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9/25
相較於其他生物,其實人類在「農業遊戲」中是很晚才加入的玩家。約一億年前,一群住在樹皮以下、身形不到一公分的小甲蟲就已經開始種植他們的真菌作物。菌蠹蟲和菌蠹蟲真菌之間是一種絕對 (obligate)、互利 (mutualistic) 的共生關係,兩者相依相存、缺一不可。
・2019/08/13
最近幾年人類演化學界可謂突飛猛進,許多新發現、論點不斷推陳出新,《進擊的智人》大部分資料跟得上學術界的最新進展,而且資訊整合得宜,讓讀者容易吸收,相當難能可貴。更多關於此書的書評,點進來看就知道了。
・2019/05/01
從模擬測試等分析看來,「飲食改變促使唇齒音出現」應該大致是正確的,唇齒音存在與否,確實和嘴型與咬合有關。但是農業、畜牧、遊牧這些生產方式的誕生,和唇齒音的普及未必有很密切的關係。不同時空背景的「農牧業」差異很大,食物處理方法也不一樣,更何況歷史記錄顯示,唇齒音開始流行的年代,似乎比農牧誕生更晚很久。反過來解讀應該比較沒有問題:非農牧業族群的語言中,不容易留下唇齒音。
・2019/02/25
當大麻作為棉花的替代品時,才是它發揮改變作用的時候,其他用途則可支持它的經濟。當中國前最高領導人胡錦濤於 2009 年造訪中國的大麻加工商時,他懇求他們增加中國種植量至 200 萬英畝,藉此避免棉花的有害效果。成長端賴大麻織品的生產能否達到價格低廉、時尚與舒適。就纖維柔軟度而言,它不是棉花的對手,但是如果成本有競爭力,它確實可以取代世界一半的棉花,用於日常衣物的製作,例如牛仔褲、夾克、帆布鞋、帽子等,如此一來將對碳排放產生顯著影響。
・2018/06/04
大約1萬年前,農業開始發展,人口大幅增加,基因突變的數量也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基因突變的機率沒有改變,但基數(人口數)越多,實際上發生的突變數量也會變多。突變增加了基因的多樣性,而基因多樣性正是生物演化的最大關鍵。總結來說,人口增加為生物演化提供了大量而豐富的素材,讓人類演化在無形中加快了腳步。
・2017/12/19
2008 年自美國返臺後,施明哲進入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便以次世代定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 作為研究工具,廣泛調查臺灣農作物、水稻與蝴蝶蘭。期盼用分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以及大數據的基因圖譜資料庫,使科學研究者也能為臺灣的土地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