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5/01
失智症的徵兆很難透過肉眼來確認,在政治領域中雷根總統也踏入失智的灰色地帶。而失憶與失智的關係更是使情況更加惡化,科學家透過逆行性失憶症來研究長期記憶的形成。
・2019/04/26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我們會睡覺。最明顯的答案是因為我們疲倦了。但大腦在睡眠時仍有百分之九十五和清醒時一樣活躍。再考慮到我們在演化史中一直是大型掠食者的獵物,更別提我們花在繁殖與採集食物上的時間,在在都讓睡眠的理由更加神祕。數十年來出現一些解釋睡眠的理論,從傷口療癒、熱調節,到鞏固記憶與夢境誘發創意思考等各種說法皆有,但最近由頂尖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則主張,睡眠或許亦是為了讓大腦免於阿茲海默症而存在。
・2019/04/25
阿茲海默症可能來自遺傳嗎?這個激進的想法,在一九八一年十月明尼蘇達州的倫納德.赫斯頓(Leonard Heston)醫師刊登一些令人震驚的觀察後,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他使用明尼蘇達州立醫院超過兩千具屍體解剖取得的大腦樣本,發現中年或「 早發型」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親屬,在他們到了中年時也很可能患上此病。即使那些自認對遺傳學一無所知的人,也知道這具有遺傳上的意義;確實,赫斯頓並非第一位提出這項連結的人。一九五○年代,瑞典和瑞士醫師在查看具有失智症病史的家族就醫紀錄時,即發現了這個趨勢。但在那時,基因只被視為是提供人類生物學基本層面的實體,像是身高、體型與眼睛顏色,他們萬萬沒想到這會與錯綜複雜、變幻莫測的大腦有多少(如果有的話)關係。不論何種情況,那時基因仍是無法取得的分子,因此醫師們對此疾病的化學基礎更感興趣。
・2019/04/24
廣泛來說,大腦主要是由兩種細胞類型所構成——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神經元,即大腦的神經細胞,是一種放電細胞,它會利用名為突觸的特殊接觸點,互相傳送化學訊息。它們經常被比喻為茂密森林中的樹,或是電信網路中的電線。你也可以把它們想成社群媒體中的名人:每個神經元就有如擁有約八百五十億「 朋友」的人,而它們只是多達百兆突觸連結的「 網路」之一部分。這意味著在你腦中的最深處,每一秒便有數十億的神經元正傳送著數兆個突觸訊息。神經膠質(glia,希臘文的膠)乃是保護與支持神經元的不帶電細胞。過去被認為不具有太多其他作用,因此有此貶抑的希臘文翻譯。但現在有很好的證據顯示神經膠質在大腦中扮演著更傑出的角色,而站在阿茲海默症研究最前線的眾多神經科學家,正忙著破解這些角色,試圖將它們運用在治療上。
・2019/04/08
透過詹姆斯.奧爾茲(James Olds)的研究無意中發現,人會享受追求成就的過程,源自於大腦深處「依核」。
・2019/02/15
觸覺,是人類認識其他人的第一種方式,既使在出生之前,胎兒在母親子宮內部也是有感覺的,而在成長過程中,觸覺也是建立人際關係的關鍵,如:握手……等。「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觀察人類大腦皮質與脊隨在自我接觸與他人接觸的處理差異。
・2018/07/10
原來噪音沒有想像中一無是處?它可以增強動物對外界的反應力,而大腦內部的噪音亦可以幫助神經傳遞訊息。
・2017/12/21
雖然沒有明確表明,但它假定演化已停格在人類頭上。在許多社會科學、哲學和人文學科領域,這種想法依然普遍。新創世論認為人類心智是如此原創,除了為其確立特殊地位之外,將人類心智與其他動物相比並沒有任何意義。既然明明沒有能夠比較之處,我們為何還需要關心其他物種?這種跳躍式觀點是基於人類必定在演化過程中發生了重大變化而與猿類分道揚鑣,這個過程可能是在近幾百萬年間。在生物學中,「演化停格在人類頭上」的概念被稱為華萊士難題。提出演化論的達爾文認為,所有特徵都是功利主義的產物,只有生存才是真正的必要條件;然而,儘管華萊士毫無疑問地支持達爾文的演化論,但是他為人類心智領域畫上一條界線。華萊士認為此規則必定有例外,那就是人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