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我能懂你的情緒──除了外貌之外,一個重要的吸引力來源

貓心
・2016/05/10 ・376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08 ・六年級

人帥真好
圖/擷取自Youtube影片剩男出頭天

當我們談到人際吸引的議題時,那句半開玩笑半真實的「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總是我們第一句想到的話。但是,人際吸引真的只有這麼簡單嗎?如果真的是如此,那麼小魯恐怕只能靠著整形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了。

幸好,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其實人際吸引這一件事情,並不是只有外貌吸引力這一個要素。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我們會認定一個互動對象是具有吸引力的,並不單單只是看對方的外貌等一般可見的特性(一般目標效果,general target effects),還包括我們和對方互動的感覺(特定知覺者–特定被知覺者效應,specific perceiver-bytarget effects;又稱關係效果,relational effect)[1]。而這樣的社會互動特性,其實背後也有相關的演化基礎可以解釋。活在這個多樣複雜的社會當中,我們除了透過外貌來認出對方是一個具有高度基因適配性與生育能力的對象之外(如[2][3]),也需要透過社會互動與相互合作來最大化繁殖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找出能夠相互溝通與了解的對象就變得很重要了[4]。

為什麼每個人的天菜都不同?

至於我們的大腦神經系統,如何幫助我們找到能夠相互理解的對象呢?一篇不久前發表的論文 [4],提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證據。他們把研究的目標擺在大腦的酬賞系統(reward system)之上,過去研究發現,酬賞系統在吸引力這件事情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5][6]。根據這些研究發現,大腦當中的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和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 mOFC)是大腦酬賞系統的主要核區,而這兩個核區同時也是食物和錢的酬賞系統中樞 [14][15],所以你總是會看著正妹流口水卻又吃不到,或是羨慕著那些雖然不高不帥但是很有錢的小開

Borderline_Personality_Disorder_(BPD)_Abnormal_Brain_Structures
圖/By Mmm Daffodils – Own work, CC0, wikipedia.

不過先別急,這個實驗就是為了要拯救我們這些不高不帥又長相猥瑣的人而出現的,因為過去的研究雖然解釋了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解讀吸引力的,但因為主要研究臉部的物理吸引力 [7-13],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會獲得某些人的喜愛,另一些人則特別吸引另一群人,用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為什麼每個人的天菜不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期的研究則發現,大腦當中的酬賞系統,並不僅僅對臉部吸引力會產生反應,他也會對個體如何在社會互動當中對於人際吸引力所做的調整有所反應。當大腦獲取外界訊息時,這些訊息會在腹側紋狀體產生一個神經訊號,而這些神經訊號會反映出我們從外界資訊可獲得的證據有多少,藉此做出刺激評估[16]。

而這一篇研究則透過兩個實驗,來檢驗我們的大腦如何找出適合我們的伴侶。在這個研究當中,實驗者收集了兩批受試者,第一批受試者參與一個實驗室當中的行為實驗,第二批受試者則是行為實驗加上 fMRI 觀測。在兩個實驗的一開始時,實驗者會先測試受測目標對於受試者的吸引力有多大,藉此控制受測目標對於受試者初始吸引力,如此一來才能得知在經過實驗之後,有多少吸引力的改變是受到實驗操弄影響所造成的;他們透過兩個不同的方式來測試這一點。

head-316654_640

實驗前小測試

第一個測試方式是透過物理人際距離的方式做檢測:受試者坐在一個螢幕前面,在螢幕上會出現一名女性的臉孔,受試者可以按一個按鍵,讓那名女性的臉孔就會離自己更接近一些,直到感覺到對方的臉孔是適合交談的舒適距離為止;除第二個測試方式則是透過自評問卷來做測試:實驗者透過三個問題,來評估受試者對於該名女性的感受:「是否願意認識對方──我願意在現實生活中認識對方」、「期待親密對話──我感到她很了解我」、「期待親密對話──我想我可以和她討論個人問題」。

實驗一:你能夠判斷對方情緒嗎?

在記錄完實驗前的吸引力之後,受試者會觀看一小段短片,影片中呈現的是該名女性正在經歷一種特定的情緒,有些是難過,有些是恐懼,而她的臉部表情也會反映出她當時的情緒。在觀看完之後,受試者會被問到該名女性的情緒是恐懼或是難過,以及你對於你的判斷有多少信心。在觀看影片之後,實驗者會再次使用剛剛那兩個方式,來測試受試者所感受到的吸引力有多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驗二:觀察別人情緒時,自己的大腦在做什麼?

