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7/24
動物透過呼吸製造生存所需的能量,在不同的演化脈絡下,動物賴以呼吸的構造無奇不有,大象有顯眼的象鼻,也是唯一沒有胸膜腔的哺乳類動物;水母透過擴散作用讓氧氣進出細胞膜;海豚鼻子位移到頭的頂部,成為呼吸孔以便於呼吸;牡蠣有一個腔室,水流入進行氣體交換藉以呼吸、獲得氧氣。
・2020/07/10
近年來海洋保育意識抬頭,海洋哺乳類觀察員(MMO)成為國際間備受重視的工作,泛科學邀請到資深觀察員 Niki 聊聊對這份工作的心得。他認為觀察員作為海洋保育的第一線,是生態保護的重要橋梁,要有熱愛海洋生物的心,並需懂得在長時間看海的過程中找到樂趣。
・2017/12/20
美國動物行為學家海豚對夥伴的特色哨聲有令人驚奇的記憶能力,移地而居的海豚聽到人工播放過去曾一起生活的海豚哨聲時會變得活躍,還會發出聲音回應,甚至能認出二十年前的老朋友。研究者愈來愈傾向將有特色的哨聲視為「名字」。哨聲不僅能讓個體標識自己,有時還會被模仿。海豚能藉由發出同伴的特色哨聲呼喚牠們,就像喊牠們的名字,也如同渡鴉若啞用自己的名字叫喚主人勞倫茲。海豚有時也會模仿同伴叫聲中的特徵來吸引對方的注意。為研究的動物命名曾經是科學家非常忌諱的事,現在我們知道動物會以名字呼喚彼此似乎更顯諷刺。當今西和他的追隨者進行類似研究時,他們遭到嘲笑,就像當珍.古德給她的黑猩猩命名受到的遭遇一樣。這些視命名為禁忌的人認為使用名字的行為會將研究對象擬人化,科學家必須保持距離與客觀,並且永遠不能忘記只有人類才有名字。在這方面,許多動物的確比我們開明許多。
・2017/08/19
在海洋中,聲音是在海中傳遞訊息最重要的方式。海洋生物透過選擇不同的頻段,發出或接收屬於自己族群的豐富訊息,鯨魚聽不到海豚的高頻聲音,海豚聽不到低頻的鯨歌,牠們可以生活在相近的區域,卻又不會彼此干擾。而海洋內的聲波與大氣中的光波有相似之處:一百多年前,人類開始利用波長非常長的無線電波通訊,因為我們生活在大氣中,光波傳遞的效率遠比聲波來得好。無線電波最早用於橫跨大洋的通訊,當年的鐵達尼號要是可以善用這套系統,接收並重視另外一艘船發出的警告訊息,也許就不會沉沒了。
・2014/03/17
無論是鯨魚或鯊魚、海豹或水獺,我們基本上都是想得到海洋動物身上的皮肉。雖然現在使用了塑膠和合成潤滑油來取代鯨鬚和鯨油,但是仍然繼續不當地大量獵殺鯨魚與其他海洋生物。不過地球上進化至今的動物和植物確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資源,可以為我們創造新的全球經濟,實際上更提供了創造財富與問題解決永無止盡的機會。這是企業家的夢想。光是本章提出的範例鯊魚和鯨類動物—只是成百上千種海洋生物之二—就代表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新產品商機和節省的數十億公噸化石燃料。
・2013/01/25
鯨豚屠夫們注意!保育第一線的警員現在多了一項稽查的新利器-鯨豚肉試紙,可以快速又準確地鑑定出搜查到的肉塊究竟是鯨豚肉還是牛肉。
・2013/01/09
在進行守衛工作時必須持續維持清醒,注意環境中是否出現異樣以盡快反應。若把所有生物都擬人化,哪一種生物最適合站衛兵呢?答案不是狗。近期有研究發現海豚或許才是首選,因為牠擁有長時間對外界保持警覺的能力,最長能夠維持15天之久。
・2012/08/25
圈養海豚是一個複雜的動物倫理議題。我絕對贊同正反雙方拿出堅實的科學數據投入討論。但是,假若為了反對圈養海豚,就於比較圈養及野生海豚死亡率時,偏頗地引用其他研究數據,以求隱瞞不利自己立場的資訊,甚至扭曲他人的研究原文,以誤導公眾,這種反對方式則叫人不敢恭維了。故我在此撰文澄清,藉此推廣一下和科學統計有關的科普知識。
・2012/07/31
一般的印象是鯨豚目動物居住於廣闊水深的大海洋,因此海豚的圈養池是愈大愈好。但事實是否必然這樣呢?對大西洋瓶鼻海豚的野外觀察,加上對圈養大西洋瓶鼻海豚的水池使用偏好觀察,挑戰了這個訴諸情感直覺的信念。
・2012/05/03
事實發現並非只有人類鼓勵野生動物取食來自人類的食物,根據一個對海豚的新研究,動物也能教曉同伴去找尋並接受來自人類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