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
1401 篇文章・ 4491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5/22
非洲、歐洲族群則幾乎不存在箕形門齒,EDAR 基因的第 370 號氨基酸也多半是纈胺酸;而在美洲原住民與東亞族群中,此一位置是丙胺酸(可以以 EDAR V370A 表示)的比例很高。過去曾有研究估計過此一遺傳變異大約在 3 萬年前誕生,世界上兩群人間差異如此巨大,許多學者認為是受到天擇影響。 那到底箕形門齒到底是否曾替東亞與美洲人帶來什麼好處呢?
・2018/05/21
不同於簡單的魚類,一個神經核中往往只有一種神經細胞;哺乳動物的腦部神經核中,大多含有不只一種細胞種類,而且常常混雜著多種傳遞不同神經傳導物質的神經元,如富含血清素的 Dorsal Raphe Nucleus 中,除了大量的傳遞血清素的神經元,仍夾著傳遞 GABA 的神經元。而合理推斷帶有不同傳導物質的神經元,應該扮演著不同的功能和角色。所以如果能夠單獨刺激單一種類的神經元,無論是在研究上,或甚至未來在疾病治療上,都有很大的意義。
・2018/05/17
儘管郊狼的蹤影難得一見,但牠們的聲音倒是讓人聽來十分熟悉。 晚上的嚎叫完全不會讓人認為牠們身處邊緣地帶,相反地,狼嚎傳遍大地,頓時之間吞噬整個夜空,充填整個空間。我們住的地方離地方上的消防隊大約有一、兩公里遠,當火災警報響起時,不可避免地會聽到高亢的警報聲。在緊急警報所發出刺耳的機械聲裡,牠們似乎能從中辨認出什麼,激發喊叫的本能。
・2018/05/17
看天池(vernal pools)來來去去,出現之後又消失,這樣的一種自然景觀,其特性不僅在於物理性質,也有其獨特的時間性,通常僅維持幾週到幾個月的時間。隨著冬去春來,濕地被不流動的水淺淺地覆蓋,維持的時間長短不一,這些濕地一般都很小,面積不超過兩畝,沒有和其他水體相連。看天池是接收融化的雪水和春雨而成,經常完全為人類所忽略。
・2018/04/29
在臺灣城市和郊野都能看到的構樹,不僅對大洋洲南島語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透過分子親緣分析與植物分類學研究,也成為人類學、歷史學拓展知識的關鍵角色。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鍾國芳副研究員,與團隊從生物地理學的角度,佐證了大洋洲南島語族起源於臺灣的「出臺灣說」
・2018/04/27
許多動物(包括鯨魚、人猿和狗)在日常行為中都展現了某種程度的側化現象,雖然我們現在對於慣用手(慣用掌)還沒有完全了解,但這些研究的確讓我們有線索可以更進一步了解這些動物。
・2018/04/22
渥雷本主張,每種動物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觀看與感覺世界,他非常好奇那些我們以為愚蠢又遲鈍的動物,身上隱藏多少未知的能力與感受力?動物究竟有沒有「認知」到,「是誰」或者「是什麼」促成了讓自己高興的事?如果動物會思考,那麼牠們能否規畫自己的未來?
・2018/04/19
走進公園或森林,你會聽到鳥聲、蟲叫、蛙鳴,甚至存在人耳無法聽見的蝙蝠超音波。這些生物聲響與環境音構成了「聲景」,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端木茂甯,與跨領域團隊正嘗試蒐集大量錄音資料、結合機器學習,探討生物的聲音反映生物進行了哪些活動、或生態環境中發生了哪些事件。而原本人類無法聽見的蝙蝠超音波,也不再是「不能聽的秘密」。
・2018/04/12
1987 年,格羅.哈萊姆.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夫人帶領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宣言,主力提倡「永續發展」──這個現在眾所皆知、人人掛在嘴邊的概念。雖然布倫特蘭並非首先提出永續發展概念者,但《我們共同的未來》卻第一次完整定義了永續發展,並讓這個理念成為全球共識的起點。