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春節恐慌症:為什麼老愛問我畢業、工作、有對象了沒?

海苔熊
・2014/01/31 ・474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472 ・五年級

眼前大伯二姑等親戚朋友們都堆積在客廳打麻將,叫囂著、嗑著瓜子、一邊哄孩子、整家子鬧哄哄的,只差沒把屋頂掀了。所謂親戚就是平時跟你一點都不親近,但逢年過節的殷切問候,卻好像跟他們與共休戚似的那些人<1>。

[2016新春新增:真的想知道如何因應的(非搞笑),請讀文末急救包]

為什麼你的家人、親戚老愛關心你到底有沒有對象、什麼時候要生小孩、賺多少錢、在哪裡工作呢?他們難道不知道這麼久沒有見,一見面就問侵略性這麼強的問題,會讓你想燒毀他們、跟他們斷開一切的牽連嗎?又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害怕過年?

第一種可能是,其實你怕的不是過年,而是怕在人群中做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這個揭露涉及的人太多,讓你覺得很不安。一般來說,兩個人比較容易講心事,因為你可以透過對方的回應修正自己的內容,重新澄清彼此的想法,也可以保護自己的隱私[1],可是團圓飯桌上的對話,常常是你來我往,誰也沒有真正想了解誰,只是為了挖八卦、不要讓話題太乾,這時候的揭露既沒有品質,也沒有深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得多,還是說得深?

一般來說,自我揭露可以分成兩種[2]:

1.描述性的自我揭露(descriptive disclosure):例如聊聊職業、星座、血型、收入

2.評估性的自我揭露(Evaluative disclosure):談談個人的意見、感受、價值觀、e-tag或馬英九等等。

面對這些不熟又不是陌生人的人,一年或許只見這麼一次,甚至在捷運上撞見都會裝作不認識,在這尷尬的過年同桌吃飯,到底要說些什麼呢?我們大多都停留在描述性的自我揭露,就算有評估性的自我揭露,也只會停留在表面的層次(superficial level) [3],比方說你去看圓仔了嗎?聽說大稻埕很好看、你知道那個MC美江嗎?敲好笑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對描述性的自我揭露不會有太多排斥或害怕的感覺,因為這也是我們對他人形成印象(impression formation)最快的方式(雖然也有可能只是刻板印象)。這就是為什麼,你朋友跟你提到最近她認識一個人不錯,你也是會先從他的性別、工作、星座、住哪裡等等問起;而在工作場合或互相介紹朋友認識的時候,也會先提到他的職業,然後註解一下是否單身之類的。

弔詭的是,為什麼這些日常的介紹對話不會讓你感到焦慮,可是圍爐拜年就會讓你想挖地洞逃跑呢?因為在知道職業和單身與否之後,親戚往往會問更多。所以第二種可能是:我們怕的不是過年,也不是自我揭露,而是在揭露之後的評估(evaluation)與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4]。

在說了之後

其實,對於不太熟的人,我們大多願意聊自己的嗜好、興趣、態度、政治與宗教意見,卻避談有關自己的事情,例如財務狀況、性格、性、或人際關係[5, 6],一方面是這些內容涉及較多隱私,另一方面是我們害怕說了之後對方接下來的反應。

如果你鼓起勇氣坦承剛遞辭呈、到現在博士還沒有念畢業、甚至已經單身兩年了還沒有對象,那麼接踵而來的就是讓你充滿壓力的關心──那你找到新工作了嗎?怎麼還沒領年終就先走呢?什麼時候要畢業?念這麼久有什麼用,出來還不是賣雞排?舅媽公司有一個男孩子還不錯,其實女孩子不用念太多書……沒有人真正關心你在公司裡過得好不好,主管是不是人,也沒有人在乎你論文遇到什麼瓶頸,甚至你舅媽根本不清楚你交的是男朋友還是女朋友,就亂點鴛鴦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kikinote_outland_ad-girl

「小敏,上次和你一起去洗溫泉那個後來還有聯絡嗎?」大阿姨漠不關心地說,一邊夾著桌上的豬腳放進碗裡。

「都28歲了,差不多該找個對象穩定下來了。我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抱到你的金孫呢,我像妳這麼大的時候,就生你爸了……」奶奶沒幾個牙,但說話倒是清楚地很。

「小敏阿,以前阿爸就跟你說,挑人的時候眼睛要亮一點,不要什麼都說好阿,有一天會吃虧的。像你姊夫就很棒啊,在科技公司上班,年終獎金一頒就20多個月,找老公就要找這種的!」接著你爸也加入戰局,不是本來都說找一個愛你的人最重要嗎?怎麼才上牌桌,有開始希望你找有錢的?