而第二個實驗比第一個實驗多了些許的不同,除了第二個實驗當中有紀錄受試者的大腦神經變化之外,他們也會接受一種稱之為「情緒經驗測試」的試驗,用來確定受試者在觀察他人情緒變化時的大腦活動與受試者個人經歷個人自身情緒變化時的大腦活動之間的異同,而實驗者把這兩者之間的比較稱之為「神經觀察─經驗配對(neuron observation-experience, NOE matching) 」。

實驗後

最後,兩組受試者都會再做一次物理人際距離評估,以及自評問卷,藉此得知經過實驗操弄之後,目標對象的吸引力改變了多少。

5847295876_44f4d11355_z
圖/Daniel @ flickr, CC BY-NC 2.0

我懂你,也讓我更被你吸引

實驗一的目的是在測試是否在觀察他人的情感行為時,會導致個人人際互動吸引力的改變?而這些改變是否能夠被個人評斷對方情緒的信心所預測?實驗者測試了 40 名受試者(21 女 19 男),結果他們成功的在多數的嘗試中回答了正確的情緒狀態(恩,蠻會察言觀色的),而他們對於自己回答的信心,也反映出了實際的正確判斷;這顯示了我們的內在具有一個可信的內在模式,能夠評斷對方的情緒狀態,並且正確地估計自己判斷正確的機率。除此之外,研究也針對吸引力的部分進行分析,他們發現「觀察者對於自己判斷的信心」和「觀察後的吸引力提升」有部分正相關,無論是按鍵的次數或是自我回報的那三個問題皆顯示了這樣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扣除掉了外在吸引力之後,這樣的部分正相關依然存在。

而實驗二的目的則是透過 fMRI 來觀察我們在觀察他人情感時的大腦變化。這一回合的實驗總共有 52 名受試者(28 女 24 男),他們在大多數的情緒測驗當中也都答對了,而且他們的自我回報信心也很接近地反映出實際上的正確判斷。而人際吸引的部分亦如實驗一所提及的,若是受試者對於自己的判斷越有信心,那麼他在實驗後回報的吸引力也都會比較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實驗者針對 fMRI 的資料進行分析,檢驗受試者的信心是否和酬賞系統當中的神經訊號有關。結果發現,在觀察目標對象的臉部表情時,自我回報的信心和右腦腹側紋狀體的神經活動呈現了顯著的正相關;而在做情緒判斷時,自我回報的信心則和內側前額葉皮質神經活動呈現了顯著的正相關。既然自我回報的信心指數和大腦中酬賞系統的神經變化是有關的,那麼,腦中的神經活動能否預測人際吸引程度的改變呢?研究結果發現,在扣除了觀察前的吸引力之後,「兩種和信心程度相關的神經訊號(右腦腹側紋狀體、內側前額葉皮質)」分別都和「觀察後的親近性行為」呈現了部分正相關,順帶一提,枕葉的舌回(lingual gyrus)也和觀察後的親近性行為具有部分的正相關。

我們針對他人外表所做的吸引力評斷,每個人做出來的差異並不會太大;但是能否了解一個人的情緒,進而增進他對自己的吸引力,每個人的差異就大了許多。

綜合以上的實驗結果發現,我們僅僅透過幾分鐘的情緒觀察,就能夠改變一個人對我們的吸引力,若是我們主觀認為我們能夠理解對方的情緒(而實際上我們覺得能理解對方情緒和實際真的理解是有高度正相關的),那麼我們就會感受到對方對我們的吸引力有顯著的提升。而過去被發現用來預測一個人長得正不正、帥不帥這種外貌吸引力的大腦酬賞系統(腹側紋狀體、內側前額葉皮質),也能夠拿來預測情緒了解所帶來的吸引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個人對於情感判斷的信心,以及隨之而來的吸引力改變,是能夠部分地被「其他人的情感行為」和「個人神經訊號所表徵的該狀態」有多相似所解釋的。也就是說,如果對方的情感行為和我們處於該種情感時的大腦狀態越相似,我們就越能理解對方。

