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時候在美國心理學會的大會上,就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攤位,當時就很想看這部討論心理學的電影,無奈等到近三個月後才如願。電影宣傳中看到以情緒角色來做宣傳,再加上我的前老闆 Lisa Feldman Barrett 也在媒體上發表文章評論這電影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都讓我以為這部電影是要談論情緒是怎麼一回事,看了之後才恍然大悟,這根本是假情緒之名探討更深層的「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啊!
性格的形成
從電影的角度出發,性格的形成,就是因為經驗,特別是一些「核心經驗」的累積,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島。腦中的思緒列車會經過這些島嶼、長期記憶區等,把這些東西帶到大腦管控室,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表現。如果大腦管控室不知道該怎麼作,我們就會腦中一片空白。
電影中關於性格形成的描述,大方向是對的,但核心經驗不應該像電影中描繪的只是單一的事件,而是很多類似事件的累積,會形成了一種信念。這些信念會影響我們的心智運作,也會受到後續事件的影響而有所轉變,可能會變的更堅定,也可能會變得更脆弱。但若單一事件是非常震撼的,也很有可能就會因此影響了人的信念,而且非常難扭轉。
記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大概是電影中嚴重的錯誤之一,因為人的記憶根本不是把單一事件完整的儲存,然後完整的提取。我喜歡用的比喻是這樣的,若把要記得的事情當作一本書,我們記憶運作的方式就是把這本書拆開來,然後分門別類放在長期記憶區;日後要回想這件事情時,就從長期記憶去把這些片段拼湊成一本書,想當然爾,記憶肯定和原本的事件有所出入,但這就是我們記憶運作的機制。
至於訊息是否真的被遺忘、隨風消逝,還是有爭議的。如同上一段提到的,我們記憶不是針對單一事件完整保存,所以要完全遺忘某一個元素,其實非常的困難,根本不可能!當然近來陸續有研究者嘗試抹去記憶,在動物身上也得到頗正面的結果。但我們要做到像電影《王牌冤家》那樣記憶消除技術,可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至於潛意識的描繪,很顯然是受到佛洛伊德的影響,唯一要抱怨的就是,潛意識不一定只有我們害怕的事物,也會有我們很渴望但不符合社會規範的事物啊!
不過影片中「憂憂」把快樂記憶變難過,倒是一個相對正確的描繪,因為同一個事件,確實會因為人們詮釋的角度,而有了全盤不同的情緒感受。
那情緒又是怎麼一回事?
讓我前老闆抓狂的就是電影中對於情緒的描繪,除了參考我前老闆的文章之外,也可以看看我幾年前寫的東西。簡單來說,情緒不應該是壁壘分明的幾個簡單概念,但我們從小到大卻一直被教育情緒就是那樣,所以人們很難接受情緒不是壁壘分明概念這件事情。
講難聽一點,情緒類別可能只是為了方便溝通的一些用語,而不是我們真正的感受。各位可以想像一下,當沒有「冏」這個詞彙的時候,難道你就不會有那種有點尷尬的感受嗎?
那情緒究竟是甚麼?其實情緒就是心智運作最基本的元素之一,電影中的所有記憶都被標記了一個情緒,某種程度來說算是略正確的描繪,因為情緒就是那樣無所不在。當情緒沒有辦法運作的時候,我們基本上跟早期的機器人沒有甚麼太大的差別,只是執行力比較遜一點。電影最後的片段強化了情緒在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是很貼切且真實的呈現。
撇開將情緒類別化的錯誤,影片中對於情緒影響的呈現是很具參考價值的:
- 人們在悲傷情緒下,比較能夠作邏輯性的思考
- 每種情緒都有其優缺點,妥善運用,就能夠有最好的成效
- 人或許不能只有快樂,情緒是整套販售的,有欠缺人生就會有缺陷
除了上述討論的部分之外,電影也針對抽象思考、夢境、創造力做了很精彩的呈現,也讓電影的情節得以順利發展。若要說這電影帶出了甚麼訊息,大概就是:
- 我們該去擁抱自己的情緒,因為不論是快樂、難過,都有其功用及必要性
- 要認真過每一分鐘,因為每個事件都會對於我們自己、他人造成影響
- 要多給自己的信念一些發揮的空間,若只是持續被誘發,那人生有點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