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4/18
1955 年的今天,偉大的愛因斯坦因為腹部動脈瘤破裂,於普林斯頓醫院過世,享年七十六歲。七個小時後,主任病理醫師哈維(Thomas S. Harvey, 1912 - 2007)走進停屍間進行解剖,完畢後遺體逕行火化,骨灰交給愛因斯坦的長子漢斯。沒有人知道火化的並非完整的遺體──愛因斯坦的大腦已經被哈維取了出來。
・2015/02/11
亞斯伯格症候群是泛自閉症中的其中一種,患者會有社交及溝通障礙、固執或興趣狹隘的症狀。他們可能對常規無法理解,不能領會非語言的溝通。因為許多亞斯伯格症患者的興趣專一且執著,所以常表現出特殊的天賦,有不少名人都是亞斯伯格症患者。
・2015/01/05
也許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天才,是因為他的大腦有某個部分變大了。顱相學家主張頭顱的形狀會反映其內部大腦皮質的形狀,可以用來推測個人的傾向。已經證實智商的確和額葉和頂葉的大小有關;事實顯示,其相關性比智商與大腦整體尺寸的相關性稍微大一點點,但想要憑藉腦部區域的大小來預測一個人的能力是沒有用的。
・2015/01/01
1921 年,玻色在量子力學的課堂上舉「紫外災變」為例,若用古典統計力學描述模擬黑體輻射的空腔實驗,將產生無限大的輻射能量,明顯與實驗結果不符。奇妙的是,最後竟然沒有出現預期中的「紫外災變」,反而完全符合空腔實驗的實際數據。
・2014/04/02
「遍尋你千百回也不厭倦」這句話,或許是最適合用來形容重力波(gravitational wave)這個集眾多科學家之力、費盡巧思仍找尋不到的現象,當然也適用於科學家努力不懈追尋科學真理的精神。終於,在2014年3月18日,美國研究團隊宣佈已找到「初始重力波」,印證了愛因斯坦的預測。
・2013/07/22
在西方世界,1900年也象徵著古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分野,1900年(二十世紀)之前,是由牛頓的力學定律引領風騷,接著是十九世紀的電磁年代,由馬克士威的電磁波理論帶入高峰,而熱力學三定律也在十九世紀完成,大自然的物理規律幾乎是由這三大領域所掌握。
・2013/05/17
愛因斯坦沒有發明或製造望遠鏡,但根據廣義相對論,我們利用時空的扭曲,達到望遠鏡的功能,觀測幾十億光年遠的天體。說穿了,愛因斯坦的望遠鏡是利用萬有引力,觀察非常遙遠的星體,甚至可以「看到」沒有電磁波的暗物質,堪稱為引力望遠鏡。
・2013/03/09
自從愛因斯坦1955年過世之後,科學家就追問,到底他的大腦有什麼迥異之處,造就了他對於物理定律驚人的洞察能力?然而,想要從大腦解剖結構一窺愛因斯坦智慧根源的研究,過去幾十年來卻毫無進展,因為他大腦的解剖照片和組織切片大多散落世界各地,研究者並不容易取得。
・2012/12/16
我們決定不再對以往那些陳舊的教科書式的內容進行深挖,而是一切歸零,從頭開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能夠慢慢理解閔考斯基所說的,時間和空間必須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混合體。一旦我們對它們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和合理的理解,將很快能夠達到我們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推導出 E=mc2 這個公式,從而理解相對論的核心精神。
・2012/12/10
十九世紀末,人類在好似沒有任何關聯的幾個領域內相繼取得了重大的科研突破,這些科學成就促使物理學家們重新審視我們眼中的時間和空間,以及那些停留在直觀層面上的認識。不久之後的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的導師及同事閔考斯基這樣寫道:「從現在開始,時間與空間已不再各自獨立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兩者混合體的誕生。」這段著名的宣言,直接宣判了古代關於天體運行等天文理論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