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12/06
聆聽某些音樂時,你曾體驗過一種喪失自我感受,無法妥善控制思想或行為的狀況嗎?這種感受被心理學家稱為「出神」。今年一群加拿大認知神經科學家們發現,當音樂導致出神狀態時,身體感覺的改變可能跟右腦角回的活化有關。
・2021/11/15
你身邊也有憂鬱症的朋友嗎?目前常見療法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而隨著腦科學和人工智慧進步,更出現了藥物以外的選擇──經顱磁刺激術。
・2021/10/29
頭痛的發生有一定的病生理機轉機制,所以它是一種疾病,只是時常被忽略,其實台灣有非常多嚴重的慢性偏頭痛患者,卻常依靠藥物來止痛,這並不是最好的方式。
・2021/08/08
青少年男孩看了太多色情內容會怎麼樣?在檢閱了大量關於青少年男孩如何利用色情內容,以及他們真實生活中性經驗的調查,歸納出的結果是接觸頻率愈密集,就愈容易發生性功能障礙。一開始的時候,色情網站帶來的性興奮感會比往常少,然後慢慢造成性欲降低,最後的結果是無法勃起。
・2021/08/07
在一夫一妻制的物種裡,父系撫育似乎對後代的大腦與行為發展,有著關鍵影響。 相比這種父愛的展現,母親的撫育行為在研究界裡,還是受到比較多的關注。根據神經科學新聞報導,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類動物中,仍有 5% 的父親會扛起照顧孩子的重責大任。 其中,有「愛の激素」(love hormone)之稱的催產素,固然對這個行為的推動功不可沒,然而,父親照顧幼小的動機與其背後的神經迴路(neuronal circuity),過去並不是那麼清楚⋯⋯
・2021/08/07
現代的社會中,有一類人的懶惰行為就在我們眼皮底下發生,但往往受到忽視。這種最糟糕的懶惰者往往很少出現在公共場合,他們一想到要做好自己應盡責任時便厭惡不已;除了一起生活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見不到他們。如果你剛好走進房中遇到這種人,可能會發現他們坐著不動或呆若木雞。他們極致的惰性狡詐地隱藏在看似專注的表象之下,但是可別被騙了。
・2020/04/30
中研院江安世院士、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陳壁彰助研究員,共同開發了「透化層光定位顯微鏡」,一次解構果蠅全腦的多巴胺神經網路,並可「看見」記憶蛋白在特定神經細胞突觸上的新生,此新技術可望揭開大腦記憶機制的神秘面紗。研究論文已於去(2019)年 10 月 18 日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2018/12/08
台灣工時之高,世界有名。可是,在知識經濟主導的時代,創意比蠻幹更重要,這種拚命三郎的精神,真的有利可圖嗎?再拚,拚得過電腦嗎?現在連圍棋高手都不是電腦的對手了,在很多工作可以自動化的情況下,我們難道要加長工時、減少薪資來跟電腦或機器人對著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