「爸,我想說才剛換工作,先穩定下來再說。」你心裡其實很想反駁,上個月月中姊不是才跑來跟你說,姊夫已經兩週沒有回家睡了?到底是誰比較幸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吧?兩句內必定評估你,三句不離社會比較。人類是很奇怪的生物,就像蔡老師所說,我們就連年夜飯也要PO上FB跟大家炫耀一下,搞得每年除夕都像中國廚藝競賽網路版的樣子。為什麼平常這些說「做你喜歡的事情就好」、「找一個愛你的人比較重要」的「開明」家人,一到親戚朋友面前全變了樣,還是拿財富、地位、小孩生沒來評價你?

一張圓桌,搭載許多恐懼與需求

他們要的東西其實很簡單,就是「面子」。蘇珊筠與黃光國調查了大學生和退休老人,結果發現老年人跟青少年最大的不同,在於老年人較在乎家族中的關係與輩份,也對「子女品德」與「子女成就」的正向事件感到最有面子[7]。所以,當你阿公在三叔公面前提到你剛從美國留學回來,或是你外婆要你跟二嬸的孩子多學學去考個證照,一方面是在「操作」他們在家族中的權力和地位,另一方面是藉由子孫的表現,來跟安慰自己此生無憾,可以含笑九泉,但他們卻不知道,他們笑的每一泉,都是用你的心酸和尷尬所堆疊。

到頭來你會發現,你之所以害怕過年,是因為親戚朋友們只是用自己以為的方式,給予關心,卻從來不知道,一句真正有品質的關心,一段讓你放心的自我揭露,是建立在親密、信任而穩定的關係上面的[8, 9]。如果這一整年都只有婚喪才同桌吃飯,所有的問候與關懷不但讓人覺得心不在焉,也會令回答者覺得可有可無(姑丈,上次你來我們家我就說過了阿,我剛到一個協會工作……)。

總而言之,年節恐慌的現象說明三件事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我們怕在不熟的人面前自我揭露、怕尷尬

(2)我們怕後續的評估與社會比較(尤其是和同輩比較)。

(3)但那些親戚朋友還是愛問愛給建議,因為他們透過詢問得到面子與權力

所謂長大,就是從期待過年,變成害怕過年,再變成期待過年的過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在這份害怕的背後,或許有很多被預設的不合理,當親密感與揭露深度不對等,當每句話都有被評估比較的可能,恐懼與害怕便油然而生。可是在這張圓桌的另一頭,那些年紀兩倍於我們的白頭們在乎的,是一種「與有榮焉」與「子孫滿堂」的需求。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自己的日子不知道還剩多少,大家聚少離多,還有多少時間,能再看看兒孫家人的側臉?

血濃於水的連結

為了躲避那些叔伯嬸姨的十萬個為什麼,我索性龜到阿嬤的房裡,陪阿嬤聊聊天。

「ㄚ頭,最近過得好不好?」她倚在床邊,笑瞇瞇地問我。

「喔,就和以前都差不多阿。」我心想完蛋了,再來一定是問交男朋友了沒、要開始找了喔!什麼時候要畢業?要不要阿嬤幫妳介紹之類的。果然逃到阿嬤這邊也是一樣沒有用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是,這些問題都沒出現,阿嬤只是把我叫過去,摸摸我的臉。

「ㄚ頭來,阿嬤看看、阿嬤看看。阿嬤很久沒有看到妳了。喔,長這麼大了阿……,妳讀大學之後就常常出國,放暑假都沒有來看阿嬤,阿嬤會想妳知不知道。唉,妳媽媽都沒有好好照顧你,怎麼把妳養得這麼瘦,以前阿嬤養妳的時候,都胖嘟嘟地像西瓜一樣……放假若有空,把功課拿來這裡做,阿嬤照顧你三餐。有時我看那些少年郎載一些妹妹咻一下、咻一下上山來厚,就在想那些妹妹裡面會不會有一個是妳……」我聽完真是哭笑不得。阿嬤一邊說,一邊用粗粗的手捏捏我的臉,好像在看這斤豬肉好不好賣似的。

