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12/1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家演化史 在台灣,騎過馬的人不多,不過大家都知道馬。歷史上馬曾經有
・2017/09/22
人類馴化貓的理性動機實在太過薄弱,家貓的存在,其實超越了實用價值。打從貓完成自我馴化後,就鮮少提供什麼實質上的服務,非但沒能拯救人類免於饑荒,也沒能拖慢歐陸上黑死病的腳步。然而石器時代的村民縱容牠、埃及人尊崇牠、千禧世代將牠數位化,家貓通過了時間的考驗,現今許多人承認極度享受有牠們為伴--家貓之所以能大獲全勝,關鍵在於貓有著一張強大掠食者的臉,但同時也有一張如孩子般的臉龐,這樣的組合營造出令人眩惑的張力,讓人類心甘情願成為貓奴。
・2017/09/13
隨著人類大規模排放廢氣與污染物,海洋環境趨向高溫和高酸度,台灣周遭的海洋生態也因此逐漸變化。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曾庸哲助研究員,透過對多種台灣臨海生物的生理學、生態學研究,發現「代謝能力的演化」是適應極端化環境的關鍵。
・2017/08/27
在今年的一月新番中,《動物朋友》可以說是最大的一匹黑馬,甚至在日本掀起了動物園遊覽的新熱潮。《動物朋友》的故事中,動物們變成了具有人類姿態的動物女孩。某一天,公園裡突然出現了一個失憶的小女孩,她在小藪貓和其他眾多動物朋友的幫助下,找尋著自己的身世之謎。其實,觀眾們很容易發現,女主角就是個人類。在個性十足的動物「朋友」們中間,她大部分時候都顯得很不起眼:不會飛,跳不高,爬樹也不擅長。當初我們的老祖先行走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時候,動物朋友們大概也沒能料到,智人會成為對環境影響最大、個體最多、分佈最廣泛的大型哺乳類吧。不過,就像片中的小藪貓所說,不同的動物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只不過我們對自己的「獨門技能」早已感到習以為常了。在這部動畫中,我們不僅能了解其他動物,其實也從中能看到人類自己的特性。
・2017/08/02
雖然鳥蛋的功能都相去不遠,但是為什麼不同種類的鳥蛋的形狀卻又如此迥異呢?過去科學家們提出了有許多的理論試圖來解釋為什麼蛋的形狀這麼多變。但是這些假說皆因為樣本數不足或分析方法不佳等原因沒有被百分之百的證實過。為了解開這個世紀之謎,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其他機構的團隊決定合作來解出這個謎團。在六月的< 科學>期刊上,他們發表了驚人的研究成果。
・2017/07/18
生活在潮間帶的卵石海膽,外觀和一般又尖又刺的海膽不同,它們的存活有賴兩種演化適應:其一是特別的頂部尖刺變成了光滑的表面,以降低海水的沖刷力;其二是擁有特別強壯的足部,可抓住下方的石頭。卵石海膽底部有數以百計的管足,並利用小型的真空吸盤來製造吸力。
・2017/06/01
人的演化中反饋機制非常重要,使人有即時的感受,能用以生存等等,但對應到減肥上就完全不是這樣了,我們會覺得體重怎麼都沒有下降?你也這樣想嗎?讓減肥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遊戲吧!怎樣都行,只要產生越即時、越直接的反饋方式就好!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得到即時的反饋又能逐漸達到減肥的目標喔!
・2017/04/20
鳳蛾科(Epicopeiidae)是一群以擬態多種有毒蝴蝶與蛾類而著名的昆蟲。牠們只產於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中高海拔闊葉林中。自 19 世紀中葉起被發現的鳳蛾種類約有 9 屬 18 種;最近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候選人韋家軒與顏聖紘副教授則在越南北部的沙壩(Sapa)山區發現擬態絹粉蝶(Aporia)的鳳蛾新屬新種 Mimaporia mhong。這個發現不只是讓這個小科多了 1 屬 1 種,也促進學者對鳳蛾科形態演化的可塑性與擬態多樣性的瞭解。這個研究在近日刊登於《動物分類群》(Zootaxa)這個國際性期刊上。
・2017/03/25
「人類與蟑螂對戰,我賭蟑螂獲勝。」費里許曼說。他的答案不足為奇。多年來隨機採樣的德國蟑螂中,有些蟑螂幾乎對每一種殺蟲劑都有抗藥性。嘗試了這麼久還是無法消滅蟑螂,人類依然認為,既然在無數的生物之中存在像蟑螂這麼噁心的動物,必然也有一種可以殺死牠的東西。以殺蟑為目的而誕生的產品不計其數,有些效果有限,有些完全無效。
・2017/03/19
黑暗人性三面向:漠不關心、自戀與馬基維利主義。人的演化不可避免的還是有負面的一面,它可能讓某些人在生存上得到優勢而存在,而這也讓那些人沒了同理心;自戀的人則無法接受自己低人一等,渴望受人注目,不顧代價以償夙願;馬基維利主義,使用侵略手段利用與剝削他人,只為達成自己或組織的目的,支持君主論。這些共同點都是少了同理心,而它卻也確確實實存在,甚至在男性當中1%的人都如此,這是不是上天開了人類一個玩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