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類
37 篇文章・ 8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12/21
要知道地球內部的構造,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鑽進地底下看看地底下長什麼樣!講是很容易,但實際起來操作可不簡單。5~6公里感覺不長,但請想像往地底下挖幾千倍的長頸鹿脖子的長度……呃不對,想像101大樓高的10倍長金屬管子往地下一插,超難的啊!!!
・2015/12/21
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是很難拿捏的事。很多時候,雙方合作比不合作能給各自帶來更大的好處,但是一廂情願地合作的人,卻有可能被對方視為「潘仔」或「傻瓜」(Sucker)而予取予奪。於是,在各自的利害考量下,沒有人願意合作,寧可兩輸也不願意當「潘仔」。這種困境,可以存在於人際關係,經濟交易,政治角力,國際關係,甚至自然環境的維護,在人生及社會上,可說屢見不鮮。
・2015/12/21
2000年10月,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彭德里(J. B. Pendry)教授在《物理評論通訊》上發表一篇著名的文章,證明一塊折射率為-1的負折射介質板是一個「完美透鏡」,具有放大「消逝波(evanescent wave)」的神奇能力,可將波源「完美成像」而超越繞射極限。此文發表後,立即在學術界掀起了負折射研究的熱潮。在研究者的持續努力下,負折射的現象已證明確實存在,且Science 期刊基於其應用潛力(例如新式的讀寫頭等),將相關研究選為2003 年的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2015/12/20
艾德溫·艾波特·艾波特並不是科學家或科普作家,他只是英國的一名數學教師。他在一百三十年前出版的這本科幻小說《平面國》(Flatland),原本是為了諷刺當時逕渭分明的社會階層與僵化的繁文縟節。艾波特用高低維度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作為隱喻,沒想到他以豐富的想像力描繪平面人眼中的世界,而成為思考不同次元的先驅,反而才是令這本書流傳至今、影響久遠的真正原因。
・2015/12/19
35歲的年輕物理學家邁克生與他的同事莫利對看一眼,無奈地低下頭來。他六年前就開始著手的實驗失敗了!而且他仍然想不出來究竟是哪裡出了差錯,但測出來「以太風」的相對速度卻遠比理論值小,小到落在誤差範圍之內。邁克生還是發表了這個徒勞無功的實驗,從此不再追逐以太。他萬萬想不到,原來他們在1887年所作的這個實驗並非徒勞無功,反而成為決定以太存在與否的關鍵。
・2015/12/19
當你嘗試減重時,這些積聚在體內的脂肪沉積體會如何被分解呢?簡單來說,這會牽涉一種生化程序,一旦你開始提高活動量,並且降低卡路里的攝取(卡路里代表特定食物中所含的潛在能量),整個生化程序就開始了。
・2015/12/19
很多人都不知道阿斯匹靈之所以會被合成出來,是為了「孝順」的理由,才使得藥品能夠問世。阿斯匹靈的主要成分是「水楊酸」(又稱柳酸),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古埃及的莎草紙中記載,當時的人們就懂得從柳樹及桃金娘的樹皮中,熬煮出富含此一成分的粉末,作為治療關節疼痛及退燒的藥品;到了西元前五世紀,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拿這種藥方緩解生產時的疼痛及治療發燒病患,而在羅馬人的推廣之後,更一直被當成是減輕疼痛與退燒的良藥。
・2015/12/18
白線斑蚊(又名亞洲虎蚊 Asian tiger mosquito)的基因體已經定序完成了,最近在台灣令人聞風喪膽的登革熱(dengue fever),白線斑蚊是重要的病媒蚊,且最近的幾次登革熱疫情,包括在中國、夏威夷、加蓬(Gabon,在非洲)以及歐洲,牠都擔任了重要的角色。對於這位臺灣的原住民,我們目前從基因體學會了多少呢?
・2015/12/18
今(2015)年10 月6 日,諾貝爾遴選委員會宣布物理獎由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與亞瑟.麥唐納(Arthur B. McDonald)獲獎。表彰他們找到微中子(neutrino)震盪的證據,進而推測微中子具有質量的貢獻。
・2015/12/18
國中生物老師經常都在趕課,以至於擠不出時間帶學生作實驗。除了把正課和活動的順序反轉之外,還可以把活動用切割和重組的方法,重新安排在正課的教學之間,訓練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這些科學教育想要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