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基因編輯」共有 109 個結果

・2021/07/25
腸道環境內有著由眾多腸道微生物所構成的複雜生態系,其中,最為大眾所知的就是腸內菌了,不過既然是生態系,那就一定有腸內菌的天敵。近期發表的研究就指出,除了腸內菌,我們的腸道還有大量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 – 噬菌體的存在,而且這些噬菌體大部分都是新種,或許具有醫學上的應用潛力。
・2021/07/21
科學研究講求可反覆驗證的實驗結果,問卷調查卻發現,竟有超過 70% 的實驗再現失敗!而在生醫領域,抗體檢測試劑的不穩定性,很可能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很大影響。除了放乖乖(誤),科學家該如何驗證實驗結果是可靠的?
・2021/07/05
細胞小小一顆,內部運作卻複雜無比,堪比現代化城市,生產、物流、回收與廢棄物清運,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平衡,時時應付變局。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的陳瑞華特聘研究員,發現細胞兩大資源回收系統的特殊互動:透過泛素─蛋白酶體系統來調控細胞自噬。簡單來說就是,細胞在一般狀況下如何維持平衡,面臨逆境時怎麼力挽狂瀾。在研究過程中,負責脂肪代謝的肝細胞當然也沒有缺席,將來我們對細胞自噬有更多瞭解時,就可能開發出有效控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藥物。
・2021/04/16
在各學研機構的研發成果新聞稿中,時常看到一些如「重大突破」、「關鍵原因」等聳動的用詞。雖然這類用詞能吸引閱聽人的目光,增加研究成果的曝光度,但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反效果。科普傳播則是讓受眾在既有的知識基礎上,知道一些更新、更廣的科學應用,因此這些研發內容的發表時機與詳實程度也就更為重要。
・2021/01/03
2020終於結束了,今年的科學界中,又有什麼重大的變化與突破呢?在新的一年來臨之前,讓我們跟著《Science》一同回顧 2020 的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2021/01/01
2020 年全球受 COVID-19 影響頗深,《Nature》在年末科學大事回顧中,將篇幅分為「新冠病毒與 2020」與「其他科學大事」兩個部分。本文跟《Nature》一起回顧了新冠病毒所帶來的衝擊。
・2020/12/31
《Nature》刊出了 2020 最佳科學影像吧,從醫學、天文、氣候事件到動物研究應有盡有,可以拼湊這特殊的一年
・2020/12/07
新興精準育種科技在近年崛起,提供研究人員和生產者更快且更精確的作物發展選擇。台灣對於相關產物尚無管理法規及技術發展計畫。本文將分享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的優勢以及國際趨勢,以期讓更多人對此有所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