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11/01
近年的研究都逐漸趨向支持癌幹細胞的存在,顛覆了大眾長久以來對癌症的認知。研究認為,癌幹細胞有更開放的染色質,提供足夠的空間進行DNA修復工程,保持遺傳物質完整,增加細胞存活率,更像一般幹細胞一樣擁有自我更新(self-renewal)和分化(differentiation)的能力,有效維持癌細胞種群。
・2018/09/20
細胞治療是將自己的「自體細胞」,或別人的「同種異體細胞」,經過體外培養或加工程序之後,再將這些處理過的細胞引進患者體內使用,以達到治療或預防疾病之目的。近期衛福部放寬了細胞治療適用限制,讓更多患者可以藉此治癒疾病。不過細胞治療並非人人適用,正確的認識這種療法,才能找出真正的康復之路。
・2018/05/30
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科學家手中的小鼠外表和行為就跟牠的同類一模一樣,除了···頭上有特製玻璃覆蓋著開洞的頭殼,以及腦中植入了人類的迷你腦!此結果刊登在這個月的〈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第一次科學家成功將人腦的「類器官」(Human brain organoid)移植入其他物種。實驗中被移植的人腦類器官大小約碗豆一般,利用宿主的養分和血液讓它可以存活長達幾個月的時間。科學家們看到這令人興奮的結果並不自滿,他們要緊接著使用這樣的系統去觀察人腦的發育,及測試類器官移植是否能應用在修補腦發育異常或損傷的部分。
・2017/09/03
美容保養品廠商舉著幹細胞有特殊療效的大旗,誤導消費者掏出錢購買,然而你真的了解幹細胞嗎?動物幹細胞和植物幹細胞又有什麼不同?從醫學研究到美妝應用科技,這中間又有多少差異呢?
・2017/07/03
當地球已經逐漸承載不了人類野心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將心思轉向了廣袤無盡、沒有重力卻充滿輻射的宇宙。當下人類還沒有足夠的理論和技術來支持人類進行漫長的宇宙旅行,但即便突破了這些物理瓶頸,造出了超光速飛船,學會了使用蟲洞和睡眠系統,解決了哪些人該上飛船、哪些人要被留在地上的問題,等待我們的也許仍然是當頭一盆冷水——離開地球之後,人類還能順利繁衍嗎?人類的胚胎,能否在太空中正常發育呢?
・2017/04/07
2017年3月,一份有關於肺的造血功能的重大發現登上了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科學家透過小鼠實驗發現,肺不僅是維繫生命的呼吸器官,還貢獻了體內一半以上的血小板;除此之外,肺還能和骨髓在造血任務上互相合作,在骨髓的造血功能受損時派出造血先驅細胞,支援血球和血小板的合成。
・2017/04/05
目前移植的方式可以分成器官移植、組織移植及異種器官移植,而這三種方式都仍必須克服免疫排斥的問題。於是科學家想出了一種解決的方法跳過免疫排斥的問題,就是用自己的細胞產生需要的器官或組織!除了技術上的突破外,幹細胞的研究也貢獻了不少。今年一月底發表在《細胞》期刊的研究,發現藉由其他物種長出人類器官的可能性。
・2016/12/26
又到了一年的尾聲,年底的回顧當然也要維持一貫的科青 style 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今(2016)年的《自然》(Nature)期刊挑出了什麼樣的年度精選照片~~
・2016/03/23
醫學驚悚小說《複製邪惡》(Cast of Shadows)講述了這個寫實的故事。這真的是一本讓人難以放下手的小說,有引人入勝的懸疑劇情,不斷吊讀者胃口。《複製邪惡》說的不止是一個復仇的故事,還是一個科技被濫用的倫理故事。也讓人不禁要思索和瞭解,我們有多少行為,是受到基因的影響?邪惡,會遺傳嗎?我們出生時是一張白紙嗎?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最終會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