而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針對他人外表所做的吸引力評斷,每個人做出來的差異並不會太大;但是能否了解一個人的情緒,進而增進他對自己的吸引力,每個人的差異就大了許多──我能懂你的情緒,並不代表其他人也能夠懂你的情緒。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某些人對某些人特別有吸引力,另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特別有吸引力的原因了。至於我們能不能透過訓練來解碼他人情緒呢?這就有待後續研究來探討了。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1]Kenny DA, West TV, Malloy TE, Albright L (2006) 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data. Pers Soc Psychol Rev 10(4):282–294.
  • [2]Bzdok D, et al. (2011) ALE meta-analysis on facial judgments of trustworthiness and attractiveness. Brain Struct Funct 215(3-4):209–223.
  • [3] Funayama R, et al. (2012) Neural bases of human mate choice: Multiple value dimensions, sex difference, and self-assessment system. Soc Neurosci 7(1):59–73.
  • [4]Silke Anders, Roos de Jong, Christian Beck, John-Dylan Haynes, and Thomas Ethofer.(2016)A neural link between aff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 [5]Newcomb TM (1956) The prediction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m Psychol 11(11):575–586.
  • [6] Byrne D (1997) An overview (and under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y within the attraction paradigm. J Soc Pers Relat 14(3):417–431.
  • [7]Nakamura K, et al. (1999) Activation of the right inferior frontal cortex during assessment of facial emotion. J Neurophysiol 82(3):1610–1614.
  • [8] Aharon I, et al. (2001) Beautiful faces have variable reward value: fMRI and behavioral evidence. Neuron 32(3):537–551.
  • [9] O’Doherty J, et al. (2003) Beauty in a smile: The role of 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facial attractiveness. Neuropsychologia 41(2):147–155.
  • [10] Kampe KKW, Frith CD, Dolan RJ, Frith U (2001) Reward value of attractiveness and gaze. Nature 413(6856):589.
  • [11] Kim H, Adolphs R, O’Doherty JP, Shimojo S (2007) Temporal isolation of neural processes underlying face preference decis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4(46):18253–18258.
  • [12] Cloutier J, Heatherton TF, Whalen PJ, Kelley WM (2008) Are attractive people rewarding? Sex differences in the neural substrates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J Cogn Neurosci 20(6):941–951.
  • [13]Bzdok D, et al. (2011) ALE meta-analysis on facial judgments of trustworthiness and attractiveness. Brain Struct Funct 215(3-4):209–223
  • [14] Haber SN, Knutson B (2010) The reward circuit: Linking primate anatomy and human imaging.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35(1):4–26.
  • [15]Bartra O, McGuire JT, Kable JW (2013) The valuation system: A coordinate-based meta-analysis of BOLD fMRI experiments examining neural correlates of subjective value. Neuroimage 76:412–427.
  • [16]Kepecs A, Uchida N, Zariwala HA, Mainen ZF (2008) Neural correlates, computation and behavioural impact of decision confidence. Nature 455(7210):227–23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當情緒像過山車?從亢奮到低落,解碼躁鬱症的真實面貌
PanSci_96
・2024/10/12 ・225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正式名稱為「雙向情緒疾患」或「雙極性情感障礙」,是一種讓患者的情緒不受控制地在極度亢奮和極度低落之間擺盪的精神疾病。這樣的情緒變化不僅僅是短暫的起伏,而是持續多天、甚至數週的狀態,對於患者的生活、關係和工作會造成重大影響。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什麼是躁鬱症?

躁鬱症患者的情緒通常經歷兩個極端階段:躁期和鬱期。

在躁期,患者可能會感到無比的精力充沛、自信心爆棚,甚至會有過度樂觀和衝動的行為。然而,躁鬱症不僅僅是「情緒高漲」的表現,在躁期過後,患者往往會經歷嚴重的情緒低谷,進入所謂的鬱期。此時,他們會感到情緒低落、無力感、甚至有自我傷害的傾向。

近幾年大眾逐漸正視精神疾病的影響,許多名人也曾經公開分享他們的躁鬱症經歷,如歌手瑪麗亞.凱莉、演員小勞勃道尼。這些公眾人物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這種精神疾病的廣泛影響,以及如何對他們的創作、生活和心理造成衝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躁鬱症的分類與盛行率

根據跨國研究,不論種族、性別或地區,躁鬱症的盛行率約為 1%,這意味著每 100 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經歷過躁鬱症的發作。如果將所有的亞型計算在內,終生盛行率甚至可能高達 2.4%。躁鬱症的發病年齡通常集中在 20 至 30 歲之間,超過 70% 的患者在 25 歲前就會出現早期症狀。

躁鬱症依照症狀的不同,還可以分為不同的亞型。最常見的分類是第一型和第二型。第一型躁鬱症的特徵是患者會經歷完整的躁期,通常會影響患者的日常功能,甚至需要住院治療。而第二型躁鬱症的躁期則相對較輕,稱為「輕躁期」,但鬱期仍然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躁鬱症根據症狀可分為不同亞型,最常見的是第一型和第二型。圖/envato

什麼是「躁期」和「鬱期」?

