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飲食對微生物的影響──《微生物的巨大衝擊》

天下雜誌出版_96
・2016/05/10 ・143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演講者/Roger Knight

人類身上微生物相(指微生物本身,微生物群系是指微生物的基因)發展最重要的時期是嬰兒期。康乃爾大學的微生物學教授萊伊(Ruth Ley)和我的實驗室共同研究,追蹤一名孩童從出生當天到 838 天大的糞便。我們從糞便中發現,這個自然產的男嬰腸道微生物群系,一開始類似成年女性陰道微生物,最後發展成為一般成年男性的微生物群系,不過在前後兩端時間點之間的變化很大。

這個小男嬰每天糞便微生物群落的變化,都要比兩個健康者的糞便微生物差異還要大。有的時候,他隔週之間微生物變化之大,超過我們另一個相關計劃中,250 名成年人所含括的差異。

就微生物來看,這個男嬰一開始像熊(熊以肉類為主食,因此腸道簡單),最後像猴子。有一個特殊情況是,小男嬰曾因為耳朵感染而服用抗生素,這段期間,小男嬰的微生物變化讓他不只像是另一個人,而更像是另一個物種。不過在幾個星期後就恢復了,他的微生物持續變化,變成類似成人的狀態。這引發了一些問題,我們給孩童以及自己抗生素的頻率和劑量是多少

p72

食物決定腸道微生物的樣貌

飲食也會影響微生物群系,而且很早就開始了。飲用母乳配方乳也會造成重大的變化,飲用母乳的嬰兒會接觸到存在母乳中的特殊微生物,而且母乳中特殊的糖會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在吃固體食物之後,嬰兒體內的微生物群系會進一步的演變。在這個約六個月大的階段,相較於不同人之間的微生物群系差異,短期的飲食變化造成微生物群系的改變比較小,但是長期下來,飲食變化的影響巨大,如果超過一年,會使得消化蛋白質和消化纖維素這兩大群細菌的平衡有所調整,這是我們所觀察到對腸道微生物群系的最大影響之一。

這兩種腸道細菌也代表了全球多樣性中較不為人知的面向:腸道微生物群系。沒錯,世界各地有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人,他們腸道中的微生物也不同。飲食中肉類含量高的人(美國人與歐洲人), 腸道中主要的細菌屬於類桿菌屬(Bacteroides),飲食中含有大量穀物的人,腸道中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比較多。不過其中的變化就更複雜了,例如:美國人和歐洲人的微生物群系彼此可以區分出來,即使在較小區域中,如西班牙和丹麥人也是可以區別彼此的微生物群系,但相較之下,過著傳統生活的人,彼此的微生物就相似多了。

與美國人相比,馬拉威農人的主食是玉米、委內瑞拉農人主要吃的是木薯,兩者腸道中有比較多普雷沃氏菌,這與兩者飲食中都富含纖維素有關,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遺傳或是接觸到的環境所致 16。不過,這些差異可能非常小,例如:日本人的腸道微生物群系中有海洋類桿菌屬菌種的基因,這些菌種能夠消化腸道中的海藻,可能是吃壽司所產生的適應結果。(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實驗室研究過聖路易的居民,他們體內並沒有這些基因。不過我要說的是,如果你沒有吃過聖路易的壽司,建議你別吃。)

p75

你可能想要知道飲食到底是如何控制體內的微生物群系。答案可能要等久一點,因為在這個時間點,相關研究少得可憐,不過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關聯指出,飲食的效應廣泛,和營養不良、感染風險與粉刺有關。


986398149

 

 

 

你知道嗎?人類有十兆個細胞,但全身內外更充滿高達百兆的微生物細胞!在這個世界上,成為了與你共存不可或缺的夥伴。《微生物的巨大衝擊》,天下雜誌出版。

文章難易度
天下雜誌出版_96
24 篇文章 ・ 17 位粉絲
天下雜誌出版持續製作與出版國內外好書,引進新趨勢、新做法,期盼能透過閱讀與活動實做,分享創新觀點、開拓視野、促進管理、領導、職場能力、教養教育、同時促進身心靈的美好生活。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公視《神廚賽恩師》】 除了麵粉之外,「捲」食物的方式竟然也會影響到餅皮的 Q 彈?!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2023/03/02 ・106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明明同樣都是「捲」的食物,為什麼潤餅皮這麼有彈性,而蛋捲卻這麼脆呢?原來阿,是因為潤餅皮是用高筋麵粉做的,蛋白質含量最高,而蛋捲則是採用蛋白質含量最少的低筋麵粉做成。

