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4/19
前文說過,牛頓力學也可以描述某種「黑洞」(黑星)現象,而且還與相對論預測的黑洞有幾分相似。假想一個情境,在相對論出現之前,人類就看到黑洞,說不定也會認為這是牛頓力學的成功預測?我們發覺,牛頓力學也有能力粗糙地描摹或預測黑洞,只不過歷史發展沒有給牛頓這樣的表現機會。
・2019/04/19
人類探尋科幻一般的黑洞,過程十分曲折,今天這張影像才顯得珍貴。為什麼黑洞如此耐人尋味?一張「甜甜圈」照片帶給我們什麼?愛因斯坦再度勝利了嗎?讓我們來一起思索這段相信與懷疑的路程吧!
・2018/07/07
《完美的理論》基本上就是相對論發展史。為了探測這些粒子和天文現象,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必須把人類的科技逼到一個超乎想像的極限,甚至一再挑戰極限。人類在科學和工程上的知識,和排他性的物質財富相比,不僅不會排他,甚至還能交流激盪出更高水準的科技。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挑戰探索粒子和宇宙的過程中研發出的超高科技,其中一小部分就能改變民生科技。
・2018/02/03
寫到這裡,我得感嘆一下,如果沒有愛氏引力場的相對論,人類接到從遙遠宇宙傳來的訊息,就淪落到左一個不知道、右一個看不懂,這該有多慘。當然有人會說,這個「共變」張量引力場相對論理論,遲早會被聰明的人發明。但那可能是幾十年甚或幾世紀以後的事。我的一生若沒擁有愛氏相對論的知識,會顯得無比的貧瘠和蒼白。愛氏的場方程像一座堆滿了寶物的宮殿,包羅了幾乎所有大尺度的宇宙知識,有些寶物愛氏自已進一步挖掘,比如光在引力場中的彎曲和紅移、水星軌道和引力波等的預測與計算等。有些意想不到的內涵,則由別人努力尋找出來,如黑洞和引力場透鏡等。
・2017/06/12
在過去人們難以計算出行星的質量,原因是並非每個恆星都有行星繞其運轉,有一部分恆星是雙星系統,只能算出總質量,然而Sahu 和他的研究團隊測量了背景恆星的光線偏折現象,得出 Stein 2051B 的質量為 0.675+/-0.051 太陽質量,這是史上首次成功量度恆星質量造成的微重力透鏡效應。誰知道百年後廣義相對論仍令人讚嘆呢?
・2016/11/13
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這兩個詞很熟,但真正在講什麼、有什麼意義卻講不出來?讓愛因斯坦本人來幫你上相對論這門課!
・2015/11/02
他的物理學教授韋伯(Heinrich Friedrich Weber, 1843~1912) 曾經責備他說:「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永遠聽不進去別人對你說的任何事情。」他的數學教授閔可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 1864~1909)則曾經稱他為「懶狗」。許多年後,當被問到關於愛因斯坦發表的狹義相對論時,閔可夫斯基的評論是「我真的不敢相信他能夠做到。」
・2015/10/22
在那種極端的條件下,所有的物質都只以質子、中子與電子的形式存在,並且浸泡在如大洋般的高能輻射裡,就像一鍋熾熱稠密的太初原湯。
・2015/09/17
一個不到30歲的年輕人,創建出全新的幾何體系,讓縱橫二千年的歐氏幾何從絕對真理變成特例;然後在他死後50年,還幫了愛因斯坦在物理界提出革命性的廣義相對論,將主宰二百多年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踢下王位。他,就是出生於漢諾威王國的數學家黎曼。
・2015/05/29
為了保險起見,愛丁頓親率的一組到非洲西岸的普林西比小島(Principe),另一組則到巴西。結果1919年的5月29日這一天早晨竟真的下起滂沱大雨,愛丁頓焦急萬分,幸好在日食開始前,天空終於放晴,愛丁頓把握時間在五分鐘內換了十六張底片。巴西那邊也成功拍到日食,但最後的比對結果直到九月才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