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3/07/26
臺灣四面環海,整座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港口正是海洋與陸地間的樞紐,許多故事都由此而起。臺南麻豆曾緊鄰倒風內海,擁有一座貿易興盛的內海河港「麻豆港」,也是西拉雅族最強部落「麻豆社」的居住地。四百年來滄海變桑田,當地的人文環境又發生哪些變化?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從港口走入臺灣史,揭開一段原住民與漢人勢力興衰交替的故事。
・2023/02/17
作為日治時期來臺研究的人類學家,伊能嘉矩透過實地走訪和考察,深入台灣的各個原住民部落,建立了關於原住民族群文化、歷史、語言和制度的首次詳細紀錄。伊能所提出的原住民分類標準,其框架仍然被沿用之今。
・2023/02/13
在許多神話、圖騰、傳說中都可以看見烏鴉的身影。烏鴉在各地傳說中幾乎都是智慧的象徵,同時也有著崇高的地位。
・2022/01/18
全台第一座以科研任務為主的火箭發射場開放申請使用啦!這是繼去年 5 月通過《太空發展法》後,台灣太空發展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2021/09/03
《斯卡羅》劇中的大股頭「卓杞篤」令人印象深刻。事實上,從考古學的調查來看,當年的瑯嶠十八社確實實力非凡,80 年代在墾丁一帶發現的「社頂遺址」陪葬品,竟包括跨洋渡海來台的歐美銀幣!
・2020/07/08
吃,作為生態學與原住民在地知識的交會點,領著我們深入傳統,進而理解並想像地方上充滿各種發展的未來。「地方發酵:原住民食文化」,邀請到「小米方舟計劃」的夥伴,臺北醫學大學醫文所的林益仁老師,以及來自尖石鄉的泰雅族人芭翁老師與夏禾大哥,分享他們如何在復育小米的過程中找到「保種」的意義,並探索微生物的奧妙,重新詮釋原住民最擅長的「發酵」。
・2019/09/25
若博物館展覽的文物回歸誕生地展示、研究對象掙脫研究素材的單一角色後,將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呢?這一次,中研院民族所將泰雅族的文物帶回當地部落進行共展,研究員發現,無論是選件、展示方式、參觀規定,甚至是對文物的詮釋上,部落和博物館都有著相當不同的看法,並從這些迷人的差異中汲取出相當豐富的收穫與成果。
・2016/04/23
近日立法院一讀修改野生動物保育法第 21-1 條文,修改條文為「台灣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儀及非營利自用之必要,而有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必要者,不受第 17 條第 1 項、第 18 條第 1 項及第 19 條第 1 項各款規定之限制。前項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行為應經主管機關核准或備查」。此次的野保法修法大幅度的擴張原住民族利用保育類野生動物之法源依據,不僅「非營利自用」之定義若模糊不清,更可能造成日後管理上的更多爭議,而「備查」制度的實施如果不確實,也表示狩獵量將無法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