「躁期」和「鬱期」是躁鬱症的兩個主要特徵階段。

躁期: 許多人對「躁」字的理解常常會聯想到「暴躁」或「焦躁」,實際上躁鬱症的躁期,更多的是情緒高昂、亢奮的狀態。在輕躁期(Hypomania),患者會持續數天感到極度精力充沛,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表現得比平時更有自信和創造力。但問題是,這種情緒亢奮狀態不一定持續太久,躁期可能會逐漸惡化為狂躁期(Mania)。這時,患者的行為可能會變得極端,容易做出無法預測的決定,例如過度消費、縱情娛樂或進行不安全的行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鬱期: 在鬱期,患者的情緒和行為完全反轉。他們會感到無精打采、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這時候,患者的日常活動變得困難,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會大幅下降,甚至有自我傷害或自殺的傾向。

從外界看來,躁期似乎是一個非常「高能」的狀態,但實際上,躁鬱症的危險之處正在於它的不穩定性。躁鬱症患者在躁期中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即使感覺自己處於高峰狀態,這樣的「興奮」很可能會導致衝動行為,如不理智的財務決策或人際衝突。

如何應對躁鬱症?

躁鬱症不僅僅是情緒的擺盪,同時也會對患者的生活產生影響:

  1. 無法控制的躁期時間:躁期的長度和強度不是患者能控制的,患者可能從精力充沛的狀態,轉變為難以收拾的混亂局面。
  2. 鬱期的危險性:在躁期過後,進入鬱期的患者常常因為自責或對前期行為的後悔,而陷入更深的低谷,這增加了自我傷害的風險。
  3. 生活質量下降:反覆發作的情緒擺盪讓患者難以享受生活,甚至對快樂的感受也會變得懷疑和恐懼。
  4. 人際關係受損:情緒極端的變化會讓患者難以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這對於長期支持系統的建立是巨大的挑戰。
  5. 大腦損傷:每次發作對大腦的損害都是不可逆的,長期下來,注意力、記憶力、甚至思考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治療與日常應對方法

對於躁鬱症的治療,藥物和心理治療是兩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穩定情緒的藥物,如鋰鹽,是控制躁鬱症的重要工具。鋰鹽自 20 世紀開始就被廣泛用於躁鬱症的治療,能有效減少躁鬱症的復發風險。如果患者正處於躁期,醫生還可能會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來幫助控制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同樣重要,特別是在症狀穩定後,透過心理治療,患者可以學習如何識別躁鬱症復發的早期徵兆,以及如何調適壓力和情緒。

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學習識別躁鬱症復發的早期徵兆,並有效調適壓力和情緒。圖/envato

如何支持身邊的躁鬱症患者?

身為躁鬱症患者的家人或朋友,了解如何在不同的情緒階段支持患者是關鍵。在躁期時,避免硬碰硬,而是試著將患者的注意力引導到安全的活動上;在鬱期時,提供非批評的陪伴,讓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

躁鬱症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疾病,但這並不意味著生活的希望就此消失。許多躁鬱症患者在接受治療後,依然能過著豐富充實的生活,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發揮才華,擁有幸福的人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58 篇文章 ・ 238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AI 可以幫你聽懂老婆的情緒了?AI 情緒理解原理解密!
泛科學院_96
・2024/07/01 ・510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讓電腦理解人類情感,一直是許多科學家關注的議題。那你知道現在 AI 已經學會人類情緒的辨識了嗎?

所以我們這集就來講講:

  1. AI 如何理解人類情緒
  2. AI 如何生成情緒語音
  3. 世界上第一款具有同理心的 AI 對話工具 Hume

那麼我們就開始吧!

最後,你覺得 AI 情緒辨識能拿來做什麼呢?

  1. 就陪我練英文而已吧
  2. 挖賽這樣我就有女友翻譯器啦
  3. 開始想跟 AI 談戀愛
  4. 其他也歡迎留言分享喔

如果有其他想看的 AI 工具測試或相關問題,也可以留言發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泛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泛科學院_96
44 篇文章 ・ 52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