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舊到新

・2014/04/14
福島的反應器當初並非設計來承受規模9.0的地震和50英呎的海嘯。周圍的土地遭到汙染,必須要花上許多年才能回復。但要注意的是,核能造成的損害比起地震與海嘯還算輕微。位於日本(以及美國)的核子反應器應該要強化備用系統,以確保這樣的事故不會 再發生。我們當然應該從悲劇中汲取教訓,但應該把福島核災作為停用核能的理由嗎?
・2015/03/22
國研院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歷時6年,環著台灣1200公里長的海岸線建造17座雷達測站,完成「環台岸基海洋雷達系統」(Taiwan Ocean Radar Observing System, TOROS),全天候偵測環台海域1至2公尺深的表層海流資訊,觀測距離則達150~200公里,涵蓋的海域大小相當於5.4倍的台灣島面積。
・2015/03/31
據報導指出,氣象局的「臺灣東部海域海纜觀測系統」疑遭漁船的底拖網扯斷,從去年5月起就不再傳回訊號,而氣象局也回應,是位於海纜尾端的科學節點設備遭毀壞而失去訊號。這樣的情況也不知道要找誰求償,但重點也不該是找誰求償或是單純的禁止漁船底拖,那我們到底該怎麼看這件事?
・2016/03/21
筆者曾在2013 年時經由整個東南亞的區域地質背景分析,指出臺灣地區不大可能發生類似印尼和日本一樣規模的大海嘯。這是因為日本本州外海的日本海溝,以及印尼蘇門答臘外海的巽他海溝,都己經發育成熟,而且板塊仍持續活躍的在聚合碰撞。至於在臺灣南方的馬尼拉海溝,由於南海海盆從四千萬年前以來,即已停止分裂擴張,所以不但發育還未成熟,也早已不再有活躍的隱沒碰撞作用了。此外,在北臺灣東側的琉球海溝,其增積岩體相對的小且深,顯示發育也未成熟,同時由於琉球海溝北段的弧後盆地早已停止分裂擴張,而其南段的琉球群島也無活火山,顯示琉球海溝也不再有活躍的隱沒作用,是故推論不可能發生有大規模的海嘯。
・2019/01/23
圖/不會冷;文/阿樹 這篇文章是人氣地科系插畫家「不會冷」跟震識的合作(其實幾乎都是不會冷大大做的),我們藉由
・2019/06/19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吳祚任副教授透過海嘯影響強度評估法 IIA 法來分析日本海嘯與印尼海嘯的成因,進一步發展模型研究臺灣發生海嘯的成因、類型與時間。當政府發送緊急簡訊給民眾避難時,如何正確避難與把握黃金時間才可以把握黃金自救時間。
・2019/08/21
歷史上哪一次地震對人類文明影響最大呢?大概就屬 1755 年里斯本大地震了。那一年的地震不僅差點震垮葡萄牙、引發最早的地震研究,更讓啟蒙運動得到一個施力點,撼動西歐傳統宗教道德合一的傳統。
・2019/09/25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波浪向前推進,進而將淹沒沿海地帶。因著海底及海岸地形的不同,所引發的海嘯也有所不同,所以,檢視地形、地理位置與海底觀測,便成防範海嘯一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