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接地氣與媒體真相的距離,民粹為何在社群媒體大受歡迎?——《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7》

麥田出版_96
・2019/12/28 ・290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46 ・八年級

  • 作者/曼佛雷德.泰森;譯者/王榮輝

民粹主義者與謊言媒體──誰在罵誰?

某些政治人物指責記者,說他們是「謊言媒體」。記者們則反過來罵這些政治人物,說他們是厚顏無恥地散播假新聞的「民粹主義者」。這些唇槍舌劍的背後究竟隱藏了些什麼?

政治人物指責記者是「謊言媒體」其實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在納粹黨人掌權期間(1933-1945),這種說法也曾非常流行。當時他們聲稱,在「謊言媒體」的背後隱藏了猶太人的陰謀,而猶太人則是透過媒體來操弄社會大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個詞彙也幾乎為人所遺忘。

德國德勒斯登街頭上大約有 15000-25000 人左右參與 PEGIDA 遊行。圖/wikimedia

直到 2014 年,伴隨著「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Patriotische Europäer gegen die Islamisierung des Abendlandes,簡稱 PEGIDA)的示威運動,這個詞彙才重新在德勒斯登(Dresden)流行起來。示威者將公共廣播電視機構與許多日報等獨立新聞媒體稱為「謊言媒體」。他們責難說,這些媒體只報導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和政府所喜歡的內容。

如今那些指責「謊言媒體」的政治人物與民眾往往會抱怨,他們的論點在新聞媒體中沒有獲得充分的尊重,自己完全被邊緣化。「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的示威者與「德國另類選擇」的黨員也經常強調這一點。他們視自己為受害者,認為自己是未被聽見的人民心聲。

到底什麼人是民粹主義者?

民粹主義(populism)一詞源自拉丁文的「populus」,意即「人民」。

民粹主義者多半會將複雜的議題給簡化。他們並不關心真實,只想說些民眾愛聽的話,在複雜的問題上為民眾提供盡可能簡單的解答。民粹主義者特別喜歡去強化民眾對於某些事情既有的恐懼,他們同時還會為這種恐懼找個罪魁禍首。「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往往是罪魁禍首的人選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民粹主義者眼中,也就是那些「在系統中」攀上權力頂峰的人。民粹主義者往往會把自己描述成接地氣、誠實、值得信賴。他們總是會說,自己永遠不會像「那些人」一樣。「那樣的人」十分傲慢,再也不能代表人民的意志。

在國際政壇上,美國總統川普被認為是民粹主義者。圖/GIPHY

近年來,被稱為民粹主義者的,主要都是在政治光譜上偏向右翼的政治人物;從前人們也會以民粹主義來指責左派的政治人物。在國際政壇上,諸如美國總統川普、法國極右派政黨「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簡稱 RN)的黨主席瑪琳・勒朋(Marine Le Pen)和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都被認為是民粹主義者。

一旦民粹主義者取得了權力,他們就不再去罵「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這時他們會視自己為人民的代表。舉例來說,在 2017 年的選戰中,瑪琳・勒朋就曾以「以人民之名」(Au nom du Peuple)做為競選口號。「德國另類選擇」的政治人物也喜歡聲稱,他們了解並且代表人民的想法。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也是箇中翹楚,他總是喜歡把「他的人民」掛在嘴邊。

雖然民粹主義者號稱親近人民,但身為記者的人卻是希望親近真相。他們想要挖掘、拼湊事實,把事實揭露給民眾——縱使所呈現出的真相或許並不是人人所樂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粹主義者與記者有著不同的目的,所以他們之間經常存在著爭執。一方指責另一方在製造假新聞。

為何 Twitter 如此受民粹主義者歡迎?

Twitter 這種微博服務讓帳號所有者能在一則所謂的「推文」中,傳播一篇最多 280 個字符的文本(text)。可是,這對民粹主義者有什麼吸引力呢?

民粹主義政治人物喜歡直接訴諸群眾。藉由這樣的方式,他們可以在不被記者質問下,將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傳遞給民眾。透過 Twitter 特別容易這麼操作。另一方面,他們也常指責記者散布假新聞,藉此撼動民眾對於新聞媒體的信任。於是 Twitter 愈來愈被人們視作更為可靠的消息來源。

民粹主義者喜歡強化對立,不讓人們有妥協的餘地。這種手法稱為極化。德國國會議員碧翠斯・馮・施托希。圖/wikimedia

德國民粹主義者,像是「德國另類選擇」所屬的國會議員碧翠斯・馮・施托希(Beatrix von Storch),還會利用 Twitter 來極化1社會。舉例來說,2017 年 8 月,針對敘利亞人的家庭團聚的討論,施托希就曾以#敘利亞人#家庭團聚#德國另類選擇#相信你德國等標題推文表示:「唱我們的國歌。用我們的顏色自我裝飾。並且摧毀所有的這一切。」她指責敘利亞難民無理地入侵了德國的傳統,甚至於稀釋或玷污了德國的傳統。

某些讀者可能會贊同施托希的看法。相反地,另一些讀者則或許會對這種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感到不滿。而這正是民粹主義者所要的:社會分歧。對抗這類極右派的煽動,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事實去反駁斷言,而非隨之起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民粹主義者否認氣候變遷?

