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永融
文字編修/泛科學編輯部
隨著能源轉型的趨勢,利用海上風力的離岸風力發電廠計畫也在各國如火如荼地執行,其中也包含臺灣。但儘管離岸風電效率比陸上風電來得高,且遠離人類居住地、對民眾影響較小,卻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海洋生物。離岸風場施建時,在海底打樁會產生對哺乳動物來說極為干擾的噪音,除了採用緩啟動、氣泡幕等作法降低噪音的衝擊之外,也需要明定衝擊區域並且即時監測,一但觀察到動物出現就必須進行停工的評估。
那麼,該如何知道有沒有動物出現呢?除了一些能夠偵測聲波的基礎儀器協助之外,另外還有個非常重要的鯨豚守護者:海洋哺乳類觀察員 (Marine mammal observer,MMO) 。而在台灣,由於鄰近海域出現的海洋哺乳類動物多以鯨豚為主,故稱台灣鯨豚觀察員 (Taiwan cetacean observer,TCO)。我國首批 TCO 已於去年 8 月結訓,預備投入鯨豚觀察的工作。不過,這份工作到底在做些什麼?又是如何培訓的呢?泛科學這次邀請到具備 8 年資歷、來自香港的鯨豚觀察員楊彩鳳 (Niki),與我們聊聊這份工作與其背後的意義。
從零開始的鯨豚觀察生活,跟賞鯨團很不一樣!
初次見到留著一頭俐落短髮的 Niki,精實健康的體態充滿生命活力,讓人彷彿能從她身上感受到陽光與海水交織的氣息。
或許是心中對戶外生活的嚮往太過強烈,原本念會計、差點就要與財報文件共度一生的 Niki,竟被澳洲打工渡假時結識的朋友一句「想不想在香港也做不需要坐辦公桌的工作?」給引誘上了鯨豚觀察員的船。
而這一待,就是 8 年。
本以為自己在香港 MMO 領域中會是個沒有相關專業的異類,Niki 卻發現,真正擁有海洋相關背景的人反而是少數,更多的是來自各行各業的熱血青年,因為對戶外工作和海洋保育的熱忱而聚在一起。
說起自己的工作,雖然以「鯨豚觀察員」為名,但其實跟大眾所知那種氛圍悠哉的賞鯨團相去甚遠。觀察員們必須隨時嚴陣以待、全神貫注盯著海面,以防有不速之客闖入警戒區;而絕大多數的時候,他們只看得見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
「鯨豚其實很聰明。」Niki 像是在描述老朋友一般侃侃而談:「施工的時候噪音很大,牠們很少會游過來,反而是停工的時候比較容易看到牠們出現。」話是這樣說,偶爾還是會有心臟比較大顆的無畏鯨豚穿過警戒線,這時鯨豚觀察員便需要借助手上工具,同時運用經驗判斷出鯨豚距離,而後搭配 GPS 儀器和 MMO Range Finder 等程式去確認、紀錄並回報給施工單位,看是否需要配合停工。
也因為要配合施工時間,觀察員每次的工作時長、內容都不太一樣。例如在香港的時候,雖然每天施工,但是因為離岸近、輪調人手充足,Niki 值完 12 小時的班後,仍有回家休息的餘裕;但是去年受邀來台灣竹南的工作就得配合調度,整整 3 個月幾乎都住在船上,跟船員、同事還有無盡的大海相伴。
用愛克服海上長工時挑戰,海洋保育不孤單!
