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2/07/15
一個新的研究指出:為了馬拉松、三鐵和其他長距離的運動而長期訓練的運動員,可能會傷害心臟的健康。
・2012/06/22
DCD兒童原本比起一般兒童在視覺空間注意力調節作業時較為緩慢,且抑制控制能力較差;但接受十周足球訓練後的DCD兒童,在行為結果與腦電波結果都顯著的趨向一般兒童的情況。
・2012/02/21
運動有益健康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在分子層次上的機制,科學家也無法提供明確的解釋。最近發表於《自然》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員首次證實細胞內的一項管家機制(housekeeping mechanism),自體吞噬(autophagy)作用是運動之所以有益健康的原因,其中還包括能夠避免罹患糖尿病。
・2012/02/02
比起按摩師父的一雙巧手,或許基因的表現才能是真正讓按摩能有效紓緩疼痛的關鍵。科學家首次證實,按揉酸痛的肌肉,能關閉一些和發炎反應有關的基因,且開啟一些有助於紓緩肌肉的基因。這項發現也推翻了,過去認為按摩能幫助肌肉排除乳酸和其他代謝廢物的想法,也為這項傳統療法提供了可信的醫學解釋。
・2012/01/16
運動使人身心健全有人一定會抗議,說現代文明舒服得很,怎叫「不適應」呢?出有車,入有冷氣,食有肥肉甜點,豈不是天堂的境界嗎?但我們該看細節,方能明白我的指涉,例如漁獵時代,甜的食物只有蜂蜜或熟透的瓜果,它所佔人攝入的總熱量之比例很低,幼兒也只能偶然吃到,但現代糖果及甜食極易獲得,經大量攝食後,即會齲齒及肥胖;再由肥胖產生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故「魔鬼藏在細節裡」,當我們逐項審視時,就可發現,追求舒適及縱慾後,可能出現預想不到之後果了。
・2011/11/09
棒球場上會影響打擊者表現的因素除了手感與對戰隊伍外,現在可能要多加一個:球員作息型態。在今年舉行的睡眠年會(the 25th Anniversary Meeting of the Associated Professional Sleep Societies)中所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球員打擊率會受自身作息型態和比賽的時段兩者的交互影響。
・2011/10/25
看了「大肚腩」一文後,相信許多人都跟我一樣想展開運動計劃了,不過如果你也跟我一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固定運動的話,別一時興起就狂跑、狂打籃球、或狂騎單車想要快速燃脂喔,這樣反而會損害免疫力。
・2011/07/31
研究人員找來十名男性專業選手,及五位業餘玩家,並利用八台攝影機,記錄動作的三維影像。接著,測量幾項參數,包括「S值」-肩膀傾斜的角度;「X值」-臀部與肩膀相對的角度,X值也被認為是發球能量的來源。和業餘玩家相比,職業選手的S及X值都大於10度角,而且表現非常穩定。
・2011/05/06
禮儀風俗上總有些令人費解的講究,站在客人的左邊還是右邊? 意見不一致為什麼叫「相左」而不是「相右」? 近年來的一些研究發現了左撇子/右撇子與積極/消極之間存在密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