原來,當整張桌子的人都要你減肥的時候,還是有人會關心你有沒有吃飽、穿暖;當大家都只是把職業薪水與未來拿來配飯,還是有人會關心你的現在;當全世界的人都要你趕快找個好男人嫁了,還是有人會在乎你過得快不快樂,還是有人,默默地想念你。

「今年你們十三個孫子都有回來,阿公好開心、好開心……」爺爺菜都還沒吞下去,就重複地說著,臉上堆滿笑容。

縱然年節的聚會裡,瀰漫著各種尖銳害怕與恐懼,知道這些恐懼的原因並不能減少我們的擔心,但至少,我們還是可以嘗試對那些真心想念,卻又很少遇見的人付出真誠的關心,還是可以,在各種虛假與場面話的後面,看到這些血濃於水的連結。

[返鄉過年護身符]

相信大家都應該還蠻有感的,那些每年掛在嘴巴上面說的「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根本都只是拿來說心安的而已,因為很多時候光是大家團聚在一起,就很難萬事如意了。

這幾天發生的災情,更讓我們珍惜與身邊的人團聚的時刻,但「團聚」既然是一群好久不見的人的相遇,同時也意味著許多的議題互相糾葛。

你可能會遇到,明明自己表現得不怎麼樣,但是又喜歡挑剔別人的親戚朋友;也可能需要見到,一直以來關係緊張,卻又還沒有準備好面對的父母家人;更有可能在組成新的家庭之後,需要去進入另一個原生家庭的生活。每個人都背負著彼此的故事、童年未解的結、一年下來累積的鳥氣,最深的羈絆通常也會攜帶最多的情緒。

在面對這些的時候,我自己也覺得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情,不過這段時間,我有幾個很棒的體會,或許可以在年關的時候讓大家在餐桌上派上用場(相信我這些絕非搞笑有沒有實際作用的方法)。

1.有些情緒不是針對你:

有些家庭可能在大掃除、煮菜、拜拜的時候就火藥味十足,如果你總是被攻擊的那一個,或許可以在心裡面幫自己做一個區隔——那些看起來針對你的情緒,很多的時候是其他家庭成員互動之下的垃圾,而你剛好只是代罪羔羊(scapegoating)而已。你永遠有選擇,不一定要把那些責備、酸言酸語、雙面訊息吃下來,因為往往最令人難過的並不是別人說了你什麼,而是你自己也這麼相信那些「什麼」(關於非理性信念對心理適應的影響,請參閱此文)。

2.看見投射:

我相信有些家庭成員對你來說具有「原生性的恐懼」,你可能還沒回家之前就一直在想他會說什麼樣的話來讓你感到難堪。我覺得在這之中我們要練習長出一種能力是——有些時候對方的語言看似在責備或嫌棄你,但也有可能是你表現出了「他自己一直壓抑又不敢做的事情」,而他透過貶低你來感到心安。更多的時候他看起來是在責罵你,實際上是在責罵自己(關於投射的科學研究,請參閱此文)。

3.且戰且走:

嘗試讓自己深呼吸,慢下來,必要時,你仍然可以選擇暫時逃跑,不一定要強迫讓自己待在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空間。沒有人規定過年的時候,腳就要還給家人。

其實過年的護身符,說穿了就是一種課題的分離。練習把對方的課題還給他們,你的空間就會是屬於你的。

新的一年,儘管不能諸事如意,也但願勇氣能夠常駐於心。

[註解]

  1. 文首末故事(紫色字)取自去年的賀歲(?)作:阿嬤的愛情秘密
  2. 有鑑於去年的賀歲鉅片<這真的是我要的婚姻嗎?二十個藏著「但是」的婚姻殺手>太長了,今年特別因應潮流,走短小精悍的風格。
  3. 由於據不才小熊所知並未有研究專門針對「年節恐慌」進行探討,此篇提出一些可能性討論之,僅供大家參考,也歡迎大家一起切磋討論。本文之推論與結論也尚未進行概念檢驗。
  4. 文首照片修改自這裡
  5. 作者網誌原文

[參考資料]