鯨豚觀察員的工作也並不輕鬆,長時間的海上生活對體能與心志都是種考驗,但只要能熬過這些難關,隨之而來的收穫與成就感也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
對 Niki 來說,這份工作帶給她的遠不只是報酬,更有心境與價值觀上的改變。在第一線目睹開發工程對海洋生態帶來的影響後,Niki 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於是開始學習潛水、積極參與清除海洋垃圾的公益活動,試著從個人層面開始改變。
「人類社會要發展,難免會破壞自然的生態與一些棲息地,只能希望(我們)可以做一些事情去保護牠們。」Niki 語氣有些無奈,卻也說出了當前保育工作勢必得克服的挑戰。大型工程動輒就是以年為單位的工期,過程中對自然環境有形無形的消耗都非常驚人,這也是環評與鯨豚觀察員等工作存在的意義──為了盡可能降低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
雖說鯨豚觀察員本身沒有強制停工的權力,但是 Niki 卻很少在現場遇到不願意配合的業者,顯示隨著時代進步,一般民眾對於保育的重視也有顯著增長的趨勢。這也讓鯨豚觀察員的工作沒那麼孤單,因為除了同事還有許多人也在支持自己的理想與目標。
「只要看見(鯨豚)牠們出現,並且知道牠們是健康、是安全的,看游向知道牠們不會進入危險的範圍,就會感覺『自己真的有保護到牠們』。」此時 Niki 臉上的笑容洋溢著真誠的喜悅,以及工作有所收穫的成就感。
耐心、專注力缺一不可,自得其樂很重要
鯨豚觀察員的工作看似冷門,但其實入門條件非常親民。Niki 以自身經驗出發,強調相關的專業學經歷固然能在某些面向上有所幫助,但是對鯨豚觀察員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你的「身」與「心」。
除了最基本的工作熱忱、熱愛海洋生物的心,鯨豚觀察員也得具備長時間的耐心與專注力,並在長時間看海的過程中找到樂趣,不然精神很容易疲乏。
說到生理方面的條件,Niki 開玩笑說除了不暈船外,大概就是「能接受自己會被曬得很黑很黑」的覺悟了。「久了發現我好像已經白不回去了。」兩手一攤,Niki 的臉上倒是看不出任何懊喪,反而多少有點驕傲。
而對於想加入鯨豚觀察員的人,Niki 講得很直白:「人力當然是越多越好。」
我想成為台灣鯨豚觀察員!要怎麼做呢?
聽了 Niki 的故事,你覺得有點心動嗎?別急,先來了解一下台灣的現行制度。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與我們分享,在台灣,是由民間公司進行培訓、頒發完訓證明,而在培訓完成後,訓練公司會為合格的鯨豚觀察員建立名冊,讓風機公司在施工時可以參考名冊並依照需求進行聘用。
另一方面,海保署則會負責在事前審核培訓內容,並在培訓過程中進行督導,以確保教學品質,讓學員能確實學到執行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在訓練內容中,除了足夠的上課時數與重要的表單填寫教學外,海上實習也絕不會少。
Niki 便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到,船上生活對於多數人來說都是未知的領域,因此除了課堂內的知識傳授,實地操作的經驗也很重要。大海瞬息萬變,遭遇突發狀況時,知道自保方法比什麼都重要。以國外 MMO 為例,新人在考取證書後還得先與資深觀察員搭配,累積一定實務經驗後才能被認證為可獨立作業的鯨豚觀察員,而這或許也可成為台灣未來努力的方向。
鯨豚觀察員作為海洋保育的第一線,除了巡視施工警戒區外,同時也是一座傳達生態保護資訊的重要橋梁。吳龍靜便期許,在未來,我們培訓出的鯨豚觀察員都能充分了解台灣海域的鯨豚,也知曉該如何正確地執行工作,與施工單位互相配合,讓施工過程不會衝擊到鯨豚。
根據政府目前的規劃,離岸風電預計於民國 114 年累計設置量達 5.7 GW,為了達成此目標,需架設 600 架離岸風機,也因此需要不少鯨豚觀察員,如果大家願意響應並投身保護大海的行列,不妨去海保署的相關網頁搜尋詳細的資訊,或是報名相關課程、累積經驗喔!
- 陳永融│是隻主攻了 6 年心理學的雜食動物。平時閒暇喜歡用心理學視角分析各種人事物,深刻感受到「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的趣味。 希望能憑藉手中的筆(或者說鍵盤)逐漸提升社會大眾對相關領域的重視,跳脫心理治療或心理測驗等應用層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