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011年 重設

・2011/12/28
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署(DARPA)最新開發出一種(還在概念階段的)間諜衛星,無論何時何處,它都能從天上張大著一隻眼幫你看準敵情,百戰百勝。這個計畫全名是「薄膜型光學即時成相器」(Membrane Optical Imager for Real-Time Exploitation,MOIRE),無論相片或影像它都能手到擒來。聽起來實在相當科幻,幾乎像是電影情節,這樣一支高掛在天空中的大電眼,對天文學家有沒有什麼大用?考慮考慮看看。
・2011/12/26
新發現的這兩顆地球級系外行星編號分別為Kepler-20e和Kepler-20f。其中Kepler-20e比金星還小,直徑約為地球的0.87倍(金星直徑約為地球的0.95倍),是到目前為止唯一已知體積比地球還小的系外行星,質量小於地球的3倍;Kepler-20f比地球稍大一些,直徑約為地球的1.03倍,但質量為地球的14倍。
・2011/12/23
在這些資料背後,我們最想知道的答案當然還是:所謂「適合居住」(habitable)的那些類地行星是否全然意味著「真的有人住」(inhabited)呢?畢竟兩者意義大不相同。要回答這些問題,恐怕必須要靠更進一步地分析它的大氣層和地表,並且搜尋其他代表可能有生命現象的氧或者甲烷分子。這些事情,克卜勒衛星無法直接完成,不過,未來隨著譬如「類地行星探測器」(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TPF)之類的望遠鏡持續建造,終有一天,必有一些科學計畫能根據行星的物理成分以及其氣候條件等,提供我們更精確的評估資料。
・2011/12/22
天文學家相信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有個質量高達400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但因連宇宙中速度最快的光接近黑洞時,都會被黑洞吞噬,無法直擊黑洞的情形,因此必須藉助周圍其他天體來間接瞭解這個黑洞。
・2011/12/14
星系團是宇宙中最大的重力結構,就像是地球上人口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一樣,星系團彼此間或星系團和週邊環繞的熾熱氣體之間都會有交互作用。近幾十年來,天文學家研究發現,生存在星系團或星系群中的星系得繳「入場費」,進入星系團後,星系中的低溫氫氣會被剝奪。
・2011/12/11
天文學家捕捉到一幅太空吸血鬼正在作案的畫面:在一個雙星系統中,其中一顆子星的質量絕大部分都被它的吸血鬼伴星掠奪。不過,讓天文學家意外的不是掠奪的現象,而是這顆伴星掠奪物質的速度比天文學家原本預期的還要溫和。
・2011/12/11
你知道愛因斯坦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嗎?湊答案!在完成創世巨著《廣義相對論》(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後不久,他發現由該理論所導出的宇宙觀竟然與當時物理學家(包括他自己)所接受的不同;於是愛因斯坦人為地在他的方程式裡加了一項常數,使其結果能符合當時之宇宙觀!沒想到12 年後,天文學家發現當時的宇宙觀根本就是錯的!
・2011/12/11
柏克萊大學天文學教授馬中珮表示,早期宇宙有很多類星體或活躍星系核,一般認為,它們的能量是來自於質量有100億太陽那麼大的「超大質量黑洞」。像這次新發現的這兩顆超大質量黑洞,因為在質量大小上與年輕的類星體近似,未來它們很可能會在天文學裡解釋類星體如何演化成超大質量黑洞的過程時,扮演關鍵角色。
・2011/12/10
天文學家利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epler)的觀測資料,首度在一顆與太陽類似的恆星旁、可以讓水以液態存在於行星表面的適居區(habitable zone)中,發現直徑僅約地球2倍多的超級地球。除此之外,克卜勒望遠鏡還發現了1,094顆新的系外行星候選者,讓目前已知的候選系外行星數量增為原來的2倍,達2326顆;其中有10顆新增的候選行星,不僅體積逼近地球,而且位在其母恆星的適居區中,但需要後續觀測來證實這些候選者是否確為行星。
・2011/12/08
在蜘蛛星雲這個恆星搖籃所孕育的眾多明亮恆星中,Dufton等人發現其中一顆光譜型為O型、編號為VFTS 102的恆星(右上圖中央箭頭所指處),自轉速度高達每秒500公里以上,甚至可達每秒600公里,相當於1秒內可從臺灣最北點通過臺灣最南點到巴士海峽中,這個速度約比太陽自轉速度快了300倍以上,瀕臨因離心力造成星體潰解的邊緣,是迄今已知自轉速度最快的一般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