  1. Solano, C. and M. Dunnam, Twos’scompany:self-disclosure and reciprocity in triads versus dyad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85. 48: p. 183-187.
  2. Morton, T.L., Intimacy and reciprocity of exchange: A comparison of spouses and strang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78. 36(1): p. 72-81.
  3. Ivey, A. and J. Authier, Microcounseling: Innovations in Interviewing, Counseling,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education. 1978, Illinois: Springfield.
  4. 林以正, 華人的社會比較:比較什么?與誰比較?為何比較?. 本土心理學研究, 1999(11): p. 93-125.
  5. Jourard, S.M., Self-disclosure. 1971, New York: Wileey.
  6. Chen, G. M., Differences in Self-Disclosure Patterns among Americans Versus Chinese A Comparative Stud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95. 26(1): p. 84-91.
  7. 蘇珊筠 and 黃光國, 退休老人與大學生在生活場域中的關係與面子. 中華心理學刊, 2003. 45(3): p. 295-311.
  8. 許育光, 諮商團體成員自我揭露因素之歷程變化分析. 教育心理學報, 2011. 42(4): p. 655-676.
  9. 吳秀碧, 許育光, and 李俊良, 諮商團體歷程中成員自我揭露頻率與深度之初探. 彰化師大輔導學報, 2003(25): p. 1-24.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0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大家都認為自己值得更多的薪水!給你更多錢會提升工作表現嗎?——《超越直覺》
一起來
・2024/05/02 ・194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框架問題理應提醒我們,我們只要自動腦補就一定會犯錯。我們確實向來如此。不過「人類」這個對象不同於 AI 研究人員開發的機器人或電腦,並不會讓我們訝異到必須被迫改寫思考時的整個心智模式。相反地,一旦我們知道答案,就似乎總能找出先前被忽略、後來明顯相關的面向,就像拉扎斯菲爾德假想的《美國士兵》讀者——他們在事後發現,每一個對立的結果都同樣理所當然。

也許我們原本預期自己中了樂透之後會超級開心,結果中獎之後,卻發現自己很鬱悶,這個預測顯然很糟糕。但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預測錯誤時,同時也獲得新的資訊,例如那些突然出現要借錢的親戚。於是我們會心想,如果早點知道這些資訊,就可以正確預測未來的幸福狀態,也許就不會去買樂透彩了。

因此,我們沒有質疑自己預測未來幸福程度的能力,反而只是認為我們漏掉了一些重要的東西,並且確保自己不再犯相同錯誤。然而我們卻一錯再錯。事實上,無論對於他人行為的預測失準了多少次,我們總是可以用當時未知的事情做為辯解。透過這種方式,我們掩蓋了框架問題,一再說服自己下次會做好,卻永遠都不明白我們真正錯在哪裡。

圖/envato

這種行為模式在動機與金錢報酬的關係中最為明顯,也最難消除。例如,實施金錢獎勵制度顯然能提升員工表現,而且數十年來,職場上大幅出現以績效為基礎的薪資制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階主管薪酬與股價掛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員工在意的顯然不只薪水,還有內在的愉悅感、認同感,以及在個人職涯上的成長與晉升等因素,這些都會影響工作表現。

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適當的金錢獎勵可以提升個人表現——這似乎理所當然。然而,多年來有多項研究顯示,薪酬與工作表現之間的關係,實際上的複雜程度讓人難以想像。

舉個例子,最近我跟雅虎(Yahoo!)的同事梅森(Winter Mason)進行了一系列網路實驗。我們給予受試者不同的薪資,並要求他們執行各種簡單的重複性工作,例如:按照正確的時間順序排列一組車流照片,或是在矩形網格上,找出隱藏在一堆英文字母中的英文單字。

所有受試者都是在亞馬遜土耳其機器人(Amazon’s Mechanical Turk)這個外包網站上招募而來,這個網站是亞馬遜公司於二○○五年推出,原先是用來找出重複的庫存商品。現在有數百家企業使用土耳其機器人進行「群眾外包」(crowd-source),處理五花八門的各種任務,像是標示圖片中的物品、描述新聞報導的觀點,或是判斷兩種說法中哪一個比較清楚。這個網站也是招募心理學實驗受試者的一個有效方法,就像心理學家多年來在大學校園裡張貼廣告那樣,不過土耳其機器人網站的「託客」(turkers)完成一件任務的報酬通常只需要幾美分,只占了研究經費的一小部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envato

我們的實驗總共納入數百位受試者,完成了數萬件任務。有些受試者完成一件任務只能得到 1 美分的酬勞,例如整理一組圖片、找出一個單字。但是,有些受試者完成相同任務卻會得到 5 美分或 10 美分。這在工資上是相當大的差異,要知道,美國電腦工程師的平均時薪只有聯邦最低工資的六倍,所以你可以預期這個工資差異會對受試者的行為產生強烈影響。

