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12/17
死亡在許多文化中經常成為禁忌,因為種種顧慮,死亡經常成為恫嚇的語詞。許多家長都認為不要教、不用認識,但小孩無可避免會面對死亡的衝擊。因此本文站在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以兒童臨床心理師的視角討論嬰兒、兒童、青少年如何理解死亡議題。
・2017/12/16
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己終有死亡的一天,但不知道是哪天,總要等到醫生對我說對不起,我才會明白「死前價值建立模式」是什麼一回事,不如在這之前開啟「旅行模式」,好好運用每一天,思考模式由「今年/下個月/這星期/明天要做什麼」變為「我這一生要做什麼」。
・2017/08/07
如果我問:「死可怕嗎?」你的第一個反應是:「可怕,因為死亡都要受或長或短、或多或少的痛苦。」那麼你可能並不怕死,你只是怕痛、怕苦而已。假定我再問:「如果你是在無意識中死去,死前沒有受任何痛苦呢?那麼你還認為死可怕嗎?」,我們有理由怕死本身嗎?
・2016/08/31
先不管自己會安怎死,你知道歷史上的名人們是怎麼死的嗎?如果他們生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雖然他們仍注定最終一定會死,可是死法會有差嗎?為了探究歷史上有名的死亡事件,還有研究命案假使發生在今天,這些死者是否仍非死不可?劉育志和白映俞這對醫師夫婦 cosplay 成了福爾摩斯和華生,一同潛入歷史命案現場,玩起 CSI 遊戲,為現代人解析名人們的真正死因。
・2016/04/13
學會用火烤熟食物,讓人類可以用更短的時間,攝取更多更營養的食物;農業革命的發生,讓人類擁有更穩定的食物來源,不再需要為了追逐食物四處遷徙;後來的工業革命、資訊革命,更是讓人類的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改變。更甚者,未來又可能會發生什麼「關鍵事件」,徹底翻轉人類既有的生活型態呢?
・2014/09/21
我們甚至會進行所謂的「應變計畫演練」(contingency sims):說白一點,就是死亡演練,目的是逼我們用巨細靡遺的方式設想自己殉職的慘劇,因此我們腦中設想的不只是自己可能怎樣死去,也包括我們的死對家人、同事及整個太空計畫有何影響。
・2014/05/02
想到美國三哩島、蘇聯車諾比、日本福島這些可怕的核能災變,你是否覺得答案呼之欲出:當然要反核!只是目前太陽能、風力發電要靠天吃飯又昂貴、緩不濟急,犧牲核能電廠就得要依靠火力發電,有空氣污染。污染造成的問題會比核災嚴重嗎? 就讓我們擺擂台,看看空氣污染和核災那個殺傷力強。
・2013/12/17
在討論咬舌自盡的問題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瞭解一下人為什麼會突然死亡。雖然俗話常說「人死如燈滅」,但死亡事實上並不像關燈那樣是一剎那的事情。
・2011/11/21
1999 年 10 月 12 日凌晨 0 時 2 分,波黑首都薩拉熱窩一名男嬰的誕生標誌著 世界人口達到了 60 億。時光流轉,僅僅 12 年之後,2011 年 10 月 31 日,菲律賓嬰兒, 丹妮卡‧卡馬喬 的誕生象徵著世界人口突破 70 億。也許很多人會感到詫異,這個「 70 億」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別急,讓我們從頭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