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2/06/20
一般認為類似地球這樣的小型行星絕大部分都得在如鐵或矽等金屬元素含量豐富的恆星周圍形成。但根據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Lars A. Buchhave等人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小型行星可在銀河系各種金屬豐度的環境中形成,不見得一定得依附金屬豐度高的恆星,換言之,銀河系中的小型行星分佈極廣。
・2012/06/20
這個龐大而擁擠的球狀星團含有數萬顆恆星,而這個巨大的恆星蜂巢,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天體之一。天文學家藉由研究像M55這樣的球狀星團來瞭解星系如何演化,以及恆星如何變老。除了M55之外,還可在影像中見到許多背景星系,其中最明顯的是星團右上角那個側向地球的螺旋星系。
・2012/06/19
半人馬座A星系(Centaurus A)另編號為NGC 5128,距離地球約1200萬光年,位在南天的半人馬座方向。這個星系是由英國Parramatta天文臺的天文學家James Dunlop於1826年8月4日發現的。它是個特殊的大質量橢圓星系,星系中心有個超大質量黑洞,也是全天最著名、離地球最近的電波星系(radio galaxy)。天文學家認為:其明亮的核心、強烈的電波輻射及鮮明的噴流特徵,都是其核心高達1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的傑作。
・2012/06/18
來自曙光號(Dawn)太空船的觀測影像,呈現出灶神星(4 Vesta)斑駁多變的表面。科學家利用這些觀測資料模擬製作彩色的3D高解析動畫(http://www.jpl.nasa.gov/video/index.cfm?id=1085),讓大家可詳細觀察灶神星表面地形各種不同物質的性質。
・2012/06/15
美國航太總署(NASA)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科學家Alexander "Sasha" Kashlinsky等人,利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精確測定宇宙中第一代天體所發出的幽暗熒光。這些第一代天體可能是大質量恆星,或是黑洞巨獸,只是因為距離非常非常遙遠,使得它們所發出的光暗得無法輕易偵測到。但透過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的紅外之眼,捕捉到這些第一代天體所發出的紅外光組態,讓科學家得以確認第一代天體數量繁多,而且使用太空燃料毫不吝惜的劇烈燃燒。
・2012/06/15
活躍星系中央因有超大質量黑洞供應能量,通常會發出明亮光芒。不過,銀河系則沒有。以星系來說,銀河系算是相當的安靜。位於其他星系的超大質量黑洞不斷地進食物質、通常也噴出兩道彼此方向相反的噴流。相對地,銀河系中央鮮少傳出任何活動消息,不過它也並非永遠都安靜無聲,新伽瑪射線噴流證據顯示,某段時間的過去,而且距離今天不算太遠,銀河系中央黑洞的活動情形可能比現在更頻繁。
・2012/06/12
天文學家對太陽系的鄰居瞭解的愈來愈多。我們的太陽位在銀河系盤面、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3遠之處,這是個寧靜的郊區,恆星數量普通,並不擁擠。天文學家最近利用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廣角紅外巡天探測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在距離太陽系約30光年以內的近距離區域內,發現一個棕矮星( brown dwarf)家族。然而,經過估算分析後,科學家卻提出一個驚訝的結論:太陽系周圍的棕矮星數量比預期的還少很多!
・2012/06/07
美國航太總署(NASA)曙光號太空船(Dawn)2011年7月飛抵灶神星,歷經好幾個月近距離軌道觀測,取得了詳細資料,日前以3D模擬影片方式發表以下結論:灶神星是小行星主帶的第二大天體,特徵如下:鐵質地核,岩層,地表高低不平、變異度大,並且可能有磁場 - 所有的特徵均顯示,灶神星是一個正在成形中的行星,不是「小行星」。
・2012/06/05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以為,當整個太陽系穿過星際空間在其中移動時,太陽圈的前面,就好像噴射機突破音障時形成音爆一樣,最前端是由一層弓型衝擊波打著頭陣。出人意料,NASA IBEX號探測衛星最新發現竟然是,太陽圈在星際空間的移動速度恐怕是過慢了,導致弓形波並未形成,取而代之的倒不如說 - 比較像是幅度和力道較為平緩許多的-尾流(wake)。
・2012/06/03
且先不管系外行星已找到第幾百顆,還有那「超級地球」的定義、「冷熱適中的適居區」要去哪裡找…等這些話題,暫且都擱置一旁,在我們開始「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上,找得到生命的機率?」這個辯論命題以前,請注意,基本上,或許這終究是沒有太大實質意義的口水戰 – 畢竟我們唯一已知的例子就只有一個 – 唯獨地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