳可以進行強力跳躍,短短的軀幹則讓跳躍時可以保持身軀穩定。

一部分的爬蟲類(恐龍類)和哺乳類的四肢又更加發達,可以進行多樣化的運動。他們的四肢不只是變長,還跟兩棲類或蜥蜴等爬蟲類不一樣,四肢不是生長在身體兩側,而是下方。往下生長的四肢可以高高舉起軀幹,只要前後擺動四肢就能移動了。

比起移動整個身體,只有四肢動作的效率會比較好。另外,體幹如果可以不激烈動作,身體就可以比較安定,而且更容易控制。結果就能實現高速運動。另外,像鹿或是馬等擅長跑步的動物,牠們的四肢,特別是末端部分會很長(圖三)。腳變長的話,跨一步的距離也就會變長,可以跑得比較快。

圖三、馬(左)和人(右)的骨骼,馬的掌骨跟肱骨差不多是同樣長度,人的骨骼圖為臼田隆行作畫。

本來哺乳類也不是軀幹就保持不動,而是軀幹跟四肢經常一起協調地動作,但是方向跟魚或蜥蜴的橫向運動不同,是身體往腹背方向彎曲再伸直,像是為人熟知的貓科動物跑步時的動作。例如,獵豹跑步時,身體會大大彎曲再伸直,用全身力氣來有力地跳躍並讓步伐加大,創造出陸地上最快生物才有的跑步速度。(圖四)

圖四、跑步中的獵豹。跑步時脊骨(白線)會往腹背方向大大彎曲再伸直,讓每一步的步伐距離變長。

所有哺乳類雖有程度差別,但似乎都有像這樣身體往腹部方向屈伸的動作。前面所述的馬跟鹿等動物,雖然看起來軀幹動作沒這麼大,但脊骨還是會反覆進行彎曲再伸直的動作。只是活動程度比貓科動物少得多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稍微離題一下,從陸地再度回到水中的哺乳類也不例外,海豹或海狗、鯨魚等動物,游泳時的脊椎也是往腹背方向屈伸的。魚類一般是身體往兩側扭動來游泳,所以我們可以說水棲哺乳類的身體往腹背方向屈伸,是因為從腳配置在軀幹下方的哺乳類演化而來,可以說水棲哺乳類才有這樣的特性吧!

——本文摘自《鴿子為什麼要邊走邊搖頭?》,2023 年 8 月,晨星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晨星出版
12 篇文章 ・ 3 位粉絲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為什麼人類有頭髮?人類是如何從毛怪演變成現在的樣子?——《有點噁的科學》
時報出版_96
・2023/09/23 ・157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哺乳動物的毛髮功能

所有哺乳動物都有毛髮(即使是醜得離譜的裸鼴鼠也有幾根陰毛),或多或少罷了,不過人類算是其中毛髮最少的。毛髮的主要功能是為我們的祖先們保暖,人全身約有五百萬根毛髮,其中大部分每天生長約○.四公釐(○.○二英寸)。這毛髮量聽起來好像很多,但與海狸上百億的毛髮和灰蝶的一千億根毛相比,這個數字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毛髮的主要功能是為我們的祖先們保暖,人全身約有五百萬根毛髮。圖/pexels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捨棄掉如此多毛髮,這在靈長類動物中絕無僅有,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基因中有跡象顯示,我們約在一百七十萬年前就不再努力長毛了。

人類捨棄掉這麼多毛髮的原因

人類的體毛生長可能已轉化為青春期後的第二性徵,當我們準備好生育時才會出現。有個有趣的觀點是這樣的,人類毛髮脫落是因為跳蚤等體外寄生蟲作祟。

當人類的社群性格發展得更加明顯,群聚生活變得更緊密,跳蚤和蝨子的問題會變得更令人在意──將容易窩藏寄生蟲的毛髮削減掉,可避免牠們大批繁殖侵擾而造成破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有個理論認為,人類學會用火之後,濃密的毛髮可能就成了一種負擔──毛髮稀疏的人引火自焚的機率比較小──但這個說法有點站不住腳。

人類的體毛生長可能已轉化為青春期後的第二性徵,當我們準備好生育時才會出現。圖/pexels

你閱讀本節時或許已經發現,我們對毛髮的了解遠不及我們所未知的。為什麼有些人頭髮是捲的,有些是直的,為什麼我們有頭皮屑,為什麼陰毛如此粗硬,這些都是待解的科學謎團。

一步一步解開毛髮的謎底

雖然如此,但基本生物學原理套用到所有毛髮上都還是說得通的。毛髮從深陷皮膚的毛囊中發芽,細胞在那裡分裂和繁殖,將毛髮從真皮乳突中擠出,有點像擠牙膏。你的頭髮在夏天長得比冬天時更快,毛髮的學術名稱為複層鱗狀角質化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keratinized epithelium)。

複層意味著它是一層又一層細絲拼排而成,鱗狀表示它表面的細胞扁平,角質化上皮是一種由角蛋白組成的動物組織,角蛋白是相當特殊的纖維蛋白,許多堅韌而靈活的動物身體部位都由這種基礎材質構成,包括頭髮、指甲、爪子和蹄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毛髮有許多待解的科學謎團。圖/pexels

毛髮實際上已經死了,裡面沒有生化活動,但讓我們截取一根髮絲的橫切面來看看。它由三個主要的同心環組成:位於中心的是柔軟細緻、相對無明顯結構的髓質。

包圍它的是皮質,皮質為毛髮提供堅韌強度和支撐結構,並賦予其顏色(取決於黑色素含量)。然後是角質層外殼,其表面覆蓋著一層油性防水脂肪,只有薄薄的一個分子那麼厚。

毛髮的生長週期可謂絢爛又奇特,可分成三個發育階段,你身上的每根毛必定處於其中之一:較長的毛髮生長期;較短的衰退分解階段,此時毛囊收縮;以及休止期,此時原本的毛髮脫落,新的毛髮開始生長。

註解

  • 裸鼴鼠是哺乳類動物中唯一的溫度順應者(thermoconformer),牠們與昆蟲一樣,實際上是冷血動物,不必為調節體溫的事操心。

——本文摘自《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2023 年 8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