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腦科學
40 篇文章・
8 位粉絲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20/04/30
中研院江安世院士、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陳壁彰助研究員,共同開發了「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一次解構果蠅全腦的多巴胺神經網路,並可「看見」記憶蛋白在特定神經細胞突觸上的新生,此新技術可望揭開大腦記憶機制的神秘面紗。研究論文已於去(2019)年 10 月 18 日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Gene Ng
・2018/12/08
台灣工時之高,世界有名。可是,在知識經濟主導的時代,創意比蠻幹更重要,這種拚命三郎的精神,真的有利可圖嗎?再拚,拚得過電腦嗎?現在連圍棋高手都不是電腦的對手了,在很多工作可以自動化的情況下,我們難道要加長工時、減少薪資來跟電腦或機器人對著幹嗎?
PanSci
・2018/09/19
本章要談的是我最愛的腦迷思。如果要頒發「最受歡迎的腦迷思獎」的話,這則絕對是冠軍。你一定也聽說過我們只用了 10%的腦。換句話說,90%的腦閒置在那裡,等著我們去用。想像一下,我們可以一下子將腦功能提高十倍耶!
PanSci
・2018/07/07
一般認為工作上會出錯,與各式各樣的原因有關,但我用腦科學的方式分析很多事項之後發現,正如本書一開頭所說的一樣,出錯的原因僅僅只有 4 個,就是「專注力不足」、「工作記憶不足」、「大腦疲勞」、「大腦老化」。沒有完全與這 4 大原因無關的出錯情況。也就是說,只要針對原因徹底對症下藥,讓出錯的情況完全歸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八旗文化
・2017/12/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我們挑選了這本書: 現代的科學研究無疑讓我們的生活進步,但 人們
Gene Ng
・2017/07/15
《切開左右腦》中葛詹尼加描述他們那些研究的進行過程以及科學上的意義,讓人見識到頂尖科學家的人性層面。整本書,完全沒有談到 KPI、SCI 和期刊論文點數,只有旺盛強烈的好奇心,不像今天亞洲多國學者在政府搞不清楚狀況下,被套牢在拚論文篇數和點數的困境。
貓心
・2017/03/05
除了直球與變化球的判斷之外,好壞球的判斷也是一個成功的打者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然而,一個成功的打者到底為什麼能夠成功呢?他在打擊時會注意到投手的哪些細節?他的大腦又如何判斷好壞球呢?繼上一篇關於打者判斷直球與變化球的大腦歷程之後,這一篇文章要來聊聊,打擊者如何判斷一顆直球是否會進到好球帶。
謝伯讓
・2016/07/15
兩週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十五年來將近四萬篇的「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相關論文可能都有問題!紅透半邊天的 fMRI 腦造影研究,真的只一種即將崩盤的「新顱像學」嗎?腦造影研究是否會全面崩盤呢?
[LOG] 02:23:57:410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DEBUG] 02:23:57:416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413.2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ERROR] 02:23:57:682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02:23:57:683 [
"executeGtm error:",
{}
]
[WARN] 02:23:57:692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02:23:57:693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