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也有憂鬱症的朋友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21 年的報告顯示,全球有超過 3.5 億人受憂鬱症所苦;在臺灣,衛福部統計調查指出,約有 200 萬人罹患憂鬱症,其中,重度憂鬱症患者更超過五成,約 125 萬人。罹患憂鬱症的人會出現 2 週以上的情緒低潮、食慾不振、失眠、自責、有輕生念頭等症狀,嚴重者會無法集中精神,進而影響到工作及生活──憂鬱症已然是 21 世紀不可忽視的健康殺手!
憂鬱症不只是「心病」,也是「腦病」
過去,人們總認為憂鬱症只跟心情不好有關,但其實是大腦也生病了。人腦內有一套情緒自動調節機制,情緒的產生與邊緣系統、下視丘、大腦皮質等區域有關,而若要抑制情緒,則由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額葉負責。前額葉也是人腦中主動抑制憂鬱症狀最重要的腦區,一般人在遇到壓力大或憤怒的狀況時,能在短時間內平息下來,就是因為有前額葉幫忙踩剎車,抑制衝動的行為。即使遇到令人非常生氣的事情,也能透過找人討論、看書或爬文等等,讓心態改變,化解情緒危機。然而,憂鬱症患者的情緒調節功能失常,包括:前額葉、杏仁核、海馬迴……等,導致即使沒有任何外力干擾,也會陷入情緒低潮,且無論怎麼溝通都無效。
「頑固型憂鬱症」並非無藥可醫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正達醫師表示, 一般的憂鬱症患者,大腦功能雖然出問題,但仍有一定的控管能力,透過服藥或心理治療就能有不錯的效果,但若是頑固型憂鬱症(TRD)患者,大腦的情緒迴路異常會更加明顯,使得患者一直被負面思維綁架。李正達醫師表示,在這種狀況下,吃藥不一定有效,且這類患者腦部的情緒迴路出問題的地方不盡相同。因此,他投入頑固型憂鬱症及腦刺激治療的研究,發現以磁脈衝活化神經元的經顱磁刺激術(TMS)治療憂鬱症成效不錯,且為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頑固型憂鬱症的額葉功能之所以表現失常,與大腦中的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和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有關。對此,李正達醫師表示,可用 TMS 治療患者的情緒迴路,讓上述分子的表現正常化,進而有效改善症狀。此外,他也提到美國已上市能夠調控上述神經傳導物質的新藥,透過鼻噴劑、注射,甚至未來也會有口服的方式,快速平衡大腦的情緒控管系統。
結合 AI 科技,找到適合的療法
李正達醫師提及 TMS 有不同的刺激方式,目前 TMS 雖然有效,但為病患找到合適的打法才是關鍵,不然有些個案已經長期陷入負面情緒,有著想不開的念頭,若又遇到治療無效,會增加病人的挫敗感,甚至錯過挽救情緒的黃金時機。對此,他也分享,目前最新的研究可運用新科技,例如:結合腦影像學跟人工智慧(AI),透過蒐集與分析過去做過腦波且成效較好的病患數據,幫助未來要施打 TMS 的患者,更快篩選出合適的治療方式。
補充深海魚油,有效緩解憂鬱症
除了 TMS 能造福憂鬱症患者外,憂鬱症也可以透過營養補充的方式,讓病情好轉。臺灣身心醫學專家、中國醫藥大學安南醫院副院長的蘇冠賓醫師提到,許多精神醫學研究顯示,飲食習慣與精神健康有直接的關聯,而特定營養素的單獨療法或合併療法也有一定的療效。世界營養精神醫學會(ISNPR)發表的臨床指引和治療共識的論文中提到,推薦透過調整飲食、補充保健食品及類藥劑營養品,來幫助增進精神健康。其中,蘇冠賓醫師的研究團隊針對 Omega-3 脂肪酸,即深海魚油,進行多項跨國研究,發現 Omega-3 對於焦慮有低到中度的療效,也發現 Omega-3 可用於治療兒童過動症;蘇醫師的團隊也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合作研究發現,當憂鬱症患者攝取 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時,可有效減輕人體發炎反應,並且改善憂鬱症的症狀。此外,蘇冠賓醫師的團隊也致力於尋找腦疾病的致病機轉及創新治療,包含:重覆性經顱磁刺激(rTMS)、針灸、經顱光刺激等創新療法,希望提供病患更多元、更有效的治療方式。
大腦與情感的連結,超乎你的想像
大腦的活動與人類的情感表達有著密切關連,隨著腦科學的進步,新興的研究工具如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腦電圖(EEG)、TMS 等技術出現,更能幫助科學家清楚地看到大腦裡的分子影像及變化,不僅重新定義了精神疾病,幫助憂鬱症的治療,還能解釋為什麼人們在購物時會有「腦波弱」的現象,如何看待人類的同理心、道德與正義,甚至可應用到法治層面如測謊等等。
更多內容,請見「科技魅癮」:https://charmingscitech.pse.is/3raf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