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3/07/26
臺灣四面環海,整座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港口正是海洋與陸地間的樞紐,許多故事都由此而起。臺南麻豆曾緊鄰倒風內海,擁有一座貿易興盛的內海河港「麻豆港」,也是西拉雅族最強部落「麻豆社」的居住地。四百年來滄海變桑田,當地的人文環境又發生哪些變化?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從港口走入臺灣史,揭開一段原住民與漢人勢力興衰交替的故事。
・2023/02/17
作為日治時期來臺研究的人類學家,伊能嘉矩透過實地走訪和考察,深入台灣的各個原住民部落,建立了關於原住民族群文化、歷史、語言和制度的首次詳細紀錄。伊能所提出的原住民分類標準,其框架仍然被沿用之今。
・2023/02/13
在許多神話、圖騰、傳說中都可以看見烏鴉的身影。烏鴉在各地傳說中幾乎都是智慧的象徵,同時也有著崇高的地位。
・2022/01/18
全台第一座以科研任務為主的火箭發射場開放申請使用啦!這是繼去年 5 月通過《太空發展法》後,台灣太空發展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2021/09/03
《斯卡羅》劇中的大股頭「卓杞篤」令人印象深刻。事實上,從考古學的調查來看,當年的瑯嶠十八社確實實力非凡,80 年代在墾丁一帶發現的「社頂遺址」陪葬品,竟包括跨洋渡海來台的歐美銀幣!
・2020/07/08
吃,作為生態學與原住民在地知識的交會點,領著我們深入傳統,進而理解並想像地方上充滿各種發展的未來。「地方發酵:原住民食文化」,邀請到「小米方舟計劃」的夥伴,臺北醫學大學醫文所的林益仁老師,以及來自尖石鄉的泰雅族人芭翁老師與夏禾大哥,分享他們如何在復育小米的過程中找到「保種」的意義,並探索微生物的奧妙,重新詮釋原住民最擅長的「發酵」。
・2019/09/25
若博物館展覽的文物回歸誕生地展示、研究對象掙脫研究素材的單一角色後,將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呢?這一次,中研院民族所將泰雅族的文物帶回當地部落進行共展,研究員發現,無論是選件、展示方式、參觀規定,甚至是對文物的詮釋上,部落和博物館都有著相當不同的看法,並從這些迷人的差異中汲取出相當豐富的收穫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