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4/22
拿著模型繞著教室跑,只為了向學生解釋月亮的陰晴圓缺;起床後第一件事是上fb打卡報氣象,這就是任教於國光高中國中部的熱血地科老師謝隆欣。今天教育部舉辦國中活化教學列車第20場記者會,邀請謝隆欣老師分享他的創意教學法。
・2013/04/19
七位講者、四百位現場觀眾、上千位全球收看網路直播的網友,在三月三十日這天,一起聊了整晚的......科學!
・2013/04/19
演講的開始,來自中國科學松鼠會及果殼網的創辦人姬十三跟大家玩了個遊戲,要台下三百多位觀眾「用右手握住你身邊人的左手」,雖然戲稱這其實是給大家一個彼此搭訕的機會,但也同時讓大家感受到一件事:手的溫度容易感知,但,內心的溫度呢?
・2013/04/18
擁有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物理博士學位、受過歐洲正統科學家教育訓練的Dr.i,回台灣後開始從事與科技、科學有關的藝術創作;但人們總是問他:「從科學到藝術......你的轉變為什麼這麼大?」這個提問反映的正是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的現象
・2013/04/17
本文採用線性代數的觀點分析, 指出: 今日許多大學所推動的 「教學品保」 其中的量化指標欠缺實質意義。 大學不應在沒有學理背景支持卻有許多爭議聲的情況下, 盲目推動教學品保, 還假裝這是很科學的管理方式。 不然我就想改行當一個巫醫或祈雨師算了。
・2013/04/17
如果作為接收資訊的單一管道,Facebook的動態篩選特性卻可能從優點變成缺點。因為使用者看到的都是較親近朋友的意見,或立場和自己較相近的言論,彷彿透過有色眼鏡觀看世界,而造成只接觸片面資訊的結果。
・2013/04/13
科教館〈聽水的故事〉策展人林怡萱從歷史開始爬梳,從拉瓦節優美精細的儀器,到哈佛大學博物館收藏的847種玻璃植物標本,都是科學力與美的呈現「如果我們能有科學家的心,又有藝術家的眼光,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一定會很不一樣。」
・2013/04/11
在上一個專題「2012全球災難回顧」當中,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郭鎧紋主任針對地震的原理和迷思,為讀者們上了1堂有趣的課;而在本專題「災害預報與監測新科技」,郭主任更進一步介紹台灣的地震監測技術,並將地震預警剖為3個環節來介紹。
・2013/04/10
這陣子火紅的「核能發電」,似乎「反對」成了許多人的共識,然而為何而反對,卻可能是一些轉載反對言論者不知道的事,情緒大大壓抑了科學精神。匹茲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研究社群網站上的「反對」聲浪往往比較容易被大量傳播。
・2013/04/10
對於新創團隊甚至是許多企業來說,「做公益」似乎很少會是第一優先考量 。因為做公益或稱之為企業社會責任很難去衡量它的「績效」,大多數說法都僅止於可能對品牌形象有益。其實大多數品牌並不是不想做,但在 時間、資源、金錢都是有限的狀況下,往往必須錙銖計較。更進一步來說,許多新創團隊除了面臨行銷推廣的問題,另一個常苦惱的問題是,如何拉攏心中已經有固定愛好品牌的人進入它們的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