結果確實如此。我們付的錢越多,受試者離開實驗之前完成的任務就越多。我們還發現,不管工資多少,分配到「簡單」任務(每一組有兩張圖片需要歸類)的人,比分配到中等或困難任務(每一組有三至四張)的人完成更多任務。換句話說,這些都符合常理。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雖然存在上述差異,我們發現這群受試者的工作品質,也就是歸類圖片的準確度,並不會因為工資不同而下降,即使只有正確完成才能拿到酬勞。

該如何解釋這個結果?我們並不十分確定。在受試者完成任務之後,我們問了一些問題,包括他們認為自己的工作該得到多少報酬。有趣的是,他們的回答與工作難度無關,而是取決於獲得的工資。平均而言,每件任務得到 1 美分的受試者,認為自己該得到 5 美分。得到 5 美分的認為自己該得到 8 美分,而得到 10 美分的則認為自己該得到 13 美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句話說,不論他們實際上得到多少(還記得有些受試者的工資是別人的十倍嗎),每個人都覺得工資過低。大家在直覺上會認為,給予金錢獎勵就能夠提升員工的動機,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即使是非常簡單的工作,工作動機也會因爲員工的權利意識提升而大幅減弱。

——本文摘自《超越直覺》,2024 年 01 月,一起來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討論功能關閉中。

一起來
5 篇文章 ・ 1 位粉絲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畢業生求職的一大助力!讓 AI 幫你快速生成精美履歷、作品集!
泛科學院_96
・2023/10/08 ・59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履歷是通往新機會的護照,但你的履歷能鶴立雞群嗎?

畢業季即將到來,畢業後找工作之時必不可免的就是需要準備一份精美的簡歷,還在用 Word 作履歷就注定被忽略。

今天我們要分享使用 Gamma 這個 AI 服務,讓你快速製作一份漂亮的簡歷網站與簡報,趕緊訂閱頻道,把這集收藏起來。

其實類似的一頁式網站的建構工具其實還有很多。以我自己過去的經驗,包含找圖,改設定、調版型,順內文等等再快也需要三小時左右才會把網站架完,而 Gamma 導入了 GPT-4 的技術,以我自己來說大概 10 分鐘左右就讓一個基礎的網站上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熟悉的是其他的工具或者你對於建置網站還有更多的想法與需求,我們下支影片會以 Wix 這個知名的架站工具在搭配其他 AI 工具來優化整個網站的架設流程。請持續關注並且訂閱泛科學院的頻道,也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想用 AI 解決哪些問題。

最後,如果這支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在影片下方點個喜歡,我們下支影片再見囉。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泛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所有討論 1
泛科學院_96
33 篇文章 ・ 42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如果在虛擬實境裡尋找伴侶,真的可以建立舒服的戀愛關係嗎?——《元宇宙超圖解》
azothbooks_96
・2023/09/27 ・98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元宇宙的世界裡,比較容易和價值觀相近的對象,談一場少摩擦的戀愛。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

在價值觀日趨多元、細分的現代社會,實體世界裡的戀愛,情侶之間免不了會發生一些摩擦。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圖/pexels

越來越多人在實體社會的戀愛關係中感受不到舒適,大眾認為「談戀愛風險很高」的傾向,更是一年比一年更鮮明。

可見「談戀愛」的魅力,正逐步下降。不論是在元宇宙內或外,都有一套很現代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配對服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迴避戀愛和元宇宙

當我們對戀愛的價值觀細分化之後,在生活周遭便很難找到滿足條件的人選;但只要像在社群網站上找興趣相近的同好那樣,從一個規模龐大的母群體當中找出伴侶的話,發生摩擦的狀況,會比不假思索就交往的對象減少許多。

若想找更根本的解決之道,那麼元宇宙上還有一個獨門絕招,就是乾脆把伴侶化為虛擬實境的一部分——因為情侶在元宇宙上會隔著虛擬替身,建立起隔一道防火牆的溝通方式。

有些人會覺得「虛擬替身碰不到、摸不著」,不過,時下認為談戀愛不見得一定要有實體互動或性接觸的人已越來越多,或有些原本潛伏噤聲的族群浮上檯面。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圖/azothbooks

要是這些虛擬替身由 AI 操控的話,還能與另一半建立更舒適的戀愛關係——如果對象是 AI,不論是再怎麼極端的戀愛觀,或是任何性傾向,它應該都會接受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

——本文摘自《元宇宙超圖解:從刀劍神域到寶可夢,一小時讀懂78個概念,掌握本世紀最大商機》,2023 年 9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