如果你跟一個民粹主義者談到氣候變遷,他會非常高興。因為討論氣候變遷是由於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所造成,將會為他提供贏得選民支持所需的一切。

氣候專家認為人類必須為當前的全球暖化負起主要責任。他們指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為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了避免氣候變遷的情況進一步惡化,未來人們必須設法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2。然而,這麼做不僅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我們的生活也得做出相應改變。當有些人聲稱氣候變遷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可想見這會讓人鬆一口氣。

因為如此一來,當我們搭乘飛機去度假,當燃料污染環境,或者當我們在寒冬裡一邊開著窗戶、一邊又將房裡的暖氣調到 35 度,我們也不用感到良心不安。雖然眼下幾乎沒有任何聲譽卓著的科學家否認人類對於氣候變遷的影響,可是民粹主義者並不在乎事實,他們所著重的是情緒。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2)是造成氣候變遷的部分原因。像是汽車所排出的廢氣,同樣也會製造碳排放。依照人口平均計算,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是歐洲的 3 倍,中國的 8 倍。圖/Pexel

在 2017、2018 年的冬天,當美國東北部的氣溫降到零下 30 度,街上的無家可歸者慘遭凍死,美國總統川普竟在 Twitter 上寫道:「在東部,這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寒冷的除夕。或許我們可以稍微利用一下從前那種好的全球暖化;(過去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我們的國家可能花了幾十億美元的冤枉錢。」

這樣的陳述不僅挑釁意味濃厚,而且極不人道,其隻字未提那些被凍死的遊民。不過民粹主義者根本不管這些,因為挑釁就是他們策略的一部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解:

  1. 民粹主義者喜歡強化對立,不讓人們有妥協的餘地。這種手法稱為極化。
  2. 溫室氣體二氧化碳(CO2)是造成氣候變遷的部分原因。像是汽車所排出的廢氣,同樣也會製造碳排放。依照人口平均計算,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是歐洲的 3 倍,中國的 8 倍。

——本文摘自《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7-「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我們如何避免被操弄?」》,2019 年 10月,麥田出版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麥田出版_96
24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1992,麥田裡播下了種籽…… 耕耘多年,麥田在摸索中成長,然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以人文精神為主軸的出版體。從第一本文學小說到人文、歷史、軍事、生活。麥田繼續生存、繼續成長,希圖得到眾多讀者對麥田出版的堅持認同,並成為讀者閱讀生活裡的一個重要部分。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臺中、高雄、花蓮舉辦 112 年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共創優質媒體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8 ・80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遞正確資訊,今(112)年援例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本趟知識列車自 8 月起於臺北開跑,9 月分別安排於臺中、高雄,花蓮場則於 10 月辦理完成。

NCC 於 8 月舉辦專業訓練課程臺北場後,佳評如潮,在 9 月舉辦的臺中、高雄場, 10 月舉辦的花蓮場,各地媒體從業人員共同參與,除了「廣播事業營運發展」、「電視事業營運發展」、「性別平權」、「權益保護」、「多元文化」等主題外,更為中、南、東部業者規劃「內容自律」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透過食品藥妝及醫藥法規,講述食藥廣告製播應注意事項。

圖 1 「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分享

因應數位時代的快速變化,安排「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事實查證工具應用」課程則旨在培養識別虛假訊息的能力,從而可充分履行媒體的專業責任,安排每場次 3 小時的事實查證工作坊,期提高參與業者事實查核意識及能力,進而杜絕虛假訊息傳播。

圖 2 「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梁哲瑋總經理分享

睽違兩年首次回歸實體課程,中、南部從業人員展現其熱情,不僅課程踴躍互動,課後也與講師熱絡交流,紛紛表示課後收穫良多。花蓮場原訂課程面臨「小犬」颱風侵襲而延期一周辦理,出席率仍高達 8 成,展現東部業者學習新知的熱情與企圖心,期待未來廣電媒體產業持續相互砥礪,攜手打造優質視聽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16 篇文章 ・ 212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好評再加開!歡迎報名臺北加開場,共同打造美好的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0 ・85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播正確資訊,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將於 11 月 30 日假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辦理,詳情請見報名表

本課程已邁入第 15 個年頭,在睽違兩年線上辦理後,今年回歸實體課程,盼能提升廣電媒體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建立優質廣電環境,進而提供民眾最精準訊息。本系列課程 8 月 22 日從臺北出發,一路前往臺中、高雄、花蓮,環島巡迴課程於 10 月 13 日圓滿結束,系列課程議題多元且講師具備領域專業,課程佳評如潮。

因應許多業者期待, NCC 將舉辦專業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規劃以下課程:一、「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哲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二、「從廣播/電視節目探討內容自律機制」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透過專家學者精闢解析、傳遞新知,提供一個讓業者互動交流的平台。

NCC 身為廣電媒體主管機關,將持續辦理一系列課程,致力於優化從業人員專業素養與識讀能力,彼此勉勵、交流,一起成為守門人,製播更精準、優質的內容,共同打造一個美好的視聽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與課程者也將獲頒「參訓證明」,歡迎廣電媒體從業人員與關心此議題的民眾踴躍線上報名參加,名額有限,欲報從速,額滿為止。

臺北加開場活動資訊:

  • 時間: 11 月 30 日(四) 14:00-17:30
  • 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 2 樓 202 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 24 號)
  • 費用:免費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kK3YvBa89TQMLi16
PanSci_96
1216 篇文章 ・ 212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