捲捲人生-捲的古往今來

為什麼每當到了清明節時,我們都要吃潤餅呢?這個故事就要回到春秋時代的晉國,當時的國君晉文公非常想恭請介之推來輔佐自己,他是晉文公在海外流亡 19 年的救命恩人,但介之推卻遲遲不答應,因此晉文公聽了某個官員的意見,只要在他住家   的山腳下放火,就會讓宅在家的介之推和母親不得不往反方向逃,到時候就可以輕鬆的在山腳的另一頭等待他了。而久等在山腳另一邊,想喜孜孜迎接的晉文公,迎來的卻是晴天霹靂的噩耗…介之推和母親因為不肯下山,而被大火活活燒死了!這個結果讓晉文公悲痛萬分,於是規定每年清明節左右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而此時百姓也正值在吃老祖先們用來祭祀春神的「五辛」,分別是都會辣的蔥、蒜、韭菜、芫荽和油菜,預先準備好配料,用餅皮包著吃就成了「潤餅」的由來了!

只要是「捲」的食物,不管是什麼捲,在包饀料時,不論生熟一定要把水分瀝乾,不然餅皮再堅固也會破皮,就算沒破也不 Q 彈了。除了要注意內餡之外,也要注意捲的方式!通常圓筒狀的捲,有全包覆和開放式的,全包覆捲皮要薄,兩端折起來再捲,抹麵糊固定,開放式的饀料不宜太細碎;螺旋捲法用的捲皮會比較厚,但更好固定饀料,也很好切開;雙向捲則是兩端捲起,擺盤漂亮。看來對於不同方式的「捲」,可說是非常講究呢!

圖片 / 公共電視提供

全新第三季《神廚賽恩師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 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 36 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 2023 年 2 月 3 日起,每週五晚上 6 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 3 台每週五晚上 7 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 3 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神廚賽恩師》第三季將於 2/3(五)起,18:00 在公視主頻首播

其他播出資訊

▍ 公視頻道每週五晚間 18:00、公視三台每週五晚間 19:00 (首播)

▍ 公視頻道每週六早上 09:30、公視三台每週日晚間 18:00 (重播)

▍ 並將於公視+ 影音平台完整上架 敬請期待

▍ 烹調中蘊含科學原理,一起發現料理中樂趣

所有討論 1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36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2023年2月3日起,每週五晚上6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3台每週五晚上7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3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公視《神廚賽恩師》】 豐富人生的新「鮮」味,有關「鮮」的大小事!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2023/02/24 ・111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我們做菜為了提升食物的「鮮味」,經常會加入味精,但很多人都說味精對人體不好要少吃,但其實味精是一種叫「麩胺酸」的天然物質,許多食材裡面都有。科學界也指出,味精沒有傳言中那麼有害,只要巧妙的運用它們,我們也能做出味道鮮美、層次豐富的健康料理喔!

新「鮮」故事-鮮味的古往今來

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鮮」這個味覺的呢?「鮮」被列入味覺的行列裡,可說是近代的事,這就要從1908年日本的一碗味噌湯說起! 味噌湯在日本可說是再平常不過的料理,但當時在大學擔任化學教授的池田菊苗先生,某天下班在喝太太煮的味增湯時,發現湯裡有種從未喝過驚為天人的味道,深遂而幽遠的「鮮」美滋味,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太太在湯裡加了昆布,研究精神爆發的池田先生,就一口氣買了大量的昆布,用大型蒸發皿去煮,最後得到有機體結晶,而這種結晶物質就是會產生鮮味的「麩胺酸」,用這種方法他也發明了「味精」。 由於鮮味是獨立的味道,沒辦法用「酸甜苦鹹」四種基本味道調出來的,因此,才會被認定是人類的第五種味覺。

「鮮」給人最直接的感覺就是「甜」跟「香」,這和食材中所含的物質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鮮味物質主要有「麩胺酸」、「肌苷酸」跟「鳥苷酸」三種化學物質。常見的食材如:昆布、蕃茄、玉米、蘿蔔、干貝、雞肉、牛肉、排骨、柴魚、蝦子、金針菇、海苔……等等。而「鮮」不只存在天然食材中,其實有很多發酵食物也有豐富的鮮味,世界各地常見的鮮味發酵食品,在歐洲有「帕瑪森起司」,東南亞有「魚露」,到了東亞有則有「醬油」、「豆腐乳」、「味噌」。這些在味精發明前就有了,古人真的很早就會運用鮮味了呢!

