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法律白話文運動
・2021/07/30
隨著 COVID-19 疫情發展,讓人民在盼望疫苗的同時,陸續出現因為疫情產生的不友善舉動。在現行法規範下,什麼樣的不友善舉動會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呢?如果構成不合理的差別待遇,會受到處罰嗎?相對地,被害人又有什麼救濟方法?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2021/01/13
20 世紀初期,科學快速進展,為了要報導日新月異、改變世界的新科技給大眾,科學記者應運而生。然而,這一百年來,科學記者的任務和定位也隨著時間轉變。現在的科學報導,不如戰時為國家服務,也不如電視、電話、清潔劑等新發明出現時為產業服務,甚至不為了宣揚科學如何改變世界,科學新聞不再只是傳遞訊息、建立形象,而是更積極創造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對話場域。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2020/12/18
當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科學報導,事情將變得複雜許多!這些研究的模糊空間和不確定性,具有被媒體帶風向的風險,與大眾對資訊接受的偏好有密切關聯。這其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又該如何面對?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2020/07/14
「一個國家級科研單位召開記者會,記者姍姍來遲,發佈會上,大部分記者忙著埋頭抄新聞稿打字趕即時,因為無法專心聽簡報,簡報完畢,沒提出太多問題,記者會也匆匆結束。」隨著媒體開放,在市場導向下,這是科學(科技)線資深記者李宗祐,與我分享的日常觀察。
麥田出版
・2019/12/28
民粹主義者多半會將自己描述成接地氣、誠實、值得信賴的人。他們常將複雜的議題簡化,實際上他們不關心「事實」,只說民眾愛聽的話語,強化人民對於一些事情既有的恐懼,同時為這種恐懼找罪魁禍首。如果你跟一個民粹主義者談到氣候變遷,他會非常高興。因為討論氣候變遷是由於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所造成,將會為他提供贏得選民支持所需的一切。
林希陶
・2019/09/25
媒體過度戲劇化地呈現自殺故事,會導致模仿效應。我們如何將自殺事件的新聞價值降低,最小化其報導,才可能減低自殺行為的傳染性。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19/07/30
言論自由,對個人來說,與自我實現息息相關;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則是確保民主價值的必要條件。然而,言論自由不能無限上綱,其中一條紅線是「妨害名譽」。
近年來各級法院在「民事名譽侵權」認定上,對合理查證的要求越趨「嚴格」,而「刑事誹謗」認定上,對發言者責任認定越趨「寬鬆」,是為什麼呢?此課題攸關臺灣民主發展的品質,值得認真關注。
[DEBUG] 12:40:15:080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413.2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LOG] 12:40:15:196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ERROR] 12:40:15:303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12:40:15:304 [
"executeGtm error:",
{}
]
[WARN] 12:40:15:393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12:40:15:393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