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10/11
演員茱莉安摩爾以《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首奪奧斯卡影后,故事講述一位在「認知語言界」頗負盛名的教授,漸漸失去「認知及語言」能力,本來最傲以生存的畢生心血與研究,卻成了發病後最大的諷刺。她原本是個笑容燦爛、社交能力極佳、處事圓滑的人,卻變成易怒、耐不住性子、忘東忘西、連自己都無法小便的中年少婦,因為她罹患早發型阿茲海默症(early onset Alzheimer disease)。
・2015/09/19
短期記憶的作用有點像傳入感測資訊與長期記憶儲存之間的門房。你不斷受到資訊的轟炸,而自感覺受器傳入的各種蛛絲馬跡到消失只會歷時不到一秒鐘。你沒有時間處理這一切;所以短期記憶讓你可以在大腦決定要拿這些資訊怎麼辦的同時,將少量重要資訊放進暫時性的迴路當中。
・2015/09/11
同時使用多種媒體對我們會有何影響呢?我們會因為使用多媒體而變得更聰明、更靈巧嗎?近十年來,我們大腦的應變力得到明確的證實:它好比是生理上的硬體,持續跟某種軟體(我們的生活經驗)相適應。所以我們所經歷的事情並非不重要,因為任何心智活動都會在腦內留下痕跡,而這些痕跡會影響大腦未來的功能。
・2015/09/03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是最近當紅的皮克斯動畫片:除了劇情有趣、呈現方式新穎外,當中呈現了很多心理學的概念,讓身為心理所學生的我們覺得深深感動,有一股莫名其妙的衝動想要將看到的知識跟大家分享。本文將會介紹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與心理學有密切關聯的部分,讓大家在享受電影之餘也可以學到些知識。讓我們先從記憶開始吧!
・2015/08/12
五月的時候在美國心理學會的大會上,就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攤位,當時就很想看這部討論心理學的電影,無奈等到近三個月後才如願。電影宣傳中看到以情緒角色來做宣傳,再加上我的前老闆 Lisa Feldman Barrett 也在媒體上發表文章評論這電影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都讓我以為這部電影是要談論情緒是怎麼一回事,看了之後才恍然大悟,這根本是假情緒之名探討更深層的「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啊!
・2015/07/28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CSF)的神經科學家Saul Villeda與其研究團隊發現,記憶喪失和血液中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的一個免疫性蛋白質有關—— β2 microglobulin (簡稱B2M)。B2M是個辨認宿主與病原體的免疫蛋白,保護宿主不受病原體侵害,卻被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或其他認知障礙的病患體內有較高的含量。這個蛋白質會損害新的大腦細胞的形成,並且導致和老化有關的記憶喪失現象。
・2015/07/08
在經歷強烈情緒事件後,不少人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現象發生,也就是大家會聽到的PTSD。日前八仙塵爆發生後,以經陸續有被害人及照護的醫護人員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現象。有這類徵狀的人,最明顯的一個徵狀就是不由自主的重新體驗到創傷事件 (intrusive memories),且通常是透過視覺的方式,也就是說這些人可能常常會閃過創傷事件的畫面。不少研究團隊都著手在探討,該如何協助人們減緩這類的徵狀 。
・2015/07/04
人會作夢,老鼠會作夢嗎? 最近英國的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團隊發現,當老鼠醒著的時候看到食物,但不能到手時,接下來在夢境中他們會先籌畫好路線,等醒來就可以去嘗試。
・2015/07/04
在大腦可塑性較高的期間,學習某種新的事物可以使得後續的學習變得較為容易,似乎最初的學習會幫大腦打下基礎,使得之後的學習變得容易一些。這意味著:在大腦可塑性較高的期間(例如青少年期),人們如果能夠持續接觸新奇而具挑戰性事物,他們的大腦可塑性或許就可以維持比較久的時間。
・2014/12/17
究竟用這些數位化的服務來幫助我們記事情,會對於我們的認知能力造成甚麼樣的影響呢?又這些影響在哪些情境下會發生呢?有研究者做了很有趣的實驗,企圖模擬一般民眾在使用數位化服務來記事情時的情境,並探討這樣的行為,會對於人們後續的記憶力造成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