圖片 / 公共電視提供

全新第三季《神廚賽恩師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 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 36 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 2023 年 2 月 3 日起,每週五晚上 6 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 3 台每週五晚上 7 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 3 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神廚賽恩師》第三季將於 2/3(五)起,18:00 在公視主頻首播

其他播出資訊

▍ 公視頻道每週五晚間 18:00、公視三台每週五晚間 19:00 (首播)

▍ 公視頻道每週六早上 09:30、公視三台每週日晚間 18:00 (重播)

▍ 並將於公視+ 影音平台完整上架 敬請期待

▍ 烹調中蘊含科學原理,一起發現料理中樂趣

所有討論 1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36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2023年2月3日起,每週五晚上6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3台每週五晚上7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3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公視《神廚賽恩師》】「烘」與「烤」傻傻分不清楚嗎?當康熙皇帝遇見巧克力,會擦出什麼火花呢?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2023/02/17 ・118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烘」與「烤」有什麼差別呢?明火就是直接的火「烤」,因為是單向的加熱,外焰通常在500度C左右,溫度很高。接觸火焰的食材因為快速受熱,會造成表面容易烤焦,內部卻來不及受熱,而出現沒烤熟的狀況。「烘」主要是靠空氣的熱分子,以包圍的方式遍佈食材四週,以大約200度左右的溫度,穩定地對食材進行「熱對流」加熱。這可以使整個食材均勻受熱乾燥,裡層跟外層的風味、水份、熟度也接近一致。

烹調手法——「烘」的古往今來

話說古代廚藝「西方重烘烤,東方重蒸煮」,這可以從同樣的麵粉食材,老外吃麵包,我們卻吃饅頭看得出來!但並不是東方人的老祖先不會烘焙,而是將烘這個技術用在別的地方……例如:將賣不完的豬肉,經由「烘」的過程,以小火、慢移、長時間,把肉慢慢烘乾保存,若是用大火烤只會外焦內不熟。又或者是吃不完的龍眼,經由「烘」的作用,不但甜度被濃縮爆錶,還意外增加了濃郁的香甜風味,除了可以調味,還能做成藥品呢!

善用烘焙技術的西方人士,也把腦筋動到植物的種子上。早期的瑪雅人會先把做巧克力的可可豆,經過發酵,烘焙後,磨碎做成飲料喝,但是歐洲人有更好的發現……他們實驗讓可可豆透過「烘」的時間和溫度的差異,找出美味秘方,並嘗試推廣到東方。

當時東方的大清帝國是康熙皇帝統治。他因為生病被西藥治癒,所以對西方事物很有興趣。聽說當時西方流行喝chocolate,於是他好奇想嚐嚐這黑黑的飲料「綽科拉」。

只是康熙皇帝覺得沒有調味、加糖的「綽科拉」苦到難以形容,直到後來巧克力經由不斷演進,成了風靡世界的美食。

不論東方西方,都知道「烘」能讓食物更有風味,讓大家愛不釋口哦!

《神廚賽恩師》一行人來帶可可豆園,了解可可豆製成巧克力的過程。圖片 / 公共電視提供
《神廚賽恩師》一行人來帶可可豆園,了解可可豆製成巧克力的過程。圖片 / 公共電視提供

全新第三季《神廚賽恩師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 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 36 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 2023 年 2 月 3 日起,每週五晚上 6 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 3 台每週五晚上 7 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 3 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神廚賽恩師》第三季將於 2/3(五)起,18:00 在公視主頻首播

其他播出資訊

▍ 公視頻道每週五晚間 18:00、公視三台每週五晚間 19:00 (首播)

▍ 公視頻道每週六早上 09:30、公視三台每週日晚間 18:00 (重播)

▍ 並將於公視+ 影音平台完整上架 敬請期待

▍ 烹調中蘊含科學原理,一起發現料理中樂趣

所有討論 1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36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2023年2月3日起,每週五晚上6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3台每